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展翅飞得更高 ;中心城市,难以承受之重》
---小议浙江台州的县域经济和中心城市的发展论
出品人:孤单江南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浙江省经济的高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快速膨胀。2005年全国百强县,浙江占据30强,目前省内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七成。正是县域经济,激活了每个地区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去脱贫,这正是“浙江模式”活力之源;而“十六大”和200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都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统计,2006年,全国有24个省市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述到“县域经济”,全国占70%以上的省市区都和浙江一样明确走“县域经济”之路。
而所谓的中心城市是靠历史沉淀下来的;而非人为的。如果为了搞中心城市而放弃活力之源,可以说是得不偿失!浙江省台州市,在1994年由原来的黄岩市和椒江市两个地级市合并合成,一下子增加了一个县级区政府(路桥)和一个地级市政府,又由于市政府简单地提出“中心城市”论,拥有良好基础的市区十几年来其发展势头却不如属下的县市温岭和玉环(后面有详细分析)。对比省内同档次的绍兴、嘉兴市,他们虽然也市地级市,但在建立过程中并没有涉及到下属县的行政区域的变化,因而也没有带来不稳定因素。而且他们更注重属下县市的发展。嘉兴旗下所有县市全部进入百强县(全国仅此一家),而且在“强县扩权”中最早表示对下属县市“能放则放”的;绍兴属下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整个绍兴地区的81.9%,绍兴县(即柯桥)的很多城建要比绍兴市区还好……回顾浙江走的这段“县域经济”之路,现再作个假说:金华市区如果在十几年前把义乌变成义乌区,拿义乌的财政来建设金华市区,对金华市区建设“中心城市”来说,会一定程度受益;但是对义乌来说,却是极端打击性的――对当时刚起步中的义乌,无疑是釜底抽薪。走到今天,中国小商品王国就很可能落入其他地区的怀抱,那么对于金华地区来说,虽然中心市区本身的实力有所提高,但是整个地区的实力反而削弱了,也就是说在不考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盲目搞中心城市会导致得不偿失。义乌实际上是一个县级市,所以义乌了一个世界性的小商品基地。假设的东西恐怕说服力不够,那么台州市黄岩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1994年的黄岩本来是整个台州地区的龙头,经过台州市设区和发展中心城市一折腾,现在却是台州的第六。1994年撤市设区前,黄岩(含未划分的路桥)市的GDP远高于台州的温岭市,而今,现在的黄岩区加上路桥区还比不上温岭市。由于温岭一直是一个县,其财政也不用上缴台州市,所以一直在搭乘县域经济的快车;而原黄岩市就是现在的黄岩区、路桥区,没有搭上县域经济的快车道,受到“中心城市”的制约,落后于温岭就不足为奇了。据2006年台州市第一季度GDP(亿元)表明,原黄岩市财政(现黄岩区+路桥区)为71.49亿元,少于温岭71.65 亿元,在台州设市前温岭市的GDP却落后黄岩市不少。即使算上椒江区(含开发区)整个台州市区共115.89亿元,而走县域经济的温岭市加玉环县共109.81亿元,只比台州市区少5.2%!台州市区的发展条件要明显优越于温岭和玉环,可为什么GDP却相差不多呢?在台州设市前,这两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为什么这些年来台州市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如温岭和玉环呢?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花费巨大物力、财力打造的“中心城市”椒江区(含开发区)给市区带来了辐射效应了么?我们的投入和产出成比例么?是否“地级市”、“中心城市”的沉重包袱制约了台州市区的发展呢?我们再从2006年台州市第一季度财政收入(亿元)看,台州市区财政收入为7.65亿元,同比温岭加玉环为(3.93+2.46)6.39亿元。在市区GDP只比温岭加玉环多5.5%的前提下,三区财政收入比温岭加玉环却多20.0%(7.65/6.39),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台州市区就是过去的黄岩县,过去是一个县政府,但是现在是三个县级区加一个地级市政府,财政支出当然要大得多。台州三区税负要比普通县要重,所以有了“地级市是吃人的财政”的说法。
由此看来,台州市区这块好地,几乎各方面条件都优越于温岭和玉环,却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其总体发展速度落后于温岭和玉环。台州建市,本身是好事;但是为了建市而牺牲原黄岩的县域经济,不顾省委[1995年3号]会议纪要,吸收大量原黄岩市财政,极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结果变成劳民伤财,拉大贫富差距,打击了诸多实业家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协调、不稳定因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当地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区人民不仅要问:我们究竟什么时候能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在不考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盲目搞所谓的中心城市,无论是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还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或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角度讲,这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民富则富。从本质上说, 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了,如果让这个趋向继续持续下去,就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越来越大的社会摩擦,经济发展就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显然,牺牲县域经济去发展“中心城市”,只会这一趋势越演越烈!对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五个协调: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和社会协调、人和自然协调、国内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之所以要这么提出,就是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
而这五个协调正是本着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的。话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从最本质上来看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心城市的建立是靠经济基础决定的。在经济基础没有突出一面的时候,搞“中心城市”显然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缺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对。应该说,中心城市的建立,广积粮、缓称王才是正道。当一个区域的经济能鹤立鸡群时,中心城市自然会形成;而这一过程,是相对缓慢的――罗马的“中心城市”也并非一日建成!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基础鹤立鸡群时,那么该地提出中心城市显然就水到渠成,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反之,将阻碍经济的发展。
“郡县治,则天下安”。这个是自古以来的历史规律。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要走的路还长,更是无法耽搁。放眼发达国家,更是证明了“郡县治,则天下安”;可以预见,在党中央明确表态下,我们浙江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走县域经济,贯彻实施更加彻底的省管县制度,全面解放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稳定地发展经济,从而走向共同富裕。台州市区,更要及时改革目前体制, 咬定“经济”不放松, 立根原在“县域”中!
(欢迎转贴;请注明本文由孤单江南原创和转贴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