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30阅读
  • 6回复

[综合]藏区城镇化战略新探 (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4-05
一、藏区城镇化发展的现实不足分析

    本文所言及的藏区,指的是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在内的、大致以藏族聚居地为主体的高原区域,地跨5个省区,总面积约226.5万平方公里,2000年户籍人口约1044万人,常住人口1066.47万人,藏区面积占了全国的23.6,但常住人口仅占全国的0.82,是全国人口最稀薄的地理区域,藏区目前共有159个县市区,但户籍人口不足10万的即达134个。长期以来,由于高原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落后、交通网络不齐全、人口极度稀薄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藏区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目前,藏区的设市城市还仅有6个,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任务十分严峻。

    1.城镇化水平低且增速缓慢。按200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西藏的城镇化水平仅为19.08,是全国34个省市区中唯一没有超过20的区域。在整个藏区包括的19个地市州中,除去拉萨市、西宁市和海西州外,其余16个地州城镇化水平都没超过30,而且绝大部分还低于20。与1990年相比,西藏和青海的城镇化水平分别提升了6.49和7.40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的升幅为9.86个百分点,提升速度最快的福建、江苏2省则分别提升了20.21和20.16个百分点,广东、浙江、海南3省也提升了15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藏区的城镇化发展已处于远远滞后的状态。

    2.城镇数量少且辖区人口规模小。整个藏区面积达226.2万平方公里,但建制市仅有西宁、拉萨、日喀则、格尔木、德令哈、合作6个,平均37.7万平方公里才有一座建制市的存在,城市分布密度严重偏低。截止2002年底,整个藏区的建制镇也仅有316个,除去合作市与合作镇重复外,实则有315个小城镇。在藏区,不仅城镇数量极少,而且由于人口稀薄,城镇规模尤其是人口规模就极为偏小。西藏的140个建制镇中,多数为1999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建立的,其人口规模严重偏小,尚未形成完整的城镇职能,2000年底,这140个镇的总人口仅有56.15万,每个镇平均总人口仅0.4万,而每个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则仅700人,镇的人口规模只与东部的村落相当。昌都地区的24个镇中,除了昌都镇外,其余各镇的总人口都少于1万。阿里地区的建制镇有7个,其中最大的狮泉河镇人口也仅6614人,其余各镇总人口皆不足5000人。

    3.人口分布不均衡且建成区人口稀少。由于高原环境的制约,藏区的每个县市基本上都是地广人稀,在整个藏区的159个县市区,户籍人口超过10万的仅有25个,而这25个县市区中有13个即位于青海的湟水谷地,西宁、海东2个地级行政单位以占青海全省2.86的面积占了全省2/3以上的人口。而在西藏,拉萨城关区和日喀则市以占全区0.34的面积占了全区12.34的常住人口,但同时,西藏全区还有岗巴、札达、日土、普兰、墨脱5个县的总人口不足1万。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在人口极端稀薄的藏区,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仍较明显地存在着,而由于总人口规模偏小,在藏区属于人口密集区域的人口总数还是很少,远不能适应藏区城镇大幅扩张的需求。如作为西藏第二大城市的日喀则市,面积为3600平方公里,2000年户籍人口为92227人,常住人口99863人,全市非农业人口仅为29029人,建成区人口也仅3万,这在东部地区只相当于一个大镇的人口规模。就整个藏区而言,除了地州市驻地城镇和湟水谷地的城镇外,基本上就没有建成区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由于高原地理环境的作用,在人口分布不均衡的条件下,跨距离地将农牧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也就较为困难。

    4.高原条件落后,城镇难成体系。藏区的各个县市基本上都是地广人稀的大县,地理间距过大,使各县市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相对较为疏松。在这种地理条件下,藏区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国道分布也很疏散,而省道、县道、乡道这些公路则成了藏区交通网络的主体部分,加上藏区各地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很大程度上就城镇之间不具备构建起联系密切的城镇体系的物质基础。在这些条件的多重制约下,藏区的各个大小城镇首先表现出来的弱点就是整体性不强,而各个城镇由于空间距离过大,一定程度上使得在藏区较难形成一个具有功能互补的完整城镇体系。

    二、藏区特色城镇体系分类探述

    1.中心城镇。藏区城镇体系中,包含着多级的中心城镇。按照城镇发展实际,可以将西宁、拉萨、格尔木这三大在藏区城镇中集聚力和辐射力都超强的城市作为一级中心,以合作、德令哈、平安、西海、恰卜恰、隆务、大武、结古、日喀则、八一、泽当、那曲、昌都、狮泉河、建塘、炉城、马尔康这17个作为地州行政中心且经济、政治地位突出的城镇为二级中心,以包括木里县城乔瓦镇在内的136个县城为三级中心。通过中心城镇地位的确立,可以广泛带动各自地域城镇统一发展,以克服藏区城镇空间距离过长、交通条件落后等缺点,初步确立具有藏区特色的城镇体系。

    2.地域重镇。在藏区由于城镇稀少,通常作为地州驻地或县城的城镇往往是各自辖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功能集中度相当大,但由于藏区诸县辖域面积普遍较大,在县城辐射力有限的条件下,县域内还往往会出现另一些地域重镇,许多还会在县域内扮演次中心城镇的角色。如西藏察雅县的香堆镇,是察雅东南片区五六个乡镇的中心,对察雅麦曲流域上游大片区域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带动作用。又如青海湟中县的多巴镇,是县域北部八九个乡镇的中心,也是西宁的一个卫星城镇,对湟中北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如林周的旁多乡、堆龙德庆的德庆乡、丁青的尺犊镇、八宿的然乌镇、米林的卧绒镇、波密的松多镇、工布江达的金达镇、萨迦的吉定镇、仲巴的帕羊镇、洛扎的拉康镇、德令哈的怀头他拉镇、都兰的香日德镇、同仁的保安镇、尖扎镇的康杨镇、兴海的河卡镇、玉树的隆宝镇、玛沁的拉加镇、玛多的花石峡镇、称多的清水河镇、共和的倒淌河镇、贵南的过马营镇、湟中的共和镇、湟源的大华镇、祁连的默勒镇、门源的旱台镇、化隆的群科镇、循化的街子镇、小金的日隆镇、理县的薛城镇、色达的翁达镇、道孚的八美镇、金川的观音桥镇,都是各自县域起着一定中心性作用的地域重镇。通过对重镇的开发建设,可以由点到面地逐步完善藏区的城镇体系,使藏区的城镇体系网络的支点遍及藏区的各个区域。

    3.交通型城镇。藏区交通条件落后,在人们对交通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一些处于交通要道的城镇便得以迅速崛起,并随着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这些城镇的交通功能便日渐突出,这就为将其建设成交通型城镇提供了可能。如四川藏区的丹巴、理塘、稻城、炉霍、甘孜、道孚、雅江等县县城既是县内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县内主要交通路线的交汇点,相对而言,交通中心这一职能体现得更为充分,因而在城镇发展中可定位为交通型城镇。又如西藏定日县的岗嘎镇,是国道、县道、乡道的交汇点,又是定日西部的中心城镇;贡嘎县的甲竹林镇是县内的交通要道、又是拉萨贡嘎机场的所在,它们在城镇发展时完全可以发挥其交通优势,将其作为交通型城镇来建设。此外,如隆子的日塘镇、察雅的吉塘镇、八宿的帮达镇、朗县的仲达镇、察隅的下察隅镇、普兰的巴嘎乡、贡嘎的杰德秀镇、乌兰的柯柯镇、门源的青石咀镇、祁连的峨堡镇、湟中的多巴镇和总寨镇、大通的长宁镇、互助的高寨镇、平安的小峡镇、化隆的甘都镇、乐都的高庙镇、称多的歇武镇、康定的新都桥镇、泸定的冷碛镇、稻城的桑堆乡、德格的马尼干巴乡、松潘的镇江关乡、夏河的王格尔塘乡等,在一定区域内都具有较为突出的交通地位,因而在城镇发展中都可将其定位为交通型城镇。交通型城镇的发展,能更广泛地密切藏区城镇之间的联系,克服因地理空间距离过大带来的城镇间难成体系的问题。

    4.人文型城镇。藏区虽然地理环境较差、人口极为稀薄,但自吐蕃时代以来,汉藏人民也在青藏高原这片独特的区域上创造的辉煌而独特的藏文化。至今,藏学是与敦煌学、徽州学并列的中国三大区域显学之一,西藏人口仅有260多万,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却有3座,藏文化尤其是宗教、历史、民族文化的遗留遍及藏区各个县市。其中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拉萨、日咯则、江孜、同仁4个,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汶川、松潘、玉树、湟中、西宁、夏河、香格里拉等,此外目前还没有正式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如乃东、萨迦、昌都、琼结、康定、乐都、德格、茂县等,其人文遗留也都是相当丰浩的。因而在城镇发展时,就有必要突出其城市的人文特征,发挥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人文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不乏有许多人文小城镇,如汶川县的绵虒镇,1952年前一直为县城,镇内有禹王宫、文星阁、石纽山石刻、红军长征纪念馆等诸多人文遗迹,又有西羌第一村、羌绣等羌民族的文化遗留,在藏区城镇中甚为罕见,因而在城镇发展中可建设为人文型城镇。而此外如大通的城关镇、加查的加查镇、拉孜的拉孜镇、类乌齐的类乌齐镇、吉隆的吉隆镇、边坝的边坝镇、巴青的巴青乡、民和的古鄯镇等,多为旧县治的所在,许多还是县名的发源地,一般都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在城镇建设时,要把握其人文特性,适当发挥起人文内涵。建设一批人文型城镇,对于完善藏区城镇体系的文化职能、提升藏区城镇的文化品位,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5.旅游型城镇。藏区由于处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之中,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闻名全国的景区就有青海湖、三江源、雅鲁藏布江、纳木错、珠穆朗玛峰、贡嘎山、四姑娘山、卧龙、黄龙、九寨沟等。藏区开发旅游、振兴经济的意识近年也日益兴起,1997年12月15日,四川南坪县改名九寨沟县后,更改旅游地名在藏区就不断兴起。2001年12月17日,云南中甸县改名香格里拉县后,2002年1月25日,四川稻城县亚丁乡亦改名为香格里拉乡,2003年3月31日,又有康定县的六巴乡改名贡嘎山乡。伴随着青海湖、纳木错、卧龙、黄龙、虎跳峡这一个个景区的名字都变成了乡镇的名称,旅游业对于城镇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也即而显现出来。汶川县卧龙镇,地近卧龙自然保护区;松潘县黄龙乡,地近著名的黄龙景区;当雄县纳木错乡,地近著名的高原湖泊纳木错,由于地理区位的优势,旅游资源的丰浩,为这些集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可能。而如亚东的帕里镇,虽然是个千余人口的小镇,因为在藏南有着独特的融合多种风情的建筑,又是中国通往锡金、印度的要道,故而旅游业的开发余地也相当大。同样,如泸定的磨西镇、浪卡子的达隆镇、海晏的青海湖乡、香格里拉的虎跳峡镇、石渠的洛须镇、黑水的卡龙镇、理县的米亚罗镇、茂县的较场乡等,都是有着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或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旅游资源,在城镇发展时完全可以将其定位为旅游型城镇,通过旅游业的开发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而旅游型城镇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在现有基础上,对当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结果,其发展能广泛地带动藏区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

    6.宗教型城镇。藏区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社会,宗教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许多重要的寺庙对藏区民众的精神生活起着支柱作用,寺庙由于成了宗教活动的中心,从而也成了藏区人流、物流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而大寺庙所在的城镇也正是宗教活动的兴盛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湟中县城鲁沙尔镇,是著名的格鲁派大寺庙塔尔寺的所在;夏河县城拉卜楞镇,是著名的格鲁派寺院拉卜楞寺的所在;萨迦县城萨迦镇,是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萨迦北寺和萨迦南寺的所在;若尔盖县城达扎寺镇,是著名的格鲁派大寺庙达扎寺的所在,它们既是县城又是宗教活动中心,在城镇发展中可广泛发挥其宗教特色。如乃东昌县的昌珠镇,周边有昌珠寺、日穷布寺、扎西曲登寺、赞塘拉康等一批大寺庙,在城镇发展中完全可将其建设为宗教型城镇。此外如红原的刷经寺镇、松潘的川主寺镇、扎囊的桑耶镇、扎达的托林镇、拉孜的彭措林镇、乐都的瞿昙镇、白朗的嘎东镇、禄曲的郎木寺乡等,都是一定区域的宗教活动中心,因而可建设为宗教型的特色城镇。通过宗教型城镇的建设,既尊重了藏民族的风俗特征,又达到了利用现有城镇发展资源的目的,使藏区的城镇体系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7.边口型城镇。藏区虽然深处内陆,但由于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6国相接壤,边境口岸仍具有较突出的地位。如西藏聂拉木的重镇樟木镇,是中国与尼泊尔之间最大的口岸,也是唯一有公路直通尼泊尔的口岸,由于口岸经济的兴盛,直接导致聂拉木县的人口的集聚,2000年,全县户籍人口为1.39万,但常住人口有1.55万,有两千名外来人口都在樟木口岸活动。又如普兰县城普兰镇,是中国与尼泊尔的重要贸易口岸,目前有季节性的普兰国际市场向外开放,2000年普兰全县人口仅7792人,其中有5004人即在普兰镇,口岸经济甚为兴旺。此外如亚东县城下司马镇和定结县陈塘镇,也都是西藏著名的边境口岸城镇,口岸特色较为突出。同时在藏川、甘青等省界边际,由于地域资源结构的不同,许多边境城镇的兽皮、药材、马匹的交易仍较活跃,如青海民和的官亭县、西藏江达的岗托镇、芒康的朱巴龙乡、四川汶川的漩口镇,分别与甘肃积石川、四川德格、四川巴塘和四川的内地相通,都是重要的贸易物资集散地。而如民和的马营镇,因其集镇红火、交易量大,素来以“茶马互市”著称省内外。与许多对外口岸城镇一样,它们的边境贸易职能较为突出,因而在城镇发展中就可以将它们建设为边口型城镇。通过边口型城镇的发展,可以更广泛地推动藏区城镇体系的开放性职能,带动藏区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8.电力工矿城镇。藏区由于高原环境的限制,除了柴达木盆地外,其它地区基本上就没有明显的矿产资源分布。而在海西州的柴达木盆地,由于矿产资源的丰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集中崛起了大柴旦、锡铁山等一批城镇,其中茫崖、大柴旦、冷湖在1958-1964年间都还曾建立县级市。虽然目前柴达木地区的工矿城镇多数虽已衰弱,但其城镇化水平之高、经济之发达在藏区仍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城镇发展中仍可将它们其定位为工矿型城镇。而同时,由于藏区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等重要水系的源头,且地势落差大,水电资源丰富,因而也集中涌现了一批电力供应为主要职能的城镇,如青海尖扎县新成立的坎布拉镇和贵德县新成立的龙羊峡镇,驻地就设在著名的李家峡水电站和龙羊峡水电站边,是重要的水电供应中心,城镇的电力供应职能极为突出。此外,大通县城桥头镇、乐都县城碾伯镇、汶川县映秀镇等,电力供应职能都较为突出。而如当雄县羊八井镇,因位于全国第一大地热电站羊八井的旁边,其电力供应的职能也十分明显。因而,这些城镇就可以坚持以电力工矿产业为核心开发城镇经济,确立强大的城镇专项职能,而通过对电力工矿城镇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满足藏区城镇体系的能源需求,促进藏区城镇体系功能上的互补。

    三、藏区城镇的长远发展探述

    1.两大城镇群的构建。藏区虽然人口极度稀薄,但由于人口分布不均衡,在西藏的“一江两河”流域和青海的湟水谷地也出现了经济、人口、城镇相对高度集中的现象。西藏的“一江两河”区域包括雅鲁藏布江及拉萨河、年楚河这两大支流的流域,行政上包括拉萨市的城关、林周、尼木、曲水、堆龙德庆、达孜、墨竹工卡,山南地区的乃东、扎囊、贡嘎、桑日、琼结,日喀则地区的日喀则、南木林、谢通门、江孜、拉孜、白朗,共18个县市区,面积6.77万平方公里,占西藏的5.51%,2000年常住人口共有96.36万,占西藏人口总数的36.83%,人口密度是西藏的6.7倍。目前一江两河流域集中了西藏唯有的2个建制市和近1/3的建制镇,城镇分布密度远远高于西藏其它地区。湟水谷地包括西宁市的城中、城东、城西、城北、大通、湟源、湟中、海东地区的平安、乐都、民和、互助、化隆、循化共13个县市区,面积共2.0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的2.86%,2000年常住人口共349.93万,共占青海省的67.5%,人口密度是青海的23.6倍,目前湟水谷地是整个藏区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其人口占了整个藏区总人口的近1/3,区域内的13个区县的人口全在10万以上。通过这些城镇的加快发展,形成以拉萨-日喀则-江孜和西宁-湟中-平安为重点的城镇网络。

2.地州中心城镇的发展。藏区地域面积广达226.2万平方公里,除了木里县外,只有19个地级行政单位,平均每个地级行政单位面积广达11.8万平方公里,可与东部地区一个省相当,因而作为一个地级行政单位的中心城镇其地位就往往显得相对突出。目前,日喀则、平安、共和、玉树4市县的行政辖区常住人口分别有9.99万、12.3万、12.28万、7.94万,建成区人口都在3万以上,且人口集聚力较强。预计2010年,日喀则、平安、共和(恰卜恰镇)、德令哈、合作、玉树(结古镇)、香格里拉(建塘镇)的建成区常住人口都将超过5万,日喀则、平安、德令哈可发展至6-8万。此外,康定(炉城镇)、马尔康、乃东(泽当镇)、八一镇、昌都、那曲、同仁(隆务镇)等地州中心城镇目前建成区人口都有在2万左右,2010年可发展为3-4万,个别可达到5万。

3.多级城镇网络形成。在藏区各个城镇按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多重改革后,预计到2010年,青海省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西藏自治区将达30%左右,甘南、甘孜、阿坝、迪庆4州一般都可超过25%,个别可达30%以上。在西宁、拉萨、格尔木这三大中心城市仍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其它地州中心城镇的中心作用将进一步发挥。而互助、民和、湟源这些城镇人口较多的县城建成区人口一般可达5万以上,乐都、化隆、循化、汶川、茂县、门源、维西、泸定、江孜、临潭、夏河、卓尼等一批人口较多或地位突出的县城,其建成区人口一般都可达2万左右。届时,藏区可构建成一个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城镇-规模较大的城镇-特色城镇的城镇网络体系,成为支撑藏区地域经济发展的带动点,这对于在藏区克服地理环境的限制,实现藏区可持续发展和跨跃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
[ 此帖被乐都在2010-04-05 13:05重新编辑 ]
持之以恒,信守承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4-05
      我觉得西藏目前最有潜力的城市应该是——那曲!

   首府拉萨谁也撼动不了,但是……

   从青藏铁路通车来看,昌都、日喀则的区位优势开始落后于那曲了。

   林芝是另一个亮点,但是目前仅停留在旅游开发上,那是很初级的城市营销理念O(∩_∩)O~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4-05
西宁不能算藏区吧
目前涉足
京,津,冀,晋,蒙,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贵,云,藏,陕,甘,青,宁,新,港,澳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4-05
漏了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4-05
回 2楼(wkh0000) 的帖子
严格来说:西宁和海东地区不能算作藏区,但藏族也蛮多!有10个多藏族乡。
持之以恒,信守承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4-05
引用楼主乐都于2010-04-05 12:30发表的 藏区城镇化战略新探 (转载) :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

       有必要推介一下本文作者蒋荣先生,他就是隐于本坛的jiangrong坛友,该坛友握瑜怀玉,深藏不露。
      Jiangrong坛友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jiang2203 (谁信寒江有垂翁)
      注:《藏区城镇化战略新探》一文首发于《中国城市化》刊物2005年第9期,作者时为在校大学生。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4-05
回 5楼(超巨星) 的帖子
原来如此!
持之以恒,信守承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