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546阅读
  • 183回复

[规划其他]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6-13
— 本帖被 keating 执行合并操作(2015-10-08) —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2011年06月09日 08:51:21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0〕46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明确的原则和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并认真实施。各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要求,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国务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目  录

序  言
第一篇 规划背景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自然状况
                           第二节 综合评价
                           第三节 突出问题
                           第四节 面临趋势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一节 开发理念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划
                           第三节 重大关系
                

第三章 开发原则
                第一节 优化结构
                第二节 保护自然
                第三节 集约开发
                第四节 协调开发
                第五节 陆海统筹
              
  第四章 战略目标
                第一节 主要目标
                第二节 战略任务
                第三节 未来展望
                
第三篇 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
              
第五章 优化开发区域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
                
第六章 重点开发区域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第七章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 发展重点
                第三节 其他农业地区
              
第八章 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类型
                第二节 规划目标
                第三节 发展方向
                第四节 开发管制原则
              
第九章 禁止开发区域
                第一节 功能定位
                第二节 管制原则
                第三节 近期任务
                
第四篇 能源与资源
                
第十章 能源与资源
                第一节 主要原则
                第二节 能源开发布局
                第三节 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五篇 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 区域政策
                第一节 财政政策
                第二节 投资政策
                第三节 产业政策
                第四节 土地政策
                第五节 农业政策
                第六节 人口政策
                第七节 民族政策
                第八节 环境政策
                第九节 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第十二章 绩效考核评价
                第一节 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节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第六篇 规划实施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职责
                第二节 省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第三节 监测评估
              

附件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表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表2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表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表4 国家森林公园
                表5 国家地质公园
                附件3:附图
                图1 中国地形图
                图2 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图3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
                图4 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图5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图6 目前开发强度示意图
                图7 开发区分布图
                图8 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9 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10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1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图12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示意图
                图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评价图
                图14 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图15 二氧化硫排放分布图
                图16 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布图
                图17 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图18 人口集聚度评价图
                图19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布图
                图20 交通优势度评价图



                                 序  言
                
        国土空间(1)是宝贵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家园,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我们的家园。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编制,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3),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海洋既是目前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发布实施。
                          第一篇 规划背景
                
            巍峨的群山,纵横的河流,广袤的草原,肥沃的农田,辽阔的海洋,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家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一家家工厂不断涌现,一条条公路纵横南北,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然一新,我们的家园发生了深刻变化。构建美好家园,首先要了解我们这片家园的自然状况,认识已经发生的变化以及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一章 规划背景  ——认识我们变化着的家园
                
第一节 自然状况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现海拔差异明显的三大阶梯。地形种类多样,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均有分布(4)。西部高山广布,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平坦低缓,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图1 中国地形图)
                
            ——气候。我国受地形地貌和季风环流影响,既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也有温带大陆性、高原山地和海洋性气候。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水热条件空间分异明显。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热量不足;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干旱气候,降雨稀少。
                
            ——植被。我国植被类型丰富,有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荒漠和草本沼泽等。森林覆盖率较低,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北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
                
            ——灾害。我国自然灾害(5)种类多,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并具有显著的共生性和伴生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其他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海洋。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第二节 综合评价
                
        经对全国陆地国土空间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优势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角度,我国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
                
         ——陆地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少。我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山地多,平地少,约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有180余万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较少,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图2 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经济布局不相匹配(6)。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仅占19%;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紧张,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了48%。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南方一些水资源充裕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水资源短缺,既影响着经济发展,也制约着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分布,还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图3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相对短缺。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品种齐全,但主要化石能源(7)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并与主要消费地呈逆向分布(8)。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优质化石能源资源严重不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总量、分布、结构与满足消费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生态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我国生态类型多样,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但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脆弱因素复杂。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中度脆弱区域占25.5%。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适宜开发的有限区域集中展开。(图4 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自然灾害频繁,灾害威胁较大。我国受灾害影响的区域及人口较多,巨灾风险很大。部分县级行政区位于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区域范围内。频发的自然灾害,加大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许多隐患。(图5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空间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坚持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极为重要(13)。为有效解决国土空间开发中的突出问题,应对未来诸多挑战,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立足我国国土空间的自然状况,明确国土空间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二章 指导思想
                ——开发我们家园的新理念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4),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新的开发理念,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中华民族美好家园。
                
第一节 开发理念
                
        本规划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中的“开发”(15),特指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限制开发,特指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并不是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对农产品主产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要鼓励农业开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允许一定程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将一些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并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农业生产力和生态产品生产力,实现科学发展。
                
         ——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不同的国土空间,自然状况不同。海拔很高、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以及其他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并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有的区域甚至不适宜高强度的农牧业开发。否则,将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造成损害。因此,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区分主体功能的理念。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从提供产品的角度划分,或者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或者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或者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在关系全局生态安全的区域,应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主体功能,把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作为从属功能,否则,就可能损害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比如,草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若超载过牧,就会造成草原退化沙化。在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应把提供农产品作为主体功能,否则,大量占用耕地就可能损害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因此,必须区分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根据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开发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16)。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的理念。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不同,因而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规模不同。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由于不适宜或不应该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因而难以承载较多消费人口(17)。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口主动转移到就业机会多的城市化地区。同时,人口和经济的过度集聚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会给资源环境、交通等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因此,必须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18)。
                
            ——控制开发强度(19)的理念。我国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国土空间占很大比重。平原及其他自然条件较好的国土空间尽管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这类国土空间更加适宜发展农业,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不能过度占用耕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由此决定了我国可用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并不宽裕。即使是城市化地区,也要保持必要的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人口对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因此,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有节制地开发,保持适当的开发强度。(图6 目前开发强度示意图)
                
            ——调整空间结构(20)的理念。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等不同类型空间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的反映,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空间载体。空间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及资源配置效率。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建成区、建制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区、农村居民点和各类开发区的总面积已经相当大,但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必须把调整空间结构纳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中,把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从占用土地为主转到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来。
                
            ——提供生态产品(21)的理念。人类需求既包括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从需求角度,这些自然要素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产品的性质。保护和扩大自然界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活动也是发展。总体上看,我国提供工业品的能力迅速增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因此,必须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划分
                
        根据以上开发定义和开发理念,本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以下主体功能区:
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22);
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按层级,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
                
        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为基准划分的。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
        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都属于城市化地区,开发内容总体上相同,开发强度和开发方式不同。
                
            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层面的禁止开发区域,包括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
                
            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对城市化地区主要支持其集聚人口和经济,对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支持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支持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第三节 突出问题
                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9),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耕地减少过多过快,保障粮食安全压力大。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人均耕地由1.59亩减少到1.37亩,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
                
            ——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10)功能退化。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肆意开发,导致部分地区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11),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恶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频发。
                
            ——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一些地区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能源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大规模长距离调水、运煤、送电、输气的压力越来越大,也带来了交通拥挤、地面沉降(12)、绿色生态空间锐减等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大气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差,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工矿建设占用空间偏多,开发区占地面积较多且过于分散。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单位面积的产出较低,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距大。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失衡,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异地居住,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过大。
              
第四节 面临趋势
                
            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土空间开发的趋势,妥善应对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满足居民生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处于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和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既对扩大居住等生活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因农产品需求增加等因素,对保护耕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城市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既增加了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要求,也带来了农村居住用地闲置等问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许多新课题。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尚处于继续发展完善的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占用更多空间,甚至不可避免地占用一些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
                
            ——经济增长趋于多极化,满足中西部地区的建设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多极化趋势。随着东部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饱和,经济增长加快向中西部适宜开发的区域拓展,这就需要继续扩大这些区域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空间。
                
            ——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满足水源涵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将长期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用水需求增加,水资源短缺将更趋严重,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都面临极大压力。满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资源的节约和科学配置,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湖泊、湿地、草原和森林等水源涵养的空间。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保护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面临挑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既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又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少地改变土地的自然状况,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增强固碳能力。
                
            总之,我们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而保护耕地,还要为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应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保护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我国国土空间开发面临诸多两难挑战。
            
                
                
第三章 开发原则——科学开发我们家园的准则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基本原则。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推动科学发展,但不同主体功能区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内容和主要任务不同。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发展,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现实行动。城市化地区要把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保护好耕地和生态;农产品主产区要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保护好生态,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非农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把增强提供生态产品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可适度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的适宜产业。
                
第一节 优化结构
                要将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23)。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调整空间结构。保证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适度压缩工矿建设空间。
                
        ——严格控制城市空间总面积的扩张,减少工矿建设空间。在城市建设空间中,主要扩大城市居住、公共设施和绿地等空间,严格控制并压缩工业空间。在工矿建设空间中,压缩并修复采掘业空间。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全国耕地总面积,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对耕地按限制开发要求进行管理,对基本农田按禁止开发要求进行管理。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各类开发建设活动都要严格贯彻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要在依法报批用地前,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同的耕地。
         ——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禁止开垦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稳定草原面积,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人工草地。
                
         ——增加农村公共设施空间。按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适度减少农村生活空间,将闲置的农村居民点等复垦整理成农业生产空间或绿色生态空间。
         ——适度扩大交通设施空间。重点扩大城市群内的轨道交通空间,对扩大公路建设空间要严格把关。
                
         ——调整城市空间的区域分布。适度扩大优化开发区域的城市建设空间,从严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扩大面积。扩大重点开发区域的城市建设空间,适度扩大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严格控制限制开发区域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从严控制开发区总面积。(图7 开发区分布图)
                            
第二节 保护自然
                
            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国土空间的不同特点,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进行有度有序开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
                ——把保护水面、湿地、林地和草地放到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位置。
                
            ——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编制区域规划等应事先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并把保持一定比例的绿色生态空间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脆弱、生态系统重要、环境容量小、地震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适度控制其他开发活动,缓解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
                ——严禁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要尽可能不损害生态环境并应最大限度地修复原有生态环境。
                
            ——加强对河流原始生态的保护。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及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在保护河流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资源。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对超采的治理和对地下水源的涵养与保护。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预防监督。
                ——交通、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从严控制穿越禁止开发区域。
                
            ——农业开发要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积极发挥农业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严禁有损自然生态系统的开荒以及侵占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农业开发活动。
                
            ——在确保省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继续在适宜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在农业用水严重超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水(24)。
                ——生态遭到破坏的地区要尽快偿还生态欠账。生态修复行为要有利于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
                ——保护天然草地、沼泽地、苇地、滩涂、冻土、冰川及永久积雪等自然空间。
            
第三节    重大关系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应处理好以下重大关系:
                
            ——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主体功能不等于唯一功能。明确一定区域的主体功能及其开发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不排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作为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集聚人口和经济,但也必须保护好区域内的基本农田等农业空间,保护好森林、草原、水面、湿地等生态空间,也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和生态产品。限制开发区域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但也允许适度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允许发展那些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当地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允许进行必要的城镇建设。对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政府从履行职能的角度,对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
                
            ——主体功能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把农产品主产区作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是为了切实保护这类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区域的耕地,使之能集中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更集中地落实到这类区域,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此外,通过集中布局、点状开发,在县城适度发展非农产业,可以避免过度分散发展工业带来的对耕地过度占用等问题。
                
            ——主体功能区与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关系。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往往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或生态功能比较重要,并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往往只是“点”的开发,主体功能区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更多地是“片”的开发。将一些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并不是要限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而是应该按照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
                
            ——主体功能区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为了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细化区域政策,更有力地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把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确定为优化开发区域,就是要促进这类人口密集、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区域,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移,从而也可以为中西部地区腾出更多发展空间。把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是为了引导生产要素向这类区域集中,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经济发展。把西部地区一些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条件的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生态产品生产力,使国家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的政策能更集中地落实到这类区域,尽快改善当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条件。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政府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设计和总体谋划,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是确保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在各地区各部门充分沟通协调基础上确定的。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科学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是,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并据此配置公共资源,完善法律法规和区域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市场主体根据相关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有序进行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编制规划和制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这类区域集聚。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形成,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来约束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行为,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引导地方人民政府和市场主体自觉推进主体功能建设。
              
                              
第三章 开发原则——科学开发我们家园的准则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基本原则。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推动科学发展,但不同主体功能区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内容和主要任务不同。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发展,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现实行动。城市化地区要把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保护好耕地和生态;农产品主产区要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保护好生态,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非农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把增强提供生态产品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可适度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的适宜产业。
                                
第一节 优化结构
                              
    要将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23)。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调整空间结构。保证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适度压缩工矿建设空间。
     ——严格控制城市空间总面积的扩张,减少工矿建设空间。在城市建设空间中,主要扩大城市居住、公共设施和绿地等空间,严格控制并压缩工业空间。在工矿建设空间中,压缩并修复采掘业空间。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全国耕地总面积,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对耕地按限制开发要求进行管理,对基本农田按禁止开发要求进行管理。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各类开发建设活动都要严格贯彻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要在依法报批用地前,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同的耕地。
     ——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禁止开垦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稳定草原面积,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人工草地。
  ——增加农村公共设施空间。按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适度减少农村生活空间,将闲置的农村居民点等复垦整理成农业生产空间或绿色生态空间。
  ——适度扩大交通设施空间。重点扩大城市群内的轨道交通空间,对扩大公路建设空间要严格把关。
——调整城市空间的区域分布。适度扩大优化开发区域的城市建设空间,从严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扩大面积。扩大重点开发区域的城市建设空间,适度扩大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严格控制限制开发区域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从严控制开发区总面积。(图7 开发区分布图)
                                
第二节 保护自然

     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国土空间的不同特点,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进行有度有序开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
   ——把保护水面、湿地、林地和草地放到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位置。
     ——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编制区域规划等应事先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并把保持一定比例的绿色生态空间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脆弱、生态系统重要、环境容量小、地震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适度控制其他开发活动,缓解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
        ——严禁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要尽可能不损害生态环境并应最大限度地修复原有生态环境。
     ——加强对河流原始生态的保护。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及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在保护河流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资源。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对超采的治理和对地下水源的涵养与保护。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预防监督。
     ——交通、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从严控制穿越禁止开发区域。
  ——农业开发要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积极发挥农业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严禁有损自然生态系统的开荒以及侵占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农业开发活动。
  ——在确保省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继续在适宜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在农业用水严重超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水(24)。
  ——生态遭到破坏的地区要尽快偿还生态欠账。生态修复行为要有利于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
  ——保护天然草地、沼泽地、苇地、滩涂、冻土、冰川及永久积雪等自然空间。
                                
第三节 集约开发

     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走空间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把握开发时序,使绝大部分国土空间成为保障生态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空间。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他城市化地区要依托现有城市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25),建设好县城和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严格控制乡镇建设用地扩张。
        ——各类开发活动都要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空间,尽可能利用闲置地、空闲地和废弃地。
  ——工业项目建设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则集中布局。以工业开发为主的开发区要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率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各类开发区在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前,不得扩大面积。
  ——交通建设要尽可能利用现有基础扩能改造,必须新建的也要尽可能利用既有交通走廊。跨江(河、湖、海)的公路、铁路应尽可能共用桥位。
                                
第四节 协调开发
  要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进行开发,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
    ——按照人口与经济相协调的要求进行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在集聚经济的同时要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
     ——按照人口与土地相协调的要求进行开发。城市化地区和各城市在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同时,要增加相应规模的人口,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减少人口规模的同时,要相应减少人口占地的规模。
  ——按照人口与水资源相协调的要求进行开发。确定城市化地区和各城市集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产业结构,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按照大区域相对均衡的要求进行开发。在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培育形成若干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城市群,通过推进城镇化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进行开发。城市建设必须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预留生活空间,有条件的地区要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到农村居民点。
  ——按照统筹上下游的要求进行开发。大江大河上游地区的各类开发要充分考虑对下游地区的影响。下游地区要积极吸纳上游地区人口,上解财政收入,帮助上游地区修复生态环境和实现脱贫。
  ——按照统筹地上地下的要求进行开发。各类开发活动都要充分考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地下要素,充分考虑地下矿产的赋存规律和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利用地下空间。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布局、密度等,要与各主体功能区的人口、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相协调,宜密则密,宜疏则疏。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高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中转和衔接能力。
                                
第五节 陆海统筹

  要根据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的统一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要充分考虑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海洋开发内容及开发现状,并与陆地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区相协调。
  ——沿海地区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规模要与海洋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统筹考虑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
  ——严格保护海岸线资源,合理划分海岸线功能,做到分段明确,相对集中,互不干扰。港口建设和涉海工业要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和近岸海域。
  ——各类开发活动都要以保护好海洋自然生态为前提,尽可能避免改变海域的自然属性。控制围填海造地规模,统筹海岛保护、开发与建设。
    ——保护河口湿地,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
                                
第四章 战略目标   ——我们未来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主要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的总体要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
  ——空间开发格局清晰。“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全国主要城市化地区集中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总量;“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供给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基本形成,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开发强度控制在3.91%(26),城市空间控制在10.65万平方公里以内,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减少到16万平方公里以下,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新增面积控制在3万平方公里以内,工矿建设空间适度减少。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0.33万平方公里(18.05亿亩),其中基本农田不低于104万平方公里(15.6亿亩)。绿色生态空间扩大,林地保有量增加到312万平方公里,草原面积占陆地国土空间面积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河流、湖泊、湿地面积有所增加。
  ——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城市空间创造的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明显提高。粮食和棉油糖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单位面积绿色生态空间蓄积的林木数量、产草量和涵养的水量明显增加。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不同区域之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条件的差距缩小,扣除成本因素后的人均财政支出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退化面积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50亿立方米以上。草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左右。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
            
                   表1 全国陆地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指标
                                指  标               2008年                 2020年
                                开发强度 (%) 3.48                            3.91
                                城市空间 (万平方公里) 8.21          10.65
                                农村居民点(万平方公里) 16.5        316
                                耕地保有量(万平方公里) 121.72  120.33
                                林地保有量(万平方公里) 303.78312
                                森林覆盖率(%) 20.3623

                                
第二节 战略任务

      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出发,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着力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三大战略格局”。
  ——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以陆桥通道(27)、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化开发,形成3个特大城市群;推进哈长、江淮、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等地区的重点开发,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图8 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东北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黄淮海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油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带;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产业带;河套灌区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华南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水稻、甘蔗和水产品产业带;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棉花产业带。(图9 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要重点保护好多样、独特的生态系统,发挥涵养大江大河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要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护,发挥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东北森林带,要重点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发挥东北平原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北方防沙带,要重点加强防护林建设、草原保护和防风固沙,对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实行封禁保护,发挥“三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南方丘陵山地带,要重点加强植被修复和水土流失防治,发挥华南和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图10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
                              
第三节 未来展望

  到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之时,我们的家园将呈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美好情景。
  ——经济布局更趋集中均衡(28)。工业化城镇化将在适宜开发的一部分国土空间集中展开,产业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镇密集分布。在继续提升现有特大城市群整体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基础上,在其他适宜开发的区域,培育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形成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市化格局,使经济增长的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人口和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分布更趋集中均衡。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市有序转移,所腾出的闲置生活空间将得到复垦还耕还林还草还水,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将增加,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城市化地区反哺农业地区的能力增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人口更多地生活在更适宜人居的地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向城市化地区逐步转移,城市化地区在集聚经济的同时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的差距逐步缩小。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财政体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公共服务覆盖的人口规模更加匹配,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的差距缩小。
  ——资源利用更趋集约高效。大部分人口的就业和居住以及经济集聚于大城市群地区和城市化地区,基础设施共享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型的轨道交通成为大城市群的主要客运方式并间接降低私人轿车的使用频率;大城市群内将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市场指向型产品的运距缩短,物流成本降低;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得到广泛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形成。
  ——环境污染防治更趋有效。一定的空间单元集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得以扭转。随着主体功能定位的逐步落实,绝大部分国土空间成为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大幅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相对于小规模、分散式布局,经济的集中布局和人口的集中居住将大大有利于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
  ——生态系统更趋稳定。重点生态功能区承载人口、创造税收以及工业化的压力大幅减轻,而涵养水源、防沙固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等生态功能大幅提升,森林、水系、草原、湿地、荒漠、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近海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化地区的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合理规模。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得到控制,生态效能大幅提升。
 ——国土空间管理更趋精细科学。明确的主体功能定位,为涉及国土空间开发的各项政策提供了统一的政策平台,区域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将大大增强;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提供了基础性的规划平台,各级各类规划间的一致性、整体性以及规划实施的权威性、有效性将大大增强;为国土空间及其相关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提供了统一的管理平台,政府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化水平将大大增强;为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提供了基础性评价平台,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将大大增强。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1
发改委报告建议全国划分四大主体功能区 ZT
  本报记者 陈默   
  一幅被赋予了缓解资源环境矛盾、打破行政区划分割、促进区域分工和优势互补使命的区域经济新地图已显雏形。   

  日前,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下称“宏观院”)的课题组完成了报告《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研究》,提出国家层面5个优化开发区域、11个重点开发区域、24个限制开发区域的建议方案。   

  该课题由宏观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高国力牵头,课题经过验收后,相关成果和政策建议将上报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明年底完成主体功能区规划草案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三个因素来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思路和模式。这是有别于传统的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或者以往的七大区划分的中国区域经济新地图。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在2007年9月底前提出方案和政策框架,该年年底之前编制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草案)》,报国务院审议。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了由发改委主任马凯任组长,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环保总局等14部委办局组成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的具体工作由发改委规划司牵头负责。发改委曾到数个省份调研,并在东、中、西和东北等区域选取了8个试点(江苏、浙江、湖北、河南、云南、重庆、新疆和辽宁)。   

  但是,正如四大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构想自提出之始就引发争议一样,要对相关问题达成共识并不容易。各地竞争进入“重点开发区域名单”,而担心被列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因此,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划到哪里、划多大,都成为焦点问题。而针对划分标准、划分层次,以及划分的基本单元等具体思路,也存在诸多分歧。   

  国家和省两级主体功能区划体系   

  课题组按照国土部分覆盖、自上而下、基本依托行政区、科学性和可行性并重、动态调整等基本原则,提出了基本思路——构建国家和省两级主体功能区划体系,两级均以县为划分基本单元;国家和省政府分别提出划分标准和确定政策重点。   

  对于基本依托行政区的原则,高国力解释说,主要是划分主体、政策实施和监管主体仍然离不开现有的行政区,但是划分对象或者基本单元可以打破现有行政区,在局部区域,特别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划分,可以适度构建跨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   

  至于划分的基本单元,此前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方案是——国家层面划到地市级,省划到县级。而课题组认为,国家和省两级都划到县级单位(目前全国有2862个)是现实可行的选择。因为县级单位长期以来相对稳定,数量、国土面积、经济实力和管理手段都比较适中。另外,目前正在推进的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等体制改革也提高了县作为基本单元的可行性。   

  而在划分标准上,课题组建议,中央和省级政府分别制定两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标准。中央层面,“不管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均应依照国家统一标准,不能随便制定倾斜性或者照顾性标准。”   

  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分类政策   

  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之后,最关键的是分类政策的设计。   

  课题组建议,中央政府层面由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改委)确定分类政策总的方向和要求,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政策实施细则和条例,还应适时成立负责主体功能区划的组织、管理、协调和评估的专门机构。   

  成立类似机构的呼声早已有之。目前我国已有西部办、东北办等机构,成立中部办也在进展当中。新近中科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则建议设立类似美国地区开发署这样的机构。不过发改委系统人士说,虽然这是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做法,但目前在我国还不现实。   

  课题组建议,在省一级也要制定和实施本省层面的主体功能区分类政策。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因主体功能区划而产生的省内财政转移支付,中央应给予全部或部分财政支持,而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则主要依靠当地政府自行安排。   

  高国力解释说,分类政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相结合。主要的政府手段包括产业、投资、财税和土地、环保、人口管理和政绩考核等政策。对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告诉你不能开发什么,其他的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地区,政府“除了确定不能开发,还要引导和扶持去做能开发的”。   

  优化开发地区主要是经济和人口高度密集、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主要方向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政策导向上,首先是制定产业优化和转移导向目录,在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方面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效能标准,设定高于全国平均标准的产业用地门槛,并先行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政策。   

  重点开发地区主要是经济发展潜力大、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有待改善的地区,未来经济规模将进一步壮大,而且是产业和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政策导向上主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支持,有针对性地适当扩大建设用地供给,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及配套能力建设等。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地区和重要的水源补给区、蓄滞洪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和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政策上包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公共支付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定受益者补偿制度和建立有利于限制开发区域生态保护的税费制度)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引导生态移民、扶持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等。   

  禁止开发区域的范围目前比较明确,当下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管护职责分工、实施核心保护区内人口搬迁、对区内居民给予补贴补助等。   

  目前在生态补偿和资源供给、开发和消费链条上的利益平衡机制,主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纵向补偿,补偿标准比较低,而且政策带有较强的部门色彩,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和监督制约机制。而横向补偿——受益者向利益受损方的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   

  高国力说,今后的政策导向,在限制或禁止这些区域开发的同时,应给予足够的补偿和扶持。而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主要目的能否实现,关键要看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能否建立。   

  ·课题报告建议的区域划分方案·   

  优化开发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胶济沿线地区、福建沿海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沈大线沿线地区、哈长地区、中原城市群地区、长株潭地区、昆明周边地区、山西中部地区、呼包地区、关中地区、乌鲁木齐周边地区   

  限制开发区域: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新疆阿尔泰山地森林生态功能区、青海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苏北沿海湿地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四川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新疆塔里木河荒漠生态功能区、新疆阿尔金草原荒漠生态功能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防治区、内蒙古科尔沁沙漠化防治区、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区、毛乌素沙漠化防治区、桂黔滇等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大别山土壤侵蚀防治区、川滇干热河谷生态功能区、太行山地水土流失防治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防治区

http://www.jrj.com 
[ 此帖被QQme在2010-08-12 20:4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1
同意,请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抓紧落实。
大中华帝国党政军总理大臣、大唐帝国复兴委员会委员长、大中华安全与发展事业执行总监、大中华散失领土收复指挥部总司令、大中华海外殖民委员会主席、大中华文化与产业海外推广应用委员会主席、大中华帝国驻联合国全权代表、国家复兴与管理学博士、海陆空三军元帅。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8-02
国家规划四类主体功能区 打破传统行政界限
2007年08月02日 09:25人民网投票数:0顶一下  【大 中 小】人民网北京8月2日电 中国国家建设部网站7月1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意见》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编制规划将于9月完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意见》认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评体系。

“全国主体功能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意见》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

根据《意见》,四大类功能主体区中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而按照这一规划标准,全国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将被打破,包括各类政策以及考核模式等都将以功能区为单位。

《意见》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国发[2007]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的任务,按照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要求,现就做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人口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粮食生产规划、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同时,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上述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二、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好未来全国人口和经济的基本格局,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二)主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均衡分布,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和城乡人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坚持集约开发,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其他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气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尊重自然,开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发展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确保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意识,充分考虑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做到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相协调。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开发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编制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在大规模开发过程中,既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政府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设计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政府应当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和区域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定位。

三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从全局利益出发,谋求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全局兼顾局部。

四是处理好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主体功能区要突出主要功能和主导作用,同时不排斥其他辅助或附属功能。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集聚经济和人口,但其中也要有生态区、农业区、旅游休闲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但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也可以发展特色产业,适度开发矿产资源。

五是处理好行政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关系。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打破行政区界限,改变完全按行政区制定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方法,同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也需要依托一定层级的行政区。

六是处理好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产业,减轻人口、资源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重点开发区域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超载人口的能力;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要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屏障和自然文化保护区域。

七是处理好保持稳定与动态调整的关系。主体功能区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禁止开发区域要严格依法保护;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逐步扩大范围;重点开发区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适时调整为优化开发区域。

三、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组成,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会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编制,规划期至2020年,并通过中期评估实行滚动调整;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县级人民政府编制,规划期至2020年。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评价国土空间的基础上,确定各级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开发方向、管制原则、区域政策等。

(一)分析评价。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要对国土空间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对全国或本地区的所有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作为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分析评价采用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即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主要包括:水、土地等资源的丰裕程度,水和大气等的环境容量,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的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等的生态重要性,地质、地震、气候、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等。

二是现有开发密度。主要指特定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强度等。

三是发展潜力。即基于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定区域的潜在发展能力,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科技教育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和民族等地缘因素,以及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取向等。

(二)确定主体功能区。

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居住、交通和产业发展等对空间需求的预测以及对未来国土空间变动趋势的分析,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

确定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后,要根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管制原则等。

国家层面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不覆盖全部国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按照法定范围或自然边界确定;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阐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开发战略等,明确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原则,以及市、县级行政区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

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行政区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确定为相同类型的区域,保证数量、位置和范围的一致性。对行政区国家主体功能区以外的国土空间,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位于省级行政区边界、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沿海省区陆地主体功能区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要相互衔接,主体功能定位要相互协调;对重点开发区域要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开发时序;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原则上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要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三)完善区域政策。

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关键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主要有:

1.财政政策。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

2.投资政策。逐步实行按主体功能区与领域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政府投资重点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3.产业政策。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研究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

4.土地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

5.人口管理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

6.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域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严格保护。

7.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四、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确保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形成初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经“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评估论证并做修改完善后,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全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对国土空间进行专题研究和综合评价;2008年6月,形成规划初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邻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2008年9月,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的规划,再次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衔接;2008年11月,根据衔接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与专家论证报告一起报省(区、市)人民政府审议。

(二)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支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积极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抓紧组建本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

(三)改进工作方式。要广泛动员多学科力量,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理论和技术路线的研究,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细化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规划的咨询、论证和评估等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加强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为规划编制安排必要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国务院

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8-02
[转贴]全国主体功能区9月现雏形 有望打破行政区划
转自http://news.163.com/07/0802/09/3KSMH67R0001124J.html
国家建设部网站昨天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编制规划将于9月完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意见》认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评体系。

四大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全国主体功能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意见》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

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

根据《意见》,四大类功能主体区中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而按照这一规划标准,全国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将被打破,包括各类政策以及考核模式等都将以功能区为单位。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被认为将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财政、土地政策将调整

“四类主体功能区”构想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此前曾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国各个城市建设也出现比较混乱的情形,盲目建设、开发区建设全面开花的现象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根据传统的考核模式,区域政府部门把缩小区域差距定位于缩小GDP的差距。这导致GDP排名成了地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

而根据最新的区域规划,政绩考核模式将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后,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和绩效考核政策等都将有所调整。

具体内容包括,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投资重点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个区域的产业转移和布局,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等。

重要的是,政府绩效考核模式也明显变化,将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杨伟民表示,区域协调发展,最终是要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而不是GDP的差距。

国家省级两层编制

根据功能区划分标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组成,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编制。

国家层面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不覆盖全部国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按照法定范围或自然边界确定。除目前的国家领导小组制定政府规划外,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被要求组建本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地区性规划。

按照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形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初稿2008年6月完成并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邻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2008年9月,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规划;2008年11月形成规划送审稿。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行政区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确定为相同类型的区域,保证数量、位置和范围的一致性。

对行政区国家主体功能区以外的国土空间,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位于省级行政区边界、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沿海省区陆地主体功能区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要相互衔接,主体功能定位要相互协调;对重点开发区域要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开发时序;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原则上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要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相关链接

构想如何出台的?

全国主体功能区构想酝酿出台大概经历了3个阶段:

2000年,国家发改委作了一个关于规划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空间协调与平衡的理念。政府在制定规划时,不仅要考虑产业分布,还要考虑空间、人、资源、环境的协调。此后,国家发改委开始针对这一构想开始大量研究。

2003年1月,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研究相关的课题,在课题中提出增强规划的空间指导,确定主体功能的思路,功能区的概念也在这时开始清晰。

最后,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功能区的概念,并最终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8-02
也该提了,有些地方的生态已经破坏到极限了!!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12-27
甘肃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思路形成全省拟建六大经济区
天水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tianshui.gov.cn   时间:08-12-26 14:44:17   来源:天水市政府门户网站

  本站讯(供稿:市发改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发展,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近日,甘肃省主体功能区编制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编制完成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思路框架》(初稿),初步提出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其中重点开发区初步定为六大区域,即设立六大经济区:兰白(兰州—白银)经济区、酒嘉(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张掖经济区、金武(金昌—武威)经济区、平庆(平凉—庆阳)经济区和天成(天水秦州、麦积—成县、徽县)经济区,这六大区域将成为未来全省发展的重点。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市发改委

看来陇南的发展重点是徽成盆地了。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12-29
思路太多了
措施呢?
怎么建?
—— 红太阳是黄的!——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12-29
甘肃省的主要认为不应该是发展经济
=我的层级理念=
市、县法理平等、中心城市行政高配
市县以下设区、镇、乡
=我的区划理念=
省直管县市,保留自治州、盟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12-29
主体功能区划视角下甘肃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甘肃省统计局 2008-12-29 11:09:50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最终目的是推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甘肃属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对全国的生态安全构成重大影响。同时,甘肃又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



  一、功能定位



  不同的功能区将对应不同发展定位和政策取向:优化开发区要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重点开发区要搞好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功能区,并要实行不同于其他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按主体功能区的定位,限制开发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禁止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甘肃是我国国土空间上功能较为复杂的地区,而且也是生态、经济问题较多的区域。如何处理好经济区社会发展同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在加快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保护资源环境、防止生态破坏,特别需要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制定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统一和谐。



  根据甘肃省发改委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划初步方案,甘肃省兰州市四区和白银市白银区将被列为优化开发区;黄河沿岸地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城镇相对密集地区以及陇东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基地列入重点开发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天然林保护的范围列入禁止开发区;其余地区为限制开发区。



  二、发展思路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区域内生态条件脆弱,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长期追求的目标,然而经济落后,文化教育事业不发达,要尽早摆脱贫困,还要大力发展经济,从而产生了"生态脆弱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两难"问题。随着甘肃与发达地区间差距的拉大,这一问题愈显突出了。



  限制开发并不意味着限制发展,禁止开发也不是禁止生存。在四大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甘肃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提供生态产品和通过经济发展来脱贫解困的双重任务。面对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结合实际情况,甘肃的发展思路是:



  首先,立足甘肃的支柱产业优势,发挥优势产业、培育特色经济。



  其次,延伸资源导向型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第三,发挥甘肃省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文化品位,开发旅游产品,加大对外宣传,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四,发挥甘肃居于中国西北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咨询评估、会计审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三、发展路径



  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符合本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同样,各地应根据所处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来确定发展相应的优势产业。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考察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人均GDP水平。



  按照Ho钱纳里多国模型Ⅰ,根据人均GDP水平,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发达经济阶段等五个阶段。



根据这一划分标准,2007年甘肃省人均GDP为10346元,按汇率折算(1:7.68)为1347美元,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2007年甘肃省87个市县区中,仅嘉峪关市、金川区和肃北县3个市县区达到发达经济阶段;仅西固区、白银区、阿克塞县和玉门市4个市县区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关区、七里河区、红古区、平川区、肃南县、敦煌市和华池县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占8.1%;永登县等21个市县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皋兰县等52个市县区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分别占甘肃省的24.4%和60.5%。可见,甘肃省近85%的市县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和前工业化阶段,所处的发展阶段较低。



  甘肃省地域辽阔,各地资源分布、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有一定的差异,理顺区域分工、发挥区域优势,是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甘肃省发改委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划初步方案,结合各地所处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对甘肃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作了初步探讨。



  (一)优化开发区



  兰州、白银经济区地处甘肃中部,是甘肃省城市化水平最高、基础设施最为发达、科研力量和科研机构最为集中、大中型企业最为密集、人口素质最高的地区,是甘肃经济的核心地带,也是推动甘肃省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关键地区。



  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区和白银区人均GDP均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西固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关区、七里河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安宁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优化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占甘肃省较高比重,尤其是第三产业占甘肃省比重较高。2007年,五个区的常住人口占甘肃省的8.99%,生产总值占甘肃省的25.47%,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34.15%,工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24.97%。固定资产投资占甘肃省的24.43%。



  特点:



  一是工业基础雄厚。兰州白银经济区基本形成了一个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有色金属、煤炭、电力为主体的重工业,以轻工、纺织、食品、烟草、医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组成的产业结构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



  二是第三产业比重较高。2007年,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区和白银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生产总值的51.4%,高出甘肃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城关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79.2%,远远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居甘肃省首位。安宁区第三产业比重达53.2%,仅低于城关区和敦煌市,居甘肃省第三位。



  三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已形成以铁路、航空、公路为主的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铁路运输有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条铁路从区内通过,兰州已成为西部最重要的铁路枢纽。



  四是科技人才、科研机构比较集中。兰州白银经济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比较集中,职工素质较高,接受新技术、新产业能力较强。区内集中了一批中央在甘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以及军工企业,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是实施科技兴省的重要基地。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兰州白银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较好,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生物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境保护及高效节能装备、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等具有明显优势。



  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兰州都市经济圈。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咨询评估、会计审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兰州区域物流中心的层次和地位,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经济核心区的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使兰州尽快成为西部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和经济、科技、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将兰州建成西部物流中心,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建成西部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以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及开发为先导,重点发展优质成品油、三大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专用原材料及下游产品,突出精细化工及高浓度复合肥,建成我国西部最大的高新石化基地。依托白银公司、金川公司、稀土公司、兰铝、连铝等大型骨干企业,组建有色集团,延伸产业链条,利用高新技术积极发展延续加工、后加工、深加工产品,把甘肃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有色基地。依托兰光、兰新、长风三大集团建成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以优势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依托兰石集团、兰州电机厂、兰州真空设备厂、万里机电厂、长通电缆集团、兰驼集团等优势企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依托佛慈、兰药、奇正和兰州生物制品所,建成现代生物制品、现代医药、中成药生产基地。



  (二)重点开发区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甘肃省的重点开发区大致可分为四大经济区:河西经济区、沿黄经济区、天水经济区和陇东经济区。



  1、河西经济区



  河西经济区地处甘肃西部,包括:嘉峪关市、金昌市、肃州区、甘州区、临泽县、凉州区。河西经济区是甘肃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金昌市、嘉峪关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素有"镍都"、"钢城"之美称;肃州区、甘州区、临泽县、凉州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是甘肃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人均GDP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2007年,河西经济区7个市(区、县)的人均GDP均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最高的嘉峪关市已进入发达国家水平,金昌市达到工业化后期阶段,肃州区、甘州区、临泽县、凉州区仍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河西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占甘肃省较高比重,尤其是工业比重较高。2007年,河西经济区7个市(区、县)的常住人口占甘肃省的10.24%,生产总值占甘肃省的22.0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31.45%,农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24.55%。固定资产投资占甘肃省的17.83%,财政收入占甘肃省的4.55%。



  特点:



  一是自然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河西经济区是甘肃省矿产最多、品种最全的地区,尤其是铁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最为突出。



  二是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具有开发多种食品、轻纺工业的有利条件。河西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加之土地集中连片,又可以引祁连山雪水和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进行灌溉,是粮食和水果的优良产地。



  三是优势产业资源型特征比较明显。河西经济区的优势产业是依托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在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工业上。



  发展重点:



  一是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围绕金川有色公司、酒钢集团、玉门石油管理局等大型骨干企业,发展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延伸与原材料工业配套的关联产品和后续加工项目,改变以初级产品、粗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是在搞好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整合现有的葡萄酒生产,扩大规模,实施强强联合,统一品牌,树立葡萄酒之乡的整体形象;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并将该技术产业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绿色食品业龙头,加快发展玉米淀粉及精加工深加工,蔬菜及加工,瘦肉型猪及系列加工。



  三是拓展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火电、水电,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重点建设热电联产、风力发电、小水电开发等项目,寻机建设核电站,积极争取国家原有战略储备库的布点建设,实现能源建设与相关产业的联产互动。



  四是将旅游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之一。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敦煌莫高窟具有极高的国际知名度,中国的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就出自河西。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河西地区既有荒漠戈壁,又有绿洲,加之有万亩葡萄园等大型种植项目,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



  2、沿黄经济区



  沿黄经济区包括红古、皋兰、永登县、榆中县,白银市的平川区、靖远县,临夏市的永靖县。



  2007年,沿黄经济区7个市(区、县)中,人均GDP最高的红古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平川区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永登县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其它四县仍处在前工业化阶段。




2007年,沿黄经济区7个区(县)的常住人口占甘肃省的7.94%。地区生产总值占甘肃省的8.0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9.61%,农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的8.96%。固定资产投资占甘肃省的8.66%。



  特点:



  一是灌溉农业相对比较稳定。多年来,依托黄河水资源,在黄河干流沿岸地区的旱原、川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基本形成了一个灌溉农业区。



  二是区位优势突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该区靠近甘肃省的经济核心区,109国道、白兰、兰海高速公路、甘青铁路、包兰铁路穿境而过,交通条件便利,处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活跃带上。



  三是水电资源充足。区内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电站、灌溉工程和大、小峡水电站,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和基地。



  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榆中盆地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引导接纳老城区的部分功能,形成科教、生活居住、休闲度假的功能区;皋兰县、永登县、红古区要合理均匀布点商饮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娱体育,优化服务业功能结构。充分展现区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促进购物、餐饮、商住、娱乐、客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力大造黄河经济带。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马铃薯、瓜果等优势产业,抓好百合、蔬菜、花卉、玫瑰、羔羊、优质林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设施农业,扩大反季节栽培,向优质、高效、特色、无公害方向发展。突出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引导蔬菜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和效益化方向突破。推进沿黄灌区精细菜生产基地建设,种植绿色产品。积极发展专业市场,组织营销队伍,培育壮大一批加工、仓储、运销龙头企业。同时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三是加强与中心城市的沟通联系,促进沿黄地区的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与优化开发区的优化整合,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优势经济带。



  四是发展壮大能源和新能源基地,建设西部电力基地。加快靖远电厂三期、乌金峡水电站建设,积极争取技改扩建工程的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能源项目布局,大力推进以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



  3、天水经济区



  天水经济区核心是麦积和秦州区。天水是甘肃省老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天水工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国有工业为主体,以中央、省属企业为骨干,以县区多元工业为基础,具有一定实力和地方产业特色鲜明的区域工业体系。



  秦州区刚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麦积区仍处在前工业化阶段。


特点:



  一是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天水工业基础较好,经过60年代至70年代沿海企业内迁和大小"三线"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以机械、电子、轻纺、建材、食品、烟草、工艺美术等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是加工工业特征明显。与甘肃省14个地、州、市特别是5个工业中心城市相比,天水加工工业实力雄厚特征明显,已形成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主要是机械工业、电子工业、食品工业(包括烟草)、建材工业和轻纺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在天水区域经济中地位十分突出,所占比重高达50%以上。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天水是甘肃的东大门,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肃人口和城镇密集的区域之一。



  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天水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较好,尤其是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光机电一体化、集成电路、高精尖数控机床等方面拥有较强优势。加速企业集团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天水工业企业数量很多,但企业分散规模很小,很多企业形不成规模效益。结合天水的实际状况,机械以星火为主做大,电器以长开为主做大,电子以华天为主做大,医药、建材、食品要分别向集团化方向发展。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引进外资企业包括天水境外的企业来天水投资建厂,以扩大天水装备制造业规模。



  二是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壮大龙头企业,以果蔬制品、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药材加工、生化制药为重点,提高加工能力和深度,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培育形成以长城果汁、昌盛食品、天河酒业、娃哈哈食品等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是建设陇东南特色鲜明的大城市。按照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建设的要求,推动城镇体系建设,吸引聚集各种资源,把天水建成陇东南地区资源输转、加工增值、物流配送、信息交流和经济开发的区域性中心。



一粒沙寂寞成一整个撒哈拉,
一滴泪蓝调了一整面地中海!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12-29
4、陇东经济区



  陇东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包括崆峒区、华亭县、西峰区,均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特点:



  一是崆峒区为陕甘宁三省区交通枢纽。宝中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横跨东西。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二是华亭县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华亭县是全国13个重点产煤基地之一,煤炭质量上乘。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电瓷畅销西北五省,普通灯泡、高标号水泥、酒类等地方产品深受用户欢迎。



  三是西峰的油气资源比较丰富。西峰油田被称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的四大发现之一,现已进入大规模的开发阶段。西峰周边县区已探明千亿吨级煤田,规模具备了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条件。



  四是农业基础较好。西峰素有"陇东粮仓"的美称,小米、黄花菜、杏仁、花椒等农副产品更是远销国内外。华亭县是陇东优质肉牛、核桃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崆峒区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百合 、山药 、杏干 、黄花菜 、蕨菜 、洋芋等,畜产品质优量大,尤以牛肉 、羊肉、皮毛出名。



  发展重点:



  一是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合理保护和开发煤炭资源,重点向电力、煤化工等后续产业延伸发展。围绕甲醇等煤化工项目,论证一批后续产业项目,不断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二是全力打造甘肃能源石化基地。加快油田勘探开发步伐,不断扩大产能,增加炼量。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果、菜、草、畜等特色产业,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四是参与关中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分工,承接产业转移。利用本地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有计划、有步骤地承接高新技术产品、资源精深加工等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三)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甘肃省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同时,甘肃省50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属于禁止开发区域。



  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甘肃的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较高。所以,对于甘肃来讲,限制开发区如何发展,禁止开发区如何保护的问题是首要问题。特别在限制开发地区,在保护有限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和生态产业。



  1、河西牧区及甘南州建立特色优势畜产品基地



  甘南州除合作市和玛曲县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外,其余6个县均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河西牧区中天祝处于前工业化阶段,肃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肃北处于发达经济阶段,阿克塞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甘肃省限制开发区中的甘南州和河西地区主要牧区所在地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副总产值的比重较高,畜牧业是这些地区第一产业中的支柱部门。

                                      
        甘肃省牛肉产量仅低于内蒙、新疆、四川和云南,羊肉产量低于内蒙、新疆和四川,奶类低于内蒙、新疆、宁夏、四川和云南。可见,甘肃省的牛、羊肉生产优势比较显著,奶类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西部主要牧区范围内看,甘肃省河西地区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畜牧业生产优势突出,这些地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畜牧业应该成为目前这些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区域规划及产业升级改造的重点。



  2、陇东、陇中黄土丘陵水土保持限制开发区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



  陇东黄土丘陵水土保持限制开发区包括镇原县、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崇信县、灵台县和泾川县。陇中黄土丘陵水土保持限制开发区包括会宁县、安定县、陇西县、通渭县、临洮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家川县、庄浪县、静宁县、渭源县,临夏州(除永靖县)。陇东、陇中黄土丘陵水土保持限制开发区30个县中,除庆城县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华池县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外,其他28个县均处于前工业化阶段。



  黄土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树、种草, 修筑梯田,进行水土保持的任务十分艰巨。黄土丘陵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也是贫困与落后区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与经济发展滞后形成的恶性循环链难以打破,经济增长也是建立在资源破坏的基础上。



  发展重点:



  一是要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在满足食品安全的条件下,对川台地和近村梯田实行精细密集性经营,形成以高效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为中心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业布局结构;稳定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发展商品性林草产业、畜牧业、经济林及其加工业;建设水土保持性和开发性生态林。



  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变粗放耕作为集约化生态农业,实现农牧结合粮食自给。彻底改变粗放耕作制度,扭转广种薄收、轮荒滥垦的恶习,建设好基本农田,走精耕细作、农牧结合、集约化生态农业的道路。其关键措施是建好基本农田,实行精耕细作,并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业稳产高产。



  3、其他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当以保护环境为己任,把重大项目建设和流域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增加对重大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以重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加大对"三废"污染治理的监管,严格控制污染排放物量。



  二是要培育、扶植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林果产业,如特式牧业、果蔬业,实现脱贫致富。大力发展工业,开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种植业、养植业、加工业及其他农村副业,加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逐步实现脱贫致富。一旦建立起良性的生态经济体系,有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就会大大加强治理速度,迅速改变其落后面貌。



  三是适度进行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一种通过向外输出人口来缓解资源枯竭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之一。对限制开发区和经制开发区,适度进行生态移民是保护与重建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生态脆弱的山地和荒漠边远地区可是行生态移民,有计划地搬迁到水土条件、生存环境较好的地区,减轻人口压力。发展非农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丘陵山区的人口逐步向城镇、公路沿线、河川道转移。



  四是推进小城镇建设。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要通过户籍改革、发展非农产业和劳务输出,促进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建设若干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小城镇,对于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粒沙寂寞成一整个撒哈拉,
一滴泪蓝调了一整面地中海!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1-02
上面的优化开发地区、重点开发地区名单完整吗
20岁的强省派
30岁的分省派
40岁的虚省派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1-02
兰州作为省会重点发展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有些地区就不可取了。
沙漠化的因素不能不考虑,甘肃省恐怕对这一点考虑不足。甘肃西部的应该是限制开发级的,而不是重点开发。考虑的应该是怎么保护环境,优化产业,而不是重点发展。
东部的平庆经济与天成开发是明智的。甘肃东部接近我国经济主要,经济联系要方便很多。远的不说,在兰州与西安和银川之间就是一大有利因素。
相对而言,个人认为甘肃重点发展的应该是兰州和天水两个经济圈(不是两个城市)。
默认的情况下,我讨论地行政区划都是指胡焕庸线以东的地区,即使是谈中西部或山区一般也不包括湖焕庸线以西的地区,需要讨论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区时,必定会明确指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1-03
陇南连名都没资格提,一直在夹缝里缓慢发展着!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1-03
回 2楼(天山客) 的帖子
一粒沙寂寞成一整个撒哈拉,
一滴泪蓝调了一整面地中海!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1-11
实际考察一下天水市,降水不足400毫米,也不应该是重点开发地区,而是优化开发的地区。
甘肃省适宜重点开发的地区可以说没有。
从气候、水资源条件角度说,徽成盆地恐怕是唯一的例外,但资源禀赋又不佳。
—— 红太阳是黄的!——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9-09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9-09
未来我省可新增建设用地重点分布在浙中的金华市区、义乌、东阳等区域,以及余慈北部、六横-金塘、龙湾、瑞安、温岭等沿海区域,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9-09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集中于环杭州湾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集中于金衢盆地和温台沿海土地资源较丰富、开发密度较低地带;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集中于浙西北、浙西南等山区丘陵地区;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为分布于全省各地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块。
[ 此帖被实在在2009-09-09 20:35重新编辑 ]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9-09
         环杭州湾地区绩效评价实行转变发展方式优先。重点评价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推进程度,强化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对经济增速、招商引资等的评价,以争取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温台沿海和金衢盆地绩效评价实行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优先。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以及外来人口公共服务覆盖面等,弱化对投资增长速度等的评价,以实现产业培育发展与转型升级间的并重互动。

    浙西南与浙西北山地丘陵地区绩效评价实行生态保护优先。主要评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经济、水土流失治理、森林覆盖率等,弱化对工业化、城市化相关指标的评价,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间的良性互动。

    千岛湖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绩效评价实行自然文化遗产优先。主要评价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实现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9-09
那限制开发的区域不要发展经济了吗?
靠其他重点开发区域的输血,完全不现实啊。
省管县,撤销地级市,撤一般县级市为县,只保留原地级市市本区和有实力的县级市(如义乌)为市,归省管理。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9-09
     感觉嘉兴最赚,丽水最亏。。。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9-09
引用第5楼在水一方于2009-09-09 12:32发表的  :
     感觉嘉兴最赚,丽水最亏。。。

为什么?

嘉兴设成优化区,还赚?!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9-09
这个想法很可行。
http://xzqh.info/lt/read.php?tid=130991
自制盘锦市行政区划图(分街道、乡镇)
………………
不与杠精论短长。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9-09
但说禁止是不是有些过了?
http://xzqh.info/lt/read.php?tid=130991
自制盘锦市行政区划图(分街道、乡镇)
………………
不与杠精论短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