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2008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日前出炉。此次报告首次将原先两省一市“15+1”核心城市格局,扩大到囊括苏浙沪所有城市的“24+1”格局。从25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来看,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牢牢占据前五位。
同时,报告显示,2007年,长江三角洲苏浙沪两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又创新高,达到5.6374万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认为,该报告显示,沿海、沿高速公路正在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的重要发展主轴。目前,外资及国内外产业的资金和技术逐步倾向于具有区位优势、成本低、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环境优良、承接资金技术能力强等综合条件成熟的区域,长三角沿海、沿沪宁线和沿杭甬线这三大轴线成为资源流动的首选。在此情况下,沿海、沿江、沿高速城市将持续高速发展。
在《2008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中,长三角城市群的“家庭成员”名单从原先的“15+1”变成了“24+1”。在这些首次进入长三角大家庭的成员中,有经济发展欠发达但后劲无穷的“潜力股”,更有许多已然崭露锋芒的“新锐”。
报告显示,苏北的徐州、盐城,浙南的温州、金华等城市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上表现突出,分别位于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的第11、14、7、12位。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这4个城市在长三角区域中,正分别处于区域经济的核心地位。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发展路径和特点又各有不同。徐州和盐城,充分利用邻近山东等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徐州,位于苏、鲁、豫、皖4省交界,文化相近,有效地承接了北部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同时,便利的交通条件,推动了城市的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
值得关注的是,在长三角区域,一些欠发达城市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比较明显。其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基本上是靠开发大量的工业用地所支撑。从指标的质量上看,这些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大多处于绝对竞争劣势和相对竞争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