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83阅读
  • 9回复

[山东]直辖还是代管:一个县级市追求“省直辖”的民间诉求[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11-14
  直辖还是代管

  19年前的两份红头文件,虽然只相距数月,却给山东省滕州市送来了不同的命运。

  两份文件的主题都是“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第一份是由国务院1988年3月7日发出,以批复的形式,同意“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县级),由省直辖”。
 
    第二份则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于稍后发出的通知,在转发上述批复后,通知称:“省政府确定,滕州市由枣庄代管。”

  按照前一份文件,滕州市将获得期待已久的独立地位,以及用人、财政上的自主权,而后一份文件,则重又把这一权力收归枣庄市。

  知情人称,山东省所发通知,直接粉碎了当时的滕县(滕州市)主要官员希望摆脱枣庄市管辖、由省直辖的愿望。

  滕县划归枣庄市,是在1979年。之前,滕县一度是山东南部的工农业重地,曾有“工业城镇”、“山东粮仓”之称。因为地处矿区,资源丰富,这里至今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水平。

  划归枣庄之后,滕州市的发展速度和整个枣庄地区并不一致。有资料显示,2003年,枣庄市除滕州市外的其他5个区,财政总收入为6.41亿元,而滕州市的财政收入则为19亿元。枣庄市总人口数为360余万,而滕州市的总人口数量则达到了157万。

  这一现象,被称作“小马拉大车”,出现在许多滕州人的嘴里。他们的观点是:枣庄市的代管,严重束缚了滕州市的经济发展。

  因此,从一开始,滕州与枣庄之间的矛盾,就在民间和官方两个层面表现出来。

  “滕州人”和“枣庄人”的概念,在滕州街头的普通人嘴里区分得很清楚。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刻画出这种微妙关系:火车上,一个枣庄的男孩子因为向另一个滕州女孩攀老乡,而遭到对方奚落:“俺不是枣庄的。”

  长期的优越感,让许多滕州人不愿意自称为枣庄人。在他们眼里,连滕州女人身上穿的衣服,也比周围其他地区的人时髦得多。

  而行政层面上的不同意见,则显然有更深的背景。担任过滕县副县长的一位老人曾表示,自己在任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和枣庄斗”。这种斗争的主要内容,在于两级行政机构之间,对于滕州财政收入的分配有不同意见。

  到1988年滕州申请撤县建市时,这种分歧已十分严重。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当时滕县的部分领导人通过种种手段,多方谋求,终于使得枣庄市同意了他们提出的“撤县建市”的请求,并经过山东省,报给国务院。

  一些老干部回忆,当时许多人以为,一旦这一申请得到批准,滕县摆脱枣庄的管理将成为可能。不过,有滕州市民传闻:当时的枣庄市委市政府多方游说,并以辞职向省里施压,改变了事件结局。

  而滕州市委办公室下发的、时任市委书记牛启忠2005年9月30日的讲话记录,则对这一传言进行了驳斥和否认。讲话中,有一段援引自山东省民政厅的辩解:该省31个县级市,省政府决定,全部由地级市代管。滕州由枣庄市代管,和全省其他县级市一样,并非针对滕州一个地方。相关资料也显示,同年,山东省共有6个县被批转撤县建市(区),并分别由几个市代管。

  从国务院43号文发出到山东省作出滕州由枣庄代管的决定这几个月中,究竟发生了什么,目前没有人愿意正式公布。滕州撤县建市后不久,当时的滕州市长即调离政坛,到枣庄市一所学院担任书记。

  从那之后,官方层面上的争论和矛盾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滕州市民间对于枣庄市代管的意见,则逐渐浮出水面。

  盘剥还是合理分配

  如今,两份红头文件的复印件,经过一次次复制,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边角上留着多次捻摸的痕迹。

  它们被贴身揣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滕州普通市民上衣内侧口袋里。一次又一次,在不同的场合,这两张薄薄的纸片被慎重掏出,用指尖划过,一字一句,读给不同的人听:官员、百姓、记者、律师……

  “山东省将滕州市交枣庄代管,违反了宪法。”这句话,他从别人嘴里听来,又一次次地讲给别人,这两份文件,成为他和他的同伴“维权”活动的主要依据。

  他只是要求取消枣庄市对滕州代管权的群体中的一员。这个群体,包括滕州市一部分退休干部、该市人大代表,以及一些普通市民。不过,他们在自己的请愿书和公开信中,总是喜欢加上“滕州100多万干部群众”这样的字眼。

  2006年,他们中的三个人,向法院递交了一纸诉状,起诉第二份文件的发布者——山东省人民政府。诉状要求法院确认山东省政府《关于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的通知》无效,即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山东省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的批复》。

  这三个人,包括两名退休老干部,以及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该案件代理律师、北京首信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学林认为,这表示,持续十几年的滕州民间要求取消代管的活动,“纳入了合法的轨道”,而这一个民间运动,也达到一个顶峰。

  事实上,滕州市民间要求脱离枣庄代管的呼声虽然一直存在,但直到2004年,这一行动才突然有了声势。

  部分参与者表示,这是因为这一年,“一直存在滕州市干部群众心中,对于枣庄"盘剥"滕州的意见”,被突然激化。

  2004年12月,枣庄市地税局等3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调整地方税收征管范围。通知称,自2005年起,属于市级税源的企业税收直接统一征收,然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各区(市)。在随后公布的企业名录中,滕州市有44家企业的征税权被收归枣庄市。这个数目,最后被调整为25家。

  据称,这25家企业,涵盖了滕州市各重要领域的主要工厂、公司以及煤矿。因此,通知的内容被滕州民间概括为进一步掠夺滕州财政的举动。

  在此之前,滕州与枣庄对滕州财政收入的分配,早已经引起许多人不满。一种观点认为:“枣庄市上扣国家向滕州的财政拨款,下收滕州属地的税收”,导致滕州财政薄弱,发展失去劲头。

  矛盾集中在滕州境内的煤矿开采,以及企业税收的征收权上。枣庄饱受诟病的一个做法,是将滕州境内的部分煤矿,交给其他5个区前来开采,不但产品被运走,连煤矿的管理费和税收,也被收走,不归滕州支配。这种做法,被认为违反了国家税务法规中“资源税应当向应税产品的开采或生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的“属地征收”原则。

  参与维权的老干部们认为,市外的企业和机构来滕州开采,缺乏对滕州当地的责任感,不但过度开采,而且对环境破坏严重。许多地方塌陷的土地既没有保护,也没有补偿。有的村子,已经因为地表塌陷、湖水灌注,四周完全被水路隔绝,有时甚至需要坐船才能到达。部分村庄被迫搬迁。

  针对这种指责,时任滕州市委书记的牛启忠在讲话中进行了答复,认为该市的财政体制是依法确立的,而市内煤炭资源的开采,也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也有人替枣庄鸣不平,认为如果滕州脱离,枣庄财政将可能无法支撑。作为一个曾经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如今资源枯竭的煤炭城市,这样并不公平。

  不过,这些意见,显然并未说服有异见的人们。他们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枣庄对于滕州发展的限制。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一条规划中的火车干线决定在枣庄和滕州选择一处设站,因为滕州市区人口及流动人口远多于枣庄,专家建议将车站设在滕州,由于枣庄的反对而作罢。

  2004年调整税收权的通知,使这些观点得到归纳和散播。到2006年群众代表对山东省人民政府提起诉讼时,这个观点被明确地表述为:恢复滕州市的“省直辖”身份。

  官方还是民间

  提起诉讼之初,代理律师杨学林只是把滕州和枣庄的争论,看成全国“市管县”问题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地级市管理县或县级市的体制,近年来屡遭质疑。强县扩权,成为较为普遍的诉求。

  自上世纪90年代始,从浙江义乌等地开始的省管县尝试,迅速推广。从2002年起,浙江、湖北、河南、广东、江西、河北、辽宁等省就先后开始了相关改革,把部分权限下放给县,以减少管理层次。2005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表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的试点。”

  滕州市追求“省直辖”的过程,恰与这一全国性努力步伐一致。许多人也将其视作“市管县”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待。

  不过在滕州市这个案例中,杨学林发现了一个不同之处。在其他地方,“强县扩权”运动多由官方推动,而在滕州,民间力量占据主导,而作为利益冲突最前线的官方,却沉默无声。

  杨学林曾亲自感受过滕州民间的热情。从出租车司机,到普通的商贩,甚至公园里休闲的人,都在谈论着这个话题。一次,杨学林坐火车到滕州调研,在车厢中遇到一名穿着、谈吐都很普通的滕州人。他并不知道杨学林的身份,却拉住他,向他抱怨起枣庄代管的问题来。

  同时,杨学林发现,滕州民间的这种诉求,却因为得不到官方支持,而缺少畅通的渠道。

  早在诉讼提起之前,滕州民间曾有过几次表达意见的尝试。2005年,部分人大代表和老干部曾组织发动几万人参加的签名,并向国务院、山东省政府等提交了请愿书。当年市人大会议召开前,多名代表参与并制定了“实现由省直辖”的提案,决定提交大会表决。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提案并未通过大会秘书处提交。知情人透露,提案的发起人,事件发生后也“退居二线”。他拒绝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要求。

  此后,滕州官方和民间在“由省直辖”的问题上,关系开始紧张。滕州市委的相关通报中,将这些活动定性为“借题发挥、臆造材料”,“组织部分不明真相的干部群众联合签名”,“影响发展、破坏稳定、损害滕州形象”等。这份通报中明确“滕州今后要加快发展绝离不开上级特别是枣庄市的支持,绝不许任何人挑拨离间”,并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个别人的过激行为”。

  针对这份通报,滕州民间向当时的滕州市委书记发出落款为“离休干部1600人、滕州市人民代表312人、滕州市民众12.5万人”的公开信,继续表达意见,并对市委“制造紧张气氛”的定性表示质疑。

  这些公开信,与相关文章、材料,一起在民间流传。此后,滕州市纪委曾下发通知称,“为维护全市良好的发展稳定大局”,要求各镇街、各单位迅速将本部门的“省管县”方面材料,统一收集上报。

  几名老干部表示,滕州市委的位置,显得十分尴尬。每届滕州市委书记,都同时是枣庄市委的常委,有的同时担任枣庄市委副书记职务。因此,他们既要对枣庄市负责,又要应对滕州市民的诉求。

  在2004年枣庄市发出调整地方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后,滕州市政府曾经向枣庄市政府提交了一份请示,认为这一文件“有悖于税收属地征管的原则”,“容易在干部职工中造成一些误解,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这与滕州市政府对市民表现的公开立场,并不一致。

  知情者表示,滕州在任官员在私下交谈中,许多都对“由省直辖”的活动表示支持。不过,在公开场合上这些人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

  各种压力,纷纷被施加给参与“由省直辖”活动的人大代表和老干部。记者对曾参与发起议案的数名人大代表发出采访请求,均遭到干脆回绝。每一名与记者见面的老干部,都对记者提出要求:不要拨打他们的电话,不要透露他们的姓名和身份。每次见面时,他们总是先用公用电话拨通记者手机,约定见面地点。离开时,一个人先走,其他人才陆续离开。

  这些70多岁的老人,许多都有被调查甚至当面训斥的经历。有些人,子女也被要求对他们进行劝告和阻止。一名不愿意接受采访的老干部读高中的孙子,曾在上课过程中被校长叫出,要求他劝阻自己的爷爷。

  多数人选择了妥协。起码在公开场合,原先积极参与的许多老干部和人大代表,如今都保持沉默。

  只有在一些非常私密的场合,他们展开两份折叠过几次的红头文件的复印件,发表观点时,才会收起在陌生人面前的温和笑容,言辞慷慨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1-14
同情!但不是很容易批准的。。。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1-14
与枣庄类似的,还有潍坊,一个彻头彻尾的吸血鬼!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1-14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腾州改区,枣庄市政府迁到腾州去...皆大欢喜...
感谢蛋炒饭.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11-14
转载自:http://bbs.51sobu.com/viewthread.php?tid=103587 转载时间:2007年11月14日

转贴:是时候喊出天下滕州人的声音了:滕州独立万岁!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总面积 1485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道),1220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56万,市区人口30万,市区面积100平方公里(注:省会济南200平方公里),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滕州历史十分悠久,古为“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滕始于黄帝,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周灭商后,武王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乃称“滕国”。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于今滕境置滕县、薛县。汉初,高祖撤小邾置蕃县,西晋仍袭汉制。金设滕阳州,后改称滕州,辖滕、沛、邹县和陶阳镇。明初废除滕州。建国初,曾为滕县专署驻地。1953年撤销滕县专署,滕县改属济宁专署。1979改属枣庄市至今。198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滕县,建立滕州市。
滕州人民善良、勤劳、质朴,自古“滕国”,又称“善国”,亦即“善良的国度”。与东南部的枣庄没有任何历史渊源。

                                    且看枣庄如何造成滕州落后的!

    庄没有自身区位优势,经济搞不上去,却在区划上动手术,建立没有产业的县级区。先将滕县(滕州)的临城公社164个自然村划归枣庄市成立了薛城区,后将滕县(滕州)东部八个公社划出成立了山亭区,再后来将滕县(滕州)境内的鲁南高新技术化工园区划归枣庄开发区管理,致使区划不合理,破坏几千年形成的县域特色和人文历史,违背了历史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利用权力优势,违反税法划走滕州境内的国有企业税 源归枣庄所有,严重的透支了滕州经济。

    而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一块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地方。可是,这么一块宝地,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却没得到发展壮大,反而落在周边的县(市)后面,人民过着相对贫穷的生 活。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带着这个问题,深入镇(街)、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问题是诸方面的,但主要问题是由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理顺、区划不合理而造成, 其事实如下:
受枣庄的制约和束缚,一次次痛失发展良机。

    滕 州在历史上曾是府、州、专区的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鲁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建国初曾是滕县专区的驻地,并且辖济宁等15个县(市)包括枣庄矿区的大专区,1953年撤滕县专区改属济宁,1960年3月将滕县的临城公社164个自然村划归枣庄市成立了薛 城区,1979年滕县划归枣庄市。从那以后,枣庄将滕州视为“附属行政单位”,要求其经济发展服从、服务于枣庄市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扣国家拨于滕州的财政,下收滕州的税收, 严重地束缚了滕州经济的发展。从此,滕州就开始一天天的衰败,发展机遇就一次次的丧失。?
                  第一次, 失去了3千万元的发展机遇,相当于现在的30亿元。?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上下掀起了经济建设的大热潮。滕州在当时作为 省的工业城镇,被列为重点发展对象。于是省里一次就批给滕州8个工业项目,有的项目是扩建,有的项目是新建,扩建的项目有原滕州发电厂、滕州烟厂;新建项目有自行车厂、缝 纫机厂等六个企业,国家计划投资3千万元。那时的3千万元加上物价上涨因素相当于今天的 30亿元。这时的枣庄已是地级市,原是老峄县的基础,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于是,他们趁机 寻找扩大地盘的机遇,而不是发展经济,积极的运作于省里,要求把滕州划入枣庄。当初省里计划将苍山县或微山县划给枣庄,但是枣庄嫌弃这两个县穷,不想要,非要滕州不可。为 得到滕州,枣庄以封官许愿为诱饵,许诺只要滕州归属枣庄,滕州的主要领导就是枣庄的市长。就在那时发展的关键时刻,当官心切、不懂经济的滕州的主要领导,在没有征求滕州人 民的意见的情况下,偷偷将滕州划给了枣庄。这8个项目从此落了空,后来留给济宁专署。在当时,县的领导向枣庄反映这种情况,却遭到枣庄领导的指责:“你不要管这么多了,我 们要这些项目有什么用,你们跟着我们就行了”。就这样3千万元的国家投资就泡了汤。今天的邹城发电厂原是滕州的项目。现在邹城的财政收入达10多亿元,而闻名全国的滕州市却 只是它的二分之一。而在70年代末滕州地方财政收入等于邹城、兖州、曲阜三市财政收入的总和。而如今的滕州却到了只保机关人员工资的程度,甚至连教职员工的工资都难以保证, 目前乡镇机关、事业工作人员的兑现的工资普遍都发不到标准工资的70%,许多乡镇还一拖就是几个月发一次,这是多大的反差啊!
今天的滕州烟厂又如何呢?将要走到尽头,成为 青岛烟厂的一个车间。在六、七十年代山东三大烟厂滕州、济南、青岛,滕州烟厂曾是山东的老大。

                      第二次破坏了人文历史失去发展空间的机遇。?

    今枣庄市山 亭区大部分乡镇是滕州的,枣庄由于没有自身区位优势,经济搞不上去,却偏偏在区划调整上动手术,为削弱滕州的发展空间扩大自己的区域范围,不顾产业、人口、人文历史等发展 的实际情况,强行把滕州东部山亭等8个公社于1983年划出去,成立了山亭区。这样一来滕州不仅失去了版图,丧失了发展空间的机遇,而且滕州的人文历史被破坏,几千年来保持的 县域特色被无情的粉碎,实在可悲。?

                    第三次, 失去了发挥省直辖市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为改革不合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调动有发展前景 的县域经济,而不受地级市的制约,采取了让地方政府有一定自主权来发展经济,有的撤县 设市,滕州也不例外,经省报请国务院批准于1988年撤消滕县设立滕州市,由省直辖。可枣庄在当时百般阻挠,在省里私自活动不让滕州由省直辖,导致国务院的批复在枣庄却成了一 纸空文,滕州市由省直辖图有虚名,没有发挥省直辖市的作用,而且在以后十几年里更加变本加厉制约滕州的发展。?
                    第四次, 有意阻挠大项目在滕州落户?

    1、1994年国家计划投资20多亿扩建鲁南化肥厂(驻滕州木石镇),枣庄不顾客观实际硬把扩建 项目建在枣庄技术开发区不可,结果投资商不同意,继而该项目泡了汤。更为典型的是“山国电”这个项目是国家“八五”计划就有的,本来很早就应该立项上马,可是枣庄那边一拖 再拖,一卡再卡,直到省电力公司到滕州考察论证,由于失去了机遇“山国电”迟迟没有上马。
 
  2、滕州不仅在工业项目上受制约,而且在交通上也要受限制。在历史上,滕州历来是鲁南的中心,向来为商贾云集之地,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建国后,成为鲁南地区货物 集散地之一。既有物流,又有人流,人口稠密,现辖区156万人,而薛城原是滕州的一个镇,只有45万人,滕州乘车人员数量比薛城乘车人员数高出3倍多,有些特快列车本应在滕州 火车站停*最佳,枣庄偏偏卡住不让在滕州停,利用权力优势控制在薛城停;还有国家计划建设京沪高速铁路,选点是在滕州千庄建站是最佳位置,而枣庄知道后,就千方百计硬拉到 薛城建站,等等一些事例,不胜枚举,这样制约着滕州还不落后吗??
 
  3、枣庄利用权利“优势”把这块税 源全部划走。如鲁南化肥厂,鲁南水泥厂,鲁南机床厂,滕州烟厂,国家所在地的五座国家统配煤矿和通信、邮政、电业、石化、金融等企业税都由枣庄来收,仅此一项每年减少5亿 多元,使滕州的经济陷入困境。四个大厂(鲁南化肥厂,鲁南水泥厂,鲁南机床厂,滕州烟厂)都是滕州人自己建的或积极从省和中央争取来的,现在却成了枣庄的,作为老工 业城市的滕州只能承受工业污染,而无治理,污染费也由枣庄强行收取,而枣庄用收取的污染费盖行政办公大楼;更为甚之,枣庄五区正在不择手段地挖滕州的煤炭资源,在滕州境 内开煤矿竟达11家之多,在滕州境内每年挖走了30多亿元,各区有60%的财政开支来源于滕州,其数目令人触目惊心。这些矿的周边村庄地下煤被掏空塌陷补偿费每亩1000多元就把农 民给打发了,哪的农民稍有不满就遭到压制,使他们失去了赖依生存的土地,过着凄凉的生活。?

      最近又有五口矿井被各区侵占,这样疯狂的挖下去,又不给滕州交税,又不在滕州境内建辅助企业,滕州20年后,就会变成大大小小的湖泊,其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枣庄利用权力优势,更是不择手段的搜刮滕州:一是2003年将滕州境内鲁南高新技术化工园 区的税源划给枣庄开发区所有;二是2004年将木石的银行名为升格,实为20多亿元的储蓄的税费划为枣庄占有(为什么滕州没有进入百强县);还有一件更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滕 州的邮电大厦,产权是滕州的,却大厦的租赁费为枣庄所收,等等一些不符合税法要求的行为,比比皆是,严重的透支了滕州经济。?
  
  枣庄不仅透支了滕州的经济,而且更令滕州人恼 火的是,他们将滕州境内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上划到枣庄直接管理,当效益不好时,又及时地将它作为包袱甩给滕州,美其名曰“权力下放”。好单位不下放,孬单位下放。例如:枣 庄工业学校、枣庄第二卫校、滕州汽车站等一些单位,在计划经济年代里,学校毕业的学生统一分配、公路客运是国家独家经营,效益好,有油水时不下放。当走上市场经济的今天, 毕业的学生也不分配了,公路客运也不是独家经营了,学校不景气了,滕州汽车站也开始亏损了,没有什么油水可捞了,这时便将这些单位作为包袱、以权力下放为名,扔给了滕州。
 
  滕州啊!滕州!!你这样下去还不贫穷落后吗?看看邹城吧!兖矿集团、 邹城电厂这些企业税源全由邹城市负责收缴,他们的财政年年突飞猛进,他们用财政的扶植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扶植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解决“三农”问题,而 滕州仅仅20余年的时间就这样的落后,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难道不令滕州人扼腕叹息吗?触目惊心的事实,使滕州人清醒的认识到为什么滕州落后,一次次失去发展机遇,这就不 言而喻了。枣庄怕的是滕州的发展,怕的是滕州成为地级市,它们这种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和极“左”的做法,导致滕州发展失去了很多机遇,人文历史被破坏。滕州人要挺起腰杆、要说理,恢复历史的原貌,按照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办事,按照国务院的批复执行,由省直辖,理顺关系,摆脱枣庄的束缚。只有摆脱枣庄的束缚,理顺了关系,名副其实由省直辖,滕州才有发展,否则全是一句空话。

      有鉴于这种种的痛苦, “滕州独立”势在必行!滕州完全有资格独立成为省直辖、完全有资格独立成地级市。只有这样滕州才能获得更快的发展!

请海内外滕州老乡共同支持!!

        作者,龚古尔,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在北京一杂志社工作,时常惦念家乡!整合此文,与爱家乡人士共勉!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11-15
是省直辖,但省政府管不过来,委托枣庄管辖,全国县级市绝大部分是这种管理体制,个别例子只有河南济源、湖北仙桃、潜江、天门和新疆的4个兵团城市。
行政区划为省(虚)或直辖市、省辖市、县三级,市分直辖市和省辖市,取消县级市,县级为基层行政区划。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11-15
体制的悲哀!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11-15
引用第5楼中华太帝于2007-11-14 15:40发表的  :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无聊。。。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11-16
斑竹:这三个帖合并比三个县合并还难吗?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1-14
没有了枣庄 济宁会管你们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