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武隆县县长郭忠亮昨天在“渝洽会”上透露,仙女山新区建设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常委会批准,武隆县准备以此为契机,更名为仙女山县,或者仙女山区。并称武隆重心将转移到仙女山,十年之内,仙女山新区规模将超过现在的武隆县城。
据介绍,仙女山新区规划面积286.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6.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2.5万人,重点打造三个重要项目,即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休闲运动度假公园;天坑三桥、地缝等喀斯特地形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仙女湖高档旅游度假垂钓区。
据测算,仙女山新区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要4.7亿元人民币。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批准给予该项目3亿元人民币贷款。另外,仙女山加工园区还将投资2000万元建设净菜加工厂;仙女山景区入口处投资1.2亿元建设接待中心、别墅和宾馆;仙女山新区范围内还将投资8亿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郭县长说,新区规划将1年见框架,3年初见成效,10年超过旧县城规模。
改名惹争议
武隆县欲改名为仙女山,对此,民间人士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仙女山本来就是武隆县的核心旅游景点。在目前生态旅游热大背景下,更名是为了充分利用“仙女山”这一地名特有的无形资产,精心打造世界级风景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仙女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以一个景点冠以地方名称不合适,“颠覆”了祖先留下的历史。据了解,该县公元619年建县,原名为武龙,龙是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1380年改为武隆,取“隆”吉祥、喜庆之意,武隆沿袭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厚重文化。
还有人认为,这种改名将要支付一笔费用,不划算,不如把这笔钱投入旅游建设。
武隆改名,重庆中旅总经理廖伟称,虽然短期内政府和社会为此将支付一定成本,但从长远来看,依托目前仙女山这个大品牌,武隆未来必从中获得更多收益。改名字后对旅游的推动大,但要注意在营销上的结合点,如果营销做得不好,改名字反而没有不改名字好;如果营销跟上,改名利远远大于弊。
重庆工商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赵小鲁称,改名字不是一件小事,以景区的名字来取代县的名字,如果景区的知名度不够,改名字的风险非常大,一定要在景区知名度已非常高的时候才能改名字。以客源分析为例,九寨沟和张家界都是中国最有名的景区,客源来自全世界,而目前仙女山的客源主要是重庆和周边成都、贵州等地的游客,在全国的名气还不够大。西南大学经济学潘博士则认为,并不是改个地名就能使某个产业或某地重振雄风,振兴仙女山旅游的关键在于仙女山景区的推广和打造,而并非单纯改个地名。如武隆县把改名所需要的费用用在旅游设施改善上,效果可能更大。
据了解,武隆改名字主要是为了推广当地的旅游业,2004年,武隆接待游客85万人次,旅游收入8900万元;2005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旅游收入1.15亿元;2006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旅游收入1.31亿元。旅游带动的经济收入占整个武隆GDP的10%左右。目前仙女山的名气已超过武隆县,外地很多人知晓仙女山是“东方的阿尔卑斯山”,却并不知道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