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683阅读
  • 43回复

[其他]关于对十堰市更名郧阳市建议的答复函(2011年6月16日修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9-19
— 本帖被 QQme 从 南部 移动到本区(2014-09-26) —
关于对十堰市更名郧阳市建议的答复函(2011年6月16日修订)
十堰市地名办公室  狄敏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fc68000100t7el.html

×××同志:

您的《关于将十堰市更名为郧阳市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十堰市名的关心。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十堰行政区域历史,地名溯源明朝军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禁山,禁区覆盖大秦岭大巴山。今十堰城区系禁区里极小一块,一百多年经历渺无人烟,行政区域归属名存实亡。成化十三年(1477年)今十堰城区属郧县,成化十二年以前的郧县属均州。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在与十堰接壤的房县大木厂,爆发著名的荆襄流民起事,镇压十年仍然不能彻底平息,成为朝廷心腹大患。

(一)明朝副都御史原杰,钦差大臣抚治郧阳,成化十二年春到任,体恤流民苦难,从长计议国是。停止驱赶镇压,酌情就地安置;首创置郧阳府,抚台迁移郧阳;郧荆襄宛抚安,百姓深深敬爱。湖广、河南、陕西三省安定,其劳苦功高政绩卓著;于当年升职为都御史,次年改南京兵部尚书;回北京时病逝南阳,百姓闻讣无不痛惜。鄂豫陕皆立祠纪念,郧阳香火延续民国,时间长达五百多年。

明朝郧阳《原公祠堂记》情深意切说原杰离世:郧士民闻之,罔不流涕;盖恩在人心,故莫之禁也!…… 推公神游在帝乡,有时陟降来苍苍,千秋万代谁能忘?政界人物丰功伟绩,百年时间检验真金。从此郧荆襄宛长治久安,逐渐民户稠密商旅不绝。原杰逝世百年后,给的评价最公平,郧台志由衷赞叹:功尤伟焉!

历史成就十堰地名,追溯明朝郧阳军屯,开发当年的无人区;首功乃属巡抚原杰。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郧台志屯田》总结普遍弊病后说:郧屯则自原公始,皆流逋所遗,岁复增辟,几至过当。意思是说:郧阳军屯,则由原杰公首创;屯田皆是流民逃走,其所遗弃的田地;年复一年增加开垦,几年之后超过当初。

查明朝万历四十八年《郧阳府志》说兵政:屯田,成化十四年(1478年)奉例,将本府所属郧房竹保等县于民间余地量拨,原额八百九十七顷九亩七分一厘六毫分,分给官军领种。该夏秋子粒米麦三千五百九十石三斗八升八合四抄,年征本色运赴本府大丰仓。(注:明朝的一顷合今天100亩。郧县民间说:斗米斗面三十斤)听给该卫官军,月粮又每正一石。

该志说郧阳府:成化十八年(1482年)户一万八百九,口七万九千四百五十。……  官民田地……,成化十八年一千七百三十六顷三亩四分二厘三毫。明朝嘉靖元年《湖广通志郧阳》说:本府,在成化八年(1472年)户九千四百五十五,口三万七千九百五十二。…… 本府,成化八年田一千五百一十四顷五十二亩九分,赋一万二千九百二十五石四斗四升三合。

根据明朝志书以上记载:郧阳府成立的第二年,军队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粮食征运往郧阳府大丰仓。经过五年,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郧阳的移民超过原住民,军屯耕地超过民间耕地,经济实力是地方政权基础,可见郧阳军屯的巨大贡献。十堰军屯乃是栋梁,无人区中出现军人,响起腰鼓重建人间,文士诗歌十堰春耕。

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年)《湖广图经志》载韩弼《十堰春耕》赞颂诗: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诗中田官乃军屯官,专门管理屯田生产。万历十八年(1590年)《郧台志》卷之十载李荫诗中说:军民杂处乐耕锄,总属中丞保障余。军民杂处乃郧阳特色,中丞乃是巡抚别称。

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湖广通志郧阳》说:十堰在县(郧县)南,因溪作十堰以溉田(注:《湖广图经志》有相似记载)。其通志专门记载《郧阳十景》:天马崖高,摘星坡峻,南门晴望,十堰春耕,萧寺留题,仙宫遗像,武阳神洞,盛水灵泉,龙滚滩声,沄洲雨意。而人之常识:山水寺宫常为风景,难得春耕亦是名胜。

明朝时代的十堰据说有:十堰、九倾坪堰、虎尾堰、白龙堰、尖山堰、黄龙堰、双龙堰、佃户堰(白浪上堰)、么堰(白浪中堰)、谭家堰(白浪下堰);总而称之十堰,此乃地名来源。以上十个堰的古地名,或者一直沿用至今,或者可以考证有据。此说,十堰地名发生时代正确。

而1982年版《十堰市地名志》说:清朝中叶,在百二河筑有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犟河筑有头堰、二堰、三堰、岳竹堰;总而称之十堰,此乃地名来源。其志采信民间传说,以讹传讹弄假成真;其显然将先后颠倒,并非历史的真相,却流传范围很广。

(二)文化大革命中为备战,二汽1967年定址十堰。十堰城区因车而建,东风汽车诞生之地;百里山沟因车而兴,一跃成为工业城市。彼时,国家重点倾注建设,竭力支援人员物资;人士荟萃中华八方,文化汇集五湖四海。一代精英含辛茹苦,两代百姓发奋图强;车城实力突飞猛进,东风汽车风靡中国;众力推动百业发展,百业兴旺活力增强。现代城市彰显规模,青山怀抱百里车城。

二汽建设的初期,十堰乃深山老林;建设大军要生存,条件远不如县城;缺菜少水无住房,寄住民房乃万幸;原始社会又重现,纷纷搭起芦席棚。有人编起顺口溜,著名《十大怪》风靡:十堰市,十大怪,不分城里和城外,山沟里把楼房盖,一条马路直通外,工厂里边种白菜,红薯叶子当菜卖,石头当成黑煤块,下雨打伞头趄外,电话没人走得快,汽车进来要人拽,一进十堰跳起来。

天道酬勤苦尽甘来,含辛茹苦终有回报。1994年地市合并前,十堰车城黄金时期,列为全国城市50强,名次排在第22位;全国小康城市第六位,实力稳居湖北第二位。2009年,十堰城区的人均收入,在全省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省会武汉。因为历史机遇巧合,在鄂西北贫困山区,十堰城区领先小康。十堰市先是县级市,再而改为省辖市,最终将地市合并;经济运行推动,十堰成领头羊。

为了中国二汽建设,按照当时人才标准,荟萃全国一流精英,学历知识卓尔不凡;从特大城市来十堰,带来文化无价之宝,打造今天百里车城。十堰文化广开贤路,博采众长厚今薄古,汽车的制造不用多说,仅仅说迁来的医院有:武汉市第一医院、同济医学院郧阳分院。移民带来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成就十堰城区。1970年代,湖北省的巨型企业,除了武钢就是二汽,经济地位举足轻重。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夜郎自大故步自封,食古不化丧失前程;现代文化改善生活,而人人追求美好生活。天南地北故乡有人,十堰接受全国文化,紧跟时代进步潮流。秦音楚辞再好不敌讲普通话,凤凰灯再好不敌霓虹灯。饮食口味容纳八方,三合汤难敌全国的小吃,酸菜难敌八大名菜系。民歌难敌流行歌曲,花鼓戏难敌电视剧。号子难敌韩红高歌天路,船工难敌轮船乘风破浪。

十堰城区现在是移民城市,八成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城区移民的第二代,生活时尚讲普通话,汽车代步电视传媒,网络游戏电脑操作,手机通话QQ聊天。经济中心十堰城区,产值占全市五分之三。高楼大厦拔地起,高校在十堰兴建,人口往十堰涌动。民间不排外不欺生,民风厚道共同相处;如此文化难得一见,走遍中国寥寥无几。今天人类承前启后,突飞猛进换了人间,人间正道厚今薄古。

(三)六百多年前为屯田,明朝军队耕耘十堰,无人区丰收变粮仓,郧阳胜景十堰春耕。四十二年前为备战,十万大军进入十堰,艰苦奋斗建设车城,穷乡僻壤换了人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饮水思源落叶归根。不同地名不同含义,十堰折射中国历史,铭记郧县的老祖宗。

十堰历史相对不长,文化沙漠不建车城。县域文化十堰文化,郧阳文化武当文化;同源同种各具特色,梅兰竹松各领风骚。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化最讲求多元化,相互包容取长补短;五光十色绚丽多彩,人类历史光辉灿烂。文化不能厚此薄彼,地名旗帜各自飘扬。

二、郧阳行政区域历史,地名溯源西汉郧关。今天郧县域属西周的麇国,现认为国都钖穴在五峰乡。尽管志史上有钖县钖郡,《郧县地名志》说郧县得名郧关。查《史记货殖传》说:南阳西通武关、郧关。查《汉书地理志》说:长利有郧关。因此,郧关历史至少2200年。郧关之义乃是关隘,实为地理要道咽喉;并非因文化而著名。

(一)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郧阳志》说:汉代末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先主以申耽为上庸守,封郧乡侯。晋朝太康年间(280—289年),改钖县为长利县,继而改为郧乡县。元朝至元十四年(1227年),将郧乡县改名郧县。郧关扼守郧关之乡,郧关之乡简称郧乡;郧乡汉江北岸群山,词组简缩称之郧山;皆乃汉语约定俗成。

文化由人类活动产生,文化和地名不画等号;宗教民俗和风景名胜,与地名著名不画等号。南极洲、珠穆朗玛峰等地名,其处文化底蕴不深厚,而全世界中学生都知道。三大宗教发源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犹太人哭墙,伊斯兰教徒朝觐麦加;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四川民间泡菜远胜韩国泡菜,现在欧美人都以为泡菜在韩国。

清朝《郧县志》说郧阳:唐末兵燹后,几无人烟;由宋及元,久经荒芜;迨明成化十三年,都御史抚治郧阳,安置流民,始建郡县。意思是说:唐朝末期兵荒马乱之后,郧阳地域几乎没有人烟,从宋朝到元朝长期荒芜;等到明朝成化十三年,朝廷派都御史治理郧阳,安置外来流民,开始建府管县。据此可知郧阳,乃是移民之地。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郧阳府治六县,府址置在郧县城内。明朝志书说的郧山,即郧县江北的山,郧山书院在城东北,清同治年迁三元宫;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府治由此名郧阳府。巡抚公署亦迁郧阳,以驻地名郧阳抚台。郧阳抚台控制湖广、河南、陕西三省地域,直接管辖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等府。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天下泰平无事,撤销郧阳抚台;留郧阳府辖六县,其中含有今保康;均州彼时归襄阳。郧阳抚台存续期,一共有二百余年。郧县民间将县城叫郧阳城,1973年丹江口水库建成,郧阳城大部入库区。郧阳地名现在仍使用,但不是行政区域地名。郧县仕官文人学者,念念不忘古代郧阳,怀古相思引以为豪。

明朝设置郧阳府,完全是军事需要。原杰奏折说的很清楚:奈何襄阳,僻在一隅。相离本布政司,水路动经月余。所辖一州十县内,均州、竹山县、谷城县、南漳县、房县、郧县、上津县等县,俱在万山之中。贼盗啸聚之处,相离襄阳远则十日,近不下五六日。一旦有事,若待走报湖广三司,议调官军,鲜克济事。必须就近,添设司府,分管卫县,位高望重,且知利害所系。较之所县,百倍有益。今踏勘得郧县,地方广阔,迫近汉江,路通竹山、房县、上津、洵阳、淅川等县,正四通八达要地。递年,贼盗出没之所,应合展筑城池,添设府卫,控制地方,抚安军民。

查志书的记载人口,今非昔比人间沧桑。郧阳府人口(含今保康、神农架,不含彼时均州):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3.8万,成化十八年(1482年)7.95万,弘治十五年(1502年)10.12万,正德七年(1512年)11.68万,正德八年(1513年)9.32万,嘉靖元年(1522年)9.55万,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7.8万,万历元年(1573年)10.75万,万历十八年(1590年)11.46万。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人数最少,实有壮丁0.5万,原额2.93万。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撤销郧阳抚台,应该与郧阳府人口太少有关;此时壮丁不足0.5万,总人口大约2万多。

有人说:郧阳府治城防巍峨,明朝巨镇华夏雄藩,政治昌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会馆云集华楼林立。此说,乃是四百多年前的标准。因为明朝郧阳府人口最多11.68万,万历元年官民耕地19.3万亩;人口密度成化八年1.4人/平方公里,正德七年4.2人/平方公里。而现在十堰市人口353.22万,其城区52.78万;2008年耕地318.6万亩,人口密度149人/平方公里。桃花源佳处,问今是何世?明朝郧阳地广人稀,军屯经济半壁江山;现在环境乐极生悲,人满为患物极必反。人类挑战自然环境,自然反抗威胁人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高瞻远瞩何去何从。

(二)民国年代间,湖北省始设四个道,郧阳各县归襄阳道;1932年分设行政督察区。1936年郧阳地域改称第八区,专员公署驻郧阳辖六县;此时均县归第八区,保康县归第五区。共和国时期,郧阳一度归陕西,1950年又还湖北;1952年并入襄阳专区。1965年恢复郧阳专区,设置郧阳专员公署,1969年由郧阳迁十堰。1970年改名郧阳地区,政权机关是革委会,1979年改称行政公署。

实事求是回顾历史,建二汽前郧阳地区,山多路险令人生畏,道路崎岖穷乡僻壤。武当道教古建筑群,武当武术道教名山;国宝遗产名扬世界,不能替代衣食住行;明朝武当山最鼎盛,而建筑更多更辉煌。朝廷实行禁山严令,郧阳地域一片凄凉,禁山解除后走向繁荣,经历113年仍鼎盛;均州也才14862人,郧县也才50077人。

道教传承武当主流文化,古代移民郧阳主流文化,现代移民十堰主流文化。青铜器再好再精美,深藏古墓伴随贵族;古人类遗址是国宝,事过境迁沧桑凄凉;文化可以厚古薄今,考古可以令人自豪,不能替代衣食住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当代文化势不可挡,博采众长厚今薄古;而彻底改善人间生活,必须依靠现代文化。

1967年二汽建设开工,同年设立郧县十堰办事处,隶属郧阳地委、专署领导。1969年为了二汽建设,从郧县划出十堰区、黄龙区及茶店区茅坪公社,成立县级十堰市;1973年改为省辖市,彼时湖北省仅三个。1983年均县改丹江口市,仍然归属郧阳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因为公署市府驻十堰,于是仍称之十堰市;历史潮流推陈出新,十堰地名后来居上,成为经济政治中心。

经济政治军事交通,决定地名后来居上。查十堰市行政区划三千年沿革,由西周的麇国国都钖穴,秦汉时期改钖县钖郡,晋朝改长利县改郧乡县,元明时期改郧县设郧阳府,近代改称专员公署辖区,再改郧阳地区改十堰市。纵观历史地名大多后来居上,尤其郧阳居然在郧县之上。

而后来者居上,普查屡见不鲜:现在北京取代秦朝咸阳,上海原是清朝的上海县,天津在明朝乃是军屯卫,重庆在秦汉时期属巴县,深圳三十年前属宝安县;河南省会郑州原是郑县,河北省会今是石家庄,黑龙江省会现在哈尔滨,广东省会广州古名番禺,湖南省会的名称却叫长沙。

地名本土生本土长,浑身土气司空见惯。土不堪言的都江堰,遥相呼应弟兄十堰,世界遗产名扬四海,秦国羌族功不可没。郧阳胜景十堰春耕,载入史册十堰地名,流芳千古十堰地名。郧县后土子子孙孙,由此铭记其老祖宗:推公神游在帝乡,有时陟降来苍苍,千秋万代谁能忘?

(三)六百多年锻炼,民间约定俗成:郧阳十堰两个地名,两者相距六十多里。决定行政区域名称,习惯依政府驻地命名;家喻户晓指的何处,科学合理方便民间。群众认可十堰市名,乃因市政府驻十堰,而不在公认的郧阳;科学合理符合习惯。历史不长不要紧,上海深圳仍发愤。

民国时期废郧阳府,其各县归属襄阳道;湖北1932年分十一个行政督察辖区,第十一辖区专员公署驻郧阳;1936年分八个行政督察辖区,第八辖区专员公署驻郧阳;行政区域无郧阳名。共和国时期两郧还湖北,1952年郧阳并入襄阳专区,1965年恢复郧阳专区,1994年地市合并。

明朝始设郧阳抚台依官府驻地郧阳而命名,始设郧阳府乃依官府驻地命名。现代始设十堰市依政府驻地十堰区命名,地市合并依政府驻地命名。丹江口市在县改市时依政府驻地命名,各县则沿用原名。行政区域依政府驻地命名,不仅家喻户晓指的何处,可以避免彼此不服而争名。

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要更改;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按照“有法必依,尊重历史,符合习惯,保护文化,科学合理”基本原则,十堰市理当沿用十堰地名。郧县得名西汉郧关,郧阳得名郧山之南;假设郧县能够改市,可以沿用郧阳地名。

三、网友热议十堰改名,多数认为不如扬名。为了反馈真实社情民意,特将媒体报道原文照抄:2010年1月27日秦楚网报道:近期,围绕十堰究竟该不该改名,改什么名,在秦楚论坛引发了一场网民热议。

十堰该不该改名?据秦楚论坛初步统计,支持改名的有280票,反对改名的有494票,持无所谓态度的有27票;“反对派”暂时领先“支持派”。

主张改名者的主要理由是:十堰这个名字有些“土”气,没有武当山有知名度,没有郧阳有历史内涵,不能突出十堰地区悠久的郧阳文化、秦巴文化和武当文化。再者,全国许多城市因为改名而名气大升,十堰也应该改名来提升城市名气。

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城市有无知名度,与城市叫什么名字关系并不大。例如汕头、义乌、铁岭、深圳、石家庄等城市也很“土”气,但是照样名扬全国乃至世界。改名是肤浅和短视的行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十堰市目前已经拥有了“仙山、秀水、汽车城”这三张响亮的名片,与其改名后花更多钱重新宣传,还不如加大对现有几张名片的宣传。
  十堰如果改名,改成什么名?在秦楚论坛上,网友提出了“武当市”和“郧阳市”两种方案。在三者的PK中,目前支持仍叫做“十堰市”的共489票,主张叫“武当市”的共289票,认为叫“郧阳市”的有96票,支持“十堰市“这个名字的暂时领先。
  围绕改名这个话题,有11799名网友参与其中。网友们经过热烈的争论,多数网友最终一致认为十堰改名不如扬名,还有一些热心的网友积极为十堰扬名献言献策。

四、区划和地名的变动,民政部越来越慎重。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1996年颁布有15年;法治环境今非昔比,依法治国越来越严,法制观念越来越强。现在强调依法行政,强调依法行政程序;强调人民的知情权,强调人民是否同意;强调法规遵守法律,强调法律遵守宪法。

对变更区划和地名,民政部越来越慎重。例如:襄樊改为襄阳,仅仅动一个字。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市委书记挂帅。事前请示省厅,市府组织论证,仍被退回补充。回答评审发问,最终全票通过。耗费两年时间,开支100多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民政部对市县更名,委托地名科研单位,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召开更名听证会,专家提问题发难,申报单位答辩;论证审查之后,评审专家票决。民政部参考专家意见,研究上报国务院;属于地级市的更名,须国务院总理同意。湖北省对于市县更名,亦有相应的严格程序。

汉语同音词汇很多,加上方言差异因素,因乡音不同而闹笑话,中国各地无奇不有。全国城市成百上千,不可能都知道十堰;十堰市听成实验室,放松心态不足为奇。而郧字使用频率极低,郧阳会听错当作云阳;人间游戏规则应相同,以听错为由改十堰名,难以说服语言专家。

襄樊改为襄阳以后,查网上的网民跟帖,挺的网民少得可怜,几乎全是挖苦讽刺:有人说要允许国务院犯错误,有人说中国改名汉唐共和国。另外,前不久有人网上发帖,呼吁十堰改郧阳市;让楼主万万没想到,跟帖大多是不赞同;不少网民挖苦讽刺,打口水战出口成脏。

上网查,以历史文化定市名,谁不说咱的家乡好?竹山说:庸国国都在本县,三国演义的上庸郡。房县说:尧帝长嫡房子国在此,三国演义的新城郡。丹江口说:本市原本是均州,郧县原来属均州;武当历史在本市,武当地名归本市。以文化深厚定市名,也是彼此争论高低。

中国旧的传统习惯,皇天后土至高无上。幼儿有病赶紧张贴: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亮。乡里乡亲土里土气,并非贬义格外亲切: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土人。耕读人家书香门第,清朝年代是最高尚。当今为何歧视后土娘娘?

地名天生来自土地,土里土气又有何妨?深圳原来属宝安,宝安名字多美好,为何不改称宝安?上海一片水汪汪,过去属于松江府,为何不改名松江?为了扬名而改市名,以下城市是否也要改名:六安、郴州、榆林、永州、巢湖、邵阳、铜川、宁国、怀化、马鞍山、……。

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说:地名要保持严肃性、延续性;除非是影响到民族尊严、有损政治文化的,才需要改。中国社科院刘德鸿说:有人认为恢复旧名,才能招徕游客、吸纳海外投资;不顾时过境迁,将地名恢复过去。星星还是那星星,月亮还是那月亮;其作用微乎其微。

    地名:社会公认,与人方便;地名:不以物喜,不以人悲。借问郧阳何处有?儿童遥指郧县城;借问武当何处有?儿童遥指天柱峰;借问十堰何处有?儿童遥指百里车城。约定俗成,老少皆知。国家确定十堰市名,因为十堰是政治中心,十堰是经济中心,十堰是文化中心。

   现在科技信息发达,各种不同的声音,各种不同的意见,民间满意不满意,电脑前鼠标一点,举手之劳一网打尽。因此网上的民意,尤其是不满的声音,对于民政部的决策,对于地名专家论证,无疑会产生影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发达的信息网络,可以帮助政府科学决策。

五、更改市名影响太大,有法必依应当慎重。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明文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末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总之,更改十堰市的名称,在十堰市影响太大;而地级市更改市名,影响全省乃至全国。为了对历史和祖先负责,对待地名必须实事求是;为了社会稳定大局,更改市名应当慎重。现在民间百姓的意向,以反对改名的居多;大多数群众不满意,很难说是一件好事。



附:建议全文

关于将十堰市更名为郧阳市的建议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本建议从一座城市所应具备的文化元素的角度,粗浅地谈一谈把“十堰”更名为“郧阳”的缘由。

一、将“十堰”更名为“郧阳”,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对郧阳历史更好的保留和延续。现在专家学者们研究郧阳文化是以100万年前的“郧县人”作为起点的。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辽瓦店子遗址证明,汉江流域的郧阳一带自100万年的“郧县人”开始,“人类没断代、文化没断层”,郧阳是一个贯穿4000多年的人类通史地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郧阳,从一个山区无名小邑一跃而成为华夏雄藩巨镇,开启了郧阳抚治时代。前后205年的历史,120名朝廷重臣曾经坐镇郧阳,辖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的五道、八府、九州,钳制汉江三千里流域地区。由此可见,郧阳在历史上曾经是国家中部的“中心城”。与四十年前才出现的新地名“十堰”相比,“郧阳”这个地名实在是历史太悠久、名气太大、文化底蕴太深,可以说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记忆。今天,我们重拾这个曾经名震四方的“郧阳”地名,对于丰富鄂西北历史文化内涵,很好地传承郧阳历史文化,大打文化牌,促进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将“十堰”更名为“郧阳”,有利于张扬众多文化形态。郧阳与众多的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汉水文化、楚文化、商周时期方国文化、新旧时期文化都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地处汉水中游的郧阳,特殊的地域赋予其极具个性的奇丽文化的同时,又使这块文化更富有多元性和包容性。正如专家所说,郧阳文化集百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兼南北之风气,杂陕豫之方言,亦秦亦楚,亦巴亦蜀,“薄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同时,以郧阳得名的民风民俗、民间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比如郧阳花鼓戏、郧阳凤凰灯、郧阳船工号子、郧阳三合汤制作技艺等,都十分有名。郧阳因为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光怡人、地域特色浓郁,使其在人类发展史上流光溢彩、极富魅力。

三、从地名文化角度讲,“郧阳”具有地名意义,应予以保留。中国许多以“州“、“城”、“阳”等字命名的城市,都经历过久远的沧桑岁月,也是悠久文化的见证。就说“阳”字吧,本来是依山筑城、傍水而居之意,表明城市的诞生史。以“阳”为名的城市很多:辽宁的辽阳,河北的饶阳,山西的晋阳(太原),河南的安阳、淮阳、信阳,湖南的岳阳、衡阳,福建的建阳,比比皆是,都是同山和水有关。“郧阳”也毫不例外,它拥有八百年的历史,是有根有底的。正因为这八百年,使郧阳文化格外厚重。可是由于“郧阳”这处地名的不复存在,郧阳文化已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去。作家冯骥才在《地名的意义》一文中呼吁说,“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倘若再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 “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事件、典故、文化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淹没。” 所以,当1994年10月,湖北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被撤销设立荆沙市后,沿用千年的荆州之名一朝被废,引发了众多争议。随后的1996年,国家又恢复了被改掉两年的“荆州”之名。另外,“十堰”改“郧阳”,还可以与近邻的地名南阳、襄阳相呼应,产生“三阳开泰”之美誉。

四、从文化含量上来讲,“郧阳”比“武当”更胜一筹。当前在民间有众多给十堰市更名的说法,其中最多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十堰市”更名为“武当市”,另一种说法是把“十堰市”更名为“郧阳市”。我认为,“郧阳市”比“武当市”更胜一筹。“武当”文化比较单一,就是道教文化,给外界的印象是烟雾缭绕。而“郧阳”所包含的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是一种大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至于“十堰”更无文化可言,就是当年为了战备的需要而临时命名的,从字而意义上看,就是十个堰塘而已,而且对外界,很容易产生歧义,由“十堰市”理解为“试验室”等闹出的笑话举不胜举。

五、将“十堰”更名为“郧阳”,可以更好地弘扬郧阳人坚忍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郧阳是革命老区,曾经有过漫川关突围、南北塘血战、郧阳城解放等一系列革命胜利。这些革命胜利,都是在郧阳人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郧阳人的奉献精神,还表现在为国家建设大局而不惜使郧阳、均州两座古城及众多遗迹沉沦江底,表现在库区移民搬迁过程中的“水进人退”的悲壮,表现在对待他人的乐善好施和对待社会见义勇为等等。在郧阳这块土地上,还走出了张振武、施洋、杨献珍这三位被载入中国史册的郧阳人,他们都是坚持真理、意志坚强的化身。现在,要讲“十堰人精神”,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要说“郧阳人精神”,便可大书特书。

六、呼吁“十堰”改“郧阳”,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不懈努力。以“襄樊”更名“襄阳”为例,早在九年前,2001年9月10日人民日报文化学者李辉的一篇《襄樊何不称襄阳》中力挺“襄樊”更名“襄阳”。曾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诸多讨论,众多文人学者参与争鸣。历经6年的民间争议后,2007年襄樊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襄樊”更名“襄阳”的调研论证工作。又经三年的反复酝酿和层层报批,2010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很明显,“襄樊”更名“襄阳”打的是文化牌。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各大城市之间的比较优势靠的是文化说话,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想法设法彰显地域文化。1994年,原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时,成立了新的十堰市,选择了十堰之名,放弃了郧阳之名。这一弃不打紧,却弃了几千年文化。无独有偶,1987年,黄山市扩大至大部分徽州地区,徽州地名取消,易名为黄山市。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徽州”作为地名从此再无踪影。历史悠久的徽州,被一座山吃掉。现在民间,包括很多学者纷纷议论说,徽州包含的文化元素太多,用一个山来替代是不符合规范的,叹惜“中国从此无徽州”。所以,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提议将“十堰”更名为“郧阳”很有必要。十堰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少了厚重文化的支撑,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当然,城市更名是一项系统的政府工程、社会工程,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艰苦努力。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7-12-20 15:23重新编辑 ]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9-19
这答复函太能扯了,早已超出公文范畴。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9-19
说了一大串,扯了那么多,还不如建议原文有说服力。

支持郧阳市!
反对省管县,支持虚省(中央派出机构,去除行政职能)弱县(地级派出机构,去除行政职能),强化地级市,扩权乡镇。

本人唯一马甲为涩心依旧,只在特定情况下出没...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9-19
还是更名为“武当市”更好吧。“郧”字外省的人一般不认识,我是到高中时查字典才知道音同“云”的。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9-19
回 复旦 的帖子
复旦:还是更名为“武当市”更好吧。“郧”字外省的人一般不认识,我是到高中时查字典才知道音同“云”的。 (2014-09-19 18:05) 

哎。。。。。。。。。。。。。。。黄山,武夷山这类最好不要再出现了。。。。
黑龍江省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9-19
所以,不如不改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9-19
不过有二汽的底子,还是十堰不要改名好了。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9-19
雖然十堰市官方不贊成復名鄖陽,但我傾向:

1.十堰市復名鄖陽。

    以清朝府名為地級行政區之原名。當地清為鄖陽府,復原名(原名復用例)。

2.茅箭區更名十堰。

    行政區為共和國新設,無原名,而內有共和國轄縣級行政區的地級市治所,故以共和國轄縣級行政區的地級市名─十堰為其專名(共轄縣級行政區的地級市名首邑選用例)。

如此既恢復原名,十堰又得使用。
區劃、地名和官制,行政區劃的三大課題。

區劃:追求不只臺灣,乃至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都適合的劃分模式與方案。
地名:致力建構完善的命名法則。
官制:思考機關設立與人員配置的妥當計畫。

我的行政區命名理論第3版終於完成。非常高興(^_^)(記於1丁午迥)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9-19
建议诚恳、答复认真,很不错的一对!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9-19
当初命名就错了,现在改也是折腾,古代的地名都取得比较有文化,土共起的名都很土,什么山、庄啊等等,基本上拿个小地名当行政区划名用了。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4-09-19
这位在卖弄自己的知识和文采吧?反对改名的理由很不充分。举得例子也很混乱。叫十堰难道是严肃的决定,考虑过历史的延续性?改名武当当然是不伦不类,叫做郧阳却是名至实归。
[ 此帖被上下求索在2014-09-19 22:3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4-09-19
十堰不用改,但是仙桃应该改。而且民间支持“沔阳”的远胜于“仙桃”,仙桃市既不产桃子也与“仙桃大米”关系不大,但是因为丢失“沔阳”之名让同样改名的天门过足了蒸菜的瘾儿。现在的“天门蒸菜”的大名大大淹没了仙桃的“沔阳三蒸”。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4-09-19
十堰过于通俗,历史也不久远,支持改为郧阳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4-09-19
不过我朝偏好下里巴人,对阳春白雪向来不甚待见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4-09-20
文采很好。博古论今。十堰市改名的意愿不强。
本人原ID:啊谁。
kinda为本ID的小号。
海天一色看潮起,暮鼓晨钟听风吟。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4-09-20
答的那个人也很有水平
一,十堰怎么来的
二,叫十堰市的时候和超级央企东风是分不开的,还巨巨牛叉了一段,现在有东风,依然在牛叉着
三,不想改,也不是不能改,但是十堰太有财了,十堰等于东风,陨阳呢,也是有历史的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4-09-20
           神回复。内容长度错误(请控制在 10-60000 字节)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4-09-20
说得好,还不如不改呢,发展好了一样有名气,改名也是劳民伤财。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4-09-20
回答为非官样文章,很好!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4-09-20
可改可不改,不如不改。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4-09-20
咋不叫二汽市呢????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4-09-20
二汽早已不存在,现在是东风,可是十堰也不具备主体地位了。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4-09-20
回 复旦 的帖子
复旦:还是更名为“武当市”更好吧。“郧”字外省的人一般不认识,我是到高中时查字典才知道音同“云”的。 (2014-09-19 18:05) 

怎么会呢。。。我们很早就学过 陨石啊。。。

郧阳和 陨石 就是同音字。。。长得也相,一下就觉得念郧阳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4-09-20
生意不好就整理柜台而已!
当年十堰郧阳合并时,十堰的商用车产业在中国如日中天,名气大的不得了。而今早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4-09-20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生意不好就整理柜台而已!
当年十堰郧阳合并时,十堰的商用车产业在中国如日中天,名气大的不得了。而今早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2014-09-20 19:44) 

当年合并的时候,毫无疑问的是十堰,东风那么牛。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