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824阅读
  • 5回复

[新疆]哈密及吐鲁番历史和沿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3-08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6-07-28) —
---- [转帖]哈密地区概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1194)






--------------------------------------------------------------------------------

-- 作者: 天沐
-- 发布时间: 2007/06/03 18:54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柔幽梦在 2007/06/03 19:05 第 1 次编辑]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端,地跨天山南北。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地区肃北县、安西县、敦煌市为邻;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有长达586.663千米的国界线。
  地区最北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乡的大哈甫提克山,约北纬45度5分33秒;最南为哈密市南湖乡的白龙山附近,约北纬40度52分47秒;最东在星星峡东北约东经96度23分处;最西在七角井以西约东经91度6分33秒处。南北相距最长有440千米,东西相距最长约404千米。全地区总面积约15.3万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9%,为新疆第三大地州。这个面积比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海南、宁夏、台湾等8个省、区的面积都大。
  哈密地区下辖一市两县,即:哈密市、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辖区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3师、乌鲁木齐铁路局哈密分局、吐哈石油勘探指挥部、哈密煤业集团、新疆钢铁集团雅满苏矿、新疆第6地质大队、704地质大队及伊吾军马场等20多个中央、自治区驻哈单位。
  哈密市位于哈密地区南部,北接天山与伊吾县、巴里坤县为邻,总面积84977平方千米,占全疆总面积的5.2%,其中市区面积约23平方千米。伊吾县地处地区境内天山北坡东端,南以天山为界与哈密市相邻,西与巴里坤县接壤,总面积19735平方千米。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位处地区境内天山北坡西端、天山和阿尔泰山余脉之间,南隔天山与哈密市为邻,东界伊吾县,总面积38445平方千米,占全疆总面积的2.2%。
  区划沿革

  哈密,古称昆莫,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
哈密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通要冲。2000多年前就是汉朝与匈奴激烈争夺以制西域的战略要地。哈密成为通往西域的主要孔道,被视为“西域襟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使哈密在历史上代不绝书。
  从三道岭,七角井发现大量的磨制石器可证明,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哈密人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先后有多种民族在这块绿洲上生活过。哈密绿洲的开发和社会进步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220年)

  西汉时哈密称伊吾卢,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伊吾卢和蒲类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开始哈密称伊吾。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在伊吾设置宜禾都尉,131年顺帝又设伊吾司马,驻伊吾主持军事和屯垦,两汉经营西域期间,著名人物班超可圈可点。班超父子建功西域,首先从哈密开始,班超次子班勇继承父业,经营西域,再建功业,也与哈密关系密切。东汉顺帝永平十五年(72年),汉王朝派大将军窦固为奉车都尉,耿忠为骑都尉,耿秉为附马都尉率大军出屯凉州(今甘肃武威)。次年分兵四路北征匈奴。这时的班超还只是窦固军中的一个领兵司马,(汉制:大将军辖军5部,各部置司马一人),在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中,班超奉命率所部人马,单独进军哈密。班超以他机智勇敢的精神和出众的组织才能,赢得将士们的信赖。部队以极神速的动作,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越过千里戈壁,率先收复哈密绿洲,然后翻越天山达坂,在今巴里坤湖畔与匈奴人展开激战,取得全胜。汉王朝考虑到哈密地方是通往西域的战略要地,决定派兵常驻哈密,屯垦戍边,并派“宜禾都尉”统领。这是哈密哈密历史上最早的军屯,也是汉王朝在哈密设官之始。
  班勇是班超的次子,生于西域,长于西域,素有大志,决心要效法父亲,立功边陲。延光二年(123年),班勇被任命为西域长史,率甲卒500出屯柳中(今鄯善鲁克沁)。两年后,班勇征集敦煌、张掖、酒泉诸郡兵6000人,联合车师前部人马,大破车师后部,捕获匈奴使者和后部王军部,押至伊吾屯城处死。以后,班勇又与龟兹国合兵赶走匈奴蠡王。永建元年(126)年,领导西域各国军民大破北匈奴呼衍王,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一、哈密建置
  从东汉末年至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的369年中,中国经历了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各个时期。在这数百年中,朝代更迭频繁,武装割据盛行,但对西域的管辖还是延续不断、一脉相承的。
  三国、魏晋时代,魏在哈密仍置宜禾都尉,东晋咸和二年(327),位于河西的前凉国张骏功取伊吾后,把伊吾划属敦煌郡治理,伊吾建置相当于县。张骏委派参军索孚为伊吾都尉被视为设置郡县之始。
南北朝时,西凉残部唐契、唐和兄弟二人和外甥李宝率余部,历尽艰辛从武威(凉州)逃来伊吾依附于柔然,有众2000余家。柔然命唐契为伊吾王。

  二、伊吾王唐契
  东晋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相互攻杀,抢占地盘,掳抢人口。中国历史上出现大动荡、大混乱、大分裂局面。
  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河西汉族人李皓起兵参加反抗氐族人吕光建立的后凉统治,然后拥兵占据敦煌,自称凉王,史称西凉。
  李氏小王朝建立20年后,中原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此时,在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又出现了一个匈奴后裔建立的北凉政权。北凉派兵攻占了敦煌,李皓的孙子李宝和他的两个舅舅唐契、唐和及其他王室贵族统统成了北凉政权的俘虏。一年后唐契、唐和设法携外甥李宝逃出牢狱,历尽了千辛万苦逃到伊吾。这时的伊吾属柔然汗国的统治范围,收容有大批从河西一带逃难而来的汉族人。史载有2000余家。柔然贵族为了有效地统治这些新依附的汉族臣民,便委派唐契为伊吾王。唐契被封王以后,便和他的弟弟、外甥一起,进一步招集流亡人口,发展生产,训练民兵,以图有朝一日再杀回敦煌,恢复旧业,经过20年的励精图治,伊吾绿洲已是阡陌纵横,沃野千顷,人民富裕,生活安定。
  这时,由鲜卑人拓跋圭建立的北魏政权日渐强大,黄河上下割据自立的大小王朝相继被攻灭,其势力已达河西,并向西域逼进。北魏始光二年(425),原西凉公李皓之妻尹太后自酒泉逃到伊吾,祖孙得以团聚。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当北魏军队消灭了北凉政权以后,李宝与舅舅商议,决定摆脱柔然控制依附北魏。李宝按既定之策率2000人先期返回敦煌,受到当地官员欢迎,经奏请皇帝批准,任命李宝为敦煌太守。
  唐契等背柔然降北魏的事为柔然贵族察觉,柔然统治者命唐契等率众迁居高昌(今吐鲁番)。另派柔然人高羔子据伊吾。
  唐契等在北魏政权支持下率部抵达高昌后,和柔然人进行殊死战斗,唐契战死。唐和收抚余众和侄儿唐玄达(唐契之子)一起继续和柔然人斗争,在西域转战20年,屡建奇功,成为北魏政权经营西域的先锋。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唐和偕侄儿唐玄达一起回到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受到皇帝的褒奖,官至济州刺史。死后追授征西将军、太常卿、酒泉王。唐玄达封晋昌公,官至华州刺史。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北魏敦煌镇将尉眷率兵曾一度功占伊吾。随着北魏势力的进一步扩大,柔然汗国的瓦解,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柔然伊吾城主高羔子降附,北魏置伊吾郡。这是哈密最早的行政建置。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一、隋唐经营伊吾
  隋初,文帝派元晖出伊吾,联络西突厥达头可汗。以后达头可汗的使者和达头可汗本人都先后经伊吾到隋朝觐,受到文帝的特殊礼遇。
  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派裴炬和将军薛世雄率军屯驻伊吾。隋军在伊吾城东另建一座新城,号新伊吾(地当今日之哈密回城)。裴炬对西域各国使者说,天子因为西域偏远,交通不便,所以在伊吾另筑新城,便利行旅。隋军留下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兵1000,常驻伊吾,保护行旅及丝路之畅通。大业六年(610年),设立伊吾郡,并在伊吾城之东北设立柔远镇(地当今日之沁城)。
  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巡幸河西,先派裴炬到敦煌一带招抚西域各国。裴炬派使者说明伊吾吐屯设(“吐屯”突厥语,官名。“设”领兵的武职)、高昌王麴伯雅等27国首领和使者,到张掖觐见炀帝。诸国首领及使者表示恭顺,炀帝看了自然喜不自胜,西域臣属者30余国。
  隋末,伊吾属西突厥。
  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贞观四年(630年),伊吾城主以7城降附,太宗以其地置西伊州。两年后去西字称伊州。辖伊吾(今哈密)、柔远(今沁城)、纳职(今四堡)三县。柔远县是因为隋朝曾在那里设有柔远镇而得名。纳职县是由于鄯善胡人在此筑城,城名纳职,因以为县。始设州时有1332户、6778人。百多年后的天宝年间(742—755年),伊州人户已有较大增长:户2467,人10157,有佛教寺院2处、道教观4处、烽火台7处,军事哨所3处。
  就在西域各国先后表示臣属的时候,高昌王麴文泰受西突厥可汗挟制,与唐为敌。切断西域与内地交通,“杜远方之职贡,阻重驿之往来”太宗召文泰入朝,文泰又托疾不至。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派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姜行本、薛万钧等为副总管,讨伐高昌。唐军行至碛口,麴文泰闻讯惊惧而死,其子智盛继位。行军副总管姜行本率众先出伊州,在今哈密口门子一带伐木制作各种攻城器械。姜行本曾为将作大匠,监修过“九成”、“洛阳”二宫,以智巧和能干著称。军中又有山东大批能工巧匠服役,专司营造攻城器械。阴历五六月的口门子、松树塘一带,正是冰融雪化、绿草如茵的季节,六月二十五日纪功碑就矗立于天山之巅了。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法师不顾朝廷禁令,一人独行去天竺取经。他从安西出发,在沙漠中跋涉了5天,才找到野马泉,又经过2天2夜的奔波终于来到伊吾,佛寺中的汉族和尚听说法师到来,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赤脚出迎。见面后相抱痛哭,诉说着对家乡及亲人们的思念。玄奘在伊吾休息了10余日后继续西行。
  贞观十六年(642年),西突厥咄陆可汗源兵袭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率轻骑2000击败入侵者。
  景龙四年(710年),设伊吾军,驻地在伊州西北之甘露川(今巴里坤大河)。伊吾军辖兵3000,配马1030匹。伊州刺史兼任伊吾军使。伊吾军战时执戈征战,平时屯田种地。
  开元二年(714年),东突厥发兵侵伊州,伊州刺史郭知运率军迎击,敌军败退。
  唐天宝元年(742年),伊州改称伊吾郡、属陇右道辖治。天宝三年(744),东部回鹘崛起,蒲类为其领土。乾元元年(758)伊吾郡又改称伊州。广德二年(764)后,伊吾被吐蕃人占领,一直沿继了90年左右。
  唐经营伊吾时,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伊州,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以伊州命名的《伊州曲》也在这时传入长安。开元二十四年(736),盖嘉运任北庭经略节度使时,将《伊州曲》进献玄宗李隆基。经“梨园”艺人加工的《伊州曲》先盛行于宫廷,后又在长安的歌舞伎馆、茶楼酒肆中广为流传。

  二、袁光庭以身殉伊吾
  唐朝天宝年间,国家太平日久,玄宗李隆基以为天下从此就可以太平无事了,渐渐地沉缅于酒色淫乐、欢歌笑舞之中。太平中孕育着祸患,一场风暴终于来临了,长达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四零五散、分崩离析,几乎造成亡国悲剧。
  在“安史之乱”中,吐蕃贵族趁火打劫。他们先以协助唐朝叛为名,攻占今甘肃、青海等大片土地,继而挥师西进,觊觎西域广大地区。西北各地到处燃烧着战争烈火。伊州成了吐蕃贵族西进的重要障碍。吐蕃人为了扫除障碍,派重失包围伊州城。这时在任的伊州刺使名叫袁光庭,他面对强敌审时度势,深知伊州孤悬沙碛,无援可求,只有依靠守城官失和城内民众的力量与敌周旋。至于这样下去究竟能支持多久以及后果如何,他都置之度外了。在他和守城将士及民众的拼死抵抗下,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取得保卫占的初步胜利,伊州城仍安然无恙地屹立于天山脚下。
  于是敌人改变战法,围而不功,让城内军民坐以待毙。
  他依靠城内有限的物资储备和军民们誓死抗击顽敌的精神,竟意外地和强敌相持了数年之久。这期间,敌人反复使用军事进攻和诱降的办法,许以高官厚禄,许以军民不死等。但进攻和诱降都没有动摇袁光庭及城内军民誓死报国,与城共存亡的决心。
  伊州城失守的最后时刻到了,被饥饿、疾病和疲劳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将士们,仍然奋力挥刀杀敌,以一当十,但还是一个一个地英勇不屈地倒下了。袁光庭在最后时刻不得不杀死自己的妻子、儿女,以免被俘受辱,然后从容地走向烈火之中,以身殉城。建中元年(780年),唐朝追封以身殉城的伊州刺史袁光庭为兵部尚书。
五代、宋、元时期(公元907—1368年)

  五代时期,伊州守将为汉人陈氏。他和西州回鹃和沙州归义军节度使都保持着相当密切而友好的关系。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太祖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出使高昌,联络西域各国。途经伊州,州将为汉人陈氏,他接待了王延德一行。
  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伊州、蒲类归属西辽。
  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于漠北。宋嘉定二年(1206年),孛儿只铁木真(成吉思汗)为蒙古大汗。3年以后西州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臣属蒙古。此时他们不再称回鹘而改称畏兀儿了。高昌亦都护归附蒙古后,第一批征服对象就是“罕勉力、锁檀、回回等国”。罕勉力即哈密力。由此可知这时哈密并不是从属于高昌畏兀儿,只是在蒙古人和高昌畏兀儿的联合武装进攻以后才依附于蒙古人的。哈密归附蒙古后,也没有并入高昌成为高昌畏兀儿的一部分,而是和高昌并存的一个地方政权。
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蒙宪宗在西州回鹘建别失八里行省州改称哈密力。
  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建都大都(今北京),任命察合台曾孙阿只吉镇守别失八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吾儿哈喇火者(即高昌)及哈密力等处屯戍军事。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省,哈密隶甘肃行省管辖。次年,哈密城主的斤迭林曾捐资帮助当地屯垦。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增派汉军及新附军500人来哈密力屯田。
  延佐六年(1319年),皇帝敕命哈密力人和畏吾儿人(即高昌人)自相讼,可以由自己的头目处理,如果和其他百姓争论,则由自已的头目和地方官吏共同审讯。元末,察合台后裔兀纳失里据哈密,为威武王。元覆亡后,兀纳失里割据自立,称哈密国。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金陵(今南京),元亡,元朝覆亡前2年占据新疆全境的察合台汗国 也分崩离析;新疆各地形成了各自割据,不相统属的地方王国。暂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纳失里亦自立为哈密国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兀纳失里病逝,其弟安克帖木儿继位。
  永乐二年(1404年),诏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两年后设哈密卫,设指挥、千户、百户等官。畏兀儿马哈麻火者任指挥。又派汉族人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善为纪善,共同辅政。
  明成化三年(1467年),由于哈密忠顺王王位久虚,各族头目再次极力推荐,明廷方才提升把塔木儿(畏兀儿人)为右都督,代行国王事,5年后,把塔木儿卒,其子罕慎请嗣父职,朝议只准嗣都督位,但不准主国事。哈密仍无王统摄,政令无所出。
  明成化八年(1472年),吐鲁番阿力汗率兵攻人哈密城,俘虏王母,抢去金印,委其妹夫牙兰占据哈密。哈密都督罕慎被迫率余众逃至甘肃苦峪(今安西县东南、玉门之西),并筑城以居,开渠引水,屯垦种地,作长期打算。
  哈密都督罕慎在苦峪经过10年生聚,实力大增。乘阿力汗新死、阿黑麻继位立足未稳,联合赤金、罕东二卫,拥兵万人,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军哈密。牙兰不敌败逃,罕慎顺利收复八城。罕慎因功进封左都督,赏白金百两及其他物件,特旨褒奖。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即位,晋封罕慎为忠顺王。可是,罕慎封王却为吐鲁番阿黑麻所不容,就在当年十一月,他率兵至哈密,威胁利诱,最后杀死了忠顺王罕慎,仍令牙兰据守。
  为了打击阿黑麻的嚣张气焰,明廷采取薄其赏赐、或拘留使臣、却其贡物、敕责令悔罪等措施。3年后,阿黑麻才不得不将哈密8城、忠顺王金印及500多被虏居民送还。明廷派安定王族人陕巴(系忠顺王脱脱重孙)继忠顺王。弘治六年(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掠去陕巴。
  当阿黑麻和明朝反复争夺哈密的时候,其兄马黑木在中亚的地盘却被南下的乌兹别克人夺去,阿黑麻令其长子满速儿为代理执政,自己率部援助其兄去了。以后阿黑麻病死于阿克苏,满速儿当政后,无情镇压反对他的几个弟弟,并继续东侵哈密。
弘治十八年(1505年)冬,陕巴卒。其子拜牙即自称“速檀”(即苏丹),改信伊斯兰教,仍袭忠顺王。拜牙即愚昧昏庸而又淫暴,经常担心部属害他。吐鲁番满速儿汗又不断派人向其游说,威胁利诱他背叛明朝。明正德八年(1513年),拜牙即终于置哈密于不顾,弃城叛入吐鲁番。满速儿派火者他吉丁据哈密。
  明正德十年(1515年),都御使彭泽筹措缎、绢、布匹等物,遣马骥等往哈密,向满速儿索要拜牙即王印。他吉丁归还哈密王印,而拜牙即却匿居阿克苏,拒不返回。此后,吐鲁番常以哈密为跳板,屡侵河西诸县,大肆抢掠,嘉峪关外人民深受其害。满速儿一面侵扰河西,一面派使通贡;明廷一面抵御入侵,一面责其归还忠顺王。然入侵不断,贡使不绝,忠顺王不还,哈密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愈加动荡。
  此后,明朝国势日弱,又因哈密得而复失事追究大臣责任,屡兴大狱,许多大臣牵涉其内,捕杀甚多。最后只好以罢兵息民、专图自治为口实置哈密于不顾不了。
  哈密地方王国从1380年受封,至1514年被吐鲁番汗并占,经11世,凡135年。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满速儿死。长子沙速嗣“速檀”,居吐鲁番;其弟马黑麻亦称“速檀”居哈密。明隆庆四年(1570年),马黑麻返吐鲁番嗣兄职。
  此后,吐鲁番汗亦势衰力竭,它的领地逐步为察合台后王所建立的喀什噶尔汗 (后首府迁至叶尔羌,史称叶尔羌汗国)所占有,哈密亦随之成为该汗 的东部领土。
  此时叶尔羌汗国在哈密的代理人是叶尔羌汗国国王的四弟,名叫巴拜汗。
清朝时期(1644—1911年)

  一、清代哈密建置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派员到哈密按蒙古王公例编制旗队,划为蒙古镶红回旗,委任官佐。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哈密回城,号镇远城。雍正五年(1727年)修哈密汉城(今老城)。雍正七年(1729年)至九年(1731年),修巴尔库尔汉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巴尔库尔满城,号会宁城。同治八年(1869年),修哈密新城。
  清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移安西州同知驻巴尔库尔,自此该地始有行政机关。安西同知隶属甘肃布政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哈密厅,设理事通判,管理回王辖属以外民事,亦隶属甘肃。次年,在哈密设办事大臣,巴尔库尔设领队大臣。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镇西府,又设巴尔库尔道,府下辖宜禾、奇台两县,府治在宜禾。镇西府亦隶属甘肃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巴尔库尔道移驻迪化,改称镇迪道。咸丰五年(1885年),镇西府改镇西直隶厅。宜禾县入厅治,奇台县划归迪化。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十六日,哈密厅由安西道划归镇迪道。光绪十年(1884)11月17日,新疆设立行省,下分四道,镇迪道改由新疆省隶属。次年,哈密厅升格为哈密直隶厅。哈密直隶厅包括今哈密、伊吾两地,共辖乡庄35个,但实际上除新、老两城外,只辖7个村庄,其余大部分属回王领地。镇西直隶厅下辖24个乡庄,由东、西、北3个乡治理。

  二、清朝哈密史略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领兵30000攻占哈密和吐鲁番。从此以后,直到清王朝统一新疆以前,天山南部(包括哈密)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是处在准噶尔贵族统治之下。
  准噶尔攻占哈密后,哈密城长阿布伦木汉默特的儿子被遣送伊犁,改委哈密白山派宗教首领(亦称白帽回)额贝都拉为达尔汗,作为代理人,替他们征粮收税。哈密人民不堪其扰,纷纷逃向甘肃敦煌、安西等处。额贝都拉时势力尚弱,从者仅数十人。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理藩院员外郎马迪奉使册封策妄阿拉布坦(准噶尔部另一头目)途经哈密,被噶尔丹所属叛军杀害,抢去驼马行李。马迪随从有的被杀,有的逃散。额贝都拉收抚余从,赠给粮食马匹并护送至嘉峪关。这是哈密维吾尔首领第一次和清政府发生关系。
  噶尔丹在和清王朝斗争中连吃败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与此同时,又派副都统阿南达于布隆吉(今玉门西)、巴里坤、塔勒纳沁(今沁城)等处设立军事哨所,探听叛军消息。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众叛亲离、走投无路、服毒自杀,其子色布腾巴勒珠尔随其乳母父子等人流窜于巴里坤。额贝都拉派长子郭帕率300人捕获,命次子白奇伯克押献于宁夏康熙行营。额贝都拉派人招降,迎入哈密,由郭帕伯克护送至京师。康熙皇帝因哈密诚心归附,且在平定噶尔丹斗争中有功于国,特封额贝都拉为一等札萨克。晋封其长子郭帕、次子白奇为二等伯克。并令郭帕率100兵驻屯肃州。是年(1699年)腊月三十日,康熙帝赐宴入觐各地王公,哈密札萨克额贝都拉在座。此次入觐,哈密贡品有甜瓜、金银鞘小刀、葡萄干、瓜干等土特产,哈密瓜从此得名。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噶贝都拉特从北京请来工匠,修建札萨克府。
  额贝都拉卒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长子郭帕袭爵,2年而逝,郭帕长子额敏袭爵。
  噶尔丹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继承其叔衣钵,继续与清廷分庭抗礼。为防止策妄阿拉布坦再次侵犯哈密,诏命甘肃总兵路振声率3000军先屯塔勒纳沁,后进至沙枣泉,后又移驻枣泉西45公里之无克克岭(今之柳树沟)。命西安将军席柱、吏部尚书富宁安率大军屯巴里坤。
  由于大军西进,军粮运输至关重要,乃从山西、陕西征调小车3000辆,每辆车夫3人。从嘉峪关至哈密设转运站12处,每站备车250辆,按站转运。哈密成为贮藏军粮 基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修回城。城周2公里,有东、北二门。北门题曰“镇远”。为解决军粮供应,额敏自愿率维吾尔劳力400人,出屯塔勒纳沁。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岁收青稞400石,全部充作军粮。3年后,诏命额敏率屯田民众400人去吐鲁番种地,由于水土不服,经批准返回哈密,仍去塔勒纳沁种地。雍正二年(1724年),驻哈密清军亦开始在塔勒纳沁屯田,岁收青稞1700余石,军屯、回屯的收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驻军粮食供应的困难。
  雍正三年(1725年),驻防巴里坤、哈密的清军大部撤回关内。哈密留兵500(次年又增加500),保留嘉峪关至哈密军站。雍正五年(1727年),修筑哈密汉城(初称新城,以与回城区别,公元1869年后改称老城),周围仅0.5公里。建城之初,专用贮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后钦差办事大臣、哈密厅的住地。
  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汗位,又窜扰各地。清廷派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军驻巴里坤为西路。清军在哈密、塔勒纳沁大兴屯田、岁收6400余石。同年二月,清廷以额敏“自军兴以来,输忱效力,率所部人等屯耕如故,甚属可嘉”,晋封镇国公,并赏银1000两。参加屯田的400名维吾尔农民也受到奖励。两年后,额敏晋封固山贝子。
  雍正十年(1732年),噶尔丹策零派兵分袭哈密及塔勒纳沁。岳钟琪遣总兵曹勷绿旗兵5000,翻越天山驰至五堡以断其归路,派总兵张豹率兵2000从口门子经南山口驰援哈密。清军与敌5000人在二堡遭遇,激战2天1夜,敌军败退。清廷奖励坚守城池的军民银5000两,补赏因战乱而受损失的民众银10000两。
  雍正13年(1735年),清廷与噶尔丹策零议和,大军再次撤回关内。哈密留兵3000,其中沙枣泉、沁城各分兵1000。还在哈密境内分设“斥堠”9处,派兵瞭望。由于哈密军屯、回屯连年丰收,哈密军仓已贮粮20余万石,哈密军需不再从内地运送。为贮大量军粮,准在新城北圈筑“仓廒”。在新城东关另建关厢,移城内居民干关厢,开列肆市,城内全为防兵住所。调樊庭为哈密总提督、米国正为总兵。
  乾隆四年十二月初十(1740年1月8日),额敏病故。清廷拨银1000两以助丧事,长子玉素甫依例降袭镇国公。
  乾隆五年(1740年),改安西总兵为提督,自嘉峪关以西、哈密以东,悉令管辖。哈密防兵留2000人,设副将节制。专司哈密回部事务之章京2员、笔帖式1员,任期由2年改为3年。
  清廷和准噶尔相持了大约20年以后。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的时机已经成熟,清军兵分两路,直捣伊犁。哈密贝子玉素甫率100名维吾尔兵从征。准噶尔汗国灭亡。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7月,玉素甫晋封贝勒品级。次年又晋封多罗贝勒。南疆乱平后,又晋封为郡王品级。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南疆叛乱平息后,将安西道移至哈密,下辖巴里坤、哈密等县、厅。驻军设哈密协,以副将统之,隶巴里坤总兵,另驻钦差办事大臣、协办大臣各一员,隶伊犁将军。至此,哈密行政机构设置方告健全。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玉素甫次子伊萨克袭郡王品级多罗贝勒,哈密所属蔡把什湖屯田定额3000亩,又牛毛湖新垦地250亩。沁城屯田定额6000亩,分为22工。移驻哈密之安西道仍迁回安西。
  道光六年(1826年),因南疆和卓后裔张格尔发动叛乱,形势危急,清廷先派兵3000驻扎哈密,接着各路清军源源开进。因路途遥远,粮草供应相当困难,虽经官员大力筹办车辆运输,仍不敷用。哈密郡王伯锡尔主动组织牛马车1000辆运粮。原定在吐鲁番交卸,后因吐鲁番车辆也很紧张,伯锡尔又应清军所请,把军粮 直送到阿克苏。张格尔败亡后,清廷以伯锡尔备办车辆,供送兵差有功,受到奖赏。
  道光二十五年(1840年),林则徐、全庆奉命勘察塔勒纳沁荒地,由吐鲁番抵哈密。11月底动身去沁城,返回哈密城外时,突然有百余人拦车告状。经查询,这些人中军民绅商都有,异口同声控告哈密郡王伯锡尔的种种不法行为。
  此时的林则徐还是一名遣员,所造之事又不在他调查范围,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便以忠心为国,为民除害为己任的林则徐,接受了状子。连夜到哈密办事大臣公署、哈密厅署查阅档案,终于搞清了伯锡尔兼并土地、霸占官地官产,盘剥人民的事实。他和哈密办事大臣恒毓约见伯锡尔讯问。伯锡尔表示愿将东新庄已垦熟地10000亩呈献充公。林则徐令其约束属下,不得再犯。十一月六日(12月4日),他和全庆以“内阁部堂、候补京堂”名义行文哈密厅、哈密协:先将近城坟地一带前筑围墙即行拆毁,听军民埋葬,不得阻索,其关乡、市镇、铺屋、门面、煤山、石山、木山各官地,俱不得勒取地租。闲旷地面听军民取土资用,不得勒掯。回王属下倘有借端勒诈之人,即须重治其罪,不稍宽贷。再次重申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结办之日,即将禁上缘由饬行厅、营,督令军民泐石刊碑,立于城关大道之旁,俾众目共瞻,永昭遵守。
  林则徐在处理完这一案件后,怀着对新疆山川人物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哈密东返。
  同治三年阴历九月二十九日(1864年10月23日),哈密回民马兆强、马环率众暴动,伯锡尔派马队驰入汉城,协助清军将起义群众1000余人杀害。10月31日(阴历十月二十日)吐葫芦回民马添才等率众起义,杀卡官及汉民70余户,攻占厘局(税务局),进攻塔勒纳沁,被清军击溃,马添才父子被捕杀于天山板房沟。11月6日(阴历十月十九日)及12月14日(阴历十月二十一日),巴里坤回民先后2次起义,亦遭残酷镇压,1000余回民被捕杀。
  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回族黑老哇、维吾尔族苏布尔格分别从乌鲁木齐、库车出兵,围攻哈密汉城。哈密办事大臣扎克当阿中枪阵亡,协镇王德普、通判陈宜禾及守城官兵亦阵亡,汉城被攻占。
  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巴里坤总兵何琯派凌祥、芮林等率兵驰援哈密,击败义军,夺回哈密,凌祥奉命驻守。年末,苏布尔格联络吐鲁番加族、维吾尔族农民5000人,攻占哈密五堡。游击凌祥、王府伯克夏林率兵5000迎击。清军在柳树泉遭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次日,伯锡尔命福晋迈里巴纽去巴里坤求援,他和小福晋、侄孙帕孜尔台吉、伯克夏斯林等,率部2000余人,在头堡与农民军决战,又被打败。小福晋被乱马踏死,夏斯林被刀劈死。郡王伯锡尔被俘。次年初,伯锡尔被农民军处死,清廷追封伯锡尔为和硕亲王,在哈密汉城建祠祭祀。伯锡尔之子迈哈默特袭爵。伯锡尔死后,巴里坤援军再次击败义军,夺回哈密。
  同治七年(1868年),妥明部再攻哈密,民团首领张和阵亡。新任哈密办事大臣文麟率从河 西招募的新军4营进驻哈密。次年,新任哈密协办大臣景廉亦率部抵哈密。因汉城已残破,文麟率部修建军城(后被称作新城),作为攻守依托。
同治九年(1870年),妥明的清真国被外国入侵者阿古柏集团消灭。至此南北疆广大地区都沦为入侵者的势力范围,只有巴里坤、哈密2处尚在清军控制之下,成为以后从侵略者手中收复失地的前哨。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陕西回民起义军首领白彦虎,经敦煌入哈密,先攻沁城,再据大泉湾、黄芦岗,在蔡湖附近大败清军。白彦虎与回城维吾尔人头目玉素甫联系,一举攻占回城,哈密新城则因城恒坚固,又有文麟及孔才率领的民团配合坚守,未被攻破。白彦虎又分兵攻巴里坤不果。10月,清军攻入回城,白彦虎胁迫哈密回王迈哈默特夫妇及王母率众绕道南湖西去。清军追至嘹墩,夺回迈哈默持夫妇,而王母迈里巴纽则被带往吐鲁番。白彦虎至吐鲁番后,降附于阿古柏侵略集团。
  清廷为了反击阿古柏入侵,于光绪元年(1875年)任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任命金顺为帮办,以便收复新疆。左宗棠命张曜率马、步14营先期进驻哈密。张曜在哈密大兴水利,用10万条毛毡铺底,引石城子河水灌溉,共垦生荒熟荒地2万余亩,岁收粮数千石。
  光绪六年(1880年)六月十五日,左宗棠将大营迁至哈密,每天听取汇报,阅批公文,部署军队,筹办粮秣,全身心地投入到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中。他于同年十月奉诏回京。刘锦棠奉命接替钦差大臣职务,驻节哈密,筹办新疆善后。
光绪八年(1883年)十二月,清廷批准建立新疆行省的建议。次年11月,刘锦棠被任命为新疆第一任巡抚。全疆设4道、6府、8直隶厅、2直隶州、1厅、1州、21县。省府定在乌鲁木齐。改哈密为直隶厅。裁撤驻哈密办事大臣、帮办大臣衙署。至此,维系了125年派驻钦差的制度结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哈密爆发贫苦农民对回王残酷剥削、要求“改土归流”的暴动。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

  一、民国哈密建置
  中华民国2年(1913),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改镇西直隶厅为镇西县,抚民同知改称县知事,隶迪化府。首任哈密县知事白文超、镇西县知事李澎荣。县以下分若干渠(乡),渠设乡约1人(主管行政)、农官1人(管农田事务),乡约之下有百户长、十户长。县衙由六房(吏、户、礼、兵、刑、工)三班(隶、快皂)改为科长1员、科员2员、催员4员,以及门子、库子、皂隶、马快、禁卒、斗级、伞扇、轿夫、民壮等共76人。
  回王领地建置自成体系,不属县衙管理。回王领地一直到民国19年(1930年)废除哈密回王后,方始统一于政府建制。
  民国23年(1934)5月,成立哈密行政区,辖哈密县、镇西县和七角井设治局,为新新省第九行政区。行政长公署设在哈密县,刘应麟为第一任行政长。
  民国24年(1935)7月,省府决定划哈密县的吐葫芦、下马崖、盐池、前山、苇子峡、淖毛湖为伊吾设治局。哈密行政区至此辖二县二设治局。
  民国32年(1943)1月,伊吾设治局升格为三等县。5月,改哈密行政长公署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8月,哈密县由二等县升为一等县,镇西县为二等县,伊吾由三等降为五等县,七角井仍为设治局。废除区、乡村行政组织,建立乡、镇、保甲制。
  二、民国时期哈密史略
  民国十九年(1930年),哈密回部和硕亲王沙木胡索特于6月6日病逝。这个历9世凡233年的封建小王朝也走到历史的尽头。其子聂孜尔率大批随从,携带金银赴迪化,四处活动,请求袭位。其间,哈密驻军师长刘希曾、省府内务部长邓承昭等,接连上书金树仁,建议废除回王特权,实行“改土归流”。7月2日省主席兼总司令金树仁训令,决定只保留回王封号、俸禄,取消人户管理、徭役和审判等特权。聂孜尔被任命为省府顾问羁縻于迪化。8月,改制委员会委员龙协麟、陈大兴、朱有霞抵哈密,开始清查回王土地。因措施不当,引发农民暴动及甘肃小军阀马仲英入疆,直到1934年始平息。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余部400余人,在李先念、程世才等率领下,经过千辛万苦抵星星峡,中共中央派陈云、滕代远等从迪化转哈密迎接。5月1日召开庆祝暨欢迎大会。会上陈云发表重要讲话。5月4日乘汽车西进,当日抵哈密,然后至迪化。
  中共党员刘西屏、张东月、李涛、祁天民、申玲等陆续来哈密工作。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国民党军队十八混成旅开抵哈密。随后,大批国民党军队开进新疆。国民党哈密县党部成立,在乡村全面推行保甲制。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78旅的一个团奉调河西。7月,尧乐博斯在白石头召开哈萨克头人会议,妄图阻挠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9月25日、26日新疆军政当局分别发出和平起义通电。宣布和国民党军政当局断绝关系,回到人民怀抱。26日上午,哈密中学、城镇各小学部分师生约千人上街游行,并张贴“欢迎解放军”、“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欢庆新疆和平解放。9月28日晚,已宣布起义的原国民党军队在反动军官、军统特务挑唆下,制造暴乱,他们手持武器,进城抢劫中央银行哈密分行金库,抢劫商店及居民财物,放火焚烧店铺、民宅、全城大火终夜,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不绝于耳。城镇居民因事出仓促,大都空手避匿于东西河坝树丛之中,据事后查实,被抢公私黄金1.6万余两、银元9.4万余元,其他财物不计其数,烧毁民房200余间,死亡4人。
  1949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疆先头部 队开抵哈密。解放军干部战士上街宣传安抚群众、救济灾民。11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进驻哈密。哈密历史从此掀开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设哈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哈密县,辖哈密、镇西、伊吾三县和七角井中心区。
  1954年1月4日,镇西县改称巴里坤县。9月30日,巴里坤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撤销七角井中心区,改设七角井镇(乡级镇),归哈密县领导。
  1955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改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密专区辖2县1个自治县。
  1961年,以哈密县城镇为基础,包括火车头、铁龙、钢铁、先行、红旗等5个城镇公社和火箭农场在内,成立哈密市,由哈密专署领导。
  1962年,撤销哈密市,并入哈密县。
  1970年12月19日,哈密专区改称哈密地区,地区行署驻哈密县,辖哈密、伊吾两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1971年1月24日,原由自治区直辖的鄯善县划入哈密地区,哈密地区辖3县1自治县。
  1975年1月30日,鄯善县划归吐鲁番地区。
  1977年1月6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哈密市(县级市)。哈密地区辖1市(哈密)、2县(哈密、伊吾)、1自治县(巴里坤)。
  1969年3月~1979年6月,哈密地、县及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1979年7月1日,哈密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哈密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哈密地区辖1市2县1自治县,共有2镇、3区、22个人民公社和17个国营农牧场、22个居民委员会。哈密行署还在三道岭矿区设派出机构——三道岭行政委员会(县级)。哈密地区行署驻哈密市。
  1983年9月9日,哈密县并入哈密市。
  1984年6月,政社公开,撤销人民公社,新建区公所3所,乡政府35个,镇政府2个。
  1985年底,哈密地区辖1市(哈密)、1县(伊吾)、1自治县(巴里坤)。
[ 此帖被外星来客在2009-02-09 10:3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3-08
田卫疆:关于明代吐鲁番史若干问题的探讨


【稿源: 作者来稿 】 【作者: 】【发表时间: 2006年09月21日 16:20:24 】 



    元末政局的剧变,同样也在西域各地引起连锁反映,依《元史》中记载,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西蕃盗起,凡二百余所,陷哈喇火州劫供葡萄酒”。[1]这里所谓“西蕃”暗指已在西域各地割据称雄的察合台诸后裔,而“哈喇火州”即今吐鲁番地区。从公元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清朝建立之初,今吐鲁番地区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东察合台汗国控制之下,同时期汉文献中曾将吐鲁番称为“土尔番”、“土鲁番”或“土鲁番地面”。[2]这一时期土鲁番政局的衍变波动是西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土鲁番地面的形成以及原因

    明朝时期的吐鲁番盆地在西域历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明朝官藏的《高昌馆课》中相关记载,中央政府当时将这一带地区统称为“土鲁番地面”。土鲁番地面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它不仅是蒙古察合台汗后裔对该地区政治统一的开端,还是天山东部地区文化面貌发生转型的标志。故在西域史上具有显著的意义。

    明朝建立之初,在今吐鲁番境内散布着土鲁番、哈剌火州,柳陈三个居民比较集中且又相对独立的城镇。这里土鲁番城即今吐鲁番市所在地,辖下则有崖儿(今交河城)、盐泽二城;哈剌火州在吐鲁番城东一百里(今高昌故城);柳陈则位居哈剌火州东七十里。此三城在蒙古元朝统治时期统称“哈喇火州”。[3]是蒙古统治者管辖西域各地军政事务的重要基地。但是,事实上则各有城主,是三个相对独立的城邦,在元朝后期尤其是如此。三城分立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永乐年间,永乐三年(1405),有哈喇火州“回回满剌乞牙木丁等来朝贡马及方物”。[4]翌年,明朝派遣鸿胪丞刘帖木儿等出使东察合台汗国往赐沙米查干,“并赐经过哈剌火州、土鲁番、柳陈三城王子哈散等彩币”,五年,“哈剌火州王子哈散、吐鲁番万户赛因帖木儿、柳陈城万户瓦赤剌”等随同明朝使臣把泰、李达、鸿胪寺丞刘帖木儿等人前往中原朝觐,此处哈散拟应为哈剌火州一地之王子(应是位伊斯兰教徒),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永乐十一年,不同的只是柳城万户换为观音奴而已。

    1347年,西域实力强盛的蒙古都格拉特显贵拥立察合台汗后代秃黑鲁帖木儿为汗,立府于阿克苏,遂宣告东察合台汗国建立。秃黑鲁帖木儿在位期间,受中亚地区东来传教的伊斯兰教传教士沙里·扎马鲁丁及其子额什丁毛拉劝解感召,带领16万部属皈依伊斯兰教。他还利用河中地区政局动荡不定的机会,亲率兵马西征,迅速占领了中亚重镇——撒马尔罕诸地,一度将整个河中地区尽收其治理之下,当地王公显贵皆效忠了他,实现了他统一察合台汗国的宿愿。[5]西征获胜后,秃黑鲁帖木儿汗东归驻跸阿力麻里(今霍城县内),后不久病卒。都格拉特部异密怯马鲁丁起兵叛变。西部已强盛的帖木儿借机收复撒马尔罕等地。东察合台汗国实力因此削弱。据明永乐十三年(1415)西行东归的陈诚在行纪中告知,汗国“故疆,东连哈密,西至撒马儿罕,后为帖木儿驸马所夺,今止界于养夷,西北至脱忽麻,北与瓦剌相接,南至于阗阿端”[6],这里的“故疆”当指秃黑鲁帖木儿汗时期所控制的范围,即使是变动后的疆域范围似乎也证实,哈密以西,包括土鲁番在内的东部地区都应该是在东察合台汗国威慑之下。

    1389年,秃黑鲁帖木儿汗幼子、逃脱怯马鲁丁劫杀的黑的儿火者于战乱中被其部属拥立为汗,汗国控制权重新回到察合台汗后裔手中。黑的儿火者即位后,为稳定境内局势,除了继续维系与西部强盛的帖木儿王朝的交好联系,另一方面则派遣使臣前往中原朝贡,以加强与明朝之间的联系。如此,则向为西域各地同中原地区商业往来孔道的土鲁番诸城自然就成为他力图东向扩张势力的直接障碍。

    土鲁番各城此时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黑的儿火者便以发动伊斯兰教“圣战”为名义,亲自率兵出征,进攻东部的哈剌火州、土鲁番、柳陈三城。依据波斯文献《拉失德史》的记载,在经过一阵腥风血雨般的兵戈之争后,黑的儿火者汗攻占了土鲁番地区,使伊斯兰教在这一带地区得到更深入的传播,以致于该地当时被称为“达尔·伊斯兰”,意为“伊斯兰教统治地区”。1400~1405年黑的儿火者本人也亡于对这一地区的“圣战”中,1414年,明朝出使西域的陈诚路经土鲁番地区的盐泽城,尚见到其陵墓,书载:“城中有高冢二处,环以林木,周以墙垣,盖故国王黑的儿火者夫妻之坟,坟近有小冢,云其平日亲睨爱之臣从葬也”,陈诚还留下“星槎向晚驻荒邨,闲谒孤城弔古坟。风卷胡沙晴日淡,天连塞草暮烟昏”。“梵宫零落留金像,神道荒凉卧石碑”的诗句。[7]足证当时蒙古汗发动对土鲁番宗教战争的残酷程度。

    陈诚曾在三地留驻多日,故其对这一带地区相关情况记录也可反映实际情况。[8]据其行纪中记载,当时东察合台汗国封城内较大的城镇就包括“土尔(鲁)番、火州和鲁陈”诸地。不过诸城之规模以及各自在吐鲁番地区中的作用已经发生了若干变化,如火州“城方十余里,风物萧条。昔日人烟惟多,僧堂佛寺过半,今皆零落”。土鲁番“地方一、二里,居平地中”,“城近而广人烟,广有屋舍,信佛法,僧寺居多”。柳陈城“城方二、三里,四面多田园”。可知经历过元代中期以后连绵持久的战乱后,致使昔日“人烟惟多”的哈剌火州,“今皆零落,风光不再”。伊斯兰教虽已在土鲁番各城占据主导,但该地依然是诸教并存的局面。[9]

    黑的儿火者死后,迄继任的沙米查干、马哈麻诸汗(亦即陈诚行纪中所谓“马哈木王子”),以及1418年继任的歪思汗时期,蒙古诸汗对于土鲁番地区各地的控制进一步加强,海答儿书中有关歪思汗在土鲁番地区亲自浇水灌溉田地的相关记载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此间他曾在土鲁番城外与北部强大的瓦剌人作战,以阻挡瓦剌人南下拓展的步伐。《拉失德史》中称,歪思汗在与瓦剌人作战中曾被俘3次,其中一次就在土鲁番城附近地区。[10]

    从同时代的汉籍史书中获知,歪思汗以前,土鲁番等各城首领时常单独派遣使者前往明朝进贡讨赐。这种状况甚至延续到歪思称汗以后一段时间,如永乐二十年(1422)十二月,“……土鲁番都督尹吉儿察贡马千三百匹,柳城打剌罕者马儿丁……等贡羊二千余只。”[11]但是大致在宣德元年(1426)前后,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是年底,有土鲁番城都督佥事尹吉儿察至明朝进贡马及方物,“行在礼部奏:土鲁番城都督佥事尹吉儿察等令还甘肃居住,凡其日用之物请旨量给。”[12]既然是入朝进贡,为何令还甘肃居住?直到宣德五年,我们见到大批土鲁番、柳城诸地官员望族进京朝贡,“愿居京自效”的文献记载,如六月丁酉,“土鲁番城都指挥佥事爰鬼着儿所部舍人哈因虎里等……皆奏愿居京自效。”七月丁巳,“土鲁番城头目都督佥事尹吉儿察奏:‘臣率京属事朝,愿居京师,以图报效’。”九月庚戌,“土鲁番城回回撒都等……来朝,皆愿居京自效”。十二月丁亥,“柳城万户阿黑把失等十六人来朝,奏愿居京自效”。戊子,“土鲁番城指挥佥事猛哥帖木儿等三十八人来朝,奏愿居京自效”。[13]之后几年,仍持续不断有土鲁番官员进京“愿居京自效”的记录。清楚显示了此间在土鲁番、柳城一带地区发生的异常变化。至宣德九年(1434)十月,尹吉儿察之子卜烟川儿等率妻子来归,亦愿意居京自效。《明实录》中的一段记载解开了这个谜,其文称:“卜烟川儿者,已故都督佥事尹吉儿察之子。初,尹吉尔察居土鲁番城,为歪思所逐,归附来京,太宗皇帝授都督佥事,后以病卒。至是,卜烟川儿来归,且告袭职,故有是命。”[14]由此可知,1430年前后,东察合台汗国的歪思汗率兵进入土鲁番诸城,驱逐当地望族首领,直接取而代之,最终完成了对土鲁番各城的军政管辖。

    歪思汗于1432年前后死于同中亚帖木儿王朝部将的一次战斗中。汗国由此分裂为东、西两大部分,歪思汗长子羽奴思、次子也先不花分治而立。不久也先不花夺得汗位。[15]羽奴思率部众西奔中亚,投靠了帖木儿王朝的兀鲁伯汗。依据《明史·西域传》中所载,也先不花在位期间,土鲁番“侵掠火州、柳城,皆为所并,国日强”,其酋也密力火(虎)者遂即称王。以景泰三年(1452)偕其妻及部下头目各遣使入贡。[16]可以初步断定,此间火州、柳城二城尚为土鲁番吞并,东察合台汗国诸汗对土鲁番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另据“也密力虎者”的名字分析,他应该是一位伊斯兰教徒,如此则反映该地民众之宗教信仰面貌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说此前的土鲁番还是一个诸教并存的地区,因为至宣德四年(1429),明朝还“命土鲁番城桑果大师为本处僧纲司都纲”,[17]次年,又有土鲁番城僧佛先来朝贡马,明朝“命佛先嗣其故父法先之职为都纲,嘉其躬来朝贡也”。我们还在正统二年(1437)见到“明代土鲁番城都纲佛法等人南忽里等奏,愿居京自效”的请求。那么,也密力火者之后,伊斯兰教应该在土鲁番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了。至成化五年(1469)五月,有“迤西速鲁檀”阿力遣使“奏求海青鞍马、蟒龙衣、彩段器用等物”。十月这位 “土鲁番速檀阿力王”复遣使入贡方物,[18]于是,《明史·西域传》称:“成化五年,阿力自称(土鲁番)速檀”。按 “速檀”(Sultan)一般为伊斯兰教国家中君主的称呼,而“阿力”(Ali)则是信仰伊斯兰教地区或民众中常用的一个名称。蒙古贵族在土鲁番真正建立了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综上所述,成化五年“自称土鲁番速檀”的阿力应确认为波斯文献中的也先不花的兄弟羽奴思。[19]依据海答儿书的记载,羽奴思汗“熟读《古兰经》”,在中亚地区游历数年,曾拜当地最负名气的歇里甫丁为师就学宗教经典,受过较长时间系统的伊斯兰文化熏陶和教育,宗教意识极为浓厚。他喜欢定居的农村和城镇生活,曾为使下属蒙古人脱离游牧生活并成为虔诚真正的穆斯林付出极大努力。汉文献里的“阿力”符合羽奴思的文化背景,或是其当时流行的宗教名称。此外,明抄本《高昌馆课》里37篇中所谓羽奴思汗使臣都督赛亦虎仙朝贡的函文似乎也证实了其双重身份。[20]

    从秃黑鲁帖木儿开始,历经诸位蒙古汗的不懈努力,至也密力火者于土鲁番“遂僭称王”,到成化五年羽奴思(阿力)自称土鲁番“速檀”,东察合台汗国不仅最终确立了对土鲁番地区的政治统治,吐鲁番盆地本身也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所谓“土鲁番地面”由此形成。与此同时,该地区也完成了宗教信仰从佛教主导到伊斯兰教主导的转移,土鲁番地面的社会面貌因此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二、土鲁番地面争夺哈密卫的过程及其原因

    羽奴思(阿力)统治土鲁番地面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土鲁番地面蒙古汗对哈密地区的争夺从成化九年(1473)开始,至嘉靖八年(1579)第三次占据,明朝决定放弃哈密卫,历时长达近一个世纪,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东察合台汗国占据下的土鲁番地面与明朝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的沉浮变衍。

    哈密,“东接甘肃,西距土尔番,其北有山与瓦剌相界”,横亘古代东西交通要道,“为西北诸胡往来之冲要路” [21]。明朝建立后,即认识到控制哈密的重要战略地位,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朝派军攻破哈密城。永乐二年(1404)6月,当时的哈密王安克帖木儿遣使迄明朝表请赐爵,明朝政府封其为忠顺王。[22]不久安克帖木儿为瓦剌毒死。明朝复以安克帖木儿的侄子脱脱为忠顺王。四年,明朝建“立哈密卫,以其头目马哈麻火者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辜思诚。哈只马哈麻为经历,又以汉人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以辅脱脱。”[23]哈密正式成为明朝下辖的一个卫所。明朝政府通过哈密卫管理当地日常事务,以及维护明朝与中亚、西域诸地政治、经济往来关系。

    羽奴思(阿力)在巩固对土鲁番地面的控制后,极想“以占哈密为利阶”,“以规贡利”。起初他也曾乞求明朝允其“代(哈密)王领西域职贡”,但是遭到拒绝,于是只得付诸于武力夺取了。[24]所以,对于西域贡路的控制,获取经济利益应是东察合台汗国竭力争夺哈密的深层次因素。

    羽奴思汗对哈密卫的抢夺,大致可分两个阶段,他先是“累引兵劫掠哈密诸部地,已略尽”,随后于成化九年(1473)正月,“围其城(哈密),破之,执其王母,夺朝廷所降金印,遂留居之。”[25]城中一位名叫马黑麻的回回窃取一匹马出逃至赤斤蒙古卫报告,明朝才方知此事。考虑到哈密“实西域诸夷喉咽之地”,若弃而不救,恐明朝河西各卫将为土鲁番所胁,严重危及西北安全。兵部商议,敕派锦衣卫正千户马俊为指挥佥事,以及都督同知李文、右通政刘文赴甘肃,规复哈密城。[26]同时调集人马加紧防守,并令哈密都督罕慎暂管逃至河西苦峪城居住的本处人民。马俊至土鲁番城传达明廷旨意,羽奴思“抗语不逊”。马俊等无功而还。羽奴思则派遣使者以哈密地面名义至明朝贡马及方物,《高昌馆课》中残留一件文书称:“哈密地面羽奴思王奏奴婢远居边方,蒙朝廷厚恩,至今感戴不尽,专差使臣参政象加失里等进贡金刚钻一百块,镔铁腰刀四把,银鼠皮五十张,骟马六匹,去了伏望万岁主人不要见罪,奏得圣旨知道。”[27]

    成化十二年(1476),明朝见收复哈密无望,遂应移居苦峪的哈密残众请求,重铸哈密卫印绶都督罕慎。[28]次年十月复立哈密卫于苦峪,下令甘肃都督佥事王玺等于此筑城以便哈密残众住居,并赐以布帛、米粮,分给土田及牛具谷物。

    十八年(1481),以哈密卫右都督罕慎为首的哈密忠顺王旧臣王公在经过一番卧薪尝胆式的力量集聚之后,终于在明朝设置的赤斤、罕东两卫配合下,以近万兵马的绝对优势,夜袭哈密城,“牙兰走,余或降或死,遂复城八,得人一千五百,罕慎始归旧城居之”[29]。收复了哈密卫。

    弘治元年(1488),鉴于罕慎光复哈密之功劳,明朝权衡再三,允准了哈密部众推封罕慎为忠顺王的请求,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给金印、冠服”[30]。罕慎的父亲把塔木儿系当地畏兀儿人,因娶忠顺王王族女儿为妻,罕慎应为忠顺王外甥。适逢脱脱之孙无嗣,以其大功继承忠顺王位本无大碍。然而同年底,当时控制土鲁番地面的羽奴思之子阿里麻汗则以“罕慎非贵族安得为王”为借口,伪与结婚,进哈密城诱杀罕慎,复据哈密城,委任其酋长牙兰率众60余人住守哈密,本人则返回土鲁番,并遣使入贡明朝,请求“立我为王,居哈密,领西域职贡”。[31]明朝以拘留在边使臣“所奏乞之物,皆勿与”惩罚之。

    三年(1490),阿黑麻汗派遣使臣至京师贡狮子方物,“具云愿献还哈密城池并金印,以赎还先次拘留使者,且乞遣使通好”。[32]四年十二月,阿黑麻王遣使臣写亦满速儿等进贡驼马方物,献还哈密金印以及城池十一座,人口五百余。明朝遂赐其“彩段五表里,金织衣一袭”作为赏赍。[33]次年,“诏哈密故忠顺王脱脱近属侄孙陕巴袭封忠顺王,给赐金印、冠服,并护门兵器等物”。不久,因哈密都督阿木郎引也克力人掠土鲁番地面牛马,并剋减朝廷所赐物品,阿黑麻汗怒,于弘治六年(1493年)春再次攻占了哈密城,杀阿木郎,执陕巴以去,并令其酋长牙兰守护哈密。[34]并不时抢杀沙州等地逼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十年,明朝派遣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以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占哈密城,牙兰等人乘间逃佚,哈密再度收复。此乃明朝第三次收复哈密。

    随后数年,阿黑麻又数派人马劫掠哈密城池,因陕巴久拘未归,王位虚悬,哈密城池迭遭兵袭劫掠,当地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民众已无法生存。1497年,哈密当地兵民“尽自焚其土刺、房舍,诣肃州求济”。鉴于此,明朝发牛具谷种,送至苦峪及沙、瓜州各地,移居哈密卫残众帮助恢复耕牧生活。[35]与此同时,由于明朝采取了闭兰绝贡、拘留土鲁番地面朝贡使臣等方针以挟制阿黑麻,使土鲁番地面与周邻其它地区之间贸易中断,招致怨言颇多,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阿黑麻汗计无所出,于弘治十年(1497)底派遣使臣入贡,送还劫掠陕巴及哈密人口至甘州,“乞仍通贡路”。明朝以“镇边疆者当率旧章,服夷狄者当用世族”之意,仍封陕巴为忠顺王,并遣专使于甘州,护送陕巴众二千余口,于十二年护送还居哈密,同时赐给其以金冠服、银、绢诸物。土鲁番地面的阿黑麻汗归还哈密忠顺王及劫掠民众、金印之举赢得明朝初步信赖,二地经贸关系恢复正常。土鲁番地面商贾以使者名义入贡者甚众,礼部请令陕西镇抚等官,规定“各处使臣入贡者俱约至八月初旬方许验放入关,每年一次,亦不许人数过多”。

    15世纪末,导致阿黑麻汗归还陕巴以及其被劫人员,急欲恢复同明朝关系的另一个背景因素还与中亚地区的局势变化有关,此间统治河中地区事务的阿黑麻汗之兄马哈木汗(一称马黑木)与月即别首领沙亦癿汗经过短暂同盟后分道扬镖,沙亦癿汗还陆续攻占了部分马哈木汗的辖地。为了帮助其兄摆脱在中亚地区的不利困境,阿黑麻汗急欲同明朝之间恢复旧好。在处理完哈密地区遗留下来的问题后,阿黑麻汗匆忙将其域内政事委于长子满速儿管理,率部众赴河中增援其兄。然而,兄弟俩组成的联军在与沙亦癿汗的作战中失利,并同时成为月即别人的俘虏。1503年前后,阿黑麻汗获释从撒马儿罕返回到阿克苏。次年病逝。其“诸子争立,相仇杀,已而长子满速儿嗣为速檀”。满速儿在其父回到阿克苏重执汗国大权后,便被支派到土鲁番地面镇守,其父死后,方回到阿克苏嗣为汗王。不久,满速儿由于同称雄哈实哈儿,鸭儿看城的都格拉特部异密米儿咱·阿巴·癿乞儿之间矛盾有增无减,满速儿自恃其兵力不足抵御对方进攻,率部众先从阿克苏城退至拜城、苦先(库车),仅留一小部分人马守护城堡,后阿克苏城失守,满速儿率残部仓皇逃往土鲁番与察力失。阿巴·癿乞儿引兵“掠拜城和苦先,把当地居民全部掠到阿克苏,两城人烟为之一空”。逃至土鲁番地面的满速儿汗自后就一直驻跸于此,并将该地作为其府治所在至终未变。

    哈密忠顺王陕巴回到哈密后,“因势力单弱,又嗜酒掊剋,致使属众怨之,”弘治十七年(1504),阿黑麻汗次子真贴木儿(罕慎女所生)被哈密属部头目者力克等人从土鲁番地面迎回哈密镇守,陕巴惧怕,挈家人出逃苦峪。甘肃守臣差都指挥朱瑄领军仍护送陕巴返回哈密,抚送真帖木儿回还本土,真帖木儿则“因父阿黑麻死,众兄仇杀,不肯回,朱瑄携来甘州居住”。[36]

    1514年,满速儿汗弟赛德在经过多年努力,率部众打败了控制天山南部实力强大的都格拉特部异密米儿咱·阿巴·癿乞儿,以哈实哈儿、鸭儿看城为中心,自称汗王,建立了割据一方,与满速儿汗相对峙的地方政权。这种东西分治局面使原来统一的汗国再度分裂成两部分。汗国西部地区政局的变化,特别是军事实力上的极大悬殊迫使满速儿汗不能不将其势力扩张的方向转向东部。

    正德元年,哈密忠顺王陕巴卒,子速檀拜牙即袭位。满速儿乃“通和于哈密,且遣使人入贡,求其弟真帖木儿”。其弟因惧被杀不愿返回。土鲁番地面与明朝之间的贸易往来开始频繁起来,其使臣朝贡往来不断即一证明。但是到了正德八年(1513),在满速儿的挑唆下,哈密忠顺王拜牙即投顺土鲁番,满速儿派遣其首领火者他只丁进驻哈密城,在内奸写亦虎仙密切配合下,并获取哈密城印信。基此作为要挟明朝讨取更多赏赐物品的条件。“自是,哈密不可复得,而患且中于甘肃”。正德九年(1514),都御使彭泽受令总督军务,呈调延绥、宁夏等地官军驻甘肃御之。十年,彭泽支派通事马骥往前土鲁番,满速儿“畏威悔过”,“乃付哈密金印及城池于都督满剌哈三,写亦虎仙掌守之,召监守头目火者他只丁还,仍献所夺赤斤卫印,哈密王速檀拜牙即尚匿于其弟把巴叉营,因其兄弟不睦,故未释也。必量给赏,令颁之族众,以相和辑”。彭泽不察其诈,筹措段绢褐布共三百匹复遣马骥与通事火信等人至哈密,然而火者他只丁嫌赏物太少,仅归还其所夺金印和赤斤铜印,并未从哈密撤兵,也未归还忠顺王拜牙即。扬言须添增赏赐段一千五百疋方才归还哈密城池和忠顺王。在此过程中,哈密卫都督、回回部落首领写亦虎仙扮演着重要角色。写亦虎仙“名虽内属,实与速檀满速儿交通,为之耳目。凡土鲁番之羁速檀拜牙即及据城夺印以要重赂,皆出其谋”。[37]火者他只丁向明朝索要的一千五百疋段实际上是他得罪了满速儿后作为赎命的代价答应下来的。[38]

    正德十一年(1516),满速儿与其弟赛德经过双方使臣的接恰斡旋,在阿克苏和库车之间一个叫阿尔巴特平原上进行了一次会面。在确认了双方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后,握手言和。《拉失德史》中云:“两兄弟之间完全言归于好,结果是使两个地面在二十年之间完全安享太平”。当时,“不论任何人都可以只身从契丹(明朝)的哈密力旅行到安集延,无须缴纳任何关税,旅途中每天夜里都可以投宿于一个人家被作为客人接待。”[39]巩固了其西部边界,使满速儿将其扩展势力范围的主要矛头再度转向东部。正德十一年后,满速儿汗进一步加大了进犯甘肃的力度,其原因当在于此。例如同年,满速儿借口写亦虎仙失信,发兵进犯肃州,这次行动得到藏匿城中同伙的配合,商定举火为内应。但是因为兵备副使陈九畴及早察觉,将其同谋者二百余人一并杀死。满速儿城外久驻无援,复撤兵返回。之后满速儿怀恨在心,使反间计,利用明朝宫廷内部矛盾,对陈九畴进行报复。所以,继攻占哈密城池得手后,为了掠夺财富和扩大地盘,满速儿先抢沙州,继掠瓜州,多次进犯甘肃境内。其中发动对甘肃另一次大规模东侵活动是在嘉靖三年(1524)。是年,满速儿纠集本部属众,以及哈密、河西一带的“小列秃、沙州土巴、帖木哥,及瓜州遗孽”二万余骑进犯肃州城,镇巡官告急。明朝即调集陕西、延宁及庄浪四路游击官军各三千驰赴肃州,听都指挥陈九畴节制,“又以兵部尚书金献民兼都御史总制军务。[40]此次进犯遭到明军强有力抵抗,满速儿部众严重受挫,不仅未攻进甘肃州城,且分掠甘州的部属也被击退,其重臣火者他只丁也死于肃州城下。满速儿东向拓展势力范围的企图遭挫。自此,土鲁番地面再无东征举动。

    按正德十二年(1517),满速儿借哈密进贡使臣、都督满剌哈三名义的奏文里明确表示其“要领人马来”的原因:一是所谓“许下速檀满速儿纻丝一千五百疋不与”,再则是对闻讯明朝定下“哈密使臣许一年一贡,土鲁番使臣三年一贡”的规定不满。可知其以武力不断东向劫掠,其直接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然而进犯甘肃的战争不仅未给他带来所需的财物,还因此使经哈密至内地之间的传统商路遭阻,因而受到同宗王族及沿途其他各部落民众的同声反对,政治上更为孤立。如十二年就有西域人供称:“速檀满速儿弟把巴叉嗔伊兄做歹,把金路断了,与伊不和。”[41]十四年又有哈密人满可卜剌报告道:“正德十一年速檀满速儿往肃州做了歹,各地面王子说把金路断了,都要仇杀有。满速儿害怕,差了马黑麻火者等来了”。[42]至于下属各部百姓,更是不愿前往入寇,以致每当出兵之时,“亦有生理恋妻子不肯随之,强逼然后肯行”。 [43]而且满速儿对哈密卫的占据实际上并没有给当地人们带来什么福祉,民众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劣。一份由哈密卫都督奄走孛剌于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二十八日上奏的折子中称:“比先我们种著哈密地方过活,吃用都有。今被察合台(因满速儿汗系察合台后裔)将地方夺了,今我要种地呵无有地,要吃用呵无有财物。今望怜悯赏赐。”[44]哈密城池则由于连年战乱,居民四散逃离,多“散处苦峪、赤斤、肃州诸城,前后千余人,并僦屋以居,货田以耕”。[45]也使哈密城变成一座连忠顺王都不愿意居住的废城。

    嘉靖七年(1528)六月,原从属土鲁番地面的牙木兰、帖木哥、土巴“率其族帐男妇三千余人至肃州叩关求附”。[46]牙木兰系满速儿手下一员干将,后因明朝断绝与土鲁番通贡,满速儿怀疑系牙木兰相关,其惧而投附明朝,且帖木哥、土巴则为沙州番族,原系明朝罕东卫属番,为哈密羽翼。后因哈密卫失陷,满速儿“侵犯沙州,各夷力不能支”,遂投附土鲁番地面。但是,“土鲁番威属之,岁征其妇女、牛马,不胜侵暴”,故而自愿归属明朝。牙木兰、帖木哥、土巴的归附削弱了满速儿的军事实力,还使满速儿东进“所经空地千里,供馈无资,又过流沙,水无所得,盖其入寇比以前益难。”[47]所以,嘉靖七年以后,满速儿开始停止对明朝边地的大规模进犯活动。在后来的来文中,满速儿也一再表示:“我在前干的歹事也悔了,以后再也不干了”,“我再犯边,天也不容”。也充分证明其对明朝的态度出现了重要转折。[48]

    明朝对被土鲁番地面攻占的哈密卫的态度,从阿黑麻、满速儿抢占哈密开始,就一直存在着激烈争议。自正德年间忠顺王拜牙即归附土鲁番地面后,廷臣争议更趋激烈,哈密卫的弃与守一度甚至成为明朝内部党争竟相利用的重要口实。至嘉靖八年(1529年),最终经明嘉靖帝令决置哈密不问,允其“专图自治之策”。明朝主动放弃哈密卫,除其内部政治腐败、军备松弛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因素是明朝当时所面临的来自北方强大的瓦剌方面的威胁,自“土木之变”后,瓦剌一直是影响明朝安全的主要因素,必须将重心放置于此。如此一来,明朝对于距离遥远的土鲁番地面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无力顾及。这也是满速儿等蒙古汗为何屡屡在哈密得手的真正原因。

    满速儿在位期间多次出兵争夺明朝哈密卫及其后果对周边形势影响是很大的。曾就任明朝总督三边尚书的重臣王琼曾在上疏中称道:“哈密之西,惟土鲁番一种最为强盛。外阻天方国、撒马儿罕诸夷,制其出入;内压哈密、蒙古、罕东属番,听其驱使,侵扰吞并,假道胁援,莫敢不从”。[49]王琼指称的土鲁番即是满速儿执政时期。言中所指或是就同明朝之关系而言,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速儿时期土鲁番地面的强大和对西域、中亚各地政局的深刻影响。

    三、16世纪中叶以后土鲁番地面在西域局势变化中的作用

    公元16世纪以后,以叶尔羌、喀什噶尔为中心的东察合台汗国西部赛德汗后代开始的对于土鲁番地面政务的干预,不仅激起满速儿汗后裔的不满而致使该地政局陷入长年动荡之中,也对后来西域形势的整体走势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明人张雨《边政考》中称,满速儿卒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他死后,“长子沙速檀袭主本国”。[50]沙汗之后,东察合台汗国依然分作东、西两部分,土鲁番作为东部之中心,因沙汗及其后代的内讧,其局势一直动荡不定。

    按满速儿汗在位后期治下之土鲁番地面所辖地域,其东边以哈密为界,西部拟以库车、拜城,甚至阿克苏为限,察力失(一称叉力失,今焉耆)为其辖地。当时满速儿弟把巴叉曾住守在阿克苏,嘉靖十六年(1537),明朝重臣严嵩曾明确指出:“自土鲁番到叉力失六、七百里,皆吐鲁番种类”。[51]满速儿曾多次调用察力失兵马参与其军事活动,可知明人记载不虚,大体上反映了当时的基本情况。然而,满速儿死后,“沙速檀袭主本国”,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依海答儿书中所称,沙汗在处理朝政以及对待乃父的臣属时,行为恶劣,声名狼藉。先是守护库车、拜城的叔叔把巴叉不服管束,率兵500人东往争抢察力失(焉耆),沙汗不敌,被迫将该地割让给把巴叉,而此时之库车则为把巴叉之子管辖。[52]故沙汗实际管辖仅限于土鲁番和哈密一带地区。然而几乎与沙嗣其父位同时,其弟马黑麻亦称速檀,分据哈密。不久,“兄弟争忿仇杀”,马黑麻速檀欲起兵夺兄汗位,只是有人事先告密,方未得逞,经其属部首领极力相劝,马黑麻速檀才幸免被兄所杀,复归哈密,但是他依然不死心,“马黑麻速檀以瓦剌以为援,潜种沙州以为资,意在西抗彼兄”。[53]嘉靖三十八年(1559),此间占据哈密的首领尚为土鲁番王沙速檀之子脱列速檀,方知马黑麻速檀已为其兄弟所替代。以上种种皆反映沙汗即位后,其内部所潜伏的政治危机。

    嘉靖四十五年(1566),沙汗“潜掠北虏部落,中流矢死,马速其弟也,拥众嗣立”。[54]即遣使求入贡,诏下礼部,以其“以弟继兄,名义甚正,况远夷程贡,理无拒绝”。明朝“宴赍如例”。实际上,“马速”系沙汗的“叔伯弟”,他还将其弟速檀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俱在土鲁番住坐”,同理国事。但是,这段时间很短。隆庆四年(1570),主政汗国西部的阿不都·哈林汗的同胞弟马黑麻速檀借口“土鲁番马速(与)已故沙王子是远房伯叔,不该做王子,伊兄弟系亲支,该做土鲁番(王子),把马速王父子俱绑在牙儿坎(鸭儿看)地方去了。”[55]马黑麻于当地自立为王,并于同年遣使至明朝“谢恩求贡”。

    马黑麻速檀在位仅有4年,期间辖境内反叛活动一直持续不断,最后,“有土鲁番守城头目们,因马黑麻为王不仁,众人商量着要害他,马黑麻听了,自家往牙儿坎地方去了。众人打听着,才把速檀马黑麻阿力把都儿打撒马儿罕取着来立王了。”[56]因而《明实录》于万历三年(1575)四月记道:“土鲁番酋速檀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新立为王,差夷使赍番来,马匹、方物谢恩求贡。”[57]这一事件出现的深层次因素是由于“速檀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原系土鲁番王亲枝,先被马黑麻强占为王,将伊兄弟逐害,委系头目马黑麻提米尔咱等保取新立为王”。[58]这里所谓“土鲁番王”当指满速儿后代无疑。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被扶立为土鲁番的王,说明该地统治权重又归于满速儿汗后代手中。满速儿家族在该地享有的威望依然是很高的,由此不难见其一斑。

    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在位四年,明万历七年(1579),“土鲁番速檀阿卜纳西儿阿黑麻袭立为王”。[59]并派人至中原明朝贡马谢恩。仅从文献里“袭立”二字分析,可推断此或为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汗之后代。但是仅仅四年之后,西部在位的阿不都·哈林(拉失德汗之子)复册其侄马黑麻虎答遍迭(忽雷失子)为东部地区的汗。万历十一年(1583),《明神宗实录》中记:“土鲁番速檀马黑麻虎答遍迭新立为王,事例叩关谢恩求贡”。[60]不难看出,土鲁番地区复为西部地区的赛德汗后代所属,并且自此满速儿家族再没能收复失地,东察合台汗国东西两部分皆归赛德汗后裔管辖。

    按楚拉斯《编年史》等书之记载,阿不都·哈林卒于1590~1592年间。继其位的应是其弟马黑麻,我们在这一时期汉文史书中看到,万历二十年(1592),有名为“土鲁番王哈剌哈失(拟为忽雷失的译音)进贡。[61]二十二年,又有“土鲁番速檀阿黑麻王等五十九王各遣使贡马乞赏,土鲁番速檀虎答遍迭等五十二王各遣使贡诸方物乞赏”。[62]这里所记并非实情,大致从嘉靖二年(1523)起,因为明朝对使臣入贡的人数加以限制,所以土鲁番等西域各地政权遂用各立名号的方法,多派使臣以多得回赐和更多地进行贸易。乃致明朝后来竟不得不默认这样一种现实。此间土鲁番真正的首领还应是“马黑麻虎答遍迭”。当然,这一时期的土鲁番仍是作为统一的蒙古汗的封地而存在的。从1603年葡萄牙旅行家鄂本笃行记中称,是时统治哈实哈儿、鸭儿看的确是马黑麻汗,而“阿克苏、库车、察力失、吐鲁番、哈密俱在其管束之下,所行各处,持汗王敕书即可通行。”[63]这一叙述与汉文和楚剌斯《编年史》的记载是前后一致的。公元1594年,马黑麻汗将察力失和土鲁番一带地区赐予其子阿都剌因镇守,其间曾激起马黑麻虎答遍迭的不满和反抗。我们在1594年所见的应是他最后一次入贡的情景。迄天启元年(1621),但见书载:“土鲁番王阿都剌因遣使进玉石,钢钻等方物”。[64]足知马黑麻汗这位儿子此时稳固地控制土鲁番长达二十余年。

    从伊斯兰诸文献记载揭示,这一时期天山南部政局由于马黑麻汗1607~1608年卒后而陷入动荡之中,权力更迭频繁。于是巩固内政后的土鲁番地面阿都剌因汗率军三次西征,企图乱中抢夺这一地区管辖权,但均以失败而终。阿都剌因王死后即位者系其子阿不都拉。初,阿不都拉奉父命守护察力失。即父王位后不久即率兵西征,将土鲁番地面政务交付其兄弟阿布勒·穆罕默德管理。阿不都拉最终在攻破阿克苏城,后于1638年占领鸭儿看城称汗,东至哈密,西到哈实哈儿各地首领俱为其宗亲诸子担任。至清朝灭明而立之初,土鲁番地面则在阿布勒·穆罕默德(其给清朝奏折一称为阿布勒·阿哈默特,或苏鲁檀·阿木伦·木汉默德·阿济汗)的管辖之下。但是,诚如1665年清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哈密、土鲁番入贡,其表均叶尔羌阿布(不)都喇(拉)汗署名”。[65]亦即此间从哈密到哈实哈儿间广大地区,实皆处于阿不都拉汗家族统治之下。察合台后代对于土鲁番地面的一体化管辖不只对于当地历史的演变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清朝统一西域奠定了一定基础。

    作者:田卫疆

    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原文载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此次收入,作者略有修改。)

    ------------------------------------------------------------------------

    [1]《元史》卷41《顺帝纪四》。

    [2]明代“土尔番”或“土鲁番”即今天的“吐鲁番”的早期汉文译名。吐鲁番的汉译名最早见于蒙古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是年蒙古汗颁发令旨:“亦都护根底,塔海不花、亦捏不花两个根底,火州、吕中、秃尔班为头贰拾肆个城子里官人每根底,……宣谕的圣旨。”《通制条格》卷4《户令·女多溺死》。考虑到明代汉文献里经常将这三个地名连在一起,这里的“秃尔班”似是目前文献中所见到的吐鲁番最早的汉文名称无疑。至于该地名的原始称呼,及其涵义,当前依然没有共识看法。

    [3]弘治七年(1494)明官吏张海上安边七事,谈及土鲁番情况所谓:“今访之,土鲁番在哈密迤西七百里,土城大如营者三”,此即土鲁番、哈剌火州、柳城(鲁陈)三城。这时的哈剌火州、柳城两城已经为土鲁番所吞并。《明孝宗实录》卷89。研究可参见陈高华:《关于明代吐鲁番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

    [4]《明太宗实录》卷38。

    [5]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E.罗斯英译:《拉失德史》,伦敦,1972年,第一编5页。

    [6]陈诚:《西域番国志》,周连宽校注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2页。

    [7]陈诚诗《经黑的儿火者王子坟》,周连宽校注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37页。

    [8]从《西域行程记》中记载,陈诚在鲁陈城住四日,火州城住三日,土尔(鲁)番城住一日,崖儿城住十七日,见周连宽校注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7页。

    [9]按陈诚等人行纪中所记不难知道,此间,土鲁番、火州和柳陈城“三处民风,民风土产,大概相同”, “有为回回体例者则男子削发,戴小罩刺帽,妇女以白布裹头;有为畏兀儿妆束者,男子椎髻,妇人幪以皂巾,垂髻于额,俱衣胡服。方音皆畏兀儿语言”。因为都是操“畏兀儿语言”,但是却有着不同的装束,按这里所谓“回回体例者”拟应是指已经信仰伊斯兰教的畏兀儿人,而“为畏兀儿妆束者”,应该是指依然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

    [10]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E.罗斯英译:《拉失德史》,伦敦,1972年,第一编67页。

    [11]《明太宗实录》卷254。

    [12]《明宣宗实录》卷21、卷22。

    [13]《明宣宗实录》卷67、卷68、卷73。

    [14]《明宣宗实录》卷113。

    [15] 也先不花继承汗位一事在汉籍史书里也有反映,明正统二年(1437),明英宗敕书中有“闻王已即王位,部属有所统一,朕深嘉悦”之语,说明起码是在1437年,其已登上汗位。

    [16]《明史》卷329。详见《明英宗实录》卷224。

    [17]《明宣宗实录》卷54。

    [18]《明宪宗实录》卷67、卷72。

    [19]参见莫里斯·罗沙比:《明朝与吐鲁番》(Ming China and Turfan),载《中亚杂志》1972年第16卷第3号;《新疆简史》第一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7页。

    [20]《高昌馆课》第37篇,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8页。

    [21]陈诚:《西域番国志》,周连宽校注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12页。

    [22]《明太宗实录》卷32。

    [23]《明太宗实录》卷52。

    [24] 明景泰六年(1455),已控制土鲁番政局的“也咩(迷)力火(虎)者王领人马来劫哈密” 。《明英宗实录》卷256。知蒙古汗对于哈密的征服军事活动已经开始。

    [25]《明宪宗实录》卷115。实际上是挟王母归吐鲁番,留其妹婿牙兰镇守哈密。

    [26]《明宪宗实录》卷130。

    [27]《高昌馆课》第82篇,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页。

    [28]《明宪宗实录》卷159。

    [29]《明宪宗实录》卷226。

    [30]《明孝宗实录》卷11。

    [31]马文升:《兴复哈密记》。《殊城周咨录》卷13《土鲁番》。

    [32]《明孝宗实录》卷37。

    [33]《明孝宗实录》卷59。

    [34]《明孝宗实录》卷74。

    [35]《明孝宗实录》卷123。

    [36]《明九边考》卷4《甘肃夷情》。

    [37]《明武宗实录》卷145。

    [38]“写亦虎仙要攀援速檀满速儿做亲仗势,欲图哈密为王,求娶本王姨母为妻。许允,写亦虎仙嫌老不要,又要娶王妹为妻。速檀满速儿嗔怪要杀,央火者他只丁解劝,许下王子段一千疋,又许与火者他只丁五百疋相谢。”王琼:《晋溪本兵敷奏》卷6。

    [39]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E.罗斯英译:《拉失德史》,伦敦,1972年版,第一编127页、134页。

    [40]《明世宗实录》卷43。

    [41]王琼:《为边方夷情事》,《晋溪本兵敷奏》卷6。

    [42]王琼:《为边方夷情事》,《晋溪本兵敷奏》卷7。

    [43]桂萼:《进哈密事宜疏》。

    [44]《明世宗实录》卷81。

    [45]王琼:《为边方夷情事》,《晋溪本兵敷奏》卷7。

    [46]《明世宗实录》卷89。

    [47]胡进宁:《胡端敏公奏议》卷10。

    [48]慎懋赏:《四夷广记·哈密》。

    [49]张雨:《边政考》卷5,(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本)第一集。不过,从海答儿书中记载,满速儿晚年自动退隐,让位于长子沙。

    [50]《明世宗实录》卷307。

    [51]严嵩:《议处甘肃夷贡》,《南宫奏议》卷29。

    [52]米儿咱·马黑麻·海答著,E.罗斯英译:《拉失德史》,伦敦,1972年版,第一编129页。

    [53]《明世宗实录》卷307。

    [54]《明世宗实录》卷556。一说是“病故”,见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事》,《毅庵总督陕西奏议》卷6。

    [55]殷士儋:《远夷谢恩求贡疏》,《金舆山房稿》卷4。

    [56]《明神宗实录》卷37。

    [57]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事》,《毅庵总督陕西奏议》卷6。

    [58]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事》,《毅庵总督陕西奏议》卷9。

    [59]《明神宗实录》卷92。

    [60]《明神宗实录》卷142。

    [61]《明神宗实录》卷249、卷251。

    [62]《明神宗实录》卷273。

    [63]参见《鄂本笃访契丹记》,中译文刊于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册411-415页。

    [64]《明熹宗实录》卷13。

    [65]《清圣祖实录》卷42。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3-08
明代哈密察合台后王统治世系考 [转贴 2006-01-22 00:41:12]   
杨林坤
                         
                          (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哈密在明代西北地区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这一时期哈密的历史,首先要理清其统治世系。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存在缺憾。本文以《明实录》等史料为主要依据,确认把塔木儿和奄克孛剌在哈密的实际统治地位,并对哈密统治者的在位时间重新进行了订正、后王时期哈密的统治阶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明代;哈密;世系;朝贡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83(2003)02-0024-05

    哈密自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兀纳失里遣使朝贡以来,就与明中央政府开始了密切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到明成祖初期,明朝设立哈密卫、册封哈密忠顺王和忠义王,哈密则每年循例遣使朝贡,被纳入明朝政治版图。明朝借之于哈密,欲收到“断北狄右臂,破西戎交党,外联络戎夷,内蕃屏甘肃”之功效[1]。因此,研究明代哈密的历史,对于了解明代的西北边政、西北民族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明代哈密的历史,首先须理清其统治世系。近些年来,已有专文探讨明代哈密世系[2],但已有研究成果中仍存在缺憾,本文遂就此问题再行考证,并重新订正了哈密统治者的在位时间。另外,本文对察合台后王在哈密统治时期、哈密统治上层的状况亦进行了初步探讨。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把塔木儿和奄克孛剌
   
    研究明代哈密察合台后王的世系,在方法上应当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史料是《明实录》,而《明史》成书晚于《明实录》,并多采获实录,且较之实录则流于简约,年时不详,故应多以实录为据。对于《明实录》的价值,论者历来见仁见智,褒扬者赞其成颂,贬抑者以其无史。不过,仅就其对西北边疆少数民族的记载来说,仍然较其它史料为胜。实录最重以时系事,而且明廷对西北民族事务没有过多避讳,所以《明实录》是确认哈密世系的最重要史料。其它史籍,如《殊域周咨录》、《平番始末》、《明史纪事本末》等,亦能起到与《明实录》互证或补其不足之用。
    其次,已有研究成果中的哈密世系,一般是以经明朝中央政府正式册封的忠顺王和忠义王为主要对象,如冯家升先生等著《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中的世系表和田卫疆先生《明哈密、土鲁番速檀(王)世系补正》中的世系表(以下简称田《表》)。但是二表中又具列入王母弩温答失里,而弩温答失里却并未受到明正式册封,显然不能仅局限于上述标准。其实,明代哈密的实际统治者,除了中央王朝正式册封的忠顺王和忠义王外,在王位悬缺时,还有临时主政或摄政者。因此,笔者主张将他们也一并列入哈密统治者的世系中。
    第三,有明一代,外藩邦属向中央政府朝贡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明朝册封外藩王,外藩循例向中央朝贡,中央依例“回赐”,这其中既有经济活动因素,又包含它所体现的政治意义。中央册封外藩,意在彰显明朝势力和影响力所及;外藩王如期朝贡,旨在宣明其统治得到中央王朝认可。因此,以谁名义朝贡,对外藩王来说是统治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决不得随意行事,更不准其他人僭越。所以,这一点也是我们判定外藩王其在位时间的重要标志。在哈密归附明朝之前,哈密对明朝的朝贡没有规律可循,哈密统治者兀纳失里和部族头目都曾遣使朝贡。如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乙酉,朔,哈梅里(哈密)回回阿老丁来朝贡马,诏赐文绮”[3]。但是,到永乐二年明朝正式册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后,哈密只能以忠顺王,更确切地说,只能以哈密实际统治者的名义领衔朝贡,接受朝廷回赐。依据这一原则,我们参照《明实录》中有关哈密朝贡的记载,就能比较准确地划定哈密统治者的在位时间。
    《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中的世系表罗列了11位哈密统治者,田卫疆先生又补正了两位,所以最后田《表》共列了13位哈密统治者的名字,即:兀纳失里、安克帖木儿、脱脱、兔力帖木儿、卜答失里、脱欢帖木儿、倒瓦答失里、脱脱塔木儿、卜列革、弩温答失里、罕慎、陕巴和拜牙即。但是,由于田《表》以朝廷册封王为限,故而遗漏了哈密的另外两位实际统治者把塔木儿和奄克孛剌。
    关于把塔木儿摄行哈密事,《明宪宗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成化三年,四月,丁酉]命哈密故忠顺王脱欢帖木儿外孙都督同知把塔木儿为右都督,摄行国王事,赐印并金织衣一袭”[4]。对于此事,成化皇帝在当时的敕谕中说:“今王(卜列革)不幸物故,王母独存,嗣续乏人,人民失所。朕以尔(把塔木儿)为忠顺王之亲,又尝受我朝廷都督同知之职,特准都督母杂法儿并指挥只杭沙等奏保,升尔前职,别给印,命尔掌管哈密城池”[4]。把塔木儿摄行国事时,颁发政令,继续向明朝遣使朝贡,接受明朝的赐赉。这些史实都能充分表明他是当时哈密的实际统治者。成化八年(1472年),把塔木儿死后,其子罕慎“以父卒,请嗣职。帝许之,而不命其主国事。国中政令无所出。土鲁番速檀阿力乘机袭破其城,执王母,夺金印”[5]。由于明廷不让把塔木儿子罕慎袭父职,才造成国内出现权力真空,致使阿力得以伺机袭城,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把塔木儿从1467年到1472年主政哈密6年的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另外,关于把塔木儿的身世,多种史料亦是各执一端,众说纷纭。一是卜列革外孙说。持此说的主要依据是:“[天顺七年,十一月,丙寅]哈密忠顺王卜列革死后世绝未封,屡诏哈密议当袭王者,其使臣哈只请以命王女之子把塔木儿。”[6]冯家升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亦主此说。但是上则史料存在一个问题,即“王女”究竟是指卜列革,还是另有所指,未能明示。一是脱欢帖木儿外甥说。持此说的主要依据是姚夔《为夷情事》中记载:“兵科抄译出哈密差来使臣都督母杂法儿、指挥只杭沙等四十八人奏……奴婢们哈密地内,有把帖木儿(把塔木儿)都督,比众官人每为长。他的根基是脱欢帖木儿王姐姐生的,即是王女的儿子,王母(弩温答失里)又是他的乳母,见今人心皆服。若圣旨准呵,将把帖木儿都督相应为王。”[7]若此则史料记述无误,那么很显然《明英宗实录》天顺七年十一月丙寅条中的“王女”应为脱欢帖木儿的姐姐。但是还有第三说,即脱欢,帖木儿外孙说。此说的依据是:“[化成三年,四月,丁酉]命哈密故忠顺王脱欢帖木儿外孙都督同知把塔木儿为右都督,摄行国事,赐印并金织衣一袭。”《明史》亦采此说,“[成化]四年,……头目阿只(哈只)等言:‘脱欢帖木儿外孙把塔木儿官都督同知,可继。’”其中,成化四年与实录不符,有误,应为成化三年。综合以上三说,我们可以断定把塔木儿绝非卜列革之后,而是脱欢帖木儿的直系近亲。至于把塔木儿究竟是脱欢帖木儿的外甥,还是他的外孙,由于史料缺乏,暂莫能辨,存而不论。不过,我们仍然可以肯定,把塔木儿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这为以后土鲁番借机攻袭哈密提供了口实。
    奄克孛剌是把塔木儿的儿子、忠顺王罕慎的弟弟。1488年,罕慎为土鲁番速檀阿黑麻所诱杀,其弟奄克孛剌率部众逃之边方。弘治二年(1498年)十月,“戊申,命哈密故都督罕慎之弟奄克孛剌袭都督同知,给新印,赐彩缎、金织衣等物”[8]。奄克孛剌居苦峪城,为克复哈密做准备。1492年,在其扶助之下,陕巴到哈密继为忠顺王。第二年陕巴为土鲁番速檀阿黑麻所执,虏居三角城,奄克孛剌再次避居苦峪。这时,明廷朝议,宜“令都督奄克孛剌总理哈密事”[9]。《明实录》载:“若哈密夷众契家来奔,即送苦峪,令都督奄克孛剌管束,量给粮种耕种,以俟克复。”[10]正因为哈密被土鲁番侵占后,陕巴被虏,奄克孛剌“总理哈密事”,所以《明史》中才有了这样的记载:“时哈密无王,奄克孛剌为之长”。1496年,奄克孛剌协助明朝克复哈密,立了首功,仍居苦峪。弘治十八年(1505年)“十月,丙辰,哈密忠顺王陕巴卒,立其子拜牙即为忠顺王,……命都督奄克孛剌仍掌哈密卫印信”[11]。从中不难看出,从1488年罕慎被杀,至1493年陕巴封王未及一年又被执,再到1497年陕巴被释归哈密,整整10年间,奄克孛剌是哈密的实际统治者。这期间,虽然哈密为土鲁番所侵占,但是明朝政府已经移哈密卫于苦峪,所以哈密对明朝朝贡、军事协调等诸多事务都是在奄克孛剌的主持下完成的。他对维护哈密卫和收复哈密,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重订哈密统治者在位时间

    田《表》对哈密诸王的在位时间进行补正,对于其中正确无误的部分,本文予以尊重,不再赘述。但是,田《表》中的哈密王在位时间只精确到年,而没有精确到月,这就难免会产生时间不连续的问题。以忠顺王脱脱为例,田《表》认为安克帖木儿是在1405年去世的,所以脱脱的在位时间就应从1406年算起,到1411年结束;然而实际上,安克帖木儿的讣讯是1405年3月传达明中央政府的,当月永乐帝就诏命脱脱嗣忠顺王位,因此脱脱的在位时间应从1405年3月算起。由此看来,田《表》以1406年记脱脱在位时间是不合适的,与实际相差10个月。
    以下是重新订正的几位哈密统治者的在位时间。
    1.安克帖木儿:永乐二年(1404年),“[六月,甲午]封哈密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12]。永乐三年(1405年),“[三月,己亥]哈密头目遣使奉:‘忠顺王安克帖木儿卒’”。是以,安克帖木儿在位时间为1393年—1405年3月,其中称忠顺王为1404年6月—1405年3月。
    2.脱脱:永乐三年,“[三月,己亥]……命礼部遣官赐祭,诏以脱脱袭封忠顺王,送还哈密”[13]。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戊辰,遣都指挥张鬼力赤、梁北斗奴、指挥徐晟使哈密,赐祭忠顺王脱脱……”[14]。是以,脱脱在位时间为1405年3月—1411年3月。
    3.兔力帖木儿:永乐九年,“[十月,癸卯]封兔力帖木儿为忠义王”[15]。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庚戌,遣使祭故哈密忠义王兔力帖木儿,仍命其侄卜答失里嗣忠顺王”。是以,兔力帖木儿在位时间为1411年3月—1425年12月。
    4.卜答失里:脱脱之子,宣德元年正月受封忠顺王。田《表》将其去世时间定为1438年,有误。因为《明英宗实录》中载,正统四年(1439年)卜答失里于二月和六月先后两次遣使朝贡。到这年12月,“戊寅,遣金吾左卫带俸都指挥佥事张信、锦衣卫带俸指挥同知牙鹘为正使,封已故哈密忠顺王卜答失里男哈力锁鲁檀为忠顺王”[16]。这说明卜答失里死于1439年6月至12月间,所以,卜答失里在位时间应为1426年1月—1439年6至12月。
    5.脱欢帖木儿:兔力帖木儿之子,《明史》称其为“故忠义王(兔力帖木儿)弟”,是错误的。对于脱欢帖木儿袭忠义王一事,《明实录》中最早的记载是在宣德二年(1427年),“[九月],辛亥,赐哈密忠顺王卜答失里、忠义王脱欢帖木儿紵丝各二十表里,忠顺王母十表,王妃各八表里。赐其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二十三人有差”[17]。可是,在宣德三年正月庚寅条又有如下记载:“以哈密忠顺王卜答失里尚幼,未能胜事,遣使立故忠义王兔力帖木儿子脱欢帖木儿嗣为忠义王,俾同忠顺王绥抚部属。遂赐二人彩币表里,并赐其母妻及都督、都指挥术纳以下有差。”[18]为什么脱欢帖木儿称忠义王却是在朝廷正式册封之前呢?原来,明朝中央政府早有册封脱欢帖木儿为忠义王,以扶助年幼的卜答失里之意。宣德二年四月,卜答失里遣弟北斗奴进京朝贡。卜答失里尚且年幼,其弟北斗奴更是不能任事了。大概明朝廷有感于斯,于是宣德帝借机命中官宣谕忠顺王卜答失里,令其遣脱欢帖木儿进京朝觐。当年九月,脱欢帖木儿莅京,宣德帝向其嘱明朝廷用意,并于宣德三年正月正式遣使颁敕,封脱欢帖木儿为忠义王。另外,比较《明宣宗实录》中宣德二年九月辛亥条和宣德三年正月庚寅条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发现,二者实际上记述是同一件事。是以,脱欢帖木儿嗣忠义王当在1427年9月。
    6.脱脱塔木儿:脱欢帖木儿子。正统二年(1437年),“[十一月,甲午],封哈密脱脱塔木儿为忠义王”。所以,脱脱塔木儿袭位时间应为1437年11月。此后,史料中再未提到脱脱塔木儿之名,《明实录》中也没有其朝贡的记载,不知所终。
    7.倒瓦答失里:卜答失里之子,一名哈力。《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十二月戊寅条载:“封已故哈密忠顺王卜答失里男哈力锁鲁檀为忠顺王。”是其袭忠顺王位时间为1439年12月。天顺元年(1457年),“[八月],乙巳,哈密忠顺王弟卜列革遣使臣阿都剌等……来朝贡驼马及方物”[19]。这表明当时倒瓦答失里已经去世。
    8.卜列革:倒瓦答失里之弟,田《表》称其为倒瓦答失里子,有误。天顺元年九月,“[癸酉]遣都指挥贺玉、金贵为正副使,赍敕命哈密卜列革袭兄忠顺王倒瓦答失里爵,从其母奏请也”[20]。卜列革袭爵时间应为1457年9月。
    9.弩温答失里:卜答失里之妃。《明英宗实录》天顺四年(1460年)三月丁酉条载:“哈密忠顺王母弩温答失里遣指挥同知虎迭力迷失……来朝贡马,赐宴有差。”由王母遣使朝贡,这表明当时卜列革已经去世,弩温答失里因卜列革绝嗣而以王母身份主国事。是故,弩温答失里主政哈密的时间应从1460年3月算起。成化八年(1472年),土鲁番速檀阿力侵袭哈密,弩温答失里被执,从此开始虏居生涯。
    10.罕慎:把塔木儿之子。田《表》谓其于1488年受封忠顺王,这是确切的。但罕慎权主哈密事却早在此之前。实际上,从1472年把塔木儿死、土鲁番侵占哈密、王母弩温答失里被执那时起,罕慎寄居苦峪城就开始掌哈密事。罕慎正式得到明朝任可,总理国事,是从成化十八年(1482年)开始的。这年十二月,“[庚午]录克复哈密功,升哈密卫右都督,罕慎为左都督,仍掌卫印,总理国事”[21]。这则记载中的“仍”字,清楚地表明了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罕慎实际上是主持哈密卫事的。
    11.陕巴:脱脱近属侄孙,曲先安定王领占斡些儿之侄。田《表》以其为脱脱从孙,不确,今依实录所载,应为近属侄孙。1492年2月,陕巴袭封忠顺王。1493年4月,土鲁番速檀阿黑麻率兵夜袭哈密城,陕巴被执,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虏居生涯。弘治十年(1497年),“[十二月],丁丑,哈密卫及土鲁番使臣满剌阿力克等四人奏事至京,兵部言:‘四人尝赍敕责谕阿黑麻,又今次取还陕巴及所掠人口,请重加赏赐,以酬其劳’”[22]。这表明陕巴已于1497年冬被释。陕巴释归后,暂居甘州,第二年,明朝政府仍令其就哈密掌国事。陕巴嗜酒掊尅,造成哈密贵族发动“政变”。1504年春,陕巴避居苦峪,第二年十月去世。
    12.拜牙即:陕巴之子,1505年10月嗣忠顺王位,有实录为证:“[弘治十八年,十月,丙辰]哈密忠顺王陕巴卒,立其子速坛拜牙即为忠顺王”[23]。拜牙即于正德八年(1513年)秋叛入土鲁番,此后不知所终。

                                      三、明弃卫后哈密的上层统治者

    自1513年秋哈密忠顺王拜牙即弃城叛入土鲁番以后,由明朝册封成吉思汗后裔统治哈密的时代就结束了,土鲁番势力开始占据哈密。明王朝从嘉靖八年(1529年)起,主动放弃哈密,正如《明史》所云:“自是置哈密不问,土鲁番许其通贡,西陲藉以息肩”[9]。拜牙即弃城之初,土鲁番速檀满速儿曾让火者他只丁据管哈密。后来,哈密回回首领失拜烟达之子米儿马黑木据有哈密,服属土鲁番。至于再以后的情况,由于缺乏史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通过《明实录》的相关记载,我们仍能窥知后王时期哈密上层统治者的一些情况。
    哈密地区自元季以来,主要有三大部族居住,即回回、畏兀儿、哈剌灰。这三大部族皆有自己的头目,互不统属。明朝政府对三部族头目也是分别授职,让他们从属哈密忠顺王和忠义王。然而实际上,随着三部族贵族势力的日益增长,忠顺王已经很难对其实行有效控制。特别是卜列革死后,忠顺王绝嗣,这更给三部族贵族乘机扩充势力提供了口实,于是到罕慎、陕巴时期,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哈密城三陷于土鲁番,与哈密上层贵族同土鲁番贵族的暗中勾结是不无关系的。如1493年土鲁番占哈密后,哈密回回首领写亦虎仙就在土鲁番与明朝政府之间两相邀功,中渔私利,造成恶劣后果,后事情败露,被明廷处以极刑。再有,1504年哈密内乱,陕巴避居苦峪,起因就是哈密上层贵族阿孛剌等“阴构阿黑麻,迎其幼子真帖木儿主哈密”[9]。由此可见,哈密王室衰微,贵族势力强悍,已经对哈密政局造成了决定性影响。明朝在哈密的影响力逐渐削弱,以致最后明朝放弃哈密卫,皆情势使然,非明廷一两个能臣所能挽回的。
    从蒙元到明中叶,黄金家族的势力由盛而衰,伴之以地方部族的势力逐渐增强。黄金家族的后裔要想巩固统治,不得不依靠当地部族的首领,他们与地方势力和解联姻,逐渐被同化,势力更加衰弱。但是,由于蒙元百年基业还具有历史号召力,所以他们又往往成为不同地方势力政治斗争的借口和妥协对象,上演一幕幕“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历史剧。明代哈密统治世系的变迁,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证明。这对于我们认识14—17世纪,西域地区城邦林立,以“地面”论称的史实,以及深入探讨明朝与西域地区的交往和联系,都具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1]霍韬·哈密疏[C].明经世文编:卷186[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冯家升,程溯洛,穆广文.维吾尔族史料简编[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田卫疆.明哈密、土鲁番速檀(王)世系补正[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版),1986(3).
[3]明太祖实录:卷137[M].洪武十四年五月乙酉.
[4]明宪宗实录:卷41[M].成化三年四月丁酉.
[5]明史·西域一·哈密卫[M].
[6]明英宗实录:卷359[M].天顺七年十一月丙寅.
[7]姚文敏公遗稿:卷10[A].陈高华.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8]明孝宗实录:卷31[M].弘治二年十月戊申.
[9]明史·西域一·哈密卫[M]
[10]明孝宗实录:卷74[M].弘治六年四月己亥.
[11]明武宗实录:卷6[M].弘治十八年十月丙辰.
[12]明太宗实录:卷32[M].永乐二年六月甲午.
[13]明太宗实录:卷32[M].永乐三年三月己亥.
[14]明太宗实录:卷114[M].永乐九年三月戊辰.
[15]明太宗实录:卷120[M].永乐九年十月癸卯.
[16]明英宗实录:卷62[M].正统四年十二月戊寅.
[17]明宣宗实录:卷31[M].宣德二年九月辛亥.
[18]明宣宗实录:卷35[M].宣德三年正月庚寅.
[19]明英宗实录:卷281[M].天顺元年八月乙巳.
[20]明英宗实录:卷282[M].天顺元年九月癸丑.
[21]明宪宗实录:卷235[M].成化十八年十二月庚午.
[22]明孝宗实录:卷132[M].弘治十年二月丁丑.
[23]明武宗实录:卷6[M].弘治十八年十月丙辰.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2-09
一、民族演变
    新疆哈密地区位于新疆东部,东邻甘肃,北接蒙古,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被称作“西域襟喉,中华拱衙”。古称昆吾,曾为乌孙王昆莫游牧地,后演变为昆吾。汉时称伊吾或伊吾卢,为匈奴呼衍王现部牧地。
    哈密的古代民族塞种曾生活在河西走廊地区,后西迁在塔里木盆地及天山南北广泛分布。塞种之后,汉朝时乌孙、车师族分布在这一地区。自公元前2世纪中叶起,乌孙族的主体从天山东部迁往伊犁河谷一带,车师就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民族。公元386年,铁勒人也开始在天山南北的平原和山区中耕牧生活。公元487年,高车族副伏罗部为反抗柔然豆仑可汗,本部10余万户西迁,来到车师西北部,因同族亲缘关系,很快就在天山南北立族建国。公元488年,丁零击破鄯善,大量鄯善人被迫被迁到这一地区。
    公元六世纪兴起的突厥汗国统治了这一地区,但后来受到了回纥族的攻击。贞观初年,依附于铁勒薛延陀部的回纥首领菩萨侵入突厥北部边境,突厥颉利可汗派儿子欲谷设率领十万大军讨伐。但是菩萨得到了铁勒(唐贞观初年时,铁勒族在这一地区已占多数)的支持,仅靠5千骑兵同其大战于马鬣山,击破了突厥大军,突厥败走,菩萨又北逐至天山再次达破之,俘其部众,回纥由是大振。唐贞观二十年(**6),菩萨死,子吐迷度(**6——**8在位)继位,于当年又助唐灭薛延陀,占有其地。公元656年回纥又动员5万骑助唐灭西突厥。从此回纥即跨有原来东、西突厥□国的广大土地。
    吐迷度帮助唐朝灭东突厥及薛延陀后,唐朝即以回纥住地置瀚海都督府,拜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都督府的都督,受燕然都护府管辖。7世纪后期,后突厥汗国兴起,回纥与其他铁勒各部复被后突厥汗国所征服。
    8世纪40年代,后突厥统治阶级内部自相残杀。回纥人在其领袖骨力裴罗(吐迷度的第6代孙,744——747在位)领导下,团结内外各部落,又得到唐朝的帮助,终于清除了后突厥的残余势力,被各部落公推为骨咄禄毗伽可汗, 建立了回纥汗国。唐朝封他为怀仁可汗、左骁卫员外大将军。自此,回纥游牧封建汗国(744——840)存在100年左右,和唐朝关系密切。公元840年左右,因内乱和天灾疫疾,生产力破坏,为黠戛斯所破,回鹘汗国遂告崩溃。除一部分人南下附属唐朝外,其余15部由贵族庞特勒率领,分3支向西北迁徙,和西域原住的同族人(如乌护、拔悉蜜、葛逻禄、乌古斯、样磨等)相汇合,而先后建成高昌回鹘、河西回鹘(甘州回鹘)和喀什汗王朝(黑汗王朝)3个政权。
    高昌回鹘是回鹘西迁、汇合后主要的一支,曾同时为辽朝及北宋的属国。直到元代,它仍自认是回鹘的嫡系。其疆域东至哈密乌纳格什河,西通天山西部,南接酒泉,北达天山北麓。高昌回鹘在12世纪初因耶律大石西征假道,这时已成为西辽的属国,而后随着西辽的灭亡也臣属于蒙古。
    西汉起较多的汉人进入这一地区,张骞、班超的马队从这里经过。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窦固、耿秉出击匈奴,窦固和耿忠在东天山击败匈奴呼衍王后,即率军在伊吾屯田。明帝还设置宜禾都尉常驻于此,管理屯田事务。以后历朝对屯田都很重视,屯田士卒以汉人为主。东汉建初六年设伊吾司马。三国时曹魏政权设宜禾伊吾都尉。北魏泰常七年,唐契被柔然政权封为伊吾王。北魏太和十二年,北魏置伊伊吾郡。隋大业六年,隋设伊吾郡和柔远镇。伊吾郡首府从四堡迁至新伊吾。柔远镇设在今之沁城。唐贞观四年,唐置西伊州。两后改称伊州,辖伊吾、纳职、柔远三县。唐未转附西汉金山国。后又依附于西州回鹘。宋时,州将陈氏家族统治哈密。元时称哈密力,隶甘肃省。
    元朝时,哈密地区为蒙古贵族兀那里失王统治。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令甘肃都督刘真等率兵攻占了哈密城。兀那里失率家属远遁,从此哈密属明朝统治。兀那里失死后,其弟安克帖木儿向明朝投降。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封为忠顺王,哈密成为明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地方王国。两年后置哈密卫。但此时称王的为蒙古贵族,不是回王。回王是指清代自额贝都拉以降的维吾尔贵族统治者家族。
此后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持续进展,到了明朝孝宗时,哈密地区的主体民族主要有回回(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斯兰人)、畏兀儿(信仰佛教的维吾尔人)、哈喇灰(蒙古人)这三种人杂居。到15世纪末,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占了多数,不断欺压畏兀儿和哈喇灰,迫使其向甘肃肃州一带迁徙。
    明未清初,哈密转属蒙古察合台汗后裔建立的叶尔羌汗国。叶尔羌汗国亡后,哈密处于西蒙古准噶尔部的统治下。

签名档
新疆时代圣火传媒公司依托于自身《新农村》杂志优势,与农村农民建立长期代销合同。我们将以最低的价格、最优的品质、最好的服务来满足您最大的需求。
本文由时代圣火传媒[415593954] 原创发表,腾讯依《拍拍论坛用户守则》享有相关权利。  
第 2 楼 : 时代圣火传媒  

671银币
作者:  时代圣火传媒[415593954] 时间:2007-04-26 18:13:10      
删除
二、回王家族的初始
    根据《哈密回王史料》中的记载,传说在公元1605年,阿拉伯的伊斯兰最高组织第三次派出先驱者(前两次都失败了)木罕买提夏和加(和加按照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的解释,是指波斯文“Khwaja”的音译,也叫“和卓”、“火者”、“霍扎”等,意思是“显贵”或“富有者”,也是伊斯兰教对圣裔和学者的一种尊称。)率领维吾尔族教兵1千多人在哈密五堡的布古尔桥附近同当时的蒙古族统治者卡兵进行了战争,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双方都有很大的死伤。在一次蒙古头目带领部分卫兵到布古尔桥西的杜湾井观察战情的时候,木罕买提夏和加事先知道了消息,于是派兵埋伏在桥下和附近的山洞,等蒙古人来到桥上的时候发起突然袭击,当场击毙蒙古头目,其余的蒙古兵一部分投降,一部分逃往西藏。投降的蒙古人在二堡的阿克乔卡衣地方举行集会,欢迎木罕买提夏和加,皈依伊斯兰教。之后蒙古人和维吾尔人会合,拥护木罕买提夏和加进入哈密城,推举他为哈密的“阿奇木伯克”。
    这个传说有不尽真实的地方,据《哈密王族家谱》的记载,木罕买提夏是秃黑鲁帖木尔(成吉思汗的第七世孙,察合台汗国王,是第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的第七世孙,他从伊犁来到哈密后,受到当地维吾尔的拥戴,成为该地的首领。木罕买提夏和加依靠伊斯兰教在哈密立足,建立起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统治。至于传说他是来自阿拉伯的圣裔(伊斯兰教的圣裔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穆罕默德德后裔,一是指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三位哈里发的后裔),估计是他为加强自己的威望而编造的谎言,就如同汉人做了皇帝后常常会编造自己出生时的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天之所命一样。木罕买提夏和加做了哈密的统治者后,曾在王府镌刻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的汉译文中称自己是“穆罕默德的圣裔”,木罕买提夏和加之后,他的儿子额贝都拉继续标榜自己是圣裔,待其家族在哈密的统治地位稳固下来后,虽然不再反复标榜自己的圣裔身份,但仍然认为自己的家族是有着高贵血统的“白骨头”,非王族的人都是“黑骨头”。为了维护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回王家族不与非王族的“黑骨头”通婚。
    在木罕买提夏和加执政期间,哈密属于叶尔羌汗国的统治,叶尔羌汗阿布杜拉曾遣使向清朝进贡。但是准噶尔蒙古势力强盛,经常派兵侵掠哈密。木罕买提夏和加率领哈密人同准噶尔部进行战斗。公元1668年,木罕买提夏病逝,其子额贝都拉继位,成为这一家族的第二位首领,也是哈密回王家族的第一代的回王。

签名档
新疆时代圣火传媒公司依托于自身《新农村》杂志优势,与农村农民建立长期代销合同。我们将以最低的价格、最优的品质、最好的服务来满足您最大的需求。
第 3 楼 : 时代圣火传媒  

671银币
作者:  时代圣火传媒[415593954] 时间:2007-04-26 18:14:02      
删除
三、回王家族的形成和延续
   世袭封建领主地位的建立
    额贝都拉继位后十年,即公元1678年,叶尔羌汗国被准噶尔汗国所灭,哈密地区转属于准噶尔汗国所统治。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噶尔丹派属下侵占哈密。由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比较残暴,剥削严重,激起了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的强烈怨恨和反抗。当时入主中原地区的清朝还未能统一全国,新疆还处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之下,这两大势力之间已经开始冲突。公元1696年的昭莫多大战,准噶尔的噶尔丹大败,清朝的实力开始强过准噶尔蒙古。这时候,额贝都拉见噶尔丹已势穷力竭,行将败亡,审时度势,决定倒向清朝。
    现在看来,额贝都拉是个富于政治远见也有所作为的人,据《清圣祖实录》载,昭莫多战役后,额贝都拉“遣人进贡来降”。《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中载当时的清朝川陕总督吴赫的奏折说:“哈密回子头目额贝都拉达尔汗白克,差回子阿林伯克,赍奏章及进贡独峰驼一头,马二匹、骆驼八头、小刀一柄,诚心归投皇上等因到臣……诚心向化来降……”。额贝都拉给清朝的上书,措辞极为恭敬,说“臣等白帽之族,自古以来,皆系皇上之人,向来进贡受赏”。针对当时清朝和准噶尔汗国之间的争斗,他在看到噶尔丹的日益穷蹙后积极向清朝表白:“若噶尔丹来,臣等相机竭力擒之;若闻声息,陆续奏闻”。当时清朝康熙帝见其诚心内附,特赐给蟒袍、貂帽、金带等物。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初,额贝都拉向清朝报告噶尔丹的动态。在噶尔丹食物断绝派遣其子塞卜腾巴尔珠尔掳掠巴里坤的时候,额贝都拉立即派遣长子郭帕白克带领三百兵生擒噶尔丹之子及其部属,押送北京。康熙对此大为高兴,认为是“天之所赐”(《清圣祖实录》)。但此时,额贝都拉的哈密受到了准噶尔的策妄阿喇布坦的威胁与压力,为此,额贝都拉上书请求“请敕理藩院,移文青海诸台吉及策妄阿喇布坦,谕以哈密既已归诚,勿得侵拢”。在策妄阿喇布坦的威胁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清朝的有力保护,额贝都拉上书清朝,“祈皇上降敕,使勿害臣,给臣敕印……更恳移回子屯于肃州……使臣地声息,得时至圣上之前”(《清圣祖实录》)。
    据《大清一统志》载,清廷接到额贝都拉的上书请求后,认为(额贝都拉)“诚心向化”,为“以示鼓励”,授予额贝都拉为哈密地方的“”札萨克一等达尔汗,颁札萨克印,赐红纛,哈密地方按照蒙古的例子“以旗编其所属”,对于移驻肃州的请求也答应了。至此,额贝都拉成为清朝正式册封的地方长官,哈密与清政府之间正式建立了臣属关系。从此,哈密不再惧怕准噶尔的威胁,而清政府也获得了进军天山南北的巩固基地,占有了新疆的东大门。
    额贝都拉家族在哈密地方的世袭统治地位正式确立后,所管辖的领地东起星星峡,北至伊吾,西到了墩,在此范围内的维吾尔成为额贝都拉家族的属民,其家族对管辖内的人有使用甚至贩卖的权力,成为哈密地方的封建领主。此时,虽然额贝都拉尚未被清朝册封为王,但他是最早接受清廷册封的新疆维吾尔封建领主,其家族统领哈密233年的基业从此开创,所以习惯上一般称他为第一代哈密王。
    据《亲征平定朔漠方略》的记载,额贝都拉归附后,由于清政府对维吾尔的宗教社会等状况不了解,认为“回子风俗,与蒙古无异”,所以,清朝在哈密地方实施了蒙旗的盟旗制度。这也是因为当时清朝和准噶尔之间尚处于战争状态,这种制度有利于战争态势所决定的。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清廷委派理藩院郎中布尔赛来哈密 清查人户,编旗入籍。《藩部要略》载哈密地方札萨克以下设立管旗章京一名,参领(辖5佐领)、佐领(辖300人)若干名,此外还有骁骑校等,完全如同蒙旗的制度。额贝都拉的属下按照各部落编为旗队,额贝都拉成为一等部长,享受俸禄执掌国印。他的儿子郭帕白克、白奇白克被封为二等部长,协助办理旗务。
    除了旗制,清朝还曾在哈密地方实行了中原的保甲制度。《清高宗实录》就有“哈密、吐鲁番,皆仿内地之例,十家设一甲长,寻缉稽查”的记载,这也是清朝为了加强对哈密地区维吾尔人控制的一种手段。
    旗制的实行,难以适应哈密地区维吾尔人社会的实际情况。由于当地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古兰经》是指导当地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在旗制施行的过程中,清政府和额贝都拉家族都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一制度进行不断的调整。
    康熙三十七年冬,额贝都拉奉诏入京陛见时,按照布尔赛的建议,贡品中除准备了小刀、大布、鹿角、梧桐碱、羊羔皮等土特产品外,还准备了数十个哈密特产的上等甜瓜。额贝都拉进京路线大体是从哈密城出发,经黄田、沁城、庙尔沟、明水出新疆,然后经马鬃山、内蒙额齐纳旗、包头、大同,然后进京。他们经50多日夜,终于平安到达京师,驮运之瓜除少数损耗外,大部分仍然完好如初,额贝都拉和布尔赛等都十分惊喜,以为是这皇恩浩荡,神祗保佑才出现的奇迹。元旦朝宴上,康熙帝和群臣们品尝之后,大加赞叹,并赐名“哈密瓜”。据清《回疆志》记载:“自康熙初,哈密投诚,此瓜始于贡,谓之哈密瓜”。此后,“贡瓜年年渡卢沟”成为定例,而哈密瓜遂名闻遐迩。后来的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宋伯鲁在《食哈密瓜》诗中,对此有记载:龙碛漠漠风转沙,胡驼万里朝京华。金箱丝绳慎包匦,使臣入贡伊州瓜。上林珍果靡不有,得之绝域何其遐。金盘进御天颜喜,龙章风藻为褒嘉。
额贝都拉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去世后,其长子郭帕白克按照清廷的命令承袭了他的职务。
    郭帕白克袭爵后仅在位两年便去世,他一生中值得在史书上大书一笔的就是以三百兵擒噶尔丹之子塞卜腾巴尔珠尔及其部属这件事情,此外无大建树可言。死后,其子额敏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袭位后,是为第三代哈密回王,次年即去北京朝觐。
    额敏继位后四年,即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哈密与临近的准噶尔蒙古之间因清朝力量的钳制而形成的十多年间相安无事的平静局面被打破。是年四月,策妄阿喇布坦派兵掠占哈密回城西北地区。当时清朝在哈密仅有少量军队,而且疏于防范,遂被策妄阿喇布坦长驱直入,攻到哈密城下,并开始围攻城池。根据《平定准噶尔方略》的记载,这次战役策妄阿喇布坦派兵2千,而清方仅有2百绿营兵。在额敏及其属下的维吾尔人的大力支援下,清游击潘至善率军击败了蒙古人,杀90人,擒3人。此役后,清朝拿出 “孥银一万五千两,赍往哈密,赐伯克额敏,游击潘至善……”,大力犒劳众回人。并决定在离哈密一日路程的塔勒纳沁(即沁城)驻扎一支部队,同哈密相互声援。康熙帝还因“哈密为策妄阿喇布坦所侵”,担心当地人生活困难,于是命令甘肃巡抚“遣官运送米、粮、牛、羊往赈”。
    此后,清朝改变守势,增加在哈密的驻军,准备对付厄鲁特蒙古,但是军粮的供给成了问题。为扭转军粮供应不畅的局面,清朝开始筹划在哈密屯田。额敏积极响应清朝的这一计划,开始率所属的维吾尔人在沁城屯田,后因沁城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移屯吐鲁番。但额敏以在吐鲁番不服水土为由,又申请带领4百名回人回到沁城继续屯垦,为清军提供军粮。
    因为额敏屯田有功,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政府晋封额敏为镇国公,并赏银1千两,额敏的属下也获得了赏赐。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额敏又被晋封为固山贝子。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准噶尔蒙古色布腾策零那木札尔率兵6千侵扰哈密,清军反击时额敏率所部回人积极协助。由于清军和维吾尔人的合作,很快打退准噶尔人的进攻。额敏在此次又立功,雍正帝对其下谕嘉奖,并赏银1万两,其部下收城拒敌者也赏银5千两。
    此时清朝对额贝都拉家族也并非完全信任,清朝对额贝都拉家族的态度基本上是加以利用但有所防范,这可从《清世宗实录》记载的雍正帝的话中看出。雍正帝说:“哈密回子之不可信,由来已久,亦当谅其苦情。盖其力量微弱,遭准噶尔之凌虐……我军固不可不留意提防,然不可使彼有疑惧之心。我之军力,能庇护哈密,哈密自不为贼所利用”。其实双方都是一种利用的关系,哈密利用清朝的力量来保全自己不受准噶尔蒙古的威胁和侵略,而清朝则利用哈密作为基地来反击准噶尔并统一新疆。但是哈密在额贝都拉家族的领导下,虽然几经艰难,却始终倚重清朝,也可说清朝对哈密维吾尔人所采取的政策是很成功的。

签名档
新疆时代圣火传媒公司依托于自身《新农村》杂志优势,与农村农民建立长期代销合同。我们将以最低的价格、最优的品质、最好的服务来满足您最大的需求。
第 4 楼 : 时代圣火传媒  

671银币
作者:  时代圣火传媒[415593954] 时间:2007-04-26 18:15:14      
删除
回王家族的发展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额敏去世。他死后,清廷任命其子玉素甫照例袭封为镇国公。这一时期哈密处于相对无事的和平时期,清军的屯田也能保证自给,因此,玉素甫继位的前几年较为平静。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清廷封玉素甫为贝子。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新疆地区爆发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为镇压叛乱,清军进军南疆。对玉素甫来说,协助清廷镇压叛乱是一个很好的立功表现的机会,于是他给清廷上书,请求带领属下回兵百名随清军大队效力,乾隆帝对此甚喜,下旨嘉奖,准许了他的请求。由于额贝都拉家族是回疆望族,尤其是在南疆的维吾尔人中间有一定的号召力,清政府任命玉素甫为领队大臣,并决定“若取库车、阿克苏等城……玉素甫为人诚实……可于二城内,择何处最要,即令驻扎”,以期“坚新附之心,亦资以联络台站”(见《清高宗实录》),表露出对玉素甫的一定的信任。由于在库车攻战中表现出色,清廷还赏赐玉素甫缎六匹,并“交部议叙”。在此后的军务处理中,玉素甫表露了一定的能力,赢得了乾隆帝的满意,遂被“加恩给与贝勒品级”。
此后,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来看,清政府对玉素甫的信任与日俱增,派他驻守通往喀什噶尔的要地乌什,从他手下的维吾尔人中挑选得力人员做清军密探,在收复叶尔羌和喀什噶尔后,乾隆帝还因为这两个地方的重要而有意派玉素甫管理喀什噶尔。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九月,玉素甫被加恩封为贝勒,一个月后又被加恩赏给郡王品级。
    大小和卓木叛乱被平定后,玉素甫去北京朝觐,清廷招待优厚,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三月便三次赏赐,而且他的弟弟阿布都拉也被授为乌什阿奇木伯克(是伯克制中各伯克中权位最高的管理政府事务的伯克)。回到哈密后,休息了一段时间,玉素甫即被派往喀什噶尔,授为参赞大臣。乾隆帝对玉素甫的信任可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对驻南疆大臣奏请因灾豁免缓征维民钱粮和补授伯克两折中的御批中略知,乾隆帝认为“玉素甫,乃朕旧仆,且现为参赞大臣,非他人可比,理应会同办理……嗣后一切事件,俱会同办理,无庸回避”(见《清高宗实录》)
    但此后不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因为玉素甫的弟弟阿布都拉侵吞回人银两、压榨欺压百姓而引发了乌什起义,乾隆对此大为恼怒,明令“岂可以其为玉素甫之弟,遂从宽贷”,“即阿布都拉,亦当明正典刑”。同时,也警告了玉素甫,令其“留心体察,约束下人,断不可失于防范,以致自贻伊戚”。玉素甫也害怕会因为弟弟而危及自身,上书清廷认为阿布都拉滋事是因为自己没管教好,请求将自己“交部严加议处”,不过清廷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对其要求是“加恩免其交部”。虽然清廷宽待了他,但玉素甫仍感到了打击,并因此致病,为此乾隆派人探视并加恩赏药。不久,可能是为了重获清廷的信任欲表白自己,玉素甫抱病起程,再次进京朝觐,但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行至山西灵石的时候病故。清廷闻知赏银5百两治丧,令沿途各处细心照料运送其遗体返回哈密,托驻哈密官员宣乾隆帝谕旨赐奠。在返程时,玉素甫的长子伊勒巴喇伊木又出天花病死,清廷又赏银5百两。
    对玉素甫,清政府给以很高的评价,并绘像紫光阁,列五十功臣中,据《西域图志》载给其赞语为:“领队大臣哈密郡王品级贝勒玉素甫:筠中望族,作藩伊昔,以通回情,军咨是择。六城既纳,二竖焉逃。共镇乌什,犬不夜嗥。”
    玉素甫死后,次子伊萨克因年富力强,而被清廷着意培养,于次年承袭郡王级札萨克多罗贝勒,在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携带眷属被清廷派往伊犁跟随伊犁将军舒赫德学习,授职为领队大臣,管辖伊犁维吾尔人屯田事务,哈密交由他的弟弟厄默特管理。伊萨克在伊犁学习了三年,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返回哈密。四年后他也染上了天花病故,清廷着意培养他一番,他还没来得及施展报答清廷的栽培。乾隆帝评价他“老成谨慎”,并赏银3百两治丧。
    伊萨克死后,长子额尔德锡尔承袭郡王级札萨克多罗贝勒,清廷专门下谕旨说:“哈密……皆国家世仆……如哈密郡王品级贝勒额尔德锡尔之始祖额贝都拉,归诚以来已历数世,额尔德锡尔之祖玉素甫,在军营勤劳懋著……著加恩将额尔德锡尔……现袭之……封爵,出缺时不必降等,俱著世袭罔替,以示朕优恤回部世仆之至意”。
    额尔德锡尔在其在位期间,先后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四次入京朝觐,每次都受到优待,乾隆帝赏赐给他黄马褂和双眼花翎,还特旨加恩在按成规需减其护卫官员的时候命令保留他的护卫官员数目。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额尔德锡尔病故,清廷赏银3百两治丧。他死后,其子伯锡尔承袭爵位。
  回王名号的正式确立及遭受的重大打击
    伯锡尔继位后数年间,哈密地区基本处于无事状态。自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后,因张格尔乱起,清廷又开始在新疆用兵。伯锡尔效仿其先辈,积极组织人力车马为清军运送军用物资,并派弟弟扎萨克伯克纳孜尔随清军效力,得到了道光帝的谕旨嘉奖。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清廷平定张格尔后,嘉奖了伯锡尔兄弟:伯锡尔被赏白玉翎管一个、白玉搬指一个、顾绣蟒袍一件、大卷八丝缎两匹,扎萨克伯克纳孜尔被赏戴花翎、小卷五丝缎两匹。
三年后,浩罕国入侵南疆,伯锡尔闻知消息,请求自己带领三百回民赴清军大营效力。考虑到前方兵力充足,加上哈密到喀什噶尔路途遥远,所以清廷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但是伯锡尔还是积极筹备了一千辆牛马车送至吐鲁番供清军使用。在清政府对其所供车辆按例发给脚价后,伯锡尔又准备了马三百匹、羊一千只要求呈现清廷。对伯锡尔的表现,清政府又加恩赏给大缎两匹,并交理藩院议叙。
    自1820年清政府在新疆用兵以来,因为伯锡尔在军需方面出力甚多,清政府遂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十二月予其“优叙有差”,次年十二月又予其“紫禁城骑马”,随后晋封其为郡王(据《哈密志》。此前一直为郡王衔贝勒,至此正式受封为郡王,也是额贝都拉家族第一位名实相符的回王)。
    伯锡尔在哈密有很大的权势,加之清政府对其信任有加,所以他肆意不法,欺压军商民绅各色人等,引起下层的极大的不满。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发至新疆效力的林则徐在哈密堪田时,数百人拦路状告伯锡尔。伯锡尔闻知后心生害怕,急忙表现自己,将自己的万亩耕地捐献充公。清政府虽然对伯锡尔有所不满,但因其有功,并未深究。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伯锡尔请求捐银五千两充军需,但清廷没接受。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赏其紫缰并在御前行走。同治三年(公元18**年),清政府在哈密开渠屯田,伯锡尔积极协助,并“捐办渠工”、“接济防堵盐粮”,清政府以此功劳,赏其亲王衔。同年,库车爆发维吾尔农民起义,起义势成燎原,遂变成18**年新疆各族大起义。
    起义初期,风暴未波及到哈密,伯锡尔还可以约束属民。但随着起义浪潮不断的向哈密逼近,伯锡尔的忧虑越来越大,据《清穆宗实录》载,为防止起义军攻打哈密,伯锡尔命令所属各城台吉、伯克等,“竭力报效,杀贼立功”。当时清廷一方面要求伯锡尔组织回兵配合清军镇压起义军,同时也担心哈密地方不稳,特下谕旨命伯锡尔议成回文往各处宣示,防止哈密维吾尔人响应起义者。
    但是即便是这样,起义的浪潮还是席卷到了哈密。据《清穆宗实录》载,同治三年(公元18**年)十月乙亥,起义军攻破乌鲁木齐满城和玛纳斯城后,哈密地区的汉回族人“乘势变乱,将关厢等处焚掠”。清政府驻哈密官员和伯锡尔迅速行动,派清军和回兵镇压起义。清廷对此表示满意,但又担心不能彻底镇压起义,于是命令驻哈密官员和伯锡尔合力剿捕,务必将起义彻底镇压下去。在镇压起义的行动中,伯锡尔表现很令清廷满意,遂赏其黄缰。
    接着,哈密吐葫芦地区也爆发了回民暴动,暴动者劫掠税局后,又向塔勒纳沁(今哈密沁城)进攻。伯锡尔派出维吾尔士兵会同清军一起,将暴动镇压下去。
    之后,哈密的局势平静下来。考虑到哈密能够自保,而古城(今奇台)被围形势危险,清政府遂命哈密办事大臣扎克当阿和伯锡尔派兵随同色普诗新西剿,接应古城。
    次年(公元1865年),乌鲁木齐的妥明起义军进攻哈密,同哈密的汉回族人紧密配合,一举攻下哈密,并以此为据点向巴里坤进攻,但在据守清军的打击下,几次均告失败。
    哈密被起义军攻破后,伯锡尔逃了出去,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七月,在清军的猛攻下,伯锡尔率领回兵配合清军收复了哈密。同时,为了迎接大队清军出关剿判,伯锡尔还资助军费白银五千两。
    但是好景不长,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哈密再次被起义军攻破,伯锡尔再次逃掉。由于起义军攻下哈密后只顾抢掠财物,在清军的反攻下很快退却,哈密再被收复。同年底,起义军攻至了墩,伯锡尔派清军和维吾尔士兵前去围剿,未料维吾尔士兵阵后倒戈,清军腹背受敌遂至大败。伯锡尔得到消息后,急忙派人去巴里坤请求清军增援,自己亲率2千回兵同起义军决战,但寡不敌众,起义军败伯锡尔于哈密,并生俘伯锡尔。起义军以《古兰经》、同为穆斯林诱降伯锡尔,但他不为所动,骂贼不屈而死。清廷闻知上下甚为哀恸,在哈密为他立祀建陵。
这次起义给哈密的封建统治以巨大的冲击,不仅伯锡尔本人被杀,王府的统治机构也被毁坏殆尽,在回王统治下的穷苦人民趁机逃脱控制。据《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载,“缠回先有二、三万口,今只存二、三千口”。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伯锡尔之子迈哈默特袭爵。迈哈默特身有残疾,虽然下肢瘫痪,但头脑尚清晰,维吾尔族人称他为“白汗亲王”,汉族人称之为“瘫王”。 迈哈默特虽然袭爵为王,但是实际权力却掌握在伯锡尔的福晋迈里巴钮手中。
    此时,新疆的起义浪潮方兴未艾,哈密地区始终处于起义浪潮的漩涡中。在这种情况下,掌握哈密王权的迈里巴钮坚持伯锡尔的政策,始终站在清政府的一边,积极筹捐屯田,并派遣台吉率回兵参加清军镇压起义。为此,迈里巴钮被清廷封为亲王福晋。
    形式的变化超出了统治者的预料,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白彦虎率起义军攻打哈密,城中坚守不住遂告失守,福晋迈里巴钮和亲王迈哈默特均被俘获兵被押送到起义军设在南湖的基地。迈里巴钮虽然被俘,但是坚持不与起义军合作,与此同时,清军加紧进攻起义军的南湖营垒,很快攻破。但是起义军裹挟福晋和亲王向西逃窜,清军尾追攻击,在了墩救出迈哈默特亲王,福晋仍然落在起义军的手里。清廷对迈哈默特在“突遭大难”时,仍然“坚守不变”,甚为嘉尚,特赏赐他白银2万两(《清穆宗实录》)。哈密城和回王府在经过起义军的洗劫后已是破败不堪,哈密的“新城、老城、回城,悉为白匪蹂躏,半成瓦砾”(据秦翰才辑录《左宗棠逸事汇编》中载《西行琐录》)。迈哈默特特地请求清政府赏借十年的俸银以修补城池并另颁新的回王印信,在当时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清政府仍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白彦虎逃到吐鲁番后,迈里巴钮福晋也被带到那里。白彦虎投靠阿古柏后,迈里巴钮流落到轮台、阿克苏一带。清政府多次同阿古柏交涉索讨迈里巴钮,但阿古柏阳奉阴违。直到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清军收复了阿克苏一带,才救出迈里巴钮福晋,此时距其被俘已然五年。
    哈密地区在经过起义浪潮的席卷之后,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苦。历经艰辛终于回到哈密重掌权力后,迈里巴钮为了恢复哈密地区的经济而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恢复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剥削、救济灾民等,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哈密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
    迈哈默特卒于哪一年史无明载,从清政府批准沙木胡索特袭爵是在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据《清德宗时录》)来看,迈哈默特当是在1882年前的一段时间去世的。因为迈哈默特没有子嗣,他死后伯锡尔亲王福晋迈里巴钮为王位继承的问题曾大费脑筋,最后决定为自己的女儿招女婿来继承王位并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因为哈密回王家族自认为是“白骨头”的圣裔,所以不与非王族的人通婚,迈里巴钮煞费周折找到一位王族后裔沙木胡索特来承袭王位,是为九世回王。

签名档
新疆时代圣火传媒公司依托于自身《新农村》杂志优势,与农村农民建立长期代销合同。我们将以最低的价格、最优的品质、最好的服务来满足您最大的需求。
第 5 楼 : 时代圣火传媒  

671银币
作者:  时代圣火传媒[415593954] 时间:2007-04-26 18:16:29      
删除
四、回王家族的统治状况

  官制方面

    额贝都拉归附清朝初始,清政府在哈密地区实行军政合一的盟旗制。但是哈密地区以维吾尔人为主,普遍信奉伊斯兰教,《古兰经》为左右一切的最高准则。旗制难以适应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社会的实际状况,因此,在施行过程中,清政府和额贝都拉家族对这一制度不断的进行调整。18**年新疆各族大起义爆发后,哈密回王的旧有统治机构被摧毁,清政府重建哈密的统治机构就不再是旗制。新的制度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奠定,到沙木胡索特统治时期达到高度完善,其统治机构和当时的清政府的统治机构近似。简述如下:
    哈密王府的最高统治者为亲王,其下设有议事决策机构,包括大小台吉各一人,亲随参谋两人,掌教大阿訇一人,汉族师爷一人共六人组成,与亲王一起成为统治核心。遇有军政大事,即由亲王召集谋划决断,制定重大政策,亲王批准后实施。就其性质职能而言,类似于清朝中央政府内的军机处机构。
王府的执行机构是大小台吉府,台吉一职自伊萨克执政时期设置,由一人充任,后发展为大小台吉各一。沙木胡索特执政时期,大小台吉发展为有各自所属的官署,大台吉官署掌管王府的内政外交、金银财宝、粮库仓储、农田水利、农奴劳动、武装守卫等;小台吉官署掌管税赋征管、宗教司法、王室供给、后勤管理等。大小台吉府均由台吉一人、主任秘书一人、秘书四人以及其他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员若干人组成。这两个官署相当清政府的六部以及内务府、理藩院诸机构。
    王府之下,设有城郊、五个堡、伊吾、天山四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设“乌其伯克”或者“哈孜”一人,统辖整个行政区。行政区下面分设若干小区,其中,城郊行政区下辖阿牙、度外津、回城、花儿园子、大小南湖六个区;五个堡行政区下辖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五个区;伊吾行政区下辖吐葫芦、前山、下马崖、盐池、苇子峡、淖毛湖六个区;天山行政区下辖榆树沟、一棵树、庙尔沟、芨芨台子、小堡、二道沟、七道沟、古尔久提、板房沟、八大石共十个区。每小区设“大耳瓜”一人,总管一区事务。“大耳瓜”下设“胡尔马”一人管生产行政、“毛提子”一人管宗教事务、“地行”若干人管理农业劳动力。有的区还设有“海提甫”一人管婚丧嫁娶,有的区设有“羊群大耳瓜”管理王府牧羊及有关事宜。每小区辖有若干村庄,各村有“大耳瓜”委派的若干小头目分别在各村主管执行任务。
    地方政权直接由回王和台吉领导。

  军事武装方面

    哈密地区作为统一的清王朝内部的一个地区,驻防军队等军事方面的事务由清政府统一管理,回王一般情况下有少量的自己的军事武装,以及少量的卫队等护卫武装。遇有战时,回王也经常组织属民组成回兵协助或者直接加入到清军作战。
    平时,回王的武装护卫事务由大台吉府负责。大台吉府设有侍卫长一人,管领40名侍从人员,专门负责跟随保卫回王;警卫队长一人管辖40名兵丁,负责王府内的警卫与安全;武装部队指挥官一人,指挥一支亲兵队和一个骑兵连,亲兵队负责保卫王府和回城的安全,骑兵连驻守伊吾,负责镇守山区,镇压反叛。

  宗教方面

    哈密地区维吾尔族是主体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回王的统治也不可避免的要同宗教结合起来。王府的统治机构同宗教机构紧密结合,宗教人士可充当政府官员,除管理宗教事务外,还参与其他行政事务。各地方礼拜寺的阿訇除管理本地的宗教事务外,也参与地方的政权管理。
    在哈密回王的政府机构中,大小台吉府中设有宗教官职,其中:管理各地区的宗教审判事务的宗教审判二人;根据宗教法规裁决遗产的宗教事务主管三人;管理无人继承的绝产的“色的尔”二人;管理山区婚姻的“海提甫”二人;管理宗教生活、礼拜等事务的“毛提子”二人。王府还指派九名民事阿訇在一定范围内负责婚丧嫁娶、民刑案件、宣传宗教教义等宗教民事事务。在地方政府机构中的宗教事务官员有“毛提子”,负责管理宗教事务,有些区还设有“海提甫”管理民事婚姻、丧葬等事务。
    哈密地区遍布大大小小的清真礼拜寺,在哈密城中有两座大清真寺,一座建于额尔德锡尔王时期的设在哈密老城的叫老寺(考纳买得里斯),一座建于沙木胡索特王时期的设于哈密新城的叫新寺(英尼买得里斯)。这是哈密地区最大的两座礼拜寺,所以叫大寺,在哈密地区所有的维吾尔族礼拜寺中居于统治地位。这两座寺有庞大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由艾兰目掌台大阿訇(直接由王府的掌教大阿訇兼职)掌管,其下设有:九名回城大阿訇驻九区管辖经文教务宣传;六名二阿訇负责教学,管理经文大学等高级经文学校;二名三阿訇任“木甫提”,由王府大台吉监督掌管宗教审判组织;二到三名四阿訇任“巧卡衣”掌管教民分家组织;一到数名五阿訇掌管寺产总务组织,管理寺内产业;若干名六阿訇掌管管理统计组织,负责各种统计工作。哈密地区的其他中小礼拜寺设有依麻目、买曾、总管理等职务,一般中型礼拜寺各设有一人,小型礼拜寺仅设依麻目、买曾各一。依麻目为各寺的负责人,负责教务管理,以及宗教法规、财产管理等;买曾为其副手,主要协助其在教务方面的工作;总管理一般协助其在财产、杂物方面的管理。
通过大中小各级礼拜寺,哈密地区形成了系统的宗教机构。掌教大阿訇作为回王统治的核心集团的成员,秉承回王的“旨意”总管一切宗教事务,通过掌教大阿訇,回王控制整个礼拜寺系统的宗教机构。掌教大阿訇由回王任命,并可根据其意愿随时决定其去留。两大寺各级阿訇由掌教大阿訇提名,报回王批准。哈密九区的依麻目、买曾由掌教大阿訇和驻各区的大阿訇任命。

  法律方面

    哈密回王在其属地内拥有立法、司法特权,使用的是伊斯兰的教法,加上王府的规定和回王的旨意作为法律来管理属民,回王可以任意处置属民。掌教大阿訇直接掌握回王统治的宗教司法审判权,但当宗教判决触犯王府的利益时,回王可以任意宣布判决无效。清朝的哈密地方政府不过问回王属下的维吾尔族的一切民刑案件,,这类案件均由回王方面自行处理。维吾尔人触犯清朝法律被哈密地方政府捕获后也转交给回王王府办理。但是维吾尔人和汉人之间发生的诉讼则由哈密地方政府审理。
    小台吉府负责管理司法审判事务,设有司法审判长一人,由小台吉兼任,下设主审官二人、书记官二人、案件调查官一人。小台吉府还设有三十名“牙沙乌利”,其职权中有捕拿罪犯这方面的工作。
    宗教法规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凡是民刑诉讼案件,均由回城大寺和其他寺院的各级宗教法庭审理。在维族中还有在阿訇家私设公堂的现象。当事人对宗教法庭的判决不服,可以上诉到王府,由王府进行最后的处理。
    宗教法庭的刑罚种类很多,由罚款、鞭笞、杖责、流放、苦役、驱逐直到监禁、处死。回王在王府中设有监狱,另外在三堡和淖毛湖也设有监狱。

  经济方面

    哈密回王的领地在新疆的东部,包括现在的哈密市和伊吾县,总面积约十万多平方公里。天山山脉把回王的领地分成两个部分,南部是一个盆地,是回王统治时期主要的农业区。北部被天山山脉、莫钦乌拉山以及阿尔泰山东段隔成两个盆地:盐池盆地和淖毛湖盆地,以及吐葫芦、苇子峡、下马崖三个谷地,这一地区是回王统治时期主要的畜牧业集中地。
    回王统治的哈密地区的社会经济中包含有大量的农奴制经济残余,但已开始处于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
   1.农业
    在回王的世袭领地内,土地被分成两大部分:一是额贝都拉家族及其属下维吾尔人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属民都归额贝都拉家族的管辖;二是清朝的军屯、犯屯、回屯以及从内地迁来的汉回移民的土地,归清政府设在哈密的地方政府机关管辖。
    在额贝都拉家族管辖的土地上,王族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其下的各级官吏和宗教上层人士也是土地的所有者,此外还有一些地主。与这些土地的所有者相对应,下层主要由自耕农(拥有可以基本维持家庭生活的土地)、佃农(有的有少量的耕地)、长短工这三部分群体组成。
    回王家族的土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回王直接耕种的,另一部分是出租给民户耕种的。出租给民户耕种的土地,由回王收取定额实物地租。另外,回王领地内的水权也归额贝都拉家族所有,不管是否租种回王的土地,即便是地主只要使用了山泉水浇灌土地,就要缴纳水税。水税分为按村庄交纳的“阿力通仓”(一般在水利灌溉充足的地方收取)和按亩征收的“乌奴克”(一般在水利灌溉不方便的地区收取),王府的大台吉府设有管水利的“米拉甫”四人,负责管理回王领地内的大小六十六道水渠。回王大小十六座果木园,出租给果农负责浇水管理,收取一定量的水果作为实物地租或者一定数目的银票作为货币地租。
    由回王直接耕种的土地遍布其领地内的各个角落,这部分的土地的耕种主要靠劳役地租来完成。凡居住在回王领地内的民户,不管是地主还是自耕农、佃农,只要不属于王族照顾之列的亲属和各级官吏、宗教上层人士,都要在回王的土地上服各种劳役地租。这些土地的耕种收获全由各级官吏组织民户服役,民户每月要服三到五天的劳役,有时长达七天,而且还要自带工具、口粮。
此外,王府的各种工程建设工作、队清朝官员及王府官员的来往迎送、军需物资及其他物资的运输以及王府内的杂活等劳役,都是靠民户自带口粮毫无报酬的来完成的。民户除了服各种名目繁多的劳役外,每月还要到王府和各级官吏家中“供差”。种种劳役繁苛,下层民众实不堪重负。
    2.畜牧业
    除农业外,王府的畜牧业也很发达,其领地内有草场近二千七百万亩,回王直接拥有的牲畜在十五万头以上。回王的牲畜主要由固有的维吾尔族牧户世代承袭来放牧,还有雇用长短工来放牧的情况。凡是放牧回王或者头目家的牲畜的牧户,要向主人缴纳“牲畜繁殖税”,此外还要根据所放牧的牲畜的不同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羊毛或者酥油等实物。如果牧户放牧自己所有的牲畜,要向回王缴纳“羊只税”、“槽头税”、“毛税”、“酥油税”、“羊皮税”等税种。
    同民户一样,牧户也要为回王服各种劳役,各山区的牧户还要负责接送过往山区的清政府官员和王府官员,要负责供应食品招待。
    3.工商业
    额贝都拉归附清朝后,乾隆帝为了拉拢他,在经济上给予厚利,允许额贝都拉家族去肃州贸易,这是回王家族发展商业的初始。
    回王王府设有管理商业的官职商务总办,其下设商业小掌事,负责王府的商业事务。王府的高级官吏也经商,设有私人的商务买办。回王因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直接经营商业,其商业方面的投资高达六百五十多万两银票。资金被交给王府手下的几十名商人去直接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王府还有管理回城市场的巴扎拜克,专门负责征收回城商店摊点的税收。但回王对哈密老城新城的税收不能过问,其税收由哈密厅(县)管理。
    哈密地区的手工业分成两部分,一是王府系统的,一是民间私营。
    王府系统的手工业中,一种是主要集中在回城的为王府服务的手工业,由常年为王府服务的手工艺人从事,王府对其不付报酬,仅提供衣食住处。还有根据王府的需要临时从各地抽调来的各种工匠,自备口粮无偿劳动,无定额编制,服役时间和种类均取决于王府的需要。回王王府所需的各种消费物品,基本靠这种方式加工生产;还有一种集中于磨面、磨油以及皮革加工等行业的以赢利为目的的手工业,主要采用王府将生产工具租给民户经营,收取定额租税,以及王府出资金交与手工业者经营,所得利润对半分取这两种经营形式来经营。
    民户的私营手工业除自己进行生产经营纳税外,手工业者还要根据王府的需要每年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这种劳役是毫无报酬的,连口粮都要自备。
    在回王领地内还出产煤炭,王府直接经营开采三道岭煤矿。该矿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由清政府驻哈密政权创办,主要满足哈密军民及其家属的需要。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后裁撤哈密办事大臣,驻军多移往乌鲁木齐,该矿遂由官办改为私办。公元1895年沙木胡索特王以三千两白银的价格买下矿井和设备,遂成回王私产,矿工由五堡抽调民户,由官吏和武装警卫进行劳动监督。由于开采方法原始,井下也无安全设施,每年都有事故发生,但王府对死难的矿工却不给任何的抚恤。

签名档
新疆时代圣火传媒公司依托于自身《新农村》杂志优势,与农村农民建立长期代销合同。我们将以最低的价格、最优的品质、最好的服务来满足您最大的需求。
第 6 楼 : 时代圣火传媒  

671银币
作者:  时代圣火传媒[415593954] 时间:2007-04-26 18:17:28      
删除
汉文化的影响方面

    在额贝都拉家族统治哈密地区的233年的历史进程中,哈密地区和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汉文化对哈密维吾尔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额贝都拉家族虽然在哈密领地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也要执行清政府的政策,并接受哈密厅(县)的监督。历代哈密回王多次进京朝觐,广泛接触和熟悉了汉文化。1884年新疆建省后,新疆巡抚刘锦棠提出在新疆各县设立义学,沙木胡索特王便出资兴办了4所维吾尔族义学,开始由汉族教师教授汉文,学生接触到了儒家思想。此后,沙木胡索特又兴办了哈密地区的最高学府“伊州书院”,学生在其中学习四书五经,开始全面系统的学习儒家经义思想。1902年,清政府颁布施行《钦定学堂章程》,提出将义学一律改办为初等小学堂,沙木胡索特遂将伊州书院改为私立第一、第二两所初等小学堂,此后又根据清廷颁布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将这两所学校改名为“忠爱汉文小学堂”。这些学校的兴办,对在哈密地区的维吾尔人中传播汉族的儒家思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忠君”观念也被利用,同伊斯兰教义相结合,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沙木胡索特还经常穿带有汉文化中天子象征的龙的图案的衣服来接见贵宾或者出席典礼,以显示其高贵的地位。
在回王统治时期,中原地区的汉人大量移民哈密,并把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耕种方法带了过去,在同维吾尔人的交往过程中,双方相互学习补充,促进了生产的交流。中原地区的度量衡也开始逐渐的传播到维吾尔人中。
    此外,在建筑艺术、服饰、饮食、生活习俗等方面,汉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同维吾尔人的固有风俗相结合,相互融会交流。

五、回王家族封建统治的终结

    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生于1857年,原是七世伯锡尔王王府塔尔台吉的儿子,幼年因战乱避居天山山区,由一位牧羊的老妇抚养长大。后被福晋寻来与小女儿成亲,从此飞黄腾达,1882 年,清廷批准由沙木胡索特承袭札萨克和硕亲王位。
    袭爵后的次年,因修理被战火焚毁的王族坟墓,沙木胡索特请求清廷赏借俸银,清政府遂批准借支十年的俸银2万两。由于极善经营,仅两年后他就向清廷“捐输银两”而被清廷加赏三眼花翎,并获乾清门行走。此后,由于对清廷表现忠贞,沙木胡索特还受到清廷的多次嘉奖。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被赏黄缰,两年后因“捐助军饷”又被“奖叙”,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被赏穿带月素貂褂(据《清德宗实录》)。

  对回王统治的反抗

    沙木胡索特虽然对清廷极力效忠,但是却残酷的剥削欺压属民,其统治极为残酷,领地内的农奴农民不堪压迫,开始起来反抗。在沙木胡索特统治时期,1907年的吐尔巴克-和加米雅斯暴动和1912年的铁木耳起义是其中较大的两次,小规模的暴动和起义还有很多。
    1.1907年起义
    1907年春,三道岭煤矿发生事故,17名农奴矿工遇难,但是回王却不给任何抚恤或救济,激起了很大的不满。这时,哈密回城的维吾尔人三兄弟吐尔巴克•拉吉、吐尔巴克•则里甫、吐尔巴克•夏克尔因无力缴纳回王的粮税,准备逃往四堡,经过三道岭煤矿时遇见服役的农奴,三兄弟遂开始在人群中鼓动宣传,很快聚集了3百多人起事。吐尔巴克向回王发出通牒,要求回王将耕地和煤矿租给农民,按期缴纳赋税,但不作无偿劳动;每月只给回王服役三天,其余的时间自由支配。同时要求这些条件要由哈密厅作保,将条件刻在石碑上立在王府门前,否则他们就不要王爷。这些要求唤起了民众的响应,很快起事者增加到了5百多人。
    与此同时,哈密城中的商人和加米雅斯和杜格买提因为受不了回王的盘剥而相互联络,利用伊斯兰教义鼓动民众反抗,也聚集了一批人。和加米雅斯等人向哈密厅控告回王,当时的哈密厅通判陈天禄早对回王的所作所为不满,便支持他们。回王得知消息后,派人拿办和加米雅斯等人,数百起事者遂开始围攻王府,但后来遭到镇压。当时甘肃候补道杨增新奉清廷差遣赴新疆途中经过哈密,清廷遂指派他查办此事。杨增新便劝回王拟定了《缠民供支回部粮差章程》,减轻了一些对属民的奴役。
    但是广大人民仍然不满意,斗争还在持续。嗣后陈天禄派毛拉惹吉担任乡约,毛拉惹吉同和加米雅斯、杜格买提等人联合,要求彻底改变回王的封建领主制统治,“改土归流”归哈密厅管辖。沙木胡索特王得知消息后,禀告新疆巡抚联魁,联魁将陈天禄撤职到省城查办,哈密维吾尔人跟随陈天禄到省城上告,遭到政府的逮捕。这时,毛拉惹吉和吐尔巴克这两伙暴动者汇集到一起,上千人围困回城,但遭到清军的镇压,夏克尔等人被打死,毛拉惹吉等被捕,暴动被镇压下去。
    新疆巡抚联魁指示哈密地方官员会同回王审讯起事的首要分子,并由哈密通判刘润道和巴里坤镇总兵易盛富复审,毛拉惹吉、和加米雅斯、杜格买提被判斩决,拉吉和则里甫也被处死。陈天禄革职永不叙用,并勒令回籍,不准在新疆逗留。
    这次的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人民的反抗并没有停歇,数年后,一场更大规模的起义爆发了。
    2.1912-1913铁木耳起义
    1912年,革命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远在西陲的新疆也受波及。1月7日,伊犁革命党人发动新军起义,起义军攻打清政府伊犁将军署和副都统署所在地惠远城。伊犁将军志锐(光绪瑾、珍二妃的哥哥)虽然事先防范,但起义部队很快攻下了惠远东门,由此进城攻占了存放军火的南库,取得了武器弹药的补充,从而进一步控制了整个伊犁地区的形势。8日,成立“新伊大都督府”的政权,宣布“五族共和”。这时,时任清政府的新疆巡抚袁大化调动四方兵马,压境伊犁,妄图扑灭革命烈火于初起,镇压起义。沙木胡索特根据袁大化的命令,立即从所属山区征调了牧户2百人(一说5百人),地方官吏乘机搜刮,激起了反抗。二道沟被征的铁木耳成了起事者的首领。
这支队伍从王府领取枪支后,由三堡的艾节尔巴哈海孜带领向乌鲁木齐进发,行至了墩,铁木耳将艾节尔巴哈海孜及其副官缴械,率领起义队伍返回二道沟。回王沙木胡索特闻讯后派人威胁铁木耳交出枪支,遭到拒绝后派兵前去镇压,却被起义军打败。沙木胡索特派人携重礼前往巴里坤请求易盛富派兵镇压起义,但易盛富的军对也遭到了起义军的伏击,易军大败,易本人也被俘,被起义军凌迟处死。铁木尔随即在山区建立了根据地,游动出击。当时吐鲁番也爆发了农民起义,两地起义军相互声援。
    1912年清帝退位后,中国实行共和,袁大化也于3月27日在新疆宣布实行共和,但全疆起义风起云涌,哥老会也四处杀官暴动,袁大化束手无策迫于无奈宣布辞职。东归途中经过哈密时,袁大化倚仗兵力强大,遂与沙木胡索特密谋,派兵埋伏在南山口、石城子、小堡,然后派兵去招抚起义者,妄图伏击。但是起义者未中圈套,袁大化又派部下钱广汉率军进山剿击,因为不熟悉地形,钱广汉几次用兵均告失败。袁大化无计可施,只得留下钱广汉继续镇压,自己匆匆回关。
    杨增新上台后,对铁木耳起义军采取安抚的措施,并利用宗教人士进行劝降。他派回族营长李寿福率领伊斯兰教代表团进山同起义军谈判,以《古兰经》宣示保证起义者的安全。铁木耳同之协商后达成协议:免除一切无偿徭役;保证不杀害一个起义农民;战斗中所没收的回王粮食、牲畜一概不赔,并要求保证人必须有维族大寺、回族陕西大寺、肃州寺头人参加。双方代表怀抱《古兰经》宣誓:“以天经为凭,决不食言,如有违反,愿受安拉的处罚”,“协议书用维汉文书写,双方签(盖)章,各执一份为据”(据新疆哈密专区公安处1962年编《哈密农民暴动史料》)。
    1913年3月,铁木耳及所部起义农民160人被编为定边马队第三营,铁木耳任营长,驻防乌鲁木齐满城。但是时过不久,沙木胡索特便开始清算起义者,杀害十几人,在哈密悬首示众。铁木耳闻讯情知上当,便偷运枪支出乌鲁木齐准备重新起事,但被杨增新发觉处死,部队也被遣散驱逐到南疆各地,不许回到哈密。
    至此,哈密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宣告失败,沙木胡索特的专制统治依然压在哈密地区各族人民的头上。

签名档
新疆时代圣火传媒公司依托于自身《新农村》杂志优势,与农村农民建立长期代销合同。我们将以最低的价格、最优的品质、最好的服务来满足您最大的需求。
第 7 楼 : 时代圣火传媒  

671银币
作者:  时代圣火传媒[415593954] 时间:2007-04-26 18:18:21      
删除
末代回王的终结

    沙木胡索特对清政府可谓忠心耿耿,1911年底,当时清政府已经是风雨飘零、大厦将倾之际,他还上书要求去北京朝觐,对他这份忠心,行将灭亡的清廷已是无力接受,只好以道路不畅为由拒绝所请,说“俟路通再令进京”(据《清实录》宣统三年记载)。
    转眼间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政府成立。沙木胡索特仍然保持对中央政府统治权的接受,又开始积极效忠袁世凯,还于1915年亲自去北京朝觐,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资助他路费2千银元。袁世凯对当时各地残存的王公贵族也有意拉拢,于是授予沙木胡索特一等嘉禾章翎卫使,头等扎萨克双亲王。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3月15日,中央临时政府电令新疆将巡抚改为都督,原清政府镇迪道兼提法使杨增新,在袁世凯支持下控制了新疆军政大权,5月18日袁世凯任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沙木胡索特为了借助杨增新的力量来维护自己在哈密的统治地位,百般巴结杨增新,不仅每年给杨送各种贵重的土特产礼物和大量的金银财宝,还与杨增新结拜为兄弟。当时哈密地区反抗沙木胡索特的农民暴动和起义层出不穷,杨增新遂批准沙木胡索特组建骑兵营驻守哈密各战略要地以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杨增新对沙木胡索特也不是完全信任,1914年沙木胡索特要求假道俄国进京朝觐,杨增新不同意,宁可多发给沙木胡索特路费也要敦促他走甘肃大道。杨增新在自己的《补过斋文牍》中收录的呈给中央政府的《呈拟哈密回部亲王进京觐见请饬取道内地文》中说:前清乾隆时隶藩以来二百余年,能久安辑者,实由蒙回部知识未启所致。今该亲王若由俄国进京,东西历数千里之遥,使之睹外国文物之繁盛,轮轨之交通,器物之精良,可生艳羡。况某国夙怀远略,若出其笼络手段,餂以甘言,诱以小利,难保其不携贰生心。
   其对沙木胡索特的防备之心于中可见。
    沙木胡索特晚年患有脑中风,嘴角歪斜、半身瘫痪,虽屡经治疗,但仍不见好转。在他病入膏肓的时候,王府大台吉建议他将库存粮食、布匹、山里的羊只、大量的房地产等财产拿出一部分分给穷人,以祈求安拉免除灾难,但是沙木胡索特拒绝这一提议,却想去阿拉伯 “谒陵诵经”以求免除灾难。因其病情过重,当时的新疆省主席金树仁(1928年6月,北伐战争结束,7月1日杨增新自行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兼总司令, 7月7日被刺身亡。11月17日新疆省政务厅长金树仁被南京政府任命为新疆省政府主席。)没有批准。
    1930年6月麦收季节,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病重死去。至此,额贝都拉家族自清册封以来233年在哈密地区的统治历史,随着最后一位回王的死去而终结。

  回王政权的彻底覆灭

    1.改土归流
    沙木胡索特死后,长期被他压迫奴役的属民纷纷要求“改土归流”,归哈密县管辖。当时金树仁任新疆省主席后,其主政期间财政赤字的日益扩大已导致入不敷出,颇令其伤脑筋。如果哈密施行改土归流,其统治内的赋税征收就扩大了范围,因此他有意接受这一要求。此时省政府内务部长邓承昭(哈密人)、驻哈密师长刘希曾也上书给他提议在哈密实行改土归流。金树仁遂下决心,接受邓、刘的建议,将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的儿子聂滋尔扣留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任命为新疆省政府高级顾问,开始在哈密实施改土归流

    但是金树仁没有考虑到回王家族在哈密统治了数百年,上下关系盘根错节,实施改土归流,对哈密的王公贵族的利益损害甚大。他没有制定严密的策略以及周密的善后处理措施,却横征暴敛,随心所欲。为了安置他老家甘肃河州的难民,将维吾尔人的土地当作荒地分给汉民,强令维吾尔人将农具、牲畜无偿借给移民使用。在征税问题上,对维吾尔人自1929年起征,加征一年,而对汉民却免税三年。这种处理激化了民族矛盾。
    同时,政府派出的官员对维吾尔人穷凶极恶,肆意欺压,还践踏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并扬言要民汉通婚,取消宗教,使得维吾尔人无法忍受。回王王府的旧官吏们利用维吾尔族人对政府的不满,趁机挑拨唆使,新的起义酝酿形成。
    2.最后的反抗
    金树仁的改土归流政策以及金政府官员的腐败严重的激化了民族矛盾,在这一形势下,因既得利益被触动而对金政策恨之入骨的原王府伊吾六区的总头目阿不都尼牙孜米拉甫召集了伊吾六区的小头目,密谋起事,并派人联络小堡地区头目沙力买买尼牙孜大耳瓜,准备一同起事。
    这时,驻扎在小堡的卡兵排长张国琥强娶维吾尔族女子为妻,激起了维族人的愤怒。在1931年2月27日张国琥成亲的这一天,小堡乡民起事杀死该地全部驻军,并袭击附近的税卡。阿不都尼牙孜米拉甫也在伊吾起事袭击吐葫芦、下马崖、盐池稽查局,消灭全部官兵。淖毛湖地区也在当晚消灭稽查局和哨卡的士兵,并将汉族移民120多人全部杀死。起义在哈密山区全面爆发。
    起义爆发后,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的孙子白锡尔见有机可乘,妄图利用起义恢复回王家族的封建统治,便向起义队伍捐献大批金钱,王府旧官吏尧乐博斯也给起义队伍秘密送去军用物资。在官军的镇压下,起义队伍担心抵抗不助,便邀请甘肃一带回族起义军马仲英部进入新疆协助攻打哈密,金树仁数次在哈密用兵均告失败。
    这时,哈密地区的起义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王府旧官吏尧乐博斯一部分、农民起义首领和加尼牙孜一部分以及甘肃来的马仲英一部分。这三股势力互不统属,彼此之间颇多猜忌,难以通力合作,限制了起义的发展。但即便如此,金树仁政权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哈密起义作为导火索,引发了全疆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大波动,金树仁政权无力应付复杂的局势,一筹莫展。
    1933年,新疆爆发了政变。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日本侵略者转战失利后,于1933年假道苏联进入新疆。据《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新疆》所载,前后撤入新疆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约3万人。东北抗日义勇军“拟稍事休息即续行东进入关,继续抗日”。在第一批东北抗日义勇军战士于1933年3月27日抵达乌鲁木齐后,金树仁的参谋处处长陈中、新疆航空学校校长李笑天、迪化县长陶明樾就立即接近他们,17天后,此三人就策动白俄罗斯“归化军”发动政变(“四•一二政变”),第二天晚上,归化军占领军械局并请求抗日义勇军支援,金树仁部发现数千抗日义勇军精兵参加战斗后,自知不是对手,因此自动撤出战斗,并逃亡塔城。6月12日,抗日义勇军又协助盛世才打败了自称甘、宁、青三省联军总司令的地方军阀马仲英部,从而使盛世才在新疆站稳了脚根,攫取了新疆的最高权力。金树仁被赶下台,结束了其在新疆的统治。
    但是,虽然金树仁倒台了,被金政权所废除的哈密回王的世袭统治却再也难以恢复了。至此,哈密回王2百多年来的统治丧失了最后的恢复希望,彻底覆灭。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2-09
末代回王的家族有蒙古人血统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2-09
蒙古人自己的文化不先进,到了被征服的地方当然只能接受当地的先进文化被同化,不然就被赶回蒙古高原去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