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194阅读
  • 42回复

[综合]长沙城区扩容 专家:2020年人口有可能破2000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4-04-27
对于长沙,我的印象是整体都挺好。。。但是唯一让人难以接受令我抓狂的是,满大街的槟榔味。。。。恶心死了。。。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4-04-27
回 未央小色狼 的帖子
未央小色狼:对于长沙,我的印象是整体都挺好。。。但是唯一让人难以接受令我抓狂的是,满大街的槟榔味。。。。恶心死了。。。(2014-04-27 07:58)嬀/color]

臨近長沙的你們不好這口嗎
郡(虛級)—縣(廣域自治體)—市鎮村(基礎自治體)
華夏國廣西郡臨賀縣八步市城東里靈峰坊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4-04-27
好长的沙啊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4-04-27
完全没可能,以现在的用水水平,2000W的人口水资源根本跟不上,会变成第二个北京,到时候准备从南极洲调冰山吗~~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4-04-27
=。=还真敢说啊。。。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4-04-27
回 cjtlp2006 的帖子
cjtlp2006:兄台也是零三年来长沙的啊,我也十一年了,你住在哪里? (2014-04-25 18:45) 

那我就算12年啦,我是02年来的长沙,住在省政府这边,你呢?哪里人呢
我容易么我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4-04-27
回 kook 的帖子
kook:臨近長沙的你們不好這口嗎 (2014-04-27 09:39) 

据说全国喜欢吃槟榔的地方只有两个:广西和长沙。
立法首都西京长安。
行政首都中京洛阳。
司法首都东京开封。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4-04-28
回 cjtlp2006 的帖子
cjtlp2006:据说全国喜欢吃槟榔的地方只有两个:广西和长沙。 (2014-04-27 21:44) 

湘潭和株洲更甚,台湾也是
江南望郡,庐陵新府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4-04-28
回 lisiyi203 的帖子
lisiyi203:湘潭和株洲更甚,台湾也是 (2014-04-28 08:54) 

湘潭槟榔大王张新发,百年老字号,呵呵。。。
立法首都西京长安。
行政首都中京洛阳。
司法首都东京开封。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4-04-28
回 kook 的帖子
kook:臨近長沙的你們不好這口嗎 (2014-04-27 09:39) 

我们那边虽然也有人吃槟郎,但是人数有限,吃槟郎的人吃槟郎的频率也低。长沙人吃槟郎比我们那边抽香烟还频繁。。。而且现在南昌也开始吃槟郎了,之前我在江西二套的都市现场新闻就看到这件事。。。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4-04-28
回 幻象岭 的帖子
幻象岭:一边对武汉表示不屑,一边整天拉着武汉比这比那。这是什么心态?
现在突然很清楚什么叫“宁在富人堆里当穷人,也不要在穷人堆里当富人”的内涵了。
不过欢迎长沙赶超武汉,那样湖北就有时间腾出手做强其它地市。只要湖北普通地市和县域甩开湖南的,即使长沙赶上武汉,这时的湖北 .. (2014-04-25 14:12) 

合肥对南京也是这种心态。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4-04-28
回 小灰灰看灰机 的帖子
小灰灰看灰机:完全没可能,以现在的用水水平,2000W的人口水资源根本跟不上,会变成第二个北京,到时候准备从南极洲调冰山吗~~ (2014-04-27 20:07) 

那时候就成了北有调兵山市,南有“调冰山”市!呵呵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4-04-29
回 行者无疆 的帖子
行者无疆:话说整个长沙市的常住人口现在也没有突破1000万吧! (2014-04-25 13:25) 

应该是做着吞并株洲、湘潭的美梦吧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4-05-01
回 南岭孤侠 的帖子
南岭孤侠:应该是做着吞并株洲、湘潭的美梦吧 (2014-04-29 14:24) 

要真是这样的话,就好了!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4-05-02
长株潭应该合并成直辖市。
一级政区:省\都\自治省
二级政区:副省级市\市\城\盟\郡\县(都不管县以上政区,直管副县级区\副县级市\镇\乡)
三级政区:副县级区\副县级市(人口5-20万)\镇\乡,下管副镇级街道办\里\坊\村)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4-05-03
长沙超过武汉可能性不大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4-05-04
砖家+媒体==哗众取宠

听着就头疼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4-05-07
湖南省“十二五”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来源:  时间:2011年08月23日   作者:湖南省发改委、湖南省水利厅联合课题组 阅读:1780


  前 言  湖南省国土面积21.18万km2,区域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5km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大小湖泊近200个,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并以长江流域的洞庭湖水系为主,其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6.6%,只有3.4%的面积属于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鄱阳湖、黄盖湖水系。省内主要河流多源于东、南、西边境的山地,湘江、资水两大水系由南向北,沅江自西南向东北,澧水自西向东,新墙河与汨罗江由东向西分别注入洞庭湖;长江三口分流,自北向南泄入洞庭湖;洞庭湖接纳“四水”、“三口”来水,于岳阳城陵矶汇入长江,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辐射状水系,水资源较为丰富。
  湖南省水资源总量虽然相对较丰,然而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不尽合理的利用方式,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相悖。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水资源短缺日益成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严重制约因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解决新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治理等重大问题,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湖南省“十二五”规划,开展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水资源概况  湖南省属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450.0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为794.0mm,折合径流总量1682亿m3,地下水资源量7亿m3(扣除重复计算的量373亿m3),湖南省境内水资源总量1689亿m3,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加上湘、资、沅、澧四水上游的多年平均入境客水量454亿m3,总水量达2143亿m3(不含长江三口的入洞庭湖水量923亿m3),居全国第七位。
  湖南省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受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本省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多雨区径流深高达1500mm以上,少雨区径流深少于500mm,全省单位面积产水模数为79.4万m3/km2,不同地区相差悬殊。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是东部、南部及西北部边境山区,其区域需水较少,而大量的需水地区是中东北部平原、丘陵工农业发达的地区,但当地水资源相对较为贫乏。同时,受地区季风影响,降水和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每年有60%以上的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三、四个月内,而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同时年际之间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也大,造成丰水年雨水过多,产生洪涝,少水年雨水过少,又干旱缺水,甚至发生连年丰水或连年枯水,水旱灾害频繁,给全省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008年湖南省主要江河湖泊上布设水质监测站155处,监测河长6407.8km。其监测及分析成果反映,2008年全年Ⅱ类水质河长1976.5km,占监测河长的30.84%;Ⅲ类水质河长2726.8km,占监测河长的42.55%;Ⅳ类水质河长263.3km,占监测河长4.11%;Ⅴ类及劣于Ⅴ类水质河长1441.2km,占监测河长的22.49%,水资源质量较差。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供用水概况
  1、供水概况。2008年,湖南省全省总供水水量323.6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水量303.67亿m3,占总供水水量的93.8%,地下水供水水量19.96亿m3,占总供水水量的6.2%。在地表水供水中蓄水、引水、提水分别为149.5亿m3、38.5亿m3、115.6亿m3,分别占地表水供水量的49.2%、12.7%、38.1%。  2、用水概况。2008年,湖南省各用水部门实际用水量323.6亿m3:农业198.99亿m3(其中牲畜5.81亿m3),工业82.04亿m3(其中火电22.50亿m3),居民生活32.66亿m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16.40亿m3),城镇公共6.59亿m3(其中服务业5.42亿m3),生态环境3.35亿m3。
  3、用水消耗量。2008年,湖南省各用水部门实际消耗水量135.6亿m3:农业103.09亿m3,耗水率为51.8%,占总耗水量的76.0%;工业11.73亿m3,耗水率为14.3%,占总耗水量的8.7%;居民生活16.02亿m3,耗水率为49%,占总耗水量的11.8%;城镇公共1.89亿m3,耗水率为28.7%,占总耗水量的1.4%;生态环境2.85亿m3,耗水率为85.1%,占总耗水量的2.1%。  (二)现状水资源问题分析
  1、区域性、季节性缺水问题依然严重。虽然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都不高,2008年湘江最高也只有24.6%,沅江最小只有9.4%,同时,由于时空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季节性缺水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局部区域干旱年缺水程度十分严重。  2、城镇缺水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城镇规模和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工业和生活需水量快速增长,城镇缺水的问题日益严重。根据调查评价的成果以及近几年出现的问题,湖南省29个建制市有一半以上出现缺水的局面,其中郴州、娄底、株洲、邵阳、衡阳、长沙、岳阳、韶山、涟源等城市的缺水现象较为突出。不少县城的供水同样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3、用水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各行业用水都存在浪费现象。其中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47左右;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达到0.1~0.2,一般工业的取用水定额偏大,重复利用系数较低。如钢铁行业与全国先进用水企业相比,同产量的钢材用水是先进用水企业的2倍多。  4、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主要河流水质下降。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排向江河湖泊等水域的工业和生活废污水及污染物质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大。枯水季节部分河段水质难以达到功能区要求,一些支流情况更糟。
  5、水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目前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水资源费的征收难以保证到位,农业灌溉水费的收取也是微乎其微,难以维持灌区工程的正常运行,致使已建工程难以正常发挥效益和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企业排污难以有效控制;不同行政区域、上下游、不同用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等。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需水研究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依存关系研究  1980年到2008年,湖南省人口从5281万人增长到6845万人,耕地面积从5906万亩下降到5684万亩,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耕地下降率变缓,2005国民生产总值从850亿元(当年价192亿元)增长到11157亿元。
  近30年期间,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用水总量从1980年的261.47亿m3增长到2008年323.6亿m3,年递增率0.76%。各用水部门中,农业用水近三十年来基本维持在200亿m3-230亿m3左右,且稳中有降。新增水量主要集中在城镇与工业用水,从1980年的27.57亿m3增长到2008年108.38亿m3,年递增率5.01%:其中工业用水从1980年的24.3亿m3增长到2008年82.04亿m3,年递增率4.44%;城镇生活与公共生态用水更为明显,从1980年的3.27亿m3增长到2008年26.34亿m3,年递增率高达7.74%。  1980年-2008年水资源的利用过程可再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2000年用水增长较快,自2000年以来,虽湖南省的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用水增长的速度逐渐放缓,用水量趋于平稳,用水量从2000年315亿m3增长到2008年323.6亿m3,年递增率下降到0.34%,其中工业用水从66.59亿m3增长到2008年82.04亿m3,年递增率2.64%,尤其2005年以后,工业用水仅增长了1.54亿m3,且2007年与2008年工业用水还呈负增长,城镇与工业用水增长速度以明显变缓,但经济社会却在此段时间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翻了三番,可以看出,湖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已处于半脱钩阶段。参考美国的用水历程,1950年后随着人口、工业等飞速的发展,美国的用水量也在稳步攀升,1980年达到了最高峰,达6078亿m3, 但在1985年下降到5512亿m3,此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基本在5650亿m3以下。
  通过分析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历程的同时,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一直伴随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般要经历30到40年的用水高速增长期,达到一定阶段后,用水基本稳定在一个平台水平,湖南省已有初现平台期的端倪。  (二)水资源对各行业需水制约分析
  1、湖南省水资源合理开发潜力分析。确定水资源合理开发潜力,实际上是确定平台期的上限值,给湖南省利用水资源即需水预测提出宏观控制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要遵循人水和谐的原则,同时也应考虑代际公平。湖南省丰水期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由于兴建大型调蓄性水资源工程的条件不足,特别是干流无控制性的大型水源工程的特点,在宏观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也要考虑开发成本,适度确定开发利用率。因此,流域各区域用水应注重合理节约,限制高耗,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确定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潜力,使水资源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留有足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通过构造模型分析,考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结合相关研究确定的水功能区纳污能力(COD为570041t/a,NH3-N为79403t/a)在不调整的前提下,湖南省水资源合理开发潜力按其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4%控制,湖南省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89亿m3,据此确定支撑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开发潜力为405.4亿m3。各水资源区的具体成果如下表1。
表1 湖南省各水资源区合理开发潜力表

项目
单位
湘江
资水
沅水
澧水
环湖区
其它
合计
水资源量
水资源总量
亿m3
696
233
398
133
160
69
1689
p=90%水资源量
亿m3
475
160
275
87
91
49
1136
水资源可利用量
亿m3
220
61
101
32
58
21
493
合理开发潜力
亿m3
209
50
48
24
54
21
405
比例
占总量
%
30
21
12
18
34
31
 
P=90%
%
44.0
31.0
17.5
27.6
59.6
43.1
 
备注
 
 
 
 
客水利用为主
 
 

  2、湖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湖南省水资源在合理的开发利用潜力确定的前提下,即在用水总量与纳污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合理分配流域之间、行业之间的用水与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可承载经济社会规模的能力。  (1)水量分配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
  区域水量分配:有限的水量越向发达地区集中(如四水下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明显,可承载的经济社会规模越大,区域水量分配在体现区域发展不均衡性,水资源对下游核心区域应强化支撑的同时,也应保证相对不发达地区(上中游)发展。  行业水量分配:水量越向高效用水行业集中,水支撑经济社会规模越大,但用水效率较低行业(如农业)也是社会发展不可获缺的重要部分,用水应在满足用水效率较低行业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向高效用水行业倾斜。
  定额水平控制:行业用水定额越低,水资源可承载的经济社会规模就越大,但定额越低,节水成本越大,且湖南省水资源相对丰富,过分的控制定额代价太高,也未充分发展流域水资源的优势。本次研究按全国平均水平拟定下游发达地区规划水平年用水定额,上中游区按略高于全国平均用水定额考虑。  (2)污染物排放量分配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
  污染物排放量区域分配:区域内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分配越少,宏观上分析区域内的用水量就会相应减少,水资源可支撑的社会经济规模就越小;  污染物排放量行业分配:在纳污总量控制下,高污染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分配越大、其它行业可分配的污染排放量指标就越小,水资源可承载的社会经济规模就越小;
  污水处理水平:污水处理率越低,水资源可承载的社会经济规模就越小。  通过模型分析,在用水总量与纳污总量控制(COD和 氨氮纳污能力分别为570041 t/a 、79403 t/a)以及可以预测的用水水平条件下,湖南省水资源最大可承载7690万人口,同时支撑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0.70万亿元。
  (三)经济社会需水研究  1、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据湖南省“十二五”及远景规划,结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组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湖南省经济发展预测应与全国整体趋势协调,且省内各地市之间也应平衡综合考虑。因此,本次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在省“十二五”及远景规划的基础上,参考全国统一部署的有关专题研究成果,考虑各地区现状基础及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源条件、外部环境、发展潜力等因素,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控制,对各规划水平年的预测,预测至2015年,全省人口将达到70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72万人,城镇化率49%,国民生产总值2.5万亿,耕地5613万亩; 2020年,全省人口将达到71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91万人,城镇化率54%,国民生产总值4万亿,耕地5562万亩。  2、需水预测
  经济社会需水预测在用水变化趋势、需水定额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水资源合理开发潜力约束、纳污约束、河道内生态用水环境约束等因素,采用趋势法、份额比例法、人均综合用水估算法、用水增长率法、弹性系数法等几种方法,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户分别预测。考虑未来技术进步因素和节水水平,预测过程中对不同节水力度的需求及供水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后确定推荐方案。  2015年:P=50%的年份需水351.31亿m3,其中生活需水35.03亿m3,工业需水88.85亿m3,农业需水215.60亿m3,生态及其它11.83亿m3,P=90%的年份需水388.65亿m3,其中生活需水35.03亿m3,工业需水88.85亿m3,农业需水252.94亿m3,生态及其它11.83亿m3;
  2020年:P=50%的年份需水352.23亿m3,其中生活需水36.73亿m3,工业需水亿93.72m3,农业需水208.60亿m3,生态及其它13.17亿m3,P=90%的年份需水388.94亿m3,其中生活需水36.73亿m3,工业需水93.72亿m3,农业需水245.32亿m3,生态及其它13.17亿m3。  四、节约用水
  (一)农业节水  根据湖南省各计算分区估算的节水潜力以及各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反馈的缺水状况,拟定逐步加大节水力度的节水方案。对应不同的需水方案,与不同的供水方案进行组合后,经过多次反馈的动态分析后,在满足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而经济投资最小时,所采用的节水方案即为推荐节水方案。
  2008~2015 年间累计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72万亩,节水灌溉率由现状的7.44%提高到13.9%,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左右,综合灌溉毛定额(P=90%)由463m3/亩下降到441 m3/亩以下,单位净灌溉水分生产效率由1.1 kg/m3提高到1.3kg/m3以上。  2015~2020 年间累计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1001万亩,节水灌溉率提高到18.1%,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左右,综合灌溉毛定额(P=90%)下降到425 m3/亩以下,单位净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到1.6kg/m3以上。
  农业节水主要措施:一是以节水增产为目标对灌区进行技术改造。我省不少大中型灌区都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益衰减,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因此要根据当地自然、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特点,以节水、高效为目标,对灌区实施“两改一提高”,即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改造灌溉设施和技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二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在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和节水增产重点县的建设中,因地制宜的分别推广发展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微灌、水稻浅湿灌、改进沟畦灌、膜上灌等工程节水措施。三是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制度。在加强工程管理的同时,根据已经制定的主要农作物的节水定额确定灌溉水量,实行控制。四是平田整地开展田间工程改造。五是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各种节水工程技术只有与相应的节水农业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综合优势,达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最终目标。六是积极发展节水综合技术。节水灌溉综合技术的目标不但是要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而且也要使灌溉水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真正起到节水增产的作用。因此,节水灌溉技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将现代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节水管理信息技术因地制宜的进行有机结合、集成,形成节水高效的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并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  (二)工业节水
  近期至2015 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水利用系数提高到86%,万元增加值净取水量下降到100 m3,毛取水量控制在115 m3。至2020 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水利用系数提高到88%,万元增加值净取水量下降到71m3,毛取水量控制在80m3。  工业节水措施:一是控制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限制缺水地区(如衡邵地区)高耗水项目上马,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积极鼓励和发展节水的产业和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加大企业节水工作力度,促进各类企业向节水型方向转变,新建的企业必须采用节水技术,逐步建立行业万元国被生产总值用水量的参照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过低的城市,在达标以前不得新增工业用水量,并限制其新建供水工程项目。二是根据拟定的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对企业的用水进行目标管理和考核,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工艺改革、设备更新,逐步淘汰耗水大、技术落后的工业设备,降低万元用水量及提高重复利用率。三是推进清洁生产战略,注重清污分流,加快污水资源化步伐,促进污水、废水处理回用;对废污水排放征收污水处理费,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采用新型设备和新型材料,提高循环用水浓缩指标,减少取水量。四是强化企业内部用水管理和建立完善三级计量体系,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改进不合理用水因素。五是制定合理的水价,运用经济手段推动节水的发展。
  五、水资源总体配置研究  (一)水资源配置目标研究
  结合湖南省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确定湖南省水资源配置的总体目标为:通过一段时期的治理,建立人与水和谐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用水总量得到控制,饮水安全得到保证,各行业用水及河流生态需水基本满足。主要控制指标见下表2:
表2 目标体系表
    
2015
2020
供水总量
亿m3
360
380
万元GDP用水量
m3/万元
140
90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3/万元
115
80
生活用水保证率
%
90
95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60
0.6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60
70
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达标率
%
90
95

  (二)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  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区水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情况、缺水状况各不相同。总体来讲,湘江流域现状开发利用程度最高,水资源问题相对突出,资水次之,洞庭湖区域主要问题是工程型缺水,特别时洞庭湖北部地区属三峡建成清水下泄,河道下切引起的松滋、藕池、太平等三口断流时间增加,造成该区域季节性缺水问题有所加剧;沅江、澧水两两流域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水资源问题相对较轻。根据各分区水量平衡的结果,结合各区的基准年供需分析水资源紧缺程度评价,本次配置以长株潭核心区域、洞庭湖平原、沿河主要城镇为重点,构建中北部现代化、西部脱贫致富以及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布局。
  1、湘江配置格局  湘江是目前湖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区域,也是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湘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缺水的局面。上中游缺水主要是湘南地区、衡邵丘陵地带与湘江沿岸难以新建骨干调蓄水库的地区灌溉用水(如衡南县南部、祁阳县的大村甸、黎家坪、祁东部分沿江区域);下游缺水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以及枯水季节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与湘东北丘陵区(长沙县东北部与浏阳市)的灌溉用水
  湘江流域总体配置格局为:中上游新建衡阳五福堂、常宁广济水库,祁东郭家嘴、里雅塘、双牌单江、嘉禾桃园、零陵区何仙观、蓝山毛俊、道县龙门桥,双峰长冲、两丝水库、涟源马埠桥等骨干中型水库继续增加区域的调蓄能力,另外可结合干流规划新建和已建的航电梯级如归阳等,在沿湘江两岸新建一定的提水工程解决沿江两岸没有条件新建调蓄水库的归阳、祁东、衡南等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湘东北丘陵区(浏阳河、捞刀河四级区)通过新建白石洞、富岭、罗家、洞阳、司口、丰田、炉烟洞水库以提高区域的灌溉保证率。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可适当增加本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另外通过涔天河水库扩建,在枯水年份对湘南地区进行一定的补水,在特枯时段通过与东江、欧阳海、水府庙等水库联合调度保证下游河道内重要节点的最小河道需水量,通过这些水库的新建增强对流域水资源的调配能力。  在新建骨干水库的同时,应加大力度对已建大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与配套,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下游地区主要通过提高用水水平,实现定额管理,控制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的增长速度,同时应大力加强治污力度,限制污水排放、加大污水处理措施的建设,确保主要河段水质符合水功能区管理目标。
  2、资水配置格局  资水流域邵阳市的邵东、邵阳市、邵阳县、新邵等部分位于衡邵干旱走廊的地区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缺水情况,流域水资源配置的重心是要解决好邵阳市、邵东县城的城市生活生产用水以及以上县域部分灌溉用水。
  资水中上游已建有六都寨和新宁大圳两处大型灌区,主要解决了隆回、邵阳和新邵以及新宁等县的农田灌溉用水问题。根据资水流域自然条件,虽然继续新建骨干调节水库的条件较差,但尚可结合犬木塘梯级的开发,加强对流域水资源的调配作用,在取消引资济湘方案的同时,仍然需要从犬木塘水库引水灌溉邵东、邵阳、新邵等县的干旱地区;另外,还可新建邵阳市白宫、绥宁秀水、大祥区龙家桥、新邵太芝庙等中型水库,增加区域的调蓄能力,完善资水中上游水资源调配体系。  另外,对资水已建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十分重要,资水是湘、资、沅、澧四水中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次于湘江的河流,而且资水中上游特别是邵水区的水资源十分紧缺,所以必须尽可能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当地已建大中型灌区的节水力度,通过对灌区的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同时,对主要缺水城市邵阳市、邵东等生活生产用水城市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尽量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  3、沅水配置格局
  沅水在湘、资、沅、澧四水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轻,缺水情况相对较低。现状主要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主要河道生态用水也能够得到满足,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缺乏区域性的水资源调配骨干供水水库,已建灌区骨干供水水库调控能力不高,使得水资源利用率偏低,农田灌溉保证率不高。  根据沅水现状存在的问题,确定沅水流域水资源配置的主要任务,在中上游主要是通过对已建的几大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通过新建必要中型水库和续建改造灌溉渠道,增强各分片灌区之间的水利联系,从而增强骨干水库的调配能力和扩大有效灌溉面积。重点对酉水灌区、武水灌区、溆水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同时新建吉首干溪、雷公洞、古丈双溪、广潭河、龙山龙潭河、花垣牛角河等中型水库,加强流域水资源调节能力和解决局部区域的工程性缺水问题,为湖南西部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有利的水资源条件。
  4、澧水配置格局  澧水流域用水主要问题表现为插花式干旱,中上游灰岩地区由于保水困难,尤为严重。流域配置的格局是:结合凉水口、皂市、宜冲桥等水库的新建,通过合理调度和引提措施解决澧水沿岸成片面积的春旱问题;通过新建必要的骨干水库如桑植牛洞口、永定犀牛潭结合配套必要的渠系工程和小型水库解决张家界灌区的缺水问题,通过新建一定的小型蓄水工程和集雨工程及小型地下水水井工程解决流域保水困难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下游地区主要是对王家厂水库除险加固,使得水库能够按照设计要求蓄水和调度,充分发挥其供水能力;同时对澧阳平原灌区和青山灌区进行节水改造,逐步解决该区的缺水问题。
  5、洞庭湖平原及环湖低丘区配置格局  洞庭湖平原虽然总的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洞庭湖平原蒸发量大,无条件建设蓄水水库,使得该区成为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之一。洞庭湖平原汛期过后外河水位低,长江进入洞庭湖的三口以及其它部分河段甚至断流,不仅自流引水困难,电灌机埠提水都存在问题,使得该区表现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状况,缺水行业主要表现为农田灌溉的春旱、秋旱以及城镇生产生活部门的缺水;三峡建成蓄水以后,三口进流时间减短,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等河流断流时间延长,使得该片尤其是安乡、华容、南县等地区的缺水矛盾更为突出。
  针对该区的缺水类型和缺水性质,特别是三峡建成后洞庭湖显现出的问题,提出该区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为:对现有的提水灌溉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并结合新建必要的引、提工程,解决大片地区的农田灌溉春秋季节缺水问题;实施松滋口及城陵矶建闸工程,优化调整藕池河、松滋河的水系;建设鲇鱼须河、陈家岭河、藕池西支安乡河、大湖口河等平原型水库;建设滟洲引水工程、安乡西水东调工程、南县南水北调工程、华容县城长江引水工程以及华君、安南、松澧、沅澧、大通湖、烂泥湖、资阳、屈原、南湖和铜官等大型灌区,全面提升洞庭湖区的水资源配置能力。  (三)配置方案研究
  1、配置的供水方案  经调算,全省基准年P=90%保证率情况下,可供水量为333.7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313.3亿m3,地下水可供水量19.96亿m3,其他可供水量0.44亿m3;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可供水量153.5亿m3,引水工程可供水量40.5亿m3,提水工程可供水量119.3亿m3。
  2015年:全省P=90%保证率情况下,可供水量为360.76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337.3亿m3,地下水可供水量21.96亿m3,其他可供水量1.5亿m3;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可供水量161.5亿m3,引水工程可供水量42.5亿m3,提水工程可供水量133.3亿m3。  2020年:全省P=90%保证率情况下,可供水量为379.5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353.3亿m3,地下水可供水量23.76亿m3,其他可供水量2.44亿m3;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可供水量167.5亿m3,引水工程可供水量44.5亿m3,提水工程可供水量141.3亿m3。
  2、水资源总体配置  湖南省水资源总量2143亿m3,其中当地水资源总量1689亿m3,地表水资源量168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372.6亿m3(地下水非重复量为6.6亿m3),入境水资源量454亿m3;枯水年(P=90%)当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92亿m3,推荐合理开发量405亿m3。
  配置后,使得水资源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不相匹配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各流域主要缺水地区供水量明显提高,城乡饮水安全能够得到满足,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配置方案达到了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  全省主要河流湘、资、沅、澧四水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分别为680亿m3、227亿m3、390亿m3、130亿m3,配置的河道外供水量分别为188亿m3、43亿m3、41亿m3、20亿m3,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8%、19%、11%、16%,河道外耗水量分别为71 亿m3 、18 亿m3、 15亿m3、7 亿m3 。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1、加强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随着湖南省工农业及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水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按照水资源合理配置形成的总体开发利用格局,开源与节流并举,在对现有工程除险加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同时,重点开发地表水资源,建设干支流主要控制性水利枢纽,架构由骨干工程统一调控、丰枯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2、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然而能耗和物耗也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发展中国家。如果继续沿袭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GDP 翻两番的同时,资源(能源、水、主要矿产)投入和污染(SO2、COD、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将同步增长。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目前,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在全国排序中还处于中等靠后,经济发展和污染问题的矛盾还不是十分尖锐。在发展经济时,应吸取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维持生态的可持续性。
  3、建立现代水务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并完善水利信息化网络,推进水务管理现代化,以科学技术促进水务一体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并完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防洪指挥系统、排污与环境监测网络以及灌溉试验站点,增进水务系统的管理和服务功能,通过非工程措施建设,确保水资源综合规划得以实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宏观经济总体布局建议
  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湘江流域在治污和限污的同时,结合现状的产业布局条件和基础,主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技术升级,壮大企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园区软硬件服务水平,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建成高新技术研发区、高新产业成长区、大型企业集聚区和战略投资者合作区,努力打造中国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走廊,重点加快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巩固和提升机械制造、卷烟、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限制造纸、化工、冶金等耗水和污水排放量大的产业;同时,应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纺织、冶金等产业可逐步将发展中心转移到水资源条件不受限制的沅水、澧水流域,资水、沅水、澧水等流域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交通条件发展传统采掘业、制造业,产业。三产业主要是加强旅游、交通运输、仓储、通讯、房地产业等;洞庭湖区传统的造纸、化工、石化等产业应在技术改造、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规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