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部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青海日报 2009-07-27
http://www.qhnews.com/index/system/2009/07/27/002781160.shtml作者:张晓容(西宁市副市长)
经济发展规律证明,在工业化初、中期,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无一不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推进的结果。特别是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平台和空间,有利于产业和
人口聚集,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青海省十一次党代会基于“四区、两带、一线”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提出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要全力加快发展,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区”的新要求。因此,加快我省东部城镇化步伐,对于充分发挥中心
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综合经济区意义重大。
青海东部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经济基础较好。我省东部地区,处于黄河和湟水两大
流域,是青海省境内最适宜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地区。该地区主要由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组成,共有一市九县。区域面积2.12万km2,占全省的3%。2008年人口376万人,占全省的67.8%;GDP544亿元,占全省的56.7%;财政收入27亿元,占全省的37.8%;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占全省的48%,在全省四个区域经济板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相对优越的区位及良好的发展条件,加快东部地区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吸纳人口向东部转移,减轻生态保护区人口压力。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大。西宁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和信息中心,2008年城镇人口已达13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24%。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已成为地区和全省发展的“极核”,辐射带动作用强大。另有平安、乐都、大通、民和、湟中、湟源、互助等县城人口都在3—12万人,已成为青海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从空间结构看,西宁与周边城镇已构成“核心-外围”的圈层结构,湟水、黄河“两带”城镇竞相发育,“点—轴”发展态势日趋明显。
城镇建设具备一定基础。我省东部综合经济区城镇相对密集,城镇体系发育较好。我省东部地区在全省3.6%的国土面积上,集中了全省25%的县城和44%的建制镇,城镇密度为28个/万km2(不含西宁市区),高于全省1.9个/万km2的平均水平。2008年西宁城镇化率达61.02%,海东城镇化率28.1%,平均城镇化率为47.2%,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
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其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金融保险、信息通讯、房地产业、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达;集中了几乎全省的大中专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园区为主体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好、势头强劲,具备了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
加快东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城镇化是一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在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化规律与经济规律一样,单靠市场机制和自发机制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推动区域城镇化快速协调发展。
一、
设立城乡一体化实验区,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东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通过城镇化,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城镇化,特别是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卫星城镇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内的发展差距,实现统筹区域发展;通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发挥西宁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以西宁为中心,把半小时交通圈内城镇区设立为泛城市化的城乡一体化实验区。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
方案,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泛区域的基础设施投入,改革户籍制度,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聚集。例如
把大通、互助、平安、湟源、湟中等县城作为西宁卫星城镇,提高规划标准,加快卫星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使该区域成为我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
二、构筑开放式网络化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是推进东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中小城镇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个体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吸引农民就近进入城镇,就近致富。青海东部城镇化,在区域布局上必须注重发挥黄河、湟水谷地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大城市带动作用,构筑开放式网络化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一要构筑对外开放式协作带。即以西宁——兰州为两极,以黄河、湟水城镇为两带,以“民和——红古”为一核,形成一个向东的开放式区域城镇发展态势。建议加强与兰州的协作,充分利用民和作为兰青之间中心节点,以及北通祁连、南接甘南的枢纽地位和青海东大门的窗口地位,共同
规划建设“民和——红古”一体化城市。在西宁——兰州间形成一个新的增长极,由此推动甘青两省的协作,提升东部综合区的开放度。二要构筑东部“一小时”经济圈。加快黄河谷地高速公路、黄河谷地与湟水谷地中心城镇间横向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东部区域内县城之间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构筑一小时车程的城镇网络体系。促进东部重点城镇发展。建设民和——甘南、民和——门源高速公路,增强民和的枢纽地位。三要加快村变镇、镇变市的步伐。东部地区要降低设市标准,基础条件好,人口相对集中的平安、民和、乐都应尽快设市。通过城市建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城市化质量,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三、
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城市空间 西宁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已成为青海“四区”经济发展板块中最具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发展潜力的地区。但西宁城市主城区发展已经出现了土地、环境资源紧张的矛盾。特别是,东川、生物、城南等工业园区土地资源紧缺,制约了园区的进一步扩展,造成了城市其他功能性用地的紧缺,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因此,跳出目前小三川的局限,扩大西宁市主城区区划势在必行。
必须进一步扩大西宁市主城区范围,
应当尽快将处于城市上风上水方向,与主城区之间没有天然屏障的
多巴、总寨、长宁三镇纳入市区区划和都市区规划控制范围,作为西宁未来发展空间。跳出现有模式,编制组团发展规划,加快与主城区间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目前十字型带状发展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组团式城市发展模式。
条件成熟时,将多巴作为城市副中心,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容纳能力,吸引人口聚集。
四、兴建特色园区,带动城镇发展
西宁甘河、南川等工业园发展的案例已经证明园区带镇的发展模式具有带动力强、转移就业快的优点。因此,在东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中,通过统筹规划特色产业城镇,城镇兴建特色产业园区,实施园区带镇,具有积极的意义。海东地区重点应该扶持民和下川口、平安、乐都等特色工业集中区,以及互助民俗文化生态园、街子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西宁除现有工业园区外,重点研究设立和建设鲁沙尔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利用塔尔寺的优质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建议尽快将湟中县政府迁移他镇,改变目前行政办公等职能与民族、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与旅游业发展争夺空间及土地等资源的现状。
五、实施创业战略,提供发展动力
城镇化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和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的大量提供。针对我省东部地区较于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的建制镇数量多、层次低、非农产业基础薄弱、“有镇无市或市气不足”等问题,实施全民创业战略,鼓励自主创业,使中小企业成为我省东部地区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一要营造有利于群众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和氛围,必须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和机制体制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在开办企业、经营许可、物权登记、信贷获取、保护投资人、缴纳税赋等涉及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制度上,为潜在的创业者提供资源和环境支持。二要大力发展对创业的金融支持,建立创业基金计划、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开展中小企业创业贷款担保、创业基金支持、农村微型种养殖业贷款等,为创业者提供宽松、方便的融资渠道。三要积极向中央争取,创建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实验区,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降低单位GDP的税赋比重,创建西部创业环境最佳地区。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6-04-18 15:0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