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50阅读
  • 3回复

[山西]山西大太原经济圈构建必由之路:太榆同城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04
  《太原府志》(明万历年修)记载:明代时太原府辖区广袤,领有五州二十县:平定州、忻州、代州、岢岚州、保德州和榆次、阳曲、太原、清源、徐沟、太古、祁县、交城、文水、寿阳、孟县、静乐、河曲、乐平、定襄、五台、繁峙、岚县、兴县等。相当于今天的太原市、阳泉市、忻州市全部和晋中市、吕梁市大部分县域。在所有这些州、县中,距离太原府最近、联系最密切、能够称之为“并州门户”的县就是榆次。

  太原三面环山,唯有南面地势开阔,无险可守。位于东南30公里的榆次城恰是西出太行崇山峻岭进入晋中盆地开阔地带的第一个城邑。

  《太原府志》如此描述榆次的地理形势特征:“罕山北峙,涂山南潆,左枕太行之麓,右跨汾水之滨,重以深沟巨涧,极其险阻。而曲寨悬窑,又促为避病之地。”近代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修用后,榆次进而成为对外交通的枢纽。地处要冲的区位条件和地理形势决定了它拱卫并州的战略地位。所以历代行政区划一直把榆次置于太原统辖。就连宋太宗灭北汉收晋地之后,毁掉具有千年历史的晋阳古城,曾一度选择了榆次作为并州州治的所在,也是这个道理。直到近代中国,阎锡山之所以重兵驻防榆次,人民解放军解放太原时之所以首先在榆次一带展开激战,夺取了晋中战役的胜利,然后才得以攻克太原。都足以说明榆次和太原唇齿相依的关系。

  “加快太原经济圈的规划建设,推进太原与榆次在城市规划建设、电信、金融、公共交通等方面的‘同城化’。”这是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于幼军提出的“太榆同城化”思路。

  在去年我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太原市与晋中市榆次区的“同城化”建设,首次写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中。报告提出,要“鼓励、支持相关城市之间协商协作机制的形成,率先启动太原市与榆次区在公交、电信、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同城化’建设”。由此,两地百姓盼望了多年的“同城化”建设终于奏响了第一个音符。

  太榆同城化,这个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国内专家反复阐述的规划,看来离两城市民不再遥远了!

  合则两利分则两败

  现实

  太原发展受空间制约

  近年来太原市经济总量增长较快,发展速度呈两位数攀升,创下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可观效益。但太原市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却不断下降,在国家统计局2003年公布的全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仅列68位;与同处我国中部地区的6个省会城市比较,综合竞争力排在倒数第一位,与西部地区10个省会城市比较,排在第6位。

  在分析太原市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的原因时,我们不难发现,除去太原市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外,地理空间严重制约了太原市的发展。太原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系统结构紊乱,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典型的工业围城空间布局以及多年来对煤炭等资源的初级低效利用和粗放的经营方式,导致水资源严重超采、土地资源锐减、环境容量有限,自然生态系统受损和环境污染加剧,已经危及到生态环境的安全和人文生态的延续,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潜在的危机;其次太原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用地严重不足,2002年末人均居住用地仅占21.81平方米,人均绿化用地仅6.1平方米。城市功能的高度密集已使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影响了城市正常运转,难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其区域中心的职能,太原行政辖区的地理空间对其发展的制约显而易见,成了太原市难以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原因。

  然而,上述问题仅靠太原自身的资源条件显然难以解决,太原市行政辖区不过6988平方公里,且平原谷地仅占20%。城市向南发展几乎是太原唯一的选择,而晋中腹地恰恰拥有太原市发展的理想空间,晋中各县市人口密度普遍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储备丰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缓慢,选择太原市周边城市和小城镇,在太原市规划内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重新布局一些由太原市转移出来的劳务密集型产业,既可以缓解太原市劳务人员集中的压力,又可以辐射和带动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加快当地的城镇化进程。

  联合一体潜力巨大

  中共山西省第六、七、八届省委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淳研究员是我省最早提出太榆同城化的专家之一,他认为,太原市城区与晋中市榆次区在产业关联、市场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互补性强,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潜力巨大。太原市作为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城市功能比较完善,在科技、教育、人才、资金、品牌、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且第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有利于推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但太原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防治污染的任务很重,城市水资源匮乏,建设用地紧张;由于现在的太原市城区,东西是山,北部是沟壑,南边地域又很小,发展空间非常狭小,已经对城市竞争力所必需的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晋中市榆次区作为经济区的核心城区,其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较为丰富,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交通便捷,其毗邻太原城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城市基准地价便宜(仅为太原的1/3),发展空间较大,是太原城市扩展、产业转移的首选方向。

  而晋中市也可以从两地的联合中得到益处,对此,李主任表示,历史上的晋商曾靠诚信和以义制利,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发扬晋商传统,可以为晋中市的开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借鉴,但相对太原市而言,经济实力较弱,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教育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实施联合开发,一体化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不断扩大合作空间,加快两市的共同发展。可以说,离开晋中市,太原市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甚至很难实现率先发展,也难以起到省会城市的火车头作用;离开太原市,晋中市就无法发挥临近省城的独特优势,也难以实现快于其他兄弟市的率先发展。

  不是“谁吃掉谁”

  郑延涛认为,从加快太原经济圈规划建设的角度和视野来看太榆同城化,太原方面的积极性自不待言;从体制因素和未来发展看,榆次区的意愿似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故一般认为人为阻力在于晋中市方面不愿放弃在该市中属发展较好的榆次区,或现领导层不愿背上“在自己手中丢掉榆次”的“骂名”,以及由此在晋中干部群众中引起的其他一些想法。事实上,从全面和发展的观点考虑,若按把榆次划入太原行政区划,晋中市迁往介休的设想看,对晋中也不无裨益:现晋中市驻在榆次,在地理上距太原太近,受太原市辐射力的遮蔽,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迁往介休,则使其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用武之地,未偿不是一件好事,若在可预见近期内加强推动太榆同城化,此道理应向晋中市广大干部群众讲明:太榆的同城化不仅是出于太原的发展和打造大太原经济圈的需要,而且同样也是出自对于晋中市发展的考虑。通过算好发展账,消除可能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从以往地市合并的经验教训看,这对日后较长时间工作的开展和干部群众的团结乃至社会的安定都是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

  关于谁吃掉谁的问题,郑延涛教授提出,首先同城化不应抹煞两城或其中某城的个性和特色。太、榆在各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彼此有别的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同城化应在尊重这种不同和特色的前期下进行,从而使形成的“新城”更具特色、更丰富多彩而非相反。其次同城化并不意味着两城城区的完全衔接和必须消除其间的乡村。从一定时期内两城的拓展速度和国家对土地的严格管理开看,都是如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看,同城化区域之间存在、包容乡村都屡见不鲜。这与已经形成的市区中的“城中村”性质不同。

  宏观

  太原都市圈的战略意义

  杨建荣先生在《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与构想》一文中,从诸侯经济、地区差距和就业压力这三个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特殊环境出发,认为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切合实际的模式。而目前,我国的一些大都市圈也逐渐形成,例如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上海都市圈;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天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圈。而西部城市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都市圈也初见端倪。

  在山西省现有11个地级市和14个县级城市,除了省会太原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个别大城市以外,其他城市规模都偏小,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普遍偏弱。为此,着眼于区域经济的大格局,不失时机地构建太原都市圈,是大势所趋。

  建设以太原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应站在山西全局的战略高度上。根据国务院部署,山西省人民政府编制了《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规划》指出:根据我省城镇空间分区组织规划,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按照区域经济联系的方向、强度及特征,把全省划分为晋中、晋北、晋东南和晋南四个一级经济区域。其中由太原、忻原、介孝汾、离柳中、阳泉、宁武六个二级经济区共同构成晋中经济区。这一经济区土地面积7.69万平方公里,是山西省城镇与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对外开放、市场化与产业高度化的先行区域,将规划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城镇密集区。规划确定太原为核心城市,其性质是“山西省省会、华北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重加工产业开发和技术创新基地、具有三晋文化特色的生态型、综合性、现代化城市。”规划确定的发展策略是突出发展核心城市,构建太原都市圈,强化太原与介孝汾、阳泉、忻原城镇组群的整合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发展网络。尤其要促进太原与晋中榆次区的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太原-榆次为核心圈层、周边介孝汾、阳泉、忻原、离柳中四个城镇密集区为外圈层的空间布局结构。

  晋中将受益于都市圈

  通过都市圈战略推进区域协作,有效地组织太榆经济一体化和整个晋中经济区的发展,完全可以避免因为触及过于敏感的行政区划调整问题而对当地的经济一体化发展造成延误。都市圈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原则上不受行政区的限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行政区与经济区因界限暂时无法统一而产生的行政要素与经济成份的冲突,有利于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协调。同时都市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都市圈内的城市和地区会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效应的引导下使相互之间的结构趋向合理范围,而都市圈内部则严格遵循分工与协作原则,任何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都会被禁止。

  采取都市圈发展模式,可使晋中市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真正成为省域中心城市的副中心,作为太原市部分城市职能的补充,在城市用地功能、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统筹安排。加快太榆经济一体化发展,可以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设施的交通枢纽作用,对两个城市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以及自然与文化遗产重新进行组合,做大做强,真正建设成为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区域性经济、文化、物流、旅游中心和交通枢纽,增强太原市的中枢管理和总部经济的职能。

  太榆乃都市圈核心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与太原市规划局合作完成的《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将太原都市圈的总体结构确定为“一个核心、两个圈层(紧密圈层和松散圈层)”,一个核心:即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区,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榆次区构成,总面积2772.8平方公里,占大经济区的12%,人口为315.09万人,占大经济区的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63亿元,占大经济区的65%。核心区是高科技产业和高等级中心城市的集中发展区。以目前的建成区为主,发挥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在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不可替代,并在整个区域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目前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太原、榆次分属两个行政区,因此要想实现整个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实现太原、榆次两地的联动。然而,从太原市和晋中市的相关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是在同一个武宿机场的南北净空附近,两市分别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经济开发区、教育园区等等,显然是典型的重复建设。更有甚者,有时一个建设单位的同一个项目因为用地范围跨越两市的地界,不得不分别到太原市和晋中市两地的建设管理部门去办理相关手续。这些不合理的建设项目以及让投资商生畏的行政樊篱,迄今无法解决。如果能够在太原与晋中之间进行必要的行政区划调整,将榆次区划归太原市所辖,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04
坚决支持!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05
南站(火车站)修好,合并完成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18
支持,
水木年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