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8-06/29/content_503338.htm在汶川,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县委、县政府将汶川恢复重建的希望寄托在成都平原边缘、都江堰境内一处叫“玉堂”的地方。这片大约10平方公里的土地,预计可以实现10万的人口容量。而当地官员的长远逻辑是:震后汶川全县所剩两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已经不足以支撑汶川经济恢复,开疆拓土是大势所趋。
可以想象,跨行政区划的重建,必然夹杂着各种政治、经济利益的较量。
对汶川县来说,平原地区为生产力重新布局提供了各种可能。县领导已经在各种场合向来访的广东官员表达了希望承接对方产业转移的要求。
对阿坝州来说,汶川异地重建意味着保住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有益于这个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
但对都江堰来说,则是丧失了一块宝贵的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尹稚预测,汶川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的可能性在于:首先,跨地区、跨行政界线调配资源正好是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的体现;其次,“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要求,汶川重建不是“人定胜天”,而是“顺天应人,避让为先”。
一个数字模拟的汶川新城已经放在尹稚的电脑中,他透露说,月底即将上报的规划报告可能出现另外两个备用选项。一种方案是“肢解”汶川,南北两部分分别并入茂县和都江堰。接下来的问题是:茂县能否取代汶川,成为阿坝州新的中心。
另一种方案是“外挂一台发动机”,即政治中心在大幅压缩的前提下就地安置,经济中心则采用某种类似工业园区的方式,在其他区域给汶川和阿坝的税收划出一片“飞地”。这种方案的风险在于,尹稚说,“经济上去功能化以后,政治中心否还能存活下去”。
无论何种方案,最后的疑问是:落点在哪里。“这应该是政治家决策的事情。”尹稚说。
汶川整体搬迁的设想得到了阿坝州的支持。那位曾经力挺原地重建的副州长后来也改口说:“汶川县城的地质环境并不稳定,地质灾害还会有很多。另外,在原址重建县城的费用要高于搬迁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