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历代
行政区划,基本以三级行政区划居多.其区划大致遵循八个字:山川形便,犬牙交错.
顾名思义,山川形便就是要考虑到中国一些重要的地形特征,诸如:秦岭,淮河,长江,南岭,太行山,武夷山等等.
犬牙交错,让行政区之间相互交错以实现相互牵制,比如典型的就是康熙皇帝划分南直隶.
汉唐时代,我国的行政区划以山川形便为主,比如唐代的道就以横向为主,同时再要害地段辅之以犬牙交错.
但是到了元代的这个大一统王朝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山川形便变成了犬牙交错占据主导,改成纵向为主.
新中国的行政区划新中国现行的是"省 市(地级) 县 乡"四级行政区划体制.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数据可能略有出入:
省级行政区,共有4种: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特别行政区.共有34个:其中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
地级行政区,共有4种:地区 市(地级) 盟 自治州.共有333个:其中293个地级市 30个自治州 7个地区 3个盟.
县级行政区,共有8种:县 市辖区 市(县级) 自治县 旗 自治旗 林区 特区.共有2843个:其中1301个县 977个市辖区 394个县级市 117个自治县 49个旗 3个自治旗 1个林区 1个特区.
(基层)乡级行政区,共有6种:乡 镇 民族乡 苏木 街道 区公所.共有38602个:其中21388个镇 7117个乡 8984个街道 957个民族乡 153个苏木 1个民族苏木 2个区公所.
个人想法省级行政区调整涉及到 国家战略大方向,可单独进行调整,暂且不做讨论.
乡级行政区仍作为基层行政区."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
地级市政府和 县级政府 多方面重合度越来越高,拆分地合并县有基础. 中国内地有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另算),333个地级行政区,约2800个县级行政区,接近40000个乡级行政区.平均1个省级管11个地级(四大直辖市没有地级行政区),平均1个地级管8个县级行政区,平均一个县级管14个乡级行政区.总结来说就是"省地县乡四级行政区划",31*11*8*14的结构.
二级下辖三级的数量过少,只有8个,直接取消地级,省管辖的县级又过多,超过90个.
拆分大地级市 整合2800个县级行政区为1000个左右(大约3合成1)为 新地级(县级)行政区.
新地级(县级)行政区直管 乡镇街道."都"/"郡"/"县"/"邑"按照
人口梯度分四档替代市 作为新的通名.
1个省级管 30个左右的新地级(县级)行政区.保留了原地级市市辖区的新地级(县级)行政区发挥主力/牵头/辐射作用.
这样1个省级管32个新地级,1个新地级管38个乡级(在撤并一些乡镇街道,最后控制在30个左右),31*32*30的结构.
按照以往对 地级市的评级和编制等各种制度 适当修改对 新地级(县级)行政区 重新规划 分等分阶分级.
古时候 把基层政权设置在县级的时候,县级人口也就是几万甚至几千,比现在的乡镇人口只少不多.
到了康乾时代随着人口的增加 县域人口普遍超过10万之后,县衙“本部”就已经不是实际上的基层政府组织了.除县衙直领的区域 各种分县(巡检司/县丞)等等 县下机构也分别承担了相当多的基层治理职责.这时的县及各种分县的总数 约为四千多.
所以 现在的乡镇街道 可以理解为 "过去的县",只是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和 人事权.因此 省 新地级(县级) 乡镇街道,仍然是 三层结构.仍然是 可行的稳定的分层结构.31*32*30的结构 不会太多 也不会太少. 调整原则:- 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仍然共享,部分单位可省管,避免单独占用.结合近期国企办医院/国企办学校机遇.
- 原地级市的主城区和离区/县级市市区/县城和 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心乡镇街道 按情况转化为不同级别的 (聚落型)城市型功能区 http://xzqh.info/lt/read.php?tid=183062. 城市化建设应适当和 地域政区松绑.
- 编制上不增不减,保留职务和职级,人员充实到基层.口罩期间,暴露了基层人员 严重不足的问题.
- 稳定的情况下融化掉一层, 对国家实行任何政策都 通畅不少 减负不少,缓解 政策空转的问题.
- 区划对经济只能锦上添花,经济发展还是取决于 产业结构和 人才人力人口.
- 省面对30+新地级(县级),需要适当调整创新 工作方式,动不动召集下级开会/检查/考核 都受不了.
(广东21个地级市 四川省18个地级市 安徽16个地级市 河南省17个地级市等 都不少且 还不算省直管县). - 原面积小的地级市受制于土地狭小,可适当扩大面积.
- 省管 新地级(县级)数量上翻倍或者 3倍.和 省会一家独大 无直接关系.和各省自身的城市发展政策有 紧密关系.现在很多省区都是 强省会政策,GDP比重占全省比例越来越高.
对比[ 此帖被charles960在2024-03-28 18:5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