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85阅读
  • 28回复

[河南]国务院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10-08
国务院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

2011年10月07日20:13来源:新华社


  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强调,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根据《指导意见》,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是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即: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指导意见》确定了中原经济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资源节约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到2020年,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巩固,工业化、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
  《指导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10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保障措施等。(完)
[ 此帖被行走天下在2011-10-17 14:1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0-08
人民日报评论:促进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10月08日08:10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对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特别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河南也面临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诸多挑战和问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指导意见》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定位: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坚持稳粮强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要坚持统筹协调,把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要坚持节约集约,把实现内涵式发展作为基本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要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作为强大动力。
  战略已定,中原正在崛起。在这一重大机遇面前,河南省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的主要任务,牢固树立发展为民理念,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推动中原经济区跨越发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事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推动中原经济区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0-08
新华时评:中原经济区将为"三化"协调发展探索新路

2011年10月07日20:30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10月7日电(记者梁鹏、黄冠)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探索“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位于中原大地的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十一五”期间,河南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人均生产总值都翻了一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五的位次。但是,河南经济总量全国靠前而人均落后的状况仍未改变,人口多、底子薄、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始终是制约河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南也是中国发展的缩影,面临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难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这四道难题是河南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认真破解的问题。近年来,河南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产千亿斤,土地实现占补平衡,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但这些仅仅是开始,探索完善“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作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但担负着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新路的重任,而且还要打造成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任重而道远。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始终必须坚持民生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有牢固树立发展为民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撑起中原经济区的美好明天。

[ 此帖被行走天下在2011-10-17 14:2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08
河南日报社论:发展里程碑 崛起新起点
2011年10月08日07:28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 ★ 社论

  这是巨大的鼓舞,这是有力的鞭策,这是重大的机遇,这更是发展的里程碑、崛起的新起点。

  在金风送爽硕果飘香的收获季节,在亿万中原人民奋力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刻,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为河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项决策,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一纸蓝图,饱含多少殷切的期望。河南的发展,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河南“努力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励精图治,持续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中原崛起正当时,河南发展乘东风。

  建设中原经济区,事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指导意见》站位全局,放眼未来,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这对于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于带动中部崛起,促进河南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准确的定位彰显着发展的意志,凝聚着发展的力量。《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的主线: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样的定位,既立足于河南发展的实际,又要求河南在支撑中部地区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做出更大贡献。

  华夏祖地,天地之中,国之方略,理应先行。随着《指导意见》的发布,中原经济区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倍感振奋,倍觉迫切,倍增干劲。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建设中原经济区就在全省上下形成强大共识和整体合力,并迅速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因为顺应了发展的潮流,体现了人民的意愿,从而汇聚了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扎扎实实做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战略举措必将显示出更为深远的影响力,产生更加强大的推动力。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要把《指导意见》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就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夯实基础,引领、支撑和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要把《指导意见》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持之以恒做、遵循规律做、开拓创新做、尽心尽责做、求实求效做,用我们的心血和汗水,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高地,积聚财富的宝地,惠及亿万人民的福地。

  千里中原春潮生,大河奔涌势正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中原经济区建设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0-08
[size=6]《指导意见》给中原传来发展的最强音
2011年10月07日21:25
来源:大河网
  白峰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这如同一记春雷,响彻云霄,传播全国,震撼中原,其实这是给中原传来了发展的最强音。汇集了民意,体现了党和国家意志,更有中原发展的需求。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也是中原崛起的希望,更是发展的最佳主战场。而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有示范性,同时,也可以带动全国,辐射河南。

  要解决好农业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的问题,就要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观念,更要有新发展,新起色,新跨越。那么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正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发展是第一要务,唯有发展,才能让中原崛起,更让河南重新在全国树立起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树立起中原的形象。

  而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中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因而《指导意见》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党和国家支持河南发展。那么就是要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要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要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河南有了机遇,中原有了发展之声,而《指导意见》吹响了中原发展的进军号。发展是硬道理,中原只有不断发展,赢得发展,才能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发展的后劲,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促进中原经济社会事业的大发展。

  《指导意见》传出了中原发展的最强音,是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最强音,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最强音,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最强音,是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的最强音,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的最强音。

  只有不断发展,就能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更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也会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好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水平;更有利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进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让中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中原的发展既要靠自身努力,也要靠政策支持,而《指导意见》就是中原发展最坚强的声音,也是中原崛起的迫切需要。


[ 此帖被行走天下在2011-10-17 14:2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0-08
不容易,终于让国家承认存在一个中原经济区了。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10-08
大家都搞一个意见
等于大家都没有意见

现在中央,就是拿江浙沪的钱
给其它地方要用

广东山东经济第一第二,却没见他们上缴中央多少子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10-08
回 6楼(atop) 的帖子
地区-上缴中央的税收-地方财政上解中央-中央财政返回-出口退税-净上缴中央的财政
  
  上海------1649.85--------122.88---------326.03-----186.34----1260.36
  广东------1949.16---------35.97---------443.33-----393.30----1148.50
  北京-------988.91---------42.02---------184.68------83.62-----762.63
  江苏------1100.31---------93.62---------334.65-----260.99-----598.29
  浙江------1042.17---------50.05---------276.22-----329.03-----486.97
  山东-------788.34---------35.57---------329.60-----155.15-----339.15
  天津-------432.17---------34.75---------129.94------67.91-----269.05
  福建-------389.32---------14.06---------150.56-----118.72-----134.10
  辽宁-------530.29---------61.16---------412.27------80.47------98.70
  黑龙江-----314.30---------12.30---------322.46-------9.44-----(-5.29)
  云南-------331.24----------7.10---------345.95------14.29----(-21.89)
  海南--------41.70----------1.39----------62.24-------6.91----(-26.05)
  河北-------327.07---------26.53---------342.66------51.76----(-40.82)
  山西-------199.10----------9.46---------223.78------28.10----(-43.31)
  湖北-------250.15---------34.74---------311.14------20.08----(-46.34)
  宁夏--------23.48----------0.36----------73.97-------3.67----(-53.80)
  重庆-------132.69---------17.43---------195.24------17.26----(-62.38)
  青海--------20.22----------0.43----------95.29-------2.52----(-77.14)
  河南-------302.92---------32.70---------391.34------24.14----(-79.85)
  广西-------154.32----------3.90---------237.88------12.79----(-92.44)
  陕西-------164.06----------5.09---------249.52------19.98---(-100.35)
  贵州-------114.49----------2.25---------216.07-------3.42---(-102.74)
  湖南-------233.27---------17.25---------328.72------25.25---(-103.43)
  吉林-------200.66----------4.15---------294.12------19.72---(-109.02)
  新疆-------135.22----------2.26---------237.77-------9.44---(-109.73)
  安徽-------201.15---------11.86---------293.44------34.75---(-115.18)
  江西-------120.61----------2.00---------223.95------14.85---(-116.18)
  甘肃--------91.89----------0.29---------212.32-------5.90---(-126.03)
  西藏---------4.38----------0.27---------133.58-------0.39---(-129.32)
  内蒙古-----121.17----------3.10---------271.92------13.21---(-160.85)
  四川-------259.02----------3.50---------407.40------25.45---(-170.33)
1条评分
仙峰俊俏 奖励 +5 信息很有价值 2011-10-08
燕山雪无畏,燕山雪有理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10-08
回 7楼(人民民主) 的帖子
请标明是哪一年的数据。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10-08
回 8楼(仙峰俊俏) 的帖子
应该是06年之前某年的。
燕山雪无畏,燕山雪有理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10-09
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促中部区域经济格局的重构

转摘:东湖社区 lilindong 文章

中原经济区获批将对中部地区乃至国家区域经济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里我们还是首先要区分几个既有联系但本质不同的概念。经济区和试验区,城市圈,特区等概念有根本不同,国家批准经济区属于国家区域规划的层次,关系国家主体功能布局问题,其着眼点更高。特区和改革综合配套试验区概念类似,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某项的政策先行先试,成熟的经验可以为广泛的借鉴。试验就可能成功或失败,这样的区域一定不会太大,不能让失败造成全国性的影响。城市群是市场经济发展后,形成的内部彼此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城市群落,它的形成主要的城市合作分工的结果。经济区本身是一定的区域经济概念,有大有小,由国家批准,进而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经济区,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重点,它是一个比城市群更大的概念,依托于城市群,又比城市群概念要广,涉及国家对整个国土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布局。

例如:成渝先已经是实验区,为什么后来又批经济区,前者只涉及两个城市的发展问题,这两个城市如何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注重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解决的好国家可以吸取经验,此为实验区,由于两个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的相互协作形成了城市群,在城市群的基础上,融合周边,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经济区,这个经济区做了个规划并被国务院批准,形成国家战略,在整个国家区域经济布局上占有重要位置。 经济区内的中心城市有了发展为或者本身就是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或者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机遇。成渝经济区是现实存在的,并且已经上升为国家规划,有了在整个国家层面的定位,为这个经济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经济区和试验区,城市圈,特区属于不同层次的概念,经济区这个着眼的范围更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地理布局影响更深远。目前,国家战略的经济区有长三 珠三,海西等,环渤海由于比较复杂尚未批准。

现在我们分析下中原圈获批对中部的影响。中部地区作为一个政策板块是现实存在的,但整体上作为一个经济板块发展不是十分完善,很难想象山西和湖南、江西属于一个经济区,所以作为一个经济区的概念中部经济区是不存在的,尽管做为 6省最大城市的武汉很有统领中部6省的决心,但单其能量尚不足以进行整合6省,已经不存在武汉一挥大旗,大家都跟着走的现实条件了。2005年是中部崛起口号最响亮的一年,武汉率先举起中部大旗,湖北专家学者以武汉龙头,进而辐射6省的中部崛起论,一直发酵,体现在湖北政媒经的各个方面。接下来就是中部各城市围绕龙头,中心无休止的各种论战,一直到现在不得消停。而现在,中原经济区获得批准,接下来就是国务院专门出台对此区域的规划指导意见,即意味着变成国家战略,中部板块的区域经济从暗中的离心力,到开始完全分裂了并得到确认。

河南筹划经济区,就是体现了河南方面意图自己单干,也可以理解为河南并不想仅仅把自身是发展直放在中部经济政策的概念上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确实也突破了中部地区范围,山东,河北部分地区。河南要筹建自己的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直接进入国家规划的视野,这样的意图十分明显,这也确实是河南最好的选择,卢展工很久之前就在会见媒体说过全国来看河南有条件一省成为大经济区的潜质,独自作为一个经济单元。有自己广阔的经济区为腹地自然会筹建自己经济区内核心城市,没有大的经济区,不是大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不可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河南人在这点的认识上是清醒的。河南的经济区域如果在武汉筹划的中部概念之下,就必然是国家级中部经济区域的次区域,其中心城市郑州最多就是次中心。中原经济区被国务院批准,注意不是发改委,就意味着这个区域进入国家规划层级,其中心城市就没必要永远屈服于在中部概念之下了,进而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建设,甚至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理论上都是没有问题的,没有中原经济区,就根本没理论上的可能性。重庆的实力不可能比肩北上广,但一样被定位于国家中心城市,不是因为他的试验区,而是因为有号称中国第4级的成渝概念,西安努力上升为国家中心的的资本同样来源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国家战略概念,他们同样都属于西部地区。

中原经济区获批,意味着武汉辐射中部6省的图谋基本破产,湖北高层也对这样的事实是有预感的,进而近段中三角概念开始火热,湖北退而求其次意图联合江西 湖南构筑长江中游经济区,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是比较现实的,改成中部三角带动中部崛起,完全不提河南、山西,抛弃还是被抛弃仅仅是角度不同的说法而已。

湖北的武汉城市圈以前提出近期辐射信阳,岳阳,远期辐射长沙 南昌,最后连上郑州,如果中原圈一批,武汉的直接辐射力向北就被急剧压缩了。基本信阳已经被纳入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圈的腹地,国家战略定位信阳属于中原圈。现实点讲,中原圈的建立就是对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圈的腹地的压缩,当进行长江中游经济区域规划时就不会再有信阳了。当武汉在骂郑州如何不堪的时候,郑州已经是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跟武汉辐射圈彻底划清了界限,根本就不属于一个经济区域,郑州已经化出了自己的经济腹地,并且已经得到国家认可。郑州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准已经就说明了这样的情势,郑州比10年前规划的大大提升,不仅在城市地位还是城市规模上,武汉规划城市地位虽然更进一步,但在城市规模上的增加率和98年规划的相比,增加是远远低于郑州的增加率的。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国务院1998年批复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2010年城市人口415万 建设用地343平方公里,是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到2010年武汉修订规划,批复的是到2020年人口502万,建设用地450平方公里,是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同样我们对比1995年郑州批复规划是到2010年人口230万,建成区189平方公里,是陇海兰新地带重要中心城市,2010年修订后批复郑州的是到2020年人口中心城区人口450万,面积400平方公里。是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10年间国务院批复郑州的城市面积的增长和人口都几乎翻番,从10年前批复的规模是武汉的55%,到今天批复的规模是2020年到武汉的90%以上,这个现象从来是被武汉方面忽视的,魔鬼存在于细节。对于一个大城市来讲450万的人口,40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模,和502万人口450平方的规模,在规模上讲实在是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更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已经把郑东新区扩大为郑州新区,规划400万人口,郑东新区的大部分属于中心城区,但郑州新区是绝对不属于郑州中心城区的,意味着郑州新区人口聚集并不突破国务院的批复的2020年郑州中心城区450万的红线。如果既然成事实以后,2030年修编城市规划,必然达到千万级人口规模,千人口的城市能量,加上进入国家战略的大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顺理成章,甚至国家中心城市并不是遥不可及。所以,目前郑州坐上中部第二把交椅已经是既成事实,中部双中心论,也不是空穴来风。


总的来说,河南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纵观中部目前形势,武汉目前依然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第一把交椅,但事实是中部已经分成了两大经济区域,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草案提出的重点开发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地区是平起平坐的,从北到南的先后顺序,为什么没有把他们直接统称为中部地区值得玩味),郑州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洛阳等是副中心,武汉是长江中游经济区的中心,还有长沙和南昌是次中心,或者武汉和长沙是双中心,南昌是次中心(完全取决与各方博弈的结果,为什么07年之后长沙突然窜出来,因为湖南的领导层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大家自己承认不承认没关系,局势就是这样。

和这个相同的是西部地区有两大经济区关中天水区和成都重庆区,西安不如成都重庆,但从经济区的地位来说都是国家级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都有冲击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能。同样武汉长沙必然是一个经济区,从来都是如此。郑州马上就可以抽身了,他是什么中心城市,好或者坏对武汉长沙来说也就是面子问题。

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中游目前还在打嘴架的阶段,不排除进一步分裂分化的可能性,那样武汉的腹地将进一步被压缩,从而变成真正的光杆司令,成为中心就必须有自己广阔的核心腹地。郑州将最终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武汉郑州关系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立演变成类似与是成都和西安的关系。中原圈的形成对中部崛起来说是绝对的好事,但对武汉的辐射力来说是绝对的坏事。

武汉的省内腹地的狭小不可能单独成立国家级经济区,湖南建经济区无论如何绕不开长江中游的中心武汉,彼此不信任的两个人必定会绑上一架战车。区域的整合已经越来越时不我待,长江中游整合的已经箭在弦上。江西或将会被彻底融入,武汉,长株潭的口水以后会更加激烈,类似是成都和重庆。互相讨厌但互相离不开,唯有合作共同制订长江中游经济区规划,并尽快上升为国家战略,方能抵御外部对自身腹地的不断蚕食,明确发展方向和自身定位,真正融入中部崛起,中国崛起的历史洪流。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10-09
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
    
       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战略定位: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10-09
回 10楼(行走天下) 的帖子
悲催的徐州

文件上叫江苏徐州
民间盛传山东徐州
以后难道再出个河南徐州不成?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10-10
这个中原经济区,把挨着河南的邯郸、长治、晋城、运城、淮北、阜阳、宿州、亳州、菏泽、襄阳划进去了,不挨着河南的徐州也划进去了,按以前帖子http://xzqh.info/bbs/read.php?tid=85275的信息十堰和随州也划进去了。那其他挨着河南的六安、济宁、泰安、聊城、黄冈、孝感、渭南、商洛怎么不要呢?


附我根据以前的帖子做的示意图
图中红色的部分是河南省,橙色的部分是被纳入了“中原经济区”的周边省份所辖地级市。以上两部分都是“中原经济区”的组成部分。
图中浅黄色的部分是周边省份所辖邻接河南省却未被纳入“中原经济区”的地级市。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10-10
竟然不包括邢台……
真想让全世界都知道,我有多勇敢……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10-11
回 10楼(行走天下) 的帖子
武汉的最佳选择,是与九江岳阳一起形成“长江中游的三角”,一个新的长三角。
全国分为省、州;省分为州、县;州分为县、区。

城市化的州县别称为市,民族自治的省州县称为自治省自治州自治县。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10-12
河南的中原经济区也终于批了,中部六省都有各自的区域规划了。。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张弓,库页岛上赏雪。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旌旗指处,望尘逃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10-12
运城,西安的势力范围;
襄阳,武汉的势力范围。
郑州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1-10-12
回 7楼(人民民主) 的帖子
这个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例如:北京、上海的税收高,上交中央的税收也多,但不能完全说北京、上海对国家的贡献就必定大。举个例子:企业所得税是以核算地——即企业总部为纳税地点的;北京、上海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垄断业的企业总部,难道这些企业总部缴纳的所得税都是其总部所在地创造的?
其他诸如原料定价、销售地与生产地的税收转移等例子,在这就不举了。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10-12
又画了一个圈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10-12
引用第10楼行走天下于2011-10-09 22:51发表的  :
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促中部区域经济格局的重构
转摘:东湖社区 lilindong 文章
如果中原圈一批,武汉的直接辐射力向北就被急剧压缩了。基本信阳已经被纳入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圈的腹地,国家战略定位信阳属于中原圈。现实点讲,中原圈的建立就是对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圈的腹地的压缩,当进行长江中游经济区域规划时就不会再有信阳了。
.......

      文章作者胡说八道,八成信阳人是亲近武汉疏远郑州的。距离摆在那里,信阳人基本上往武汉跑得多。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1-10-16
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

《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
    
作者:喻新安  
作者简介:喻新安,男,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
    
    所谓经济区,是指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周边的中原地区,都是一个山水相连、血缘相亲、文脉相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要性

    依据中原地区历代政区的变迁和文化影响,可将中原的四至界定为:西临华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线,南界沔水—淮河一线,东达泰山—泗水一线。

    (一)中原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中原经济区的空间范围涉及7个省,涵盖29个地级市,即河南省全部,河北省的邯郸,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江苏省的徐州,山东省的菏泽,湖北省的襄樊,安徽省的淮北、阜阳、宿州、亳州。中原经济区总面积29.2万平方公里,区域人口1.7亿左右。改革开放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从其自身发展和在全国的地位看,这一区域具有以下特征:

    1.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交界,也处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内陆推进的要冲,交通优势突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都通贯其中,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枢纽作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布局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就有“一纵两横”即陇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位于这一区域。

    2.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暖温带及其向亚热带过渡地带,黄河、淮河、海河、汉水四大流域在此区域流淌,气候宜人,自然景观荟萃。该区域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国公认的八大古都有其四,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

    3.劳动力资源充裕,人口压力大。中原经济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该区域用全国约1/32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约1/8的人口,全部劳动力人口超过1.1亿人。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能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而且为全国输出充足的劳动力。同时,这一地区也存在农村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压力大等问题。

    4.农业生产举足轻重,“三农”问题突出。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有着悠久传统的农业大区,也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全区耕地面积约1.9亿亩,占全国耕地资源的1/10以上,是全国土地耕种强度最高、农副产品供给能力最高的地区,无论粮食生产、还是肉蛋奶产量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其中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近1/2。但与此对应,这一区域的“三农”问题比全国其他地方都显得更加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比全国其他任何地方也要大得多。

    5.平均发展水平低,工业化、城镇化任务艰巨。中原经济区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基础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基础比较雄厚。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2009年,中原经济区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均财政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5;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500元;城镇化率30%左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

    综合分析,目前中原经济区内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体接近,所担负的区域职能和发展任务也大体相近,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和人口密集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担负着主要责任,都面临着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问题,都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都处于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区域生态环境容量较大,集聚和承载产业、人口的能力较强,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要性

    1.实现中原崛起要求构建中原经济区。狭义的中原即河南,广义的中原则包括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关区域。实现中原崛起,关乎全国约1/8人口的福祉。而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河南省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雄厚的实力以及中原文化的包容等,早已使其影响渗透到周边省份的相邻地区。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释放河南省的发展能量,在统一的框架下整合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潜力,真正形成我国中部地区的战略支撑和增长板块。另外,河南省周边省份相邻的地区,多处于各主体经济地域的边缘地带,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整合这些地区的力量,实现共同发展。纳入中原经济区范围的周边省份的相邻地区,自古以来与河南省都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通联系。如果中原经济区战略能够上升到国家层面,相信对这些地区的凝聚力会大大增强。改革开放以后,黄河以北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即解放初期的“平原省”)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这也是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有利条件。

    2.中部崛起要求构建中原经济区。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经济重心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国家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确定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与其他中部省份相比,河南省全面具备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条件,是中部地区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的重点省份。《规划》还提出,河南省要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把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构建以河南省为主体、以中原城市群为牵引的中原经济区,是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有效途径。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中部地区南北方向狭长,六省的发展整合要求打造支撑平台。但是,目前中部各省的发展定位还不甚明晰,中部崛起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念缺失、战略缺失等问题。构建中原经济区,倾力打造中部地区的战略支撑平台,是推动中部六省整合发展的重要环节。

    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互动要求构建中原经济区。全国要形成东中西部互动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必须建立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特殊的区位优势使中原经济区完全可以发挥这一重要作用。为了加快构建沿陇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沿京广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对接,并密切联系成渝、关中-天水等西部重点开发地区,中部地区必须形成能够促进东中西、南北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中原地区拥有以铁路、公路为主的庞大的交通运输力量,形成了全国少有的交通区位优势。只有在中原经济区的组织框架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才能结为更为强大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才能增强沿陇海经济带实力,发挥亚欧大陆桥的优势,扩大东中西部互动、交流与协作,保证对内对外开放;才能发挥郑州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培育形成郑汴洛工业走廊,壮大能源原材料、现代制造业、汽车等支柱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才能提升沿京广经济带水平,培育并壮大沿京九经济带,进一步巩固加强与京津冀、珠三角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形成联南通北的通道。

    (三)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可能性

    1.科学发展的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地处我国中部的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河南省近20年围绕中原崛起提出的发展构想与所积累的科学实践,为中原经济区的持续发展与提升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河南省1990年代初开始探索中原崛起,先后确立了“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高一低”的发展目标;确定了“三化”基本途径;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河南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在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河南的发展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为中原经济区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中原城市群能够发挥带动牵引作用。中原城市群在经济密度、可达性、辐射带动等方面都优于中部其他城市群,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战略支点。表现在:一是经济密度高。2008年,中原城市群经济密度为1 799.3万元/平方公里,在全国七大城市群中仅次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2 743.5万元/平方公里(见图1);人口密度为679.9万人,在七个城市群中位居第一,是最低的沈阳经济区人口密度的两倍(见图2)。二是可达性强。中原城市群郑州到其余8个城市的交通总里程为896公里,是中原城市群内所有城市可达性最强的城市,此外,其他8个城市可达性总里程多在1 000—1 500公里之间。随着城际铁路、城际公路等快速交通的发展,有望率先形成半小时经济圈,进而有利于产业整合、资源整合和经济协作区的较快形成。三是带动作用大。中原城市群由于享有区位、资源、交通、文化等优势,在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核心和领先地位。2009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6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78%。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的支撑作用,对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图1七大城市群经济密度比较(2008年)(见后)

   图2七大城市群人口密度比较(2008年)(见后)

    3.具备“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广阔平台。中原经济区全面具备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条件,符合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想,具有沟通东中西部的产业平台,能够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作用。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解决了近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300多亿斤的原粮及加工制成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原煤、原油、天然气生产量均居全国前十位,电力装机规模居全国第5位,发达的能源输送管道和专线提升了能源保障能力。钼、钨、镓、铝土矿、天然碱等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三,金、银、硅石、水泥灰岩、玻璃用砂等矿产储量也居于全国前列,氧化铝、电解铝、铅、钼、镁等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甲醇、纯碱、烧碱等化工产品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1、3、4位,粗钢、水泥、玻璃以及耐火材料等产业在全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7位,其中输变电装备、大型矿山设备、农业机械、大型空分设备、轴承等领域主导产品技术水平全国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在超硬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方面形成了比较优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交通运输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已基本确立。“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良好基础使中原经济区能够获得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支持,也为全国东中西及南北的沟通打造了桥梁和纽带,并争得了主动权。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充分发挥中原的比较优势,加快实现中原崛起,对于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的特殊意义

    有利于中部崛起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原经济区拥有人口1.7亿人,占中部地区的47%;2008年,该区域粮食总产量9 000多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7%,占中部的55%。但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如不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将影响到中部崛起规划总目标的实现。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深化、细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促进规划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相对中部其他区域,中原经济区在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目标中,有利条件最多,基础条件最好。中原经济区的主要省份河南省是全国第一粮食大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连续4年超千亿斤;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09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4680万千瓦、钢铁产量5211万吨、原铝产量317.7万吨、水泥产量1.17亿吨,均居中部第一;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郑州百万辆汽车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超硬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形成了比较优势,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初步建立。中原经济区是全国的陆路交通中心,多条贯穿全国的公路和铁路大动脉在该区域纵横交叉形成交通枢纽,郑州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综合交通中心枢纽之一。2009年底,河南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2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4 860公里,均居全国第1位。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继续发挥该区域的综合优势,巩固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地区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有利于实现重点地区更好更快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加快形成“两横两纵”经济带,培育六大集聚人口和产业的城市群。中原经济区位于沿京广、陇海、京九“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汇地带,是中部人口最密集、经济总量最大、交通区位优势最突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六大城市群之一,近年来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成为中部地区内具有较强支撑力的域性增长极,2009年其人口、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均居均居中部其他城市群之首,生产总值分别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的12倍、1.51倍、181倍、2.67倍和3.21倍。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可以在中部地区构筑具有强大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的核心增长极。

    (二)对我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示范意义

    在我国“三农”问题中,农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农业发展方式落后;农村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缓慢。这些问题,中原地区都更为突出和典型。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方式落后的状况。河南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如大中型水库病险率高,水利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有效灌溉面积为74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只有63%,还有近40%的耕地望天收。农业耕作方式仍比较粗放,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任务艰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知名品牌少,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建设中原经济区,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农民,有利于为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示范。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探索以工补农的新路子。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同时,围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产业向城镇集中布局,实现产城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协调,明确提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形成了进一步深入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构筑新型城乡关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在全国范围内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三)对区域合作和强化区域经济功能的典型意义

    构建中原经济区,推进中原地区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是适应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对全国推进市场化进程,强化区域经济功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淡化行政区域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中原地区作为我国的内陆腹地,强势的行政区划观念已经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统一性的原则形成严重冲击,成为制约中原区域经济共同繁荣的重要因素。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跨越行政壁垒,促进区域融合,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建立互利共赢的经济体系。

    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地处中国之中的中原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原区域内既有东部地区省区,又有中部和西部省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范围的周边省份的相邻地区,多处于各主体经济地域的边缘地带,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程度不同的困境。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整合这些地区的力量,加快构建和完善区域市场体系,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改进区域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机制,实现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构建中原经济区,对传统农区科学发展具有示范效应。河南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传统农业大省,从“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走出了一条在不以牺牲和削弱农业为代价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初步形成了符合新型工业化基本要求、颇具时代特色和创新意义的发展模式。构建中原经济区,河南将发挥主体作用,以一个经济大省的责任和义务,与周边地区形成和谐发展的邻里关系,缩小地区差距,共同顶托中原崛起。这对中西部其他传统农区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预测,2010年全国粮食需求总量达到10 500亿斤,比2007年增加近250亿斤;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11 450亿斤,比2007年增加1 200亿斤,年均增加100亿斤。在未来12年内,全国只有再新增1 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届时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因此,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中原经济区耕地面积约1.9亿亩,是全国土地耕种强度最高、农副产品供给能力最高的地区。2008年,该区域粮食总产量9 000多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7%,即1/6强,其中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近1/2。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不仅用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每年还调出300亿斤原粮及加工制成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稳定提高中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五)对发挥中原“腹地效应”,完善全国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

    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形成与沿海三大经济区遥相呼应的内陆四大经济区,强化内陆经济战略支撑。这四大经济区分别是中原经济区、武汉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这些经济区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将不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而居于中部的中原经济区更是能发挥“腹地效应”,形成全国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各种要素及资源的聚集,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不仅存在着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且存在着巨大的资源禀赋差异。人力资源、技术、资本及自然资源方面的差异要求各个区域之间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才能具有良好的效益。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使中部地区成为一个各种要素及资源充分发挥协作作用的载体,从而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协作。

    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
            战略布局和重大举措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着力扩大开放,推动区域合作分工与联动发展;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努力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重要的开放型经济区,在支撑中部崛起、强化东中西联动、服务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要立足于发挥中原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凸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1.全国“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着眼于解决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确保耕地面积占补平衡,为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创造条件,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走出一条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人口大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2.全国新型城镇化先行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深化城镇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产城互动、功能复合、环境优美、运行高效的要求,加快推动城镇化由粗放增长向集约高效发展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转变,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提质增效,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走出一条内陆人口大省城镇化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3.全国产业转移与集约发展先导区。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和人力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广阔的优势,集聚产业,实现要素、产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形成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加快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粮食生产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人力资源基地,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实现要素、产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和集聚集约发展,形成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

    4.全国传统文化开发创新试验区。充分发挥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品牌,不断提高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形成凝聚人心、促进崛起、引领现代化的新文化,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开发创新试验区。

    (二)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

    新形势下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民生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把加快中原崛起的第一要务即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快中原崛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加快发展、率先崛起的意思。与原有的提法相比,增加了“主要民生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将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提升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提法继承了原有的基础,而且在内涵上进一步丰富、在目标上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不仅是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对国家的发展也是一个重大贡献。

    2.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工业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基本建成现代城镇体系。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到2020年,中原经济区非农劳动力要占到60%以上(河南省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占50%以上(河南省达到55%左右),中原城市群的集群优势和引领作用更为突出。(2)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在降低农业比重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拉动向依靠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力争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0%以上。(3)基本建成自主创新体系。(4)基本建成“两型”社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中原这样一个传统农业核心区来说,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典型意义。

    3.中原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中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根源性的特征。加快中原文化繁荣振兴,不仅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时期,在继承和创新基础上中原文化影响力的释放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中原经济区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4综合竞争力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主要包括: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质量和效益指标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转型升级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市场环境和政府服务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对外开放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创新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

    (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布局

    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形成“两横两纵”经济带的总体要求,向东融合、向西拓展,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大局意识,在支撑中部崛起、强化东西联动、服务全国大局中作出新贡献。

    1.持续集聚,强化一极。把包括郑州市区及所辖市(县)、开封市区及开封县、郑汴新区在内的郑汴都市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继续提升洛阳副中心地位,以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空间结构为依托,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持续集聚生产要素,提高发展效益。在都市中心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现代商贸、商务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建设高等教育园区和职业教育园区;在周边区域培育发展汽车、现代装备制造、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近期,以郑汴新区发展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功能,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的复合型城镇密集区,密切内在联系,放大整体优势,增强发展活力,争取到2020年形成人口规模达1 500万左右的都市区。

    2.优化发展,提升两带。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以产业集群为基本的产业布局方式,提升沿陇海经济带、沿京广经济带发展实力。发挥陇海铁路欧亚大陆桥的优势,建设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汽车、电力、铝工业、煤化工、石油等产业基地,推动郑汴洛工业走廊向东西延伸,形成贯穿东西,呼应长三角,辐射西部地区的城市连绵带和产业密集区。依托京广铁路沿线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装备制造、钢铁、电子电器、生物医药、轻纺、食品产业为主,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形成贯穿南北、呼应环渤海、珠三角以及武汉都市圈的产业密集区。

    3.东融西拓,延展两翼。以京广产业带为中轴,以网络化的交通线路为依托,向西以焦作、济源、三门峡、平顶山、南阳等为西翼,发挥矿产资源等优势,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与成渝、关中—天水等西部重点开发地区的互动合作。向东以濮阳、商丘、周口、信阳东部等为东翼,发挥农产品和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建设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同时,积极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等经济区对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4.协同周边,互动发展。加强和邻省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拓展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空间。发挥安阳、三门峡、濮阳、商丘、南阳等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优势,在强化京广、陇海两大轴向通道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郑州至济南、重庆、合肥、太原等四大综合通道,深化经济、社会、文化等交流合作,探索推动跨省际的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中原经济区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主要包括: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包括三门峡、运城等);焦晋长地区(包括焦作、晋城、长治等);安邯地区(包括安阳、邯郸等);濮菏地区(包括濮阳、菏泽等);商周阜地区(包括商丘、周口、阜阳等);南襄盆地(包括南阳、襄樊等)。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举措

    为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必须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凝心聚力、乘势而上,采取如下重大举措:

    1.促进产业集聚。坚持以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专业园区为载体,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向城镇集中。提高集聚区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建立集聚区投融资、企业担保、土地整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业集聚、积累、服务、激励四大机制;理顺集聚区管理体制,把产业集聚区发展成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特色产业城市。

    2.壮大中心城市。把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城区经济,增强产业支撑,提高城市吸纳就业能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城际间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发展县域经济。围绕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把做大做强县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培育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特色重点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提升民营经济。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中原崛起、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重点,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创新体制机制,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民营经济科技、体制和管理创新。

    5.加强自主创新。围绕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完善研发支撑条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推动区域创新合作。

    6.推进人才强省。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投入,提高质量。着力培养科技领军、创新和急需紧缺人才;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攻坚计划,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7.建设文化强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幅度提高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发挥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构建现代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销网络,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

    8.深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分配、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9.促进稳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平安中原建设,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10.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转变,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务员素质,强化依法行政,完善公共政策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 此帖被行走天下在2011-10-17 14:2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1-10-16
图1 七大城市群经济密度比较(2008年)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1-10-16
图2 七大城市群人口密度比较(2008年)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1-11-17
引用第20楼幻象岭于2011-10-12 18:54发表的  :
      文章作者胡说八道,八成信阳人是亲近武汉疏远郑州的。距离摆在那里,信阳人基本上往武汉跑得多。 这是从哪调查出来的数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