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时省会在今泰和县上田镇白水自然村,离泰和高速收费站100m处,往养路队旁边一条小路直走200m即到,是上田原来的养老院,那遗址部分已遭破坏,希望有关部门进行考察,维护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物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人们只知道临时省会曾在泰和,具体位置就在上田黄岗白水自然村,玉华山脚下,319国道旁边,过了立交桥沿319一直到养路站旁边,离收费站100M处,旁边有高压电线,沿着高压电线就可以找到,
抗战时期泰和县是江西省的临时省会,省政府驻县城西上田村。1940年在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
江西人昝鸿祥有一幅民国三十三年八月(1944年8月)出版的《最新世界各国详图》。该图采用圆柱投影法绘制,幅长为76厘米、宽56.5厘米,彩色印刷,登记号:江西省图书杂志审查处审查证图字第171号。
该图除绘有各国详细地图外,还附有“世界主要城市形势”、“世界各国土地面积人口及人口密度一览表”(截止民国二十九年)、“世界大河比较”、“世界大湖比较”、“世界人种分布”等。
这份距今60余年的地图,再现了当年世界地图详细资料,为人们提供了世界地图沿革的轨迹。与现在的世界地图相比较,原来的世界六大洲已变为现在的五大洲,除部分国家的面积、人口有较大变化之外,就是地名的译名有所不同。如地图上的“挨弗勒斯峰”,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到它就是世界著名的“珠穆朗玛峰”。最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正是我国抗日战争期间,这份地图的图例还特别标明,我国当时战时陪都是重庆,这种情况在世界地图史上也是极其少见的。图中“世界主要城市形势”、“世界主要城市间距”的介绍,重庆首当其冲。更为巧合的是,印刷和发行这份地图的地点均在江西省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泰和县,面对这份国难期间发行的地图,留给我们的是太多的感慨和沉思。
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中正大学时期校园内就充满了艺术的氛围,学生剧社出演的《杏长春雨江南》、《阿Q正传》、《雷雨》、《日出》等进步话剧,就轰动了抗战时期的江西省临时省会泰和城。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西财经大学前身——省立南昌商业学校被迫迁往外地办学。1939年4月,南昌失守。学校由安福迁往兴国县桐塘口村。1940年6月,因泰和成为江西省临时省会,学校实习银行、实习商店也随迁泰和,为便于管理和组织学生开展实习活动,学校又从兴国迁往泰和县王家坊。
上田,还是一处桃李争芳的佳苑。随着民国江西省政府的迁址,当年有浙江大学、中正大学等20多所院校在这里办学——
上田地处吉安市泰和县城西郊,赣江北岸,105、319国道在这里交汇。自北宋以来,上田就是水陆交通要冲,近临吉安、遂川、万安,中可上通赣州、下达南昌,远及湘鄂皖苏浙粤等8省市;境内平原、山地、水面交错有致,堪称“鱼米之乡’;当地民众勤劳朴实、生性温和——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上田承担起江西抗战“临时省会”的历史重任,彪炳史册。
1939年3月,日军进攻南昌,“江西省政府”机关被迫撤退,先至吉安,随后全部迁驻泰和上田。
日军视上田为“眼中钉”,频繁发动空袭轰炸,妄图摧毁这个抗战中心。1939年6月18日,上田上空一声凄厉的空袭警报声,拉开了“省会”军民抗击日敌的序幕。泰和广大青年积极应征加入省高射炮队、县防空队、县步机枪高射组,一枚枚怒吼的炮弹编织出了一张令敌人发怵的防空神网。各校师生组织抗日宣传队巡回演出宣传,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发起成立战地服务团,亲率40多名学生赴前线宣传慰问,文化界人士也纷纷举行义演、义卖,爱国商绅积极捐款购买飞机,护卫“战时省会”的制空权。
1944年底,天寒地冻,日军沿赣江窜扰,江西省临时省会泰和告急,机关学校纷纷撤至赣东南山区。
(民国28年(1939),上半年起,日军进占南昌,江西省政府陆续迁至泰和,成立临时省会。
民国29年(1940),国立中正大学在杏岭成立。
民国31年(1942),5月,廖承志,监禁在泰和马家洲集中营。12月,在上田,举办全省体育运动大会。
民国33年(1944),12月,江西省政府迁往宁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