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处华夏民族摇篮——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这里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据考古发掘,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本区民和县阳洼坡曾发掘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仰韶文化遗址,其它地方多处发现类似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的遗址。
秦汉以前,这里居住着羌人。据传说,远在帝舜时,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相传三苗部落原住在今湖北、湖南或河南南阳至陕西商洛一带地区。“西羌之本出三苗,姜姓之别也”,“徙之三危,河关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秦历公时,“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说明人们过着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的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在今甘肃省永登县境设置令居寨,以御防羌人入侵。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置“护羌校尉”,筑西平亭(今西宁市),开始经略“湟中”。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地区先后设置一郡三县,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县(今民和县下川口)、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等县,均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的郡县体系。安夷县曾长时期为汉护羌校尉治所。献帝十八年(213年),析金城郡西部置西平郡(治所在今西宁市),河湟各县改属西平郡。
魏晋南北朝时,河湟地区曾被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相继统治过。这一时期,曹魏曾在中川、官亭一带设 置白土县,晋惠帝在允吾置晋兴郡,北魏废晋兴、左南、白土、允吾县,在龙支城(今古部)设置金城县,西魏改名龙支县;在化隆、循化 县境,北魏设置石城(治所在今群科)、广威(治所在今甘都)二县, 属洮河郡,隶鄯州(治所在今乐都县)。公元397年至414年,鲜卑族一支秃发部发展壮大起来,逐步占据了河西和湟水流域,建立起南凉王国,其都城曾建在今之乐都县。
隋唐时,今海东地区曾盛极一时,所处地位举足轻重。乐都县先后为西平郡、部州、陇右道治所,一度成为陇右乃至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地。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率兵亲征吐谷浑,四月渡黄河于临津关(今民和官亭),经古鄯到达西平郡,陈兵讲武,五月大猎于拔延山(今拉脊山之马阴山),“诏虞部量拔延山南北周二百里并立表记”。唐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行政区为十道,其中陇右道则统辖今甘、青、新部分地区。道置陇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理部州,都管兵七万五千人,马一万六百匹;河西节度使理凉州,都管兵七万三千人,马八千八百匹。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从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赞干布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一百多年中,唐与吐蕃的关系既有“交马互市”的和平安定时期,也有兵戎相见,征战不息的年代。特别在公元735年至749年,冲突逐步升级, 在廓州积石屯田区(今循化、化隆一带),双方反复进行了极为残酷的争夺战,都付出了重大伤亡。安史之乱后,唐军内调,无暇西顾,吐蕃乘机东进至甘陕,河湟地区被控制近百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不复统 一,唐末,“末”一度控制河湟。
宋元时,今海东地区曾先后被角厮罗、宋、金、西夏和元朝统治。 宋初、河湟吐蕃之一部腽末人角厮罗兴起,先以宗哥城(今平安县)、后以邈川城(今乐都县)、再以青唐城(今西宁市)为统治中心,建立角厮罗政权并臣属于宋,历时近百年。角厮罗统治时期,军力强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被青海吐蕃和后来的藏族传颂为传奇式英雄人物, 现被列为世界名著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主人公格萨尔王就是以角厮罗为原形创作的。公元1097年,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改邈川城为湟州,改廓州为宁塞城。崇宁三年(1104 年),角厮罗政权灭亡,宋改鄯州为西宁州。
宣和元年(1119年),改湟州为乐州。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公元1227年春,蒙古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河湟地区纳入蒙古汗国。公元1253年,蒙古汗国在河州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甘、青吐蕃部落。公元1261年,撤废乐州、廓州,改属西宁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设甘肃行中书省(治甘州,今张掖),辖西宁州。公元十三世纪初,自1219年成吉思汗西侵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大量征服和迁徙到东方来。撒拉族先民一百七十户人由尕勒莽兄弟带领从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迁徙到了今循化县。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元朝下令“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赛赤、哈散等俾耕种之”, 回族先民遂进入青海,一部分在今海东地区垦荒种地,定居下来。
明清两朝,今海东地区除循化县较长时间属河州管辖外,其余属西宁卫、府辖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元甘肃理问所土官祁贡哥星吉在冀宁大都途中归附明朝,被授于副千户之职,令守碾伯。洪武四年(1371年),元甘肃行省右丞朵尔只失结和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及一批元朝官吏纷纷归顺明朝,元在青海的统治结束。洪武六年(1373年), 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辖6个千户所,今海东地区有碾伯(乐都〉、古鄯(民和)2个千户所。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李白成部将贺锦攻克西宁,捕获卫指挥使祁廷谏和卫指挥同知李夭俞等并押送西安。清顺治二年(1645年),英亲王阿济格率兵击败了李自成军入西安,释放了押在狱中的祁廷谏、李天俞等人,仍授其原职,令回西宁招抚各族部众归清,同时清军孟乔芳部进入青海,今海东地区归属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新置西宁县,废碾伯、古部 千户所置碾伯县。今海东地区又属西宁府的西宁县和碾伯县管辖。乾隆九年(1774年),在今化隆县置“巴燕戎格抚蕃厅”,隶西宁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改置循化厅;明清时期,明在青海确立了土司制度,遂成为一种正式的地方政治制度,清朝袭之,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才被完全废止。清末政治腐败,在咸丰、同治年间多次发生了河湟回族、撒拉族反清起义斗争。声势和规模较大的有循化撒拉族苏四十三、化隆回族马文义(马尔三)、署理西宁知府的马桂源、循化撒拉族韩文秀等所领导的起义。特别是马文义的起义军发展到了十几万人,成为西北回民大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起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都严重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任命马贼为西宁总兵,从此马麟、马步芳盘踞青海统治近四十年。次年改循化厅为循化县、改巴燕戎格抚蕃厅为化戎县(后改巴燕县、又改为化隆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 青海正式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增设互助县。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兰州战役胜利,遂进军青海。9月1日至4日,先后解放循化、民和、乐都、化隆等县,5日进入西宁市,至12日又解放互助县,海东人民获得了新生。
经国务院1978年10月19日批准,从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辖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79年3月,中共海东地委和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正式设立,驻平安县平安镇。1986年民和县改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99年12月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1.2自然地理
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东"以位于青海湖东而得名。全境东西长约124.5公里,在东经100°41.5′~103°04′之间;南北 宽约180公里,在北纬35°25.9′~37°05′之间。全区总面积13160平方公里。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它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
本区地处祁连山支脉大板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650~2835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整纵横,气候属于高原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为323.6 毫米,总蒸发量为1644毫米。
1.3土地资源
海东地区土地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4.47万亩,耕地 占总面积的15.93%;林地面积369.82万亩,占总面积的18.67%;可利 用草山草坡88557万亩,占总面积的44.72%;鱼水面积5175亩,占 0.03%,四项之和约为总土地面积的82.02%,其余为石山或荒山。 1.6矿产资源
本区目前探明的矿藏资源有:石灰石、钙芒销、石膏、石英石、煤 炭、硫铁、油母页岩、金矿等。另外还有铁、磷、锰、铝、铜、钼、 铅、镍、铬、钴、锌、铂、石棉、萤石、石墨、石英、云母、红柱石、 方解石、重晶石、大理石等数十种金属、非金属矿。
1.4水利资源、
我区水资源较丰富,黄河、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湟水河、大通河都流经区境,形成三大水系,黄河在我区长度189公里,在建和拟建大中型 电站9座,装机容量673万千瓦,年发电10074万度。
1.5主要物产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裸、大麦、玉米、养麦、燕麦、油菜、蚕 豆、豌豆、黄豆、扁豆、香豆、马铃薯、胡麻、红花、甜菜等。
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猪、八眉猪、海东鸡等。
水产资源:主要有虹鳝鱼、链鱼、鲸鱼、筋鱼等。
植物资源:盛产"三红"苹果(红元帅、红星、红冠),接杏、桃 子、花椒、辣椒久负盛名。主要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拘 祀、甘草等;野果和蔬用植物有发菜、草莓、山桂、山葡萄、称猴桃等。食用菌类有蘑菇、黑木耳、鹿角菜、柳花菜等。
1.6名胜古迹
海东地区有古建筑8处,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2处,著名古迹和旅游点有:瞿昙寺:位于乐都县城南25公里的瞿昙寺。明代宫式群组建筑,有“小故宫”之称。始建于明太祖洪武20年(公元1387年),以藏汉建筑工艺的完美结合和珍贵文物的收藏驰名佛教界。柳湾民族公墓:位于乐都县东17公里,是我国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处原始社会墓地。属新石器时代。已发掘1714座, 出土文物3万余件,以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为主,其中一件"裸体人像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海东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约有25处,比较著名的有: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甘青两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靠近丝绸之路,距互助县城威远镇78公里,总面积169万亩。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古木参天,山峦叠障,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已定名的有900多种。同时, 鹿、熊、雪豹、藏雪鸡等野生动物达100多种,北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青海高原上的“风光明珠”、“植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 孟达自然保护区:被美誉为青藏高原上的“西双版纳”的孟达自然保护区,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东二十公里的黄河上游南岸。这里不但柴果云杉、侧柏、猕猴桃等珍贵树种无以伦比,而且一些象苏门羚 (四不象)、林麝、袍子等珍惜动物也繁衍在此。漫游林区,怪石磷峋,瀑布垂挂,古树高耸,眺望“天池”,水天一色,碧波倒映,鸟翔鱼游,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1.7历史人物
历史上曾在海东地区有较大影响和海东籍人在青海省及全国较有影响的人物主要有:
著名政治家:战国初期河湟地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南凉国主秃发乌孤,宋代角厮罗政权的缔造者欺南陵温(亦称角厮罗、又为部族名称和政权名称);著名军事将领:西汉将军李息、后将军赵充国,东汉度辽将军吴棠,北魏镇北将军封沓,唐朝将军黑齿常、哥舒翰,吐蕃尚婢婢、论恐热,宋将王厚、童贯,明征西将军邓愈;
地方军政要员:东汉陇西太守马援,武威太守代护羌校尉傅育,陇西太守伐护羌校尉张纤,金城西部都尉曹凤,金城太守代护羌校尉候霸,护羌校尉段颖、韩皓、马续,南凉国第二、三代国主秃发利鹿孤、秃发辱撞,西魏部州都督柳桧,唐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朝,宋拥立角厮罗政权的宗哥(今平安)僧入李立遵、邈川城(今乐都)吐蕃首领温逋哥,宋洮西安抚使王瞻,元甘肃行中书省右丞朵尔只失结,元末甘肃理问所土官、明授副千户职、碾伯守备祁贡哥星吉,元末西宁州同知、明授西宁卫世袭指挥李南哥及其子摺右军都府左都督、封会宁伯的李英、其孙摺陕西行都司指挥使,封高阳伯特进光禄大夫的李文,明西宁卫指挥同知后摺升为甘肃总兵,功加太子少保的祁秉忠,明授副将、提升为都督、挂镇西将军印出任临洮镇总兵、延绥总兵、赐加太子少保、进太子太保的今平安县小峡乡人王承恩,明末清初西宁卫指挥使祁廷谏、卫指挥同知李天俞,清碾伯(今乐都)人由甘肃提标参将摺升襄阳总兵的祁伯豸,其弟由参将摺升浙江金华副总兵的祁仲豸,清碾伯千户所千总、《康熙碾伯所志》撰著者李天祥,清任太仓州(今江苏太仓县)同知、迁任广东盐课提举(主管盐业税收)的今平安县人李愈棠,清乾隆迁升为浙江兴化营副将、广东潮州南澳镇总兵、四川重庆镇总兵的今化隆县回族人马龙,清循化厅同知、《循化厅志》撰著者龚景翰,清丹噶尔厅同知、《丹噶尔厅志》撰著者杨治平。
文化教育、宗教界和其它方面:东汉时世居破羌(今乐都)学识渊博、弃政从教被尊为汉“三老”的赵充国五世孙赵宽,元代撒拉族始祖尕勒莽,明朝以功封为西宁僧纲司都纲职、筹建曲昙大寺、被尊为曲昙寺第一代祖师的三罗。被列为藏文文法权威著作、长达50多万字的 《赛多文法》的作者五世赛多.罗桑崔臣嘉措。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河湟回族撒拉族农民反清起义首领苏四十三、马文义(马尕三)、马桂源、韩文秀。
1.8现代革命史
海东地区在青海建省前隶属于甘肃省。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共和国诞生这一历史时期中,海东未能建立中共党的组织,却有一大批各族爱国青年志士先后投奔于国民革命军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反帝、反封建、反军伐割据、抗日战争以及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五四”运动前夕的1917一1918年,乐都县人焦桐琴追随孙中山北伐,在甘肃兰州策动反军伐活动遭到追杀,孙中山于 1918年1月12日和13日两次加电云南总督唐继尧称“焦桐琴等已杀新建右军团统军赴导河,执事举足重轻,国人企仰,尚望举兵援助,与南方一致进行......”。后焦赴川督熊克武军中任职,于1920年6月25 日在黄浒镇战役中阵亡。循化县女青年邓春兰于1919年5月19日在兰州致信北大校长蔡元培,并向报界呼吁《解除大学女禁》。北京《晨报》、上海《国民日报》等报刊作了报道,支持舆论空前,引起全国社会各界极大反响,邓春兰也成为北大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之一。在学习期间,邓创办杂志、撰写文章、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1922年回兰州,在中共甘肃特别支部负责人宣侠父、银清泉主持下主办《妇女之声》杂志,并积极参与进步青年组织的活动,为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
1929年有一批海东籍青年参加了国民军冯玉祥部队,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1931年“宁都起义”,该军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经过长征在甘肃与主力部队会合后编入西路军。1936年10月到1937年,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一条山、高台等地在给养不足和各种条件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与蒋马匪军浴血苦战,遭到重大伤亡。除七百多人进入新疆,少数人回到延安外,大部分同志牺牲或被俘、或失散,其中有海东籍同志。在被俘的将士中,又有一部分同志被枪杀、活埋,一部分劳役、做苦工,也有一部分逃亡、流散在海东地区各地。1937年,马步芳将被俘的一部分西路军600余人遣送到荒无人烟的循化县赞卡呼一带垦荒种地七年之久,有400余人死亡并埋葬在这里。据不完全统计,流落在全区的西路军战士约100人。
抗日战争期间,海东地区的优秀儿女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奔赴前线,浴血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做出了贡献。互助县高寨乡曹家堡人曾国佐在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历任团长、副旅 长、副师长等职。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时,任一○九旅副旅长的曾国佐以该旅二一九团金振中营为前锋,亲率士兵迎头痛击日军,血战芦沟桥,给日军以重创,日军指挥官松游少将被击毙,田代中将剖腹自杀。这就是芦沟桥事变中国军队打响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后来,曾国佐在延安受到毛主席和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热情接待。曾任国民党第七十九军九十八师二九三团上校团长的民和县古鄯人马登云,从1938年到1943年先后在华东战场、湖南长沙等地与日军多次作战,记大功一次, 1944年8月在湖南白河渡战役中壮烈殉国,时年38岁。参与中原战场作战的青海暂编骑兵第一师部队中有一大批战士是海东籍人,如该师师部中校参谋、后任副团长、野战医院院长的平安县东营村人王登杰。该师转战于河南、安徽、山西等省,奇袭怀远、智守万寨、西打淮阳、长期与敌周旋于黄泛区和肥河、颖河、涡河之间,屡战于龙亢镇、陆瓦房、尤家花园等地,驰援山西芮城、参战河南潢川等大小战役数十次, 歼敌几千人,曾使日军闻风丧胆。同时该师也付出了重大伤亡,副师长芦广伟、二旅旅长马秉忠、一团团长冶世金、营长霍世魁等数以千计的爱国官兵战死沙场。出生于民和县马营红花寺、后来成为甘南卓尼多康寺活佛的怀来仓.肋巴佛,1942年组建藏军,1943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在甘南宣布起义,反蒋抗日。一时联合农民起义的烈火遍及陇南二十余县,俗称“甘南民变”。先挥戈南下逼武都,后挥师北上攻武山,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后在滩鸽镇与敌作战失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教育和支持、关怀下,肋巴佛于1947年入党,同年四月赴延安, 行至平凉途中因汽车出事不幸身亡,时年31岁。
一九四九年八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兰州战役胜利,马家军溃散。九月一日至四日,解放大军分别从民和、循化县进军青海,五日抵达西宁,沿途的乐都、化隆县得以解放,至十二日又解放互助县,自此海东各族人民获得新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