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渤海湾:渤海新区为沿海强市建设增添新引擎
2007-09-05
渤海,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内海。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热点。
沧州,渤海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沿海小城,因为现代化综合大港的建设和渤海新区的成立,勃勃生机正日益彰显。
历史,总是在期待中前行。昔日的沧州苦海沿边,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发展,已经绽露出美丽的英姿,掀开发展的新篇章。
关乎沧州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沧州始建于公元517年的北魏熙平二年,因濒临沧海而得名。
千百年来,沧州主要植根于农耕经济。因此,沧州人养成了天然的内敛和封闭性格。长久的心理暗示,使原本不强烈的沿海意识更加淡薄,迟滞了发展步伐。
沿海的位置,内陆的心态——成为沧州发展的最大尴尬和制约。
2003年8月,现任市委书记、时任市人民政府市长的郭华提出“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的战略转移构想。
当时,虽然有许多人对这一提法还没有今天这样清晰的认识和感受,但这个对于沧州性命攸关的发展定位,已经开始悄悄影响沧州人的思维,更多关注的目光开始投向东部沿海区域,推进沿海临港经济崛起被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沧州沿海进入了快速、全面发展阶段。截至目前,仅渤海新区化工产业园区就入驻项目50多个,总投资150余亿元,成为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中国北方惟一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
2005年5月10日,按照省委、省政府“沧州要成为全省第二个经济翻番中举足轻重增长极”的指示精神,也为了更好地实施“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的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市临港经济协调发展委员会,统筹我市东部沿海临港区域黄骅、海兴、原黄骅港开发区、原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南大港管理区、原临港化工园区等地的发展,并把发展临港经济作为全市“一号工程”和三大经济板板之一,加速推进港口、临港产业和港城建设,促进该区域经济迅速崛起。
2006年12月30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向全市人民郑重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渤海新区”。第二年2月,省政府批准沧州建立渤海新区,并承诺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和税收体制、土地和海域使用、组织领导和机构编制等方面给予支持。
渤海新区的建立,是我市实现“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战略的必然选择,是沧州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沧州由内陆经济向海洋经济跨越的转折和开始。渤海新区的建立,标志着我市推进沿海区域高水平发展迈出了关键性步伐,沧州从此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为了加快渤海新区发展,我市确定了实现“三个率先”,发挥“四个作用”,落实“五大任务”,近期集中抓好“六件大事”的发展思路,重点推进两个7万吨级通用杂货码头和一个5万吨级液体化学品码头、渤海大桥、滨港供水工程、南疏港路、中疏港路、石港高速、沧津沿海高速和邯港铁路建设及开工准备工作,为渤海新区的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按照设想,渤海新区发展2006年到2010年为打基础阶段,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产业雏形;2011年到2020年为集约阶段,形成产业的大规模有效聚集和提升;2021年到2030年腾飞阶段,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再造一个新沧州。
今年1至7月份,渤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4%;财政收入增长145.6%;利用外资增长408.57%……发展活力越发显现!
从单一煤炭码头向综合大港迈进
一位专家形象地描述:从全国来看,三个经济圈构成一只蝴蝶,长三角是蝶身,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两个翅膀,蝶身和翅膀都强了,中国就能飞起来。“蝶身”和“蝶翼”的强壮,每一处都离不开港口的拉动。
沧州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和隆起带,希望在渤海新区,关键在港口。
2003年10月,国家跨世纪宏伟工程黄骅大港一期工程竣工,沧州结束了有海无港的历史。此后,黄骅港连续四年年吞吐量实现了千万吨的增长,2006年煤炭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首次超过天津港,成为列秦皇岛港之后的我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
但是,比起其他港口,黄骅港可谓声名默默,单一煤炭港口的局限性,使其对沧州经济的拉动作用微乎其微,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形容为“酒肉穿肠过”。
如果没有综合港口,沧州和内陆城市一样,没有太大优势可言。“酒肉穿肠过”的尴尬,让沧州人越发感到拥有综合大港的重要性。
从2005年开始,我市委托交通部规划研究院进行黄骅港总体规划编制。同年11月25日,黄骅港综合港区前期工程开工建设,由此拉开了沧州建设综合大港的序幕。
2007年2月9日,经研究并征求交通部意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我市的《黄骅港总体规划》,标志着我市综合大港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批复明确:黄骅港未来发展将以港口为基础,拓展综合运输、临港工业、仓储物流等现代港口功能,逐步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具有装卸及仓储、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通信和信息、综合服务六大功能。
按照《黄骅港总体规划》,黄骅港将形成以煤炭港区、综合港区为主,河口港区为补充的3个港区。其中综合港区岸线14.2公里,人工岸线21.9公里,陆域面积100.3平方公里,可建设2万吨级以上散杂泊位110多个,并可建设10个以上15万吨、20万吨级以上码头。目前,投资30亿元,包括疏港路、防波堤、航道、港池、泊位等在内的综合港区起步工程已经启动。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我市与神华集团紧密配合,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工作,成功解决了航道回淤问题。目前,黄骅港39公里港口航道宽度已由140米拓至170米,平均水深-13米,预计到今年10月底航道全程将挖深至-14米,为将黄骅港建设成为多功能、深水性综合大港创造了条件。此外,我市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进行了综合港区物模试验,委托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进行了黄骅港20万吨航道的可行性研究,现在研究成果都已经完成?熏结论表明:在黄骅港开挖建设20万吨级航道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
结合我市实际及临港产业发展需要,我市规划了综合大港建设的“三步走”目标:在建设10万吨级港口的基础上,加快建设15万吨级港口,进而向20万吨兼备25万吨级港口发展。
综合港口建成后,黄骅港将与天津港、唐山曹妃甸港一起成为渤海湾国际性团组式的大型集枢纽港群,从而形成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区域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沧州的明天会更好
沧州是我省仅有的三个沿海城市之一,而且是全省腹地最广阔的沿海城市。河北中南部要想发展临海经济、建设最便捷的出海口,只有沧州境内130公里的海岸线可以利用。因此,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进程中,沧州的区位优势不可替代。
通过地图,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黄骅港向西、向南,整个冀中南地区,都在沧州港区的辐射范围之内;通过神黄铁路,黄骅港的辐射范围完全能够达到陕西、内蒙古。而从国内外临海经济发展经验看,每一座面向蓝色海洋的港口,无不极大地带动着腹地经济的发展,而腹地经济的发展则成为临港区域的强力支撑。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渤海新区将着力构筑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港口物流四大产业,重点抓好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港口现代物流园区、“飞地”工业园区,提升产业层次和集群效应……
发展为沧州赢得了机遇;机遇给沧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渤海新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腹地优势、土地及环境容量优势、产业优势、管理及政策优势,渤海新区成为国内外客商青睐的投资区域,“法液空”等世界500强企业及中钢集团、中铁集团、中海油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投资渤海新区、建厂兴业。
中钢集团公司总裁兼党委书记黄天文不无感慨地说:“走了国内外很多地方,沧州渤海新区是一块可以‘生金’的宝地。中钢经过多处比选,最终决定把项目建在这里,一是看重了地方党委、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支持;二是看重了渤海新区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在渤海新区创业,我们充满信心……”
国华沧电总经理刘志江,也有着同黄天文总裁一样的感受。
2006年底,国华沧电一期2×600MW发电机组及2×10000吨/日海水淡化设备竣工运营。目前,电厂二期工程2×600MW超临界机组和10000吨/日海水淡化设备正在建设,预计到2009年建成投运。谈到渤海新区及自身企业的发展,刘志江信心满怀:“渤海新区的建设,为国内外企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我们将把智慧和汗水奉献在这片能够创造伟业的热土上,在二期项目建成后,加快启动三期4×1000MW超超临界机组。三期项目投产后,国华沧电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渤海新区的建设,给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不竭的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全市各(县、市、区)及各有关部门的发展热情。
在发展相对缓慢的海兴县,总投资15亿元的风电项目已完成升压土方、风基浇筑工程,正在进行风基承台建设,年内将完成投资5亿元;总投资3.2亿元的冀衡制药项目,一期工程于今年3月28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此项目从洽谈到开工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县委书记张振海表示,将在全县弘扬“只能说怎么办、不能说不能办,想方设法帮着办”的作风,努力把海兴打造成投资兴业的“金质洼地”,力求“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渤海新区建设中借势发展,率先突破。
……
建设渤海新区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为“沧州号”巨轮破浪前进注入强劲动力。
发展沿海经济,实现沿海经济强市目标,是惠及690万沧州百姓的宏伟事业,我们坚信,沧州的明天会更好……
http://www.hebei.gov.cn/article/20070905/512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