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96阅读
  • 9回复

[地名由来]【转载】曹妃甸探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7-04

曹妃甸探微
文章发表: 肖波 发表日期: 2006-04-19 阅读次数: 1566


曹妃甸探微
刘占才  肖波
历史的传说
曹妃甸是原是一个仅有16平方公里的海中沙丘,成为河北省的一号工程基地,万众瞩目。尤其是曹妃甸上还有“曹妃殿”,很有历史韵味,多年的传说便更加发扬光大了。
据说,这个小岛本无名。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跨海征东,得胜还朝。随军东征的有个妃子叫曹娴,姿容秀丽,不但能歌善舞,而且会吟诗作画。她见唐王几年鞍马劳顿,就百般体贴唐王。由于曹妃体质虚弱,船行至滦南县海域,竟身染重病。经随军太医调治,仍呕吐不止。船行经这个小岛唐王命龙舟拢岸,扶曹妃上岛治疗。曹妃病情日趋严重,后竟死在岛上,李世民痛失爱妃,遂下旨在岛上建三层大殿,塑曹妃像,赐名曹妃殿。从此,渔民海客四时香火不断,小岛得名曹妃甸。
我们想,史料并无记载李世民有曹姓嫔妃,再说,海中沙丘上建筑殿阁,谈何容易?皇帝下旨敕建的工程,也应载入史册(旧府、县志书,把普通寺庙楼阁均载入),为何史志无载?再退一步说,即便是有曹妃埋于此地,也应叫曹妃墓或曹妃陵,而不应叫曹妃殿。封建社会讲究名正言顺,作为殿,只能是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地方。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查了一下史料,才知传说无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作为文艺创作的灵感也可以,如果把传说当历史,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李世民东征是在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十一月,“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大总管,帅江、淮、岭、陕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趣辽东,两军合势并进。”
唐贞观十九年(645)二月,“上之发京师也”,也就是说,李世民御驾亲征了。三月,至定州、幽州,五月,渡辽水,六月,到白岩城。其路线用今天的地名说,是从西安出发,经定州、北京,到达辽阳,他走的是陆路,并不经过沿海的曹妃殿。走水路的大军,李世民未率领,是从山东半岛出发,直达平壤,也不会到渤海里绕一圈。临近冬季,李世民“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敕班师”,到唐贞观二十年(646)三月,按原路回到了长安。
对于这次东征,《资治通鉴》中说,“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级四万余级……”
值得说明的还有,高丽,当时不仅仅指现在的朝鲜,而是包括着现在的辽宁,上面所说的十城,盖牟是今辽宁的盖县,白岩是辽阳的东境,卑沙在辽宁金县的大黑山。李世民东征,只是把辽宁东部纳入了统治范围,并未到达今朝鲜地界。
因此说,曹妃甸与李世民和所谓的曹妃无涉。

名称演化的推测

那么,曹妃甸或是曹妃殿又从何而来呢?总不会是自天而降,还应有其历史渊源。
《滦南文物古迹寻踪》一书中说:曹妃甸“为古滦河三角洲湖区,系滦河经由老泝何中、下游河道在这里入海,而形成的巨大三角洲。滦河东移后,这里在海水经久冲刷作用下,三角洲渐渐脱离河口和陆地而形成海岛,甸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公里。”“曹妃甸南缘水深七、八丈,波涛万顷,航道通畅,直通黄海而无阻。历代海运,南粮北调,出东海,经黄海,入渤海,进京畿之舟船,必经此地。”
由此想到,运粮的水道为漕,漕运古已有之,可上溯到秦汉。元代建都北京,运河淤塞,漕粮以海运为主,曹妃甸正是漕运的必经之路,当地有“英雄好汉,难过曹妃甸”一说,可见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险峻。此甸在漕道之北,就有理由称之为“漕北甸”。《周礼·地官·小司徒》中说:“四丘为甸”。郑玄注:“甸方八里”。曹妃甸恰恰是16平方公里。
这只是推测,但这种推测还有相近的史料。清康熙五十年所修的《永平府志》中载:“又(月坨)西二十五里,为曹北甸,海水咸苦,甸在海中,泉独甘冽,渔舟舣炊焉。”也就是说,在300年前,曹妃甸尚称曹北甸。是不是把“漕”简化了呢?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地名的转音演变屡见不鲜,像沿海的“柳尖铺”就变成了现在的“柳赞”。
清光绪五年所修的《永平府志》添了一句 “一作曹泊店”也有其道理,“曹泊”意为“艚船停泊之处”。亦有史料把“曹妃甸”称“曹碑甸”,树碑作为航海的标记,也是可能的。
“甸”与“殿”,“北”、“碑”与“妃”,音俱相近,沿海风云变幻,为了祈求平安,极易造就传说,由“漕北甸”到“曹北甸”,进而为“曹碑甸”、“曹妃甸”,最后,在人们的心目中营造了“曹妃殿”,与蚕沙口的“天妃宫”遥相呼应。
传说是美丽的,考证是实际的,我们的推测也许不尽合理,但却比传说更接近历史了。




(刘占才,滦南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肖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http://www.wenmowang.com/wenmowang/index/op=col/file=read/id=40/aid=117.html


作者博客中此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008f60100a2h6.html

多做少说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7-04
附几篇所谓曹妃的文章

曹妃与曹妃殿的传说

http://travel.huanbohainews.com.cn/system/2009/09/08/010448877.shtml

据《滦县志·地理·河流》载:“曹妃甸,在海中。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故名。”又云:“绕甸海水皆咸,惟曹妃殿前一井甚甘美。按乐亭县志,亦载此景为八景之一,名古井甘泉。”

  另据《滦县志》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曹妃甸,时被潮水所漫,庙宇倾圮,灯塔亦毁”。这就为“曹妃殿”之所终做了史实上的解释。可见,当年之曹妃甸决非一荒芜的小沙洲,而是在其上确曾充斥着“庙宇“、“灯塔”、“古井”等景观,也对今日庙宇、古灯塔、古井之所失做了客观事实上的解释。

  《乐亭县志》(民国卷)·海域载:“曹妃甸……岛上甘泉可供渔人取用,……潮音寺和尚法本募建灯塔一座,高数丈,光映百里,航人称幸”。

  旧志谓元代海运时中途停泊场所,故迹犹存。从上述记载可看出,岛上确曾有人文景观,曾“故迹犹存”。

  《旧唐书》中载:太宗皇帝东征而返,遍赏沿海风光,经大沽口上岸,乘辇驾,回都城。但从大沽口所处位置看,太宗皇帝遍赏沿海风光,很有可能确曾驾临曹妃甸岛。从这个角度讲,民间关于唐太宗偕曹妃东征高丽、曹妃殁于岛上,有几分可信度。

  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经过曹妃甸周边。众多传说和史志中,有唐太宗东征路过林里牗现唐海县第五农场第九生产队牘;《乐亭县志》:“唐太宗东征经此,驻跸十九日,故名十九坨。”

  民间有传说对虾名称得于曹妃:曹妃把煮熟后颜色通红的海虾雌雄各一交叉在一起,摆好入盘,周边配上青绿菜叶,李世民见到后很新奇,问此菜何以名之。曹妃答:此为对虾。对虾一名由此而得。

  当年的曹妃甸方圆有四十里,殿北放眼一望看不到边际。听上辈人介绍,曹妃殿有三重,最南边的一重因被海水掏空岸边,早已倾倒在海中。殿的形制与蚕沙口天妃宫很相像。有一次,杨俊喜与渔民杨庆利掘沙三尺,挖走一根松木柱。岛上有个三四间房面积大小、多半人深的大沙坑,靠承接雨水经沙子自然过滤后供人们取用。就是被誉为“滦州八景”之一的“古井甘泉”。(李百超)
多做少说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7-04
听前辈说曹妃殿(甸)

http://culture.huanbohainews.com.cn/system/2008/02/23/010008668.shtml

随着河北省一号工程——曹妃甸港区的开发建设,曹妃甸岛声名鹊起,蜚声中外。

? 关于曹妃殿,古今地方志均有记载。清光绪年间的《滦州志·滦州全图》载,岛上建有曹妃前殿及慈航庵,四周围以高墙,墙西建一灯楼,为六层高六丈古塔式建筑。还有一口甜水井,水清甘美。东西南北各有渔铺,东有青草坨,西有小北坨。民国26年(1937年)《滦县志·河流·海防》也有“曹妃殿即西鱼冈,无论潮涨若干,不能漫过殿顶。……滦境之海,距北岸四十里有曹妃殿。其东南有灯楼,高六丈,夜则燃灯,盖海舶出入恃以定向者也”的记载。该志在《地理·河流》中还载有“曹妃甸,在海中,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故名。郡志作曹母甸,又作曹北甸,皆误。曹妃事迹旧志均未详,不知始于何代。”“绕甸海水皆咸,惟曹妃殿前一井甚甘美。按《乐亭县志》亦载此景为八景之一,名‘古井甘泉’……清光绪七年,滦乐人互讼至郡,立有断案,曹妃殿仍归滦。”?


  清末以来,由于海洋水文的变化,渤海海域海啸大潮频仍。1895、1900年先后两次强风暴潮袭击曹妃殿,岛上殿宇渔铺被冲毁大部,渔民及寺庙中的和尚被迫迁徙,曹妃殿岛日渐荒凉。民国年间的《滦县志》就有“今日曹妃甸,时被潮水所漫,庙宇倾圮,灯塔亦毁。闻有太古、怡和、招商三轮船公司,遣人到该处架木燃灯,以备轮舶夜间行船之标准云”的记载。

?
  历史上对这一海岛名字的写法不尽统一。光绪年间的《滦州志》,作曹妃殿;民国年间的《滦县志》时作曹妃殿,时作曹妃甸;《永平府志》或作曹母甸,或作曹北甸。鉴于此,在1982年地名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市地名管理工作的规定,经省、市地名管理部门批准,滦南县人民政府将这一海岛的自然实体标准地名确定为“曹妃殿岛”。这样做,既遵重了人们的使用习惯,又彰显了这一历史地名深厚的文化底蕴。1984年进行岛礁普查时,上报国家、省、市的普查结果就是使用的“曹妃殿岛”这一标准地名。

?
  近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滦南县志》,1983、1997年先后两次出版的《滦南县地名志》对曹妃殿岛均作了记述。1997年3月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滦南县地名志》对曹妃殿岛是这样记述的:“曹妃殿,位于滦南县驻地奔城南部63公里的海域中,距大陆最近点林雀17公里,是南部海域中一个小岛。据传,唐代时,此地有行宫,唐王征东时因其妃子曹氏死于此地,为纪念曹妃,行宫便命名为曹妃殿……”?


  那么,真实存在过的曹妃殿究竟多大规模?殿前真有甜水井吗?灯塔的方位在哪里?带着一系列的疑问, 11月上旬的一天,笔者与曹妃甸管委会的王禹同志,走访了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东村现年82岁的老渔民王浩凤。据王浩凤老人介绍,他15岁(1939年)第一次登上曹妃殿岛时,曹妃殿已经不存在了,但遗址尚存,散存的断砖碎瓦、盆、碗等物件多半淤于沙土中。砖是青砖,比现代砖体要大,盆是泥瓦盆,碗是比较破的大口粗瓷碗。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岛上依然可见遗存的少量砖、盆、瓦等。从遗址布局看,曹妃殿是前后两排建筑。王浩凤老人告诉我们,他从上辈人口中得知,岛上曾有庙,庙里和尚不少,为首的人称“郭和尚”(即法本和尚)。老人15岁上岛时,殿前向南十八掏(人伸开双臂所量距离为一掏)的位置,水中置有灯塔,玻璃罩子内有油灯,外有铁笼形护罩,天津方面定期来人开着小火轮加油。这时的灯塔已不是法本和尚燃指化缘得来的水晶灯了。

?
  至于曹妃殿前的甜水井,据王浩凤老人介绍,实际上是一个比三间房面积还大,多半人深的大水坑,四周有沙沿。坑内的水并非自涌泉水,而是承接的雨水经沙子过滤后甘甜如饴,供人饮用。即使风沙蔽日,水坑也不会被淤埋;有时被潮水所漫,但潮水退后坑内的水依然是甜的。

?
  经过对王浩凤老人的访谈,对曹妃殿的了解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未能访到亲眼见过曹妃殿的人,从内心深处不乏有许多遗憾。曹妃殿虽然毁于百年前的风暴潮,但不能一下子就冲得无影无踪了,90岁以上的老人应当有见过曹妃殿的。后来通过多方查询,得知滦南县蚕沙口村现年90岁的老渔民杨俊喜仍健在,老人8岁即随大人上岛。从年龄和时间上推断,他第一次上岛的时间应是1925年,亲眼见过曹妃殿当不成问题。于是,我们便趋车前往蚕沙口拜访杨俊喜老人。

?
  据杨俊喜老人介绍:他8岁那年夏天第一次上岛时,灯塔还是法本和尚燃指化缘得来的水晶灯。岛上尚存一间破败的殿宇,余下更多的则是高约三四尺或八九尺的柱脚。曹妃殿座北朝南,当时有两排建筑。南边那排是两间二层;北边那排是四间一层,除一间尚存外,其他的都没有顶盖了,两排间隔约3丈左右。砖与长城砖类似,殿宇柱脚是果松木。岛上当时还有两个和尚居住,靠在殿南种玉米,殿北种西瓜维持生活。西瓜个头很大,据说很甜。

?
  当年的曹妃殿方圆有四十里,殿北放眼一望看不到边际。听上辈人介绍,曹妃殿有三重,最南边的一重因海水掏空岛岸,早已倾倒在海中。殿的形制与蚕沙口天妃宫很相像。有一次,杨俊喜本人与渔民杨庆利掘沙三尺,挖走一根松木柱。岛上有个三四间房面积大小、多半人深的大水坑,靠承接雨水经沙子自然过滤后供人们饮用。这就是曹妃殿前的甜水井。

?
  据杨俊喜之子杨凤友介绍,渔民下海捕鱼时曾在曹妃殿南部用渔网拉上来过瓷碗,他自己就曾得到一个,小底大沿,草绿色,口沿比现在的大海碗还大些,1995年文物贩子看了后说是唐代的,虽然比较破旧,还是给了800元钱买走了。据说柳赞附近的渔民在岛南端还用鱼网拉起过锅、碗、铜箱子等物。铜箱子里有铜钱、铜王八、铜龙头、铜大鹏展翅鸟等物。碗以宋元时期的居多,唐代的较少。1995年6月份,在曹妃殿南离岸边约六掏半的位置,渔民们曾用渔网拉起过一座旧灯楼,老渔民说那就是法本和尚燃指化缘得来的水晶灯,因此杨凤友还损失了一副网具。

?
  虽然王浩凤老人所讲殿前十八掏位置是法本的水晶灯与杨凤友在殿前六掏半位置拉起的法本灯楼在位置上存在十一掏半的差距,但我想,这与海水冲刷岛岸和泥沙淤积有关。?
  终于访到了亲眼见过曹妃殿的人,释去了心中的大部疑团,兴奋之余颇感欣慰,特撰此文以飧关心、好奇曹妃殿的读者。

?
  (作者李百超      系唐海县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
多做少说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7-04
再看一个唐山市政府网站里的市名由来

http://www.tangshan.gov.cn/html/tangshanshiqing/2010/0505/368.shtml

市名由来

唐山历史悠久,早在4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商代属孤竹国,战国为燕地,汉代属幽州,清代分属直隶省永平府和遵化直隶州。唐朝时李世民两次东征,均屯兵现在市中心区的大城山,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朝鲜半岛,回途中经由此地,其爱妃曹妃不幸病逝,李世民念其爱妃,山赐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


典故传说中部分
http://www.tangshan.gov.cn/html/tangshanshiqing/2011/0929/37058.shtml



历史故事  
    唐太宗东征在唐山地区留下了许多有关地名的传说。
       (一)大城山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10多万唐军东征高丽(统治区在今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北部)。经过半年多的苦战,虽然夺取了十几座城池,但在攻打安市城时,遇到了高丽军队的顽强抵抗,久攻不克,粮草将尽。辽东早寒,草枯水冻,唐太宗于九月下令班量。太子李治从长安千里来迎。
    唐太宗率3000骑后入临渝关(今山海关),在今滦县一带和太子相遇。此时,唐太宗所穿的战袍已旧敝不堪,为他献上了新衣。之后又途经今唐山回都。唐太宗率军途经唐地,曾在大城山上屯驻,以后此山遂名"唐山",这是唐山得名的开始。后来的《永平府志》、《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滦洲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史志对此有过记载。大城山下的成鲜水(今陡河)遂名"唐溪"意为唐山脚下的河水;河上建桥名曰"唐山桥"。唐山桥西一带形成的村庄称桥头屯(今路北乔屯)。
   (二)钓鱼台
    传说唐太宗东征驻兵唐山时,曾到今大城山北侧河岸边观赏风景,放线垂钓,后这里称钓鱼台,名称沿用至今。

      (三)
晾甲山
    相传唐太宗率将士行军,适值大雨滂沱,将士铠甲尽湿,于是在大城山东
1公里处山丘上晾铠甲,后人遂将该山称作晾甲山(晾甲坨),后又演变成亮甲山(亮甲坨)。今称贾家山,在唐山钢铁公园院内。
    (四)
三跳涧
    在今迁安市东
15公里处,相传唐太宗东征时普跃过此涧。涧帝有试剑石。
      (五)
擂鼓台
    今滦县西百里,相传唐太宗曾在此学习擂鼓动御敌。

       (六)
谎粮坨
    在今滦县城南
25公里,相传唐太宗以此谎敌。
    (七)
亮甲店
    在今玉田县城东南
11公里处。相传唐太宗东征时遇雨,晾甲于此,故名,后用谐音称亮甲店。还有晒甲坨、晒甲岭、廒里井、挡驾庄、马棚峪、石臼坨岛等。
        
唐朝出于屯兵和积粮的需要,在今唐山一带建了许多城池,如平安城(今遵化平安城)、万年城(今迁相三屯营北)、平州城(今卢龙县)、马城(今滦南马城)等,还建筑了一些要塞。又修建了兴唐寺(在今唐山南郊)、净觉寺(在今玉田)等寺庙。
    
曹妃传说
    相传曹妃是今唐海人。曹妃一家住在唐海南部沿海的一个很小的渔村,叫老爷庙,在曾家湾孙家的家谱中,确有记载。曹妃姐妹三个,曹妃是老三,名叫曹婉儿。一次,曹婉儿在打渔时,遇到了东征高丽走水路海上归来的唐王李世民。两人一见钟情。李世民见到曹婉儿时,已经染上一种怪病,浑身痛痒不止,足部还有溃烂,御医怎么也治不好。当时在荒岛上(今曹妃甸岛)扎营休息养病。曹婉儿下海捕捞一种海蛰、晒干磨成粉,配上芦苇荡里生长的一种野草做药,为李世民外敷内服,治好了唐王的伤痛。唐王大喜,感情日笃,册封她为曹妃,并准备带她去长安。但曹妃舍不得已经病重的老父,和唐王相约先把父亲养老送终,三年后再来接她入宫。唐王思索再三,总算应允,并下令在岛上为妃子修建宫殿,供其居住。
    因为有过一段的夫妻之情,李世民离开后,曹妃怀孕了,后生下来一个男孩,起名叫李黄娃,取“皇娃”之意。曹妃的老父亲在次年去世,享年63岁,葬于老爷庙西。曹妃因怀念父亲,又思念唐王,整日忧郁寡欢,在曹妃殿中弹琴而歌。歌曰:“帝王离兮南去,亡父远兮西归;目眇眇兮愁予,沧海波兮鸥飞!登高殿兮弛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然而,陪伴她的,只有滚滚海涛和盘旋的鸥鸟。因为过度伤感,曹妃抑郁而终,芳年仅22岁。
    后来,李黄娃跟他大姨和二姨分别在曾家湾和西青坨长到五岁。后去芦苇荡中捡鸟蛋,迷路走失了。全家人怕皇帝怪罪没有敢说出此事。据传,李黄娃在芦苇荡里一直走到今天的十一农场方有人烟在煮盐,被一个煮盐老人收留当儿子。李黄娃只能说出他姓李,并没有说出是皇子。后黄娃在当地娶妻生子。今天李家灶的人,包括十农场、十一农场姓李的很多人,其实都是他的后代。或者说,是李世民和曹妃的后代。还沾了正宗的皇亲呢!据说,曾家湾过去有过一大片荷花坑,俗称藕坑,那里面的荷花,就是唐朝时曹妃当年种下的。
    据民间传说,李世民离开曹妃甸三年之后,如期来渤海岸边接曹妃入宫。但此时,曹妃已化作一座青冢。唐王伤感至极,下令千军缟素,并扩建曹妃殿。又闻曹妃生前常在老爷庙弹奏古筝,有时打渔来不及归航时,也在曹妃殿里弹。老爷庙琴声悠扬,引来百鸟盘旋。便下旨,令百鸟永伴曹妃。所以至今,老爷庙还是鸟的天堂,千万只鸟盘旋于此,千古不绝。
    唐末宋初一个叫魏明鹤的秀才曾留下这样一首绝句《曹妃吟》,诗曰:
    唐王何日再回眸,苍海横流几度秋。
    缟素千帆随浪逝,空余云影恨悠悠。
    明末滦州一位姓张的庠生专门有诗记录这个美丽的传说。诗的全文是:
    唐王荒岛憩羁身,惊见渔舟有丽人。
    玉女清歌旋百鸟,伟男子夜赠千金。
    皇娃苇荡迷幽径,盐坊老夫立至亲。
    可叹长安一片月,深宫空自怅游魂!
    诗文均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曾家湾村西麻坨岗子出土的一本《古滦州诗钞》中。上个世纪一位从台湾归来的叫孙梦之的游子(曾家湾人,当年随国民政府退守台湾,曾在台北大学任教。晚年落叶归根返乡),还做过一首藏头诗,全文是:
    唐王高丽去远征,海浪涛天舟难行。
    就地荒岛起炉灶,是时巧遇女芙蓉。
    曹女打渔貌无比,妃子起舞有册封。
    故国千载留遗韵,里程遥遥抚古筝。


[ 此帖被老白骨在2012-07-04 11:52重新编辑 ]
多做少说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7-04
留白,有空写点吐槽
多做少说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7-04
这个可以放到网刊里面么?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7-06
回 5楼(wangbintit) 的帖子
据说曹妃甸要填海300平方公里?可能实现吗?可以做个填海的专题啊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07-06
整个渤海都是内水,曹妃甸怎么填都没问题。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07-06
引用第3楼老白骨于2012-07-04 11:21发表的  :
再看一个唐山市政府网站里的市名由来
http://www.tangshan.gov.cn/html/tangshanshiqing/2010/0505/368.shtml
市名由来
.......

还有车轴山、扳倒井、走马浮等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07-28
凑个热闹,曹妃甸区设立,看一个关于曹妃甸地名由来的转帖
多做少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