以下抄自《宝山县志》中的《“宝山”考》
明代,嘉定县东部地区滨江临海,是海防要冲和海运要口。吴淞口外,海域辽阔,浩渺无边。东南沿海北运京城的漕粮船只和进出的海船,因没有大山高屿为标志,航行很不安全。永乐九年(1411年),负责督运漕粮的平江伯陈瑄,向朝廷奏请在清浦旱寨(兵防驻地)沿海地段,建造一座土山作为航行标志。次年准奏,命旱塞驻军及海运将士,在旱寨东北10里近海处(明代1里约合今0.47公里),建成周围600丈(1丈合今3.11米)、高30多丈的土山,山上遍植树木花竹,山顶筑烽墩,白天焚烟,夜间燃火,海洋空阔,一望千里,航行称便。海运将士和当地居民称颂此山为“宝山”。同年五月,永乐皇帝“因民之言”,命名为“宝山”,并亲自撰文,令刻石立为御碑。“宝山”之名由此始。清浦旱寨也就改名为“宝山所”。万历四年(1576年)在“宝山”西麓另建宝山堡城。万历十年七月,“宝山”为大海潮所冲毁,坍入海中,宝山堡城亦被冲毁,后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全部坍入海中。宝山御碑因树立在离海较远的清浦镇东石桥堍,得以保存,后迁树在今川沙县高桥中学校园内。康熙三十三年在旧城西北6里处又筑新的宝山城〔建县后的县丞驻地〕,至今尚存残迹于川沙县高桥乡海滨村。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县,以“宝山”作为县名。
据以上记载,我大胆推测(错了请各位指正):宝山设县时由于宝山知县由嘉定知县署理,因此不单设宝山县衙,而是与嘉定县衙一起在嘉定城内合署办公,同时指派县丞入驻康熙33年筑的“宝山城”(位于现在高桥境内的当时已经塌入海中那个“宝山堡城”的西北6里处地方)实际管理宝山县。一直到朝廷不再让嘉定知县兼任宝山知县,而新任的那位宝山知县并没有去高桥的那个没有护城河的“宝山城”上任,改在有护城河的“吴淞所城”(现在的吴淞镇北面,当时是军事要塞)里的建衙上任,并把“吴淞所城”更名为“宝山”,把康熙33年建筑的“宝山城”更名为“旧宝山城”(位于现在的浦东新区高桥镇海滨村暨楼主那幅图中“旧宝山城”(位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3 13:49:1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