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sohu.com/63/50/news206105063.shtml记者:与泰晤士河、塞纳河相比,浩大雄浑的黄浦江宽多了。可听说黄浦江原本比苏州河还窄,而如今最令我们引以为傲的外滩最宽段,还是明代祖先挖出来的,有这么回事?
马学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谁能想到呢,“挖”出了一个大上海。当年挖河为治水,史书上记着这么条民谣,“尚书治河,功多怨多;千百年后,功在怨磨。”挖河征用十万人,前后历时三年多,老百姓难免有怨声。七百年过去了,当年挖出黄浦江,今日成就大上海,怨之不存,功在千秋!其实,原本的“黄浦”很小,水宽“仅一矢之力”,只够格“浦”。上海的主流是时称吴淞江的苏州河,号称“可敌千浦”。两条河各行其道,各自出海,井水不犯河水的。明朝初年,为治江南水患,户部尚书夏原吉开挖两江之间的河沟范家浜,从此,“小”黄浦流过“大”苏州河,快畅出海。黄浦由小变大了,明弘治《上海志》记载,被挖通的黄浦,“阔三十余丈”,大概一百米。
记者:奇怪的是,今日黄浦江,宽达600 到800 米,比“阔三十余丈”还要宽出好几倍,这也是人工疏浚的吗,难道几百年前的古人已料到,黄浦江今天要开万吨轮?
马学强:的确是个谜。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江浦合流”和随后的20多次疏浚,造就了今天黄浦江,但为什么挖得这么宽,没人解释。以明清木船的体量,行船根本无需如此宽大的水面。再说,先人总不会故意挖掘天堑,使黄浦江宽得直到今天,架桥仍然大不易。也曾经有人提出,黄浦江之宽是
河流自然冲刷的结果,可上海地势低平,流速迟缓,河道不淤就不错了,哪还有力冲阔河床。可惜的是,从明朝弘治《上海志》到清朝嘉庆《上海县志》,三百年间再无黄浦江“变宽”的记载。史料缺失,谜悬千古啦。
伍江(同济大学教授):这个谜有待
历史学家继续求证。而事实上,正因为黄浦江宽,工业时代的巨轮得以直抵上海城下;正因为黄浦江宽,浦东才像处女地般为上海留下一块后发展的大空间;正因为黄浦江宽,浦江两岸才有了世界级
城市人无我有的独特之壮美,才成就了这一份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