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主任刘庆贵揭秘东风航天城,讲述选址、命名酒泉、克服外界诱惑等故事
★引言
太阳西落,地平线处依旧耀眼光亮。东风航天城礼堂前的广场上,65岁的刘庆贵在垂柳下打拳。广场西北、东北、东边的3座发射塔,连同这位退休老人,构成航天城的50年发展史。
刘庆贵,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22岁从哈工大分配至此。43年的岁月中,他见证了航天城从一个工人新村的规模发展到如今的一座城市。42颗卫星、6艘飞船在这50年中成功升入太空。人们此前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宏伟的波澜壮阔。而这一次中国人在完成出舱行走之际,刘庆贵对本报记者讲述了航天城中的航天人理想主义背后的鲜活细节。
航天城的第一课是?
第一课,保密课 不能随便打听别人的工作单位,更不能对外人透露自己的工作情况
1965年9月13日,我和另外三名同学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到这里。刚来时,你现在住的二招、对面的礼堂以及旁边的派出所等建筑都已有了。马路也这么宽,只不过没刷黑,树没这么茂盛。很多建筑都是当时的原苏联专家帮忙建的。后来他们撤了。
到发射中心那年,我刚好22岁,学电气测量专业。在学校,我是学习委员,另外三名同学也都是学生干部,一个副班长,一个班上团支部书记,还有一个是系的团委委员。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来这里。
而且这个地方又是保密的,你要是没本事,方方面面不是最强的,这里不会要你来。
那时,我们普遍有一个观点,哪个地方最艰苦,那就是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当得知我们被分配到那个单位,全班同学都羡慕得不得了。
后来有一天,发射中心派人接我们到清水。在火车上,我们问他这个单位是干啥的。他笑一笑,说你们进去就知道。
到这儿的第一天,中心教员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他说,这里是一个综合性火箭、卫星发射试验发射中心。但随后保卫处就给我们上了第一课———保密课,要求我们见到别人不要随便打听他是什么单位是干什么的,更不要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对外人透露。为何选址内蒙古境内?
“找不到第二个更好的” 共勘测八处,惟这里安全,保密,移民少,测量点好布置;但又干又缺氧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处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5万多平方公里。为兴建中心,当时搬迁了内蒙古两个苏木(相当于乡镇)和一个额济纳旗(相当于县)的行政机构。
整个旗里的牧民才5000人,结果被迁走了1000多人。所以内蒙古额济纳旗在发射中心建设上作出了牺牲和重大贡献。
之所以选这里,是因为它有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此前在全国一共勘察了八个地方,选来选去发现这里最好。
这个地方,最偏僻,安全性最好,保密性最好,移民最少,地形最好。布置发射点、测量点是最好的。有专家说,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
尽管航天城小环境不错,像小江南。但出了航天城,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大沙漠。这里有三句话,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
城西30多公里,就是巴丹吉林大沙漠,一望无边。从飞机上往下看,就是一片滚滚黄沙。1年基本不下雨,年平均降雨量是40毫米左右。北京气候再干,有时一场雨就是几十毫米。内地一场雨就把我们一年的下完了。
而且这里年蒸发量又很高,3000多毫米,相当于内地的七八十倍。也就是说,地面稍有点水就蒸发了,存不住。这个连草都不生的地方,人待着能好吗?
好在地下水还算丰富。
这里空气的含氧量只有18%。空气干燥,鼻子不舒服,甚至出血。睡觉睡不踏实,像睡着又像没睡着。
发射中心为何命名“酒泉”?
兼顾保密和可信度 按国际惯例,发射中心的地名既不能让人看出它在哪儿,但又要可信,所以挑选最近又较著名的
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名了。而当初为起这个名字,还费了一番周折。
因为我们要发射卫星,所以必须要对外发布发射情况,要报告轨道参数、发射地点,不能说在中国发射一颗卫星,太笼统了。因此必须要有个统一名称。比如原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而按照国际惯例,名称中的地名既要保密、不能让人看出这地方在哪,又要能说得过去。所以要挑选一个比较著名的地方,可信度才会高。
我们这地方在额济纳旗,但你总不能说额济纳旗发射中心,因为额济纳旗谁也不知道,你也不能说呼和浩特发射中心,太远了。人家一看根本不相信。或者说包头卫星发射中心,也太远。
后来找到一个比较有名的城市———酒泉。这个地名离发射中心既有一段距离,解决了保密问题;又因为著名而显得可信。于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名称就延用至今。
虽然发射中心在内蒙古,但酒泉则在甘肃。我们在民事方面的事务主要是跟甘肃打交道。教育,粮食,信箱号,电话区号等等都是甘肃的。
航天城为何命名“东风”?
内部通信代号就叫东风 虽置身内蒙古境内,行政不隶属甘肃,也不属于内蒙古,公安、税务等局完全独立,银行只存不贷
现在看来,航天城建成后,就相当于个小“特区”。行政上,既不属于甘肃,也不属于内蒙古。
管理行政事务的部门叫社会服务部。部下设各职能部门的委办局,比如工商局、财政局、税务局、公安局等等。航天城里的人在各个局里任职。
航天城只有一家银行,工行东风分行,是工行甘肃的一个分行。它基本上只有存储功能,不用贷款。曾经内蒙古的农行想在航天城里开设办理点,但最后没有成功。
过去这里连一家商店也没有,后来逐步引进,大部分是从酒泉那边过来的。
航天城里有公安局,还有两个派出所。航天城的公安局和兰州市公安局没有隶属关系。除非有什么案件需要他们协助,会去找他们。
航天城以前只是一个新村,叫湖西新村,在一些老地图上还能找到。后来发展得像个城市,我们觉得湖西新村这个名字不好用,也不好听,便想着给它起个城市名字。
航天城为什么会叫东风呢?你看老电影,经常有什么我是黄河黄河,呼叫长江长江,那样的代号。航天城当时的内部通信代号就叫东风。而且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一枚导弹也叫东风。
后来我们就叫这个地方为东风场区,我们人是东风人。我们自己的精神叫东风精神。
而这座城也就叫作东风航天城。
航天人为何难过“恋爱关”?
新恋情敌不过“长距离” 两地分居导致劳燕分飞,花花绿绿的世界终成物质诱惑;航天城努力建好内部环境,呼吁放宽录取女学员
其实要安心留在航天城工作,还真需要一种精神。你也许不知道,曾经好多人回家一趟,再回来,老半天扭不过神。为什么?外面刺激啊。
你看,北京有大马路,灯比这儿漂亮,公园比这儿漂亮,连人也比这儿漂亮。
所以在北京能享受的,在这里享受不了。在北京即使没钱,看看天安门总可以吧。但这里,过去只能看星星看月亮。现在也就只能看电视。
这里尤其是一个恋爱关,不好过。
有些人回乡找了一个,谈着都挺好,对方看着他人好,学校又是名牌,人又长得挺精神的。再一问说你回来吧,回来我们结婚,可一下也回不来,没有办法,只有分了。当然这不是所有。
所以很多人回去后,思想波动会特别厉害,甚至还有些得了神经病。
航天城也做了很多实事。
找不着对象的,那几年我们就多接点大学毕业的女学员来。我们老跟上面呼吁要求放宽条件,尤其把女的放宽一点。比如有对象的,大学中谈了恋爱,我们说能一块来就一块来,
别让他一个人来,一个人来更不安心。如果有些人特别好,他的爱人或者对象在内地符合特招条件,我们就特招入伍。
而且我们还年年在搞建设,航天城内部环境建设一刻也没停。
我们只有把内部环境创造好了,才能留住人。不能只讲教育。留不住人,那就完了。
第一颗卫星有否延期?
“两难”拖住“东方红”的腿 “文革”影响卫星发射进程,在中苏关系破裂后,“东方红”在紧张气氛中发射成功,但错过最佳发射期
当然来发射中心,总要有些牺牲有些奉献。这几年,我都会给新来的学员上课。既然来了这里,不能一天到晚老想着我不干了。
我是从小喜欢这个事业。刚来时做学员,还要站岗、放哨。一年后调做技师,相当于干部。东方红卫星就是由我们部门负责发射。
那是在1970年,当时气氛比较紧张,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国内还在进行“文化大革命”。卫星、运载火箭都受影响,一起协作的单位无法好好开展工作,要找的人找不到,要找的东西找不着,资料也不全。
发射东方红卫星是1965年定好的计划,发射期限定在1969年底到1970年之间。现在看,发射时间还在计划内,但要是能在1969年国庆节前发射是最好的。
还有一个因素则是外部因素,当时我们和原苏联的关系非常紧张。但是卫星试验还得继续进行,不能停。
我们做好全副武装,准备好背包、水壶、挎包,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同时一边执行着卫星发射任务。卫星最终发射成功。
现在还有“东风精神”?
“没点精神,别来” “艰苦创新,无私奉献,科学求是,态度进取”的精神鼓励数代人,这是中国大国地位的精神源头
后来我被调到机关试验处当处长,然后在技术部做总工程师。1996年,担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
50年来,航天城的成长可分为三期。第一期是1958年到1966年。主要是建场和做发射准备。
第二期是1966年到1990年左右,以卫星发射和试验为主。
第三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主要是围绕着飞船发射进行的第三次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说,航天城又是个干事业的好地方。它一共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10个第一。
你说,没有导弹,没有卫星,我们能有这个大国地位吗?
发射神五时,李肇星外长来,我接待的。李肇星说,有了两弹一星,我们国家腰杆子硬了。现在飞船发射,我们腰杆子更粗了,说话更有分量了。过去我们虽然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有好多事不发表意见,现在理直气壮了,更敢说话了。
这里确实艰苦,跟内地不一样。但现在还是有一些人,是奔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奔着给国家做贡献来的。其中有很多硕士生、博士生都是奔着这个事业来的。
1992年,江泽民来这里视察,他欣然题词“东风航天城”,就是你现在看到挂在航天城礼堂上的那几个字。
其实在“东风”真有种精神在。它就是,艰苦创新,无私奉献,科学求是,态度进取。这样的精神可以抵御花花世界。 口述人:刘庆贵
65岁,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参加了返回式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任务20多次,参与“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工作,2001年退休。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guonei/2008/09-26/008@032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