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518阅读
  • 45回复

[浙江]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办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17
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办事
刘亭 应雄


2002年08月30日

众所周知,我省是一个城市短缺的省份,一个大中城市特别短缺的经济大省。另一方面,我省大多数经济实力雄厚、充满活力的城市,往往被旧的体制或人为因素捆住了手脚,想快快不了,想大大不了。这迫切需要发起一场冲破旧藩篱的“新的城市革命”。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最近在义乌调研时,娓娓道出了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实质: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能发展多大就发展多大。

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办事,是彻底解决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二元结构矛盾的内在要求。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是我国经济社会诸多矛盾的总根源。加快推进城市化,正是解决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结构、城乡结构矛盾的“钥匙”,是我省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 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办事,是提升工业化的客观要求。目前我省城市化水平只有39.5%,不仅落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约15个百分点。这是畸形的结构,好比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起路来,必然一跛一拐,气喘吁吁。城市化的滞后,影响了农业,连累了工业。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个工业化国家,能够跨越城市化发展阶段;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绕过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并完成工业化进程。如此看来,提升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应该是齐头并进的。

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办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根据江泽民同志“浙江要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到2005年争取有近三分之一的市县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争取有近三分之二的市县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分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已成为统揽市县各项工作的总纲。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完成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主要看人均GDP水平,看是不是达到了3000美元。我省地少人多,去年的人均GDP还只有1450美元,又要在短短的20年内全部县市实现人均GDP翻一番。时间紧,任务重,现代化少不了城市化。在全省各地,“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诸如此类的标语口号比比皆是。

看来,我们的市县已经找到了“城市化”这个突破口。换句话说,就是遵循规律,不断做大做强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如义乌,自1998年以来,城市道路延伸了62公里,中心城区以每年3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建成区面积从1997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了目前的25平方公里,人口从不到20万增加到30万,城市化水平已超过了40%。义乌能不能发展成为50万以上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又如绍兴,市区面积已由原来的101平方公里扩大到336平方公里,它能不能发展成为100万以上人口的现代化特大城市?还有杭州,能不能发展成为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呢?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曾经说过,“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以自由。”同样,只有尊重城市化发展规律,才能迎来人口自由迁徙、劳动力自由择业、要素自由流动、城市自由发展的新明天。

作者单位:浙江省计划发展委员会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5-17
在推进城市化之初,对于城市规模问题,浙江有些市地存在争议。对此,浙江省领导明确指示:“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城市能建多大就建多大”。





“重整山河看浙江”专题之三——相看两不厌,一化解千愁
2003年02月24日

--------------------------------------------------------------------------------

  纵览浙江四年来的城市化历程,我们不仅深切地感受到观念上、理论上、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城市化的显著效应。

1、城市化引发三大突破

首先,城市化引发了观念上的大变革。浙江城市化浪潮是自上而下式制度创新的典范。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城市化已形成高度共识。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变化,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城市化建设的参与热情,旧城改造、行政区划调整等“城市化运动”迅速推进,户籍、土地、财税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民、外地人口进城的“门槛”已越来越低,“一城多府”这一困挠城市管理多年的难题也得以消除。据统计,到2001年10月底,全省建制镇总数已减少为860个,乡的总数已减少为596个,分别比1999年减少了144个和227个。

其次,城市化引发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面对资金缺乏这一城市建设的瓶颈,浙江各地创造性地嫁接企业经营理念,把城市当成资产来管理,经营城市。通过将城市有形及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良性循环机制。

最后,城市化也引发了实践上的大突破。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浙江许多欠发达地区发挥“经济洼地”效应,主动接受周边发达城市的辐射,借外势、借外力求发展。通过加快城市化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以及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外部资金、人才和技术;这也迎合了周边发达县市企业因本地劳动力、土地、服务价格等综合生产成本攀升而向外寻求低成本发展的需求,浙江金华的武义县就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要推进城市化”,这一实践上的重大实破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效应。 
2、城市化产生五大效应

由于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浙江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一是素质提升效应

城市是国际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城市之间的竞争具体表现在对人才、资金等稀缺资源的争夺上。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省低、小、散的许多中小企业已逐步完成了原始积累。规模太小的城市已没有足够的魅力承载、留住那些已成长为大企业的“金凤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产的“金凤凰”大量向上海等大城市搬迁。这必然带动资本、技术、人才的大量外流,甚至出现某些优势产业的“空洞化”现象。

浙江城市规模的大扩张,城市软、硬环境的大改善,有效地带动了人口、资金等资源的流入,为浙江省在今后的竞争中赢得了先机。据今年初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000多个县市2000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测评,在综合指数前100位的县市中,浙江占了22席,居全国首位。

二是结构优化效应

城市化在发挥集聚作用的同时,也优化了经济结构,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首先,城市化带动了三产发展。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今年房地产、商贸、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都出现了大幅增长,2001年浙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二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33%增长到38.4%,提高了5.4个百分点,三产就业人数也首次超过二产,达到906万人。其次,城市化进一步提升了二产的集中度和竞争力。“低、小、散”一度是对我省工业的形象描述。由于我省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大力推动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我省城市建设为产业集聚、产业升级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产业链相互配套的大量企业在各种形式的特色工业园区的集中,有助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形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块状特色经济的竞争力。据统计,目前,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已有83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这些工业园区的建成,将为我省城市的发展形成更加强大的生产力。

三是内需扩大效应

城市化推动了我省内需的强势扩张。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需不足是近几年制约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我省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增长,有效地弥补了近几年外需减弱对我省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例如,1998年我省10.1%的GDP增长中,就约有4.4个百分点是靠投资拉动的。我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为城市居民的1/2,我省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约45万农民转为市民,根据统计数据测算,1998年至2000年,我省城市化水平提高了3.5个百分点,新增城市人口新增消费需求大约可增加43亿元。

四是环境整治效应

城市化的加速极大地改变我省城市的整体形象。近三年来,各地都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作为当前城市化工作的重点,通过加大建设力度,全省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城市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在我省城市化建设中,不但历史文脉得以很好地保持,“天堂硅谷”、“信息港”、“数字城市”、“环保城市”、“海洋城市”等新的城市概念和城市形态也正逐渐成为现实。

城市化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到2000年年底,我省设市城市人均拥有路面积14.71平方米,居全国第四位;城市日供水能力982.73万吨,用水普及率99.93%,居全国第五位,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3.4%,居全国第五位;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68平方米,居全国第11位;城市燃气普及率98%,居全国第三位;城镇人均居住面积14.42平方米,居全国第二位。

五是“三农”转化效应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焦点。推进城市化对“三农”辐射作用是全方位的:首先,有助于减少农民(专家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城市化加速,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外来人口实现了“城市梦”。另一方面,城市化加速创造了大量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渠道。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全省有230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农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已占52%。其次,有助于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大量的农民转变为市民,使农业人均耕种面积增加。目前,浙江各地迅速推进的土地流转试点改革,可以部分地归因于城市化的推动。最后,有助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推动原有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这些都有助于消除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3.城市化的浙江之路

总之,由于建立在良好的工业化基础之上,浙江城市化可谓“一化解千愁”。在这方充满活力的热土,传统的二元结构引致的城乡紧张和冲突,也正向城乡一体的方向转化。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浙江的“城里人”与农民可谓“相看两不厌”,各得其所。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经过四年来的探索,浙江已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全新的城市化道路。

浙江的城市化之路是一条勇于开拓、全面创新型城市化之路:创新是城市化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城市化的规划之中,更体现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全新的经营城市的理念,也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新理念。浙江不仅“领跑”我国户籍改革,而且在新兴城市社区的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例如,目前杭州市已将原来的街道、居委会调整撤并为275个社区。市民和社区是一个城市的“根系”,随着这些新型社区的建设,城市管理的理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得以充分体现,居民也从以前的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推广,我们耳熟能详的“居委会”在浙江正成为历史名词。

浙江的城市化之路是一条市场化之路:市场是浙江崛起的两个轮子之一。据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樊纲等人的有关研究,浙江市场化程度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由于市场观念深入人心,浙江“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城市化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经营城市”就是市场化催生的全新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市场化加速了浙江的城市化,反过来,浙江市场化的城市化道路也促进了市场的深化。轰动一时的“义乌棗东阳水权交易”就是浙江城市化促进市场深化的经典案例。

浙江的城市化道路是一条效益型城市化之路:效益是城市化的动力和结果。浙江城市化的综合效应既表现扩大内需的短期效应上,又体现在产业集聚、城乡一体等长期效应上。从城市化的动因上看,效益是我省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推进城市化之初,对于城市规模问题,浙江有些市地存在争议。对此,浙江省领导明确指示:“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城市能建多大就建多大”。这体现了城市化以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城市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聚集、重组,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效益。只要利大于弊,要素就会继续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就会继续扩大;而一旦弊大于利,城市规模扩大之势就要停滞,要素就会随着人们趋利避害的动机而外移。因此,把效益作为城市规模边界确定的标准,有利于克服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盲目冲动。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成共识的今天,浙江的城市化进程有着诸多启示。而放眼前瞻,凭借着四小时交通圈的形成,连接宁波、上海两地,投资愈百亿的跨海大桥的开工建设,浙江正加快融入到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级特大型国际都市圈中。随着浙江城市的崛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和最富经济活力的产业带,浙江城市化的确让人期待……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05-17
刚才大家的发言都谈得很好。可以说,都说到了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谓是畅所欲言,气氛很是活跃嘛!我仔细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觉得有几个问题还有必要再说一说。一是城市建设与用地的矛盾,金华的同志说到地级市的用地与下属县市用地存在矛盾,这是客观存在的。市辖区与下属县市都要发展,关键是合理需要。一些市圈了不少地,将数十平方公里良田一夜间变成了开发区,现在一年多过去了,办了一两个厂,圈而不发,产值还不如下属县的一个镇开发区!这是很危险的做法!对于一些处在快速发展中的县市,我们要在政策上予以适当的倾斜,这是需要的!一些地级市领导不要有太多的担心,不必过滤下属县超过自己。下属县市有了成绩也是好事嘛!要支持下面同志办事,不要设置人为的阻碍。拿义乌来说,前段时间我去做了个调研,经济发展地很快,很喜人。市场一片繁荣,外贸也很好。城市建设步子迈得更是快!我看应该是全省城建的排头兵!希望上面的地级领导要有这个风度,这个气度。义乌能发展多大就多大!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
刚才会前有同志私下找我商谈省市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我的态度很明确,继续支持我省实施省管县,省、县两级财政体系。有同志可能会说:现在浙江的经济是块状经济明显,乡乡象县城,县城象城市,而地级市呢,则象县城。为何地级市长不大?因为财政上受限制,拿不到下辖县的好处。这种说法,我想要么是这些同志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缺乏改革创新观念,要么是这些同志推委责任的说法。省管县有什么好处?看看现在全国百强县,浙江四分有其一,看看现在中西部许多的兄弟省份,县财政倒吃国家财政。我想,我们是不能否认这一点的。那么地级市长不大是否真得是因为没有县级财政分成呢?我看未必。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与本级财政等同起来,那么,城市长不大是必然的。浙江民间资本雄厚,尽管国家在投融资领域还有许多法规尚未出台,但作为政府是有责任、有能力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建设,做大城市。这方面,建议发此言论的同志会后找找温州、义乌的同志,多取取经。我们的工作要开拓,要创新,不能默守成规,不能以邻为壑!另外,有些地方的同志一厢情愿地要求上面给政策、给资金,却拿不出一个可操作的发展实施纲要。这是要不得的。经济发展还是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杭州是省会,宁波是单列市,温州明年也要成为较大市,省内其它地市的同志也要要这些城市的工作加以支持、理解。浙江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沿海地区与浙中西地区有较大差距。金华的同志在这方面的任务很重,能不能真正成为浙江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华同志的工作成效。省里对金华的工作一贯都是很支持的,对一些建议,我们也做了研究,如:调整金、衢两地的行政区域规划,现在看来,有一定基础,但还不成熟。行政区划调整是件大事,涉及到当地人民的感情和利益,要慎重对待。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还要请民政、土地的同志专门搞一些课题。把前期工作先做好。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05-17
以下是引用实在在2003-5-17 9:48:40的发言:
刚才会前有同志私下找我商谈省市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我的态度很明确,继续支持我省实施省管县,省、县两级财政体系。有同志可能会说:现在浙江的经济是块状经济明显,乡乡象县城,县城象城市,而地级市呢,则象县城。为何地级市长不大?因为财政上受限制,拿不到下辖县的好处。这种说法,我想要么是这些同志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缺乏改革创新观念,要么是这些同志推委责任的说法。省管县有什么好处?看看现在全国百强县,浙江四分有其一,看看现在中西部许多的兄弟省份,县财政倒吃国家财政。我想,我们是不能否认这一点的。那么地级市长不大是否真得是因为没有县级财政分成呢?我看未必。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与本级财政等同起来,那么,城市长不大是必然的。浙江民间资本雄厚,尽管国家在投融资领域还有许多法规尚未出台,但作为政府是有责任、有能力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建设,做大城市。这方面,建议发此言论的同志会后找找温州、义乌的同志,多取取经。我们的工作要开拓,要创新,不能默守成规,不能以邻为壑!另外,有些地方的同志一厢情愿地要求上面给政策、给资金,却拿不出一个可操作的发展实施纲要。这是要不得的。经济发展还是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


不错,还是有点头脑的。再说绍兴,虽然越城区如此之小,但并不影响绍兴的发展啊。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05-17
拿鸡毛当令箭 ,张德江那厮的话,人家现在拍拍屁股走掉啦。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05-17
这种政策也不是他一个人定的。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05-17
张德江这个人,搞政治可以,
但搞经济,有问题。

义乌的问题,主要是地理条件支持不了一个大城市是规模
(温州的腹地有多大?台州迁府后,腹地有多大?义乌呢?周围都是山头……)
如果现在不明白这个道理并着手解决,迟早有一天会吃苦头。
我在以前的贴子中回答过这个问题。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05-18

这下被小老虎抓住了我的痛处了,我还真没有这方面的准确数据 :-)
定性地说一下吧,希望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先说腹地吧。腹地,词典上的意思是“靠近中心的地方”,
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城市建设方面,指的就是城市四周可供建设的后备场所,
在经济上,指的就是向城市提供农产品(粮食、蔬菜、副食品等),并能为城市分担一部分转移出来的产业(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方。

比如温州,为什么说在经历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后,区域经济形成了良好的体系了呢?
就是因为温州和周围的市县、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互补的经济体系,
中心城市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服务型第三产业,周围市县提供一般工业品,农村提供农产业品,
这样的体系,资源被合理利用,整体运行成本趋向最低
而且随着周围市县的发展,要求中心城市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金融、信息、教育、交通等)
但温州城市周围还有较多的平原可供城市建设,周围市县也有发展场所,
所以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可以期待的。

资料显示,千年临海城,踞山而建,曾是抗击倭寇的重要据点。
但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椒江、黄岩的崛起,
对中心城市提出了更高的第三产业服务要求,
然而临海城周围的地理条件根本容纳不下中心城市更多的功能,
而且离开经济增长点过远且交通并不方便
反观椒江,位置居台州区域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的中心,
又处于平原地带,可供建设的场所巨大,加上具有港口优势,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迁府椒江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深圳,昔日的小渔村,
依靠改革开放时期的特殊优惠政策,加上紧靠香港,
用一道“二线关”围起成为香港这个全球自由港的巨大加工厂
其飞速发展一度成为全国经济的焦点,曾是全国城市的学习榜样
然而,在中国经济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短缺时代一去不复返之后,
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一夜之间优势尽失,人才纷纷离去
望着昔日的“大哥”广州凭借深厚的工业基础和第三产业底蕴重新翻盘且地位日益坚固不可撼动,
深圳人只能复杂地自问一句:《深圳,你被谁抛弃?》

如果需要一个比喻的话,义乌和金华的关系是椒江和临海还是深圳和广州呢?
非常值得思索!

浙中地区的地形,基本上除了沿着浙赣铁路的一个狭长的谷地外都是高山和重丘
在这块谷地上有东阳江武义江金华江富春江等水系和主要的公路、铁路
是浙中地区难得的建设城市的场所,历史上这些县城也因此建在这块谷地上。
由于存在天然的地理边界,这个地区的经济自然发展为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体系
而金华市的行政区域基本上正好覆盖这个经济区域
(实际上,台州、温州的行政区也是如此。这可不象苏锡常那样关系错综复杂)

在这个区域中,金华因为其地理条件的优势(两江交汇,物产丰气候佳)
历史上一直是这个区域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
(顺便指出你的错误:地理优势决定经济发展,经济繁荣决定政治地位,
而不是政治地位决定经济发展,梅城就是最好的例子)
进入工业社会后,铁路在此设枢纽,一些工业项目在此投资更强化了金华的地位
(为什么铁路的枢纽设在金华而不是衢州?就因为金华的基础条件更好,虽然衢州更靠近杭州和鹰潭的中点)
教育和信息条件金华也在整个经济区域中优势明显。

义乌经济发展起来后,有没有可能替代金华成为这块谷地的新中心呢?
或者成为这块谷地的另一个中心城市而把区域经济一分为二呢?

首先,经济发展必须要占用土地,而这个区域中最缺的恰恰是土地
因此任何一个城市想把自己建设成为产业门类齐全的独立的经济体系
(包括农业、制造业、商业、教育交通等服务业)都会面临土地不足的问题
所以这个区域的资源条件要求城市间必须互补定位,整体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天然的联系不可能被打破,
(比如大家都象义乌那样发展商贸,那么农产品就必须从外面输入
于是此处的农产品就比别处价格高,生活成本就上升,相应商贸成本就上升,
于是一些对成本敏感的行业就开始资本外流……最终导致整体优势丧失)

再说义乌自身的条件。
义乌如果要成为区域经济的另一个中心,必须要建设大量的对外交通设施、
并充分发展包括教育、金融等在内的齐全的第三产业
而发展这些不仅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要挤占义乌主导经济商贸业的发展空间。
比如发展服务性第三产业就需要大量的人员,这些人员肯定要从外面输入。
(有些还必须是高素质人员,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才能吸引)
人来了以后就要有住宅,还要吃喝拉撒,于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就要扩大
而城市一扩大,就会出现交通、水电、饮食等城市基本生活成本上升
(大城市最低成活保障比中小城市高就是这一点的明证)
从而就影响了义乌加工工业优势这个立市之本
(深圳后来加工业全转移到了宝安等地)
毫无疑问,义乌经济发展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再说义乌自身的辐射能力,
实际上,义乌对周边市县的辐射能力远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高
除了东阳(我遇到的几个东阳人也没有承认义乌领导地位的)对义乌还比较“卖帐”外
兰溪、永康等地根本就不承认义乌的领导地位
这说明至少在目前,义乌的辐射能力还远没有到能充分影响周围市县的程度
更不用说取代金华了。

其实,破解这些难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强化区域经济的观点,
整个金华地区的市县合理分工,相互协作,
相合优势,共同克服资源短缺的困难,以提高区域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
比如金华作为中心城市,以发展第三产业和高附加值工业为主,服务周围市县
义乌和东阳成为工商业中心,发展商贸和规模工业为主
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小规模生产分散到周围市县去,
并用一个便捷的内部交通网把这些地区联系起来,实现主要区域间半小时交通。

不过,受到浙江省省县直管体制的束缚
同时目前义乌经济还没有受到其他地区同类型经济的强烈竞争压力
要义乌接受这个观点至少在现在还是很难的。
希望不要在某一天,义乌人也不得在想一个痛苦的命题:《义乌,你被谁抛弃?》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3-05-18
是啊,旧金山还是建在山上的呢。
所谓腹地说——都是胡说!照你的解释,香港还有腹地吗?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3-05-18
以下是引用QQme在2003-5-18 12:55:13的发言:
是啊,旧金山还是建在山上的呢。
所谓腹地说——都是胡说!照你的解释,香港还有腹地吗?


日本还想把新城建到海里呢!
但人家那就用来发展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的!

香港为什么要填海?新加坡为什么要把工业园建到中国来?

你当然可以把义乌周围的山头都建成城市,但那要多少建设成本?
从而土地价格要多高?
又需要多少运行成本(交通、供排水、物品运输)?
你的产品附加值要多高才能使用得起这个地方的土地?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3-05-18
注意,国界不同于县市界!
此外,新加坡、日本等都有向中国投资啊。
说义乌吧,如果它抓住机会变成大都市,最后就算把加工基地转移出去,它还是可以保持商贸城市啊。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3-05-18
楼上,痛苦就痛苦在,义乌的在全国地图上的位置并不适合成为“国际”商贸城啊!

深圳的交通条件总比义乌要好无数倍了吧,
深圳现在总算大城市了吧,深圳历史上总是内外贸易的关键城市了吧
面对广州的条件,现在深圳也没办法保持商贸城啊!

某种意义上说,义乌选择商贸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错误。
往后看二十年,为什么不可能冒出一个什么“义白”“义蓝”之类的城市取代义乌呢?
知不知道义乌的老板发了财都想到杭州、宁波什么的地方去定居啊?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3-05-21
对于你的理论,我基本同意。
实际上,我也不认为目前义乌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了,
相反,我认为义乌目前的发展正蒸蒸日上,

引用我在另一个贴子里的一句话:
“七、结论。义乌还有10-15年的发展余地,终极模式就是义乌经济圈(如果你喜欢这么用的话)130-150万人。”
http://xzqh.info/bbs/dispbbs.asp?BoardID=13&id=3196&replyID=3196&star=3&skin=

我和你不同之处时,我在义乌蒸蒸日上之时,却在预言他的终结之时,虽然不容易受人欢迎,
实际时却是把出了义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希望义乌人能思考:如果把义乌的发展优势保持下去这么一个问题。
我的结论是:成为浙中谷地的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市县分理分工,协调发展
而不是吵着和金华分家,割裂天然的经济联系。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3-05-23
楼上,过于乐观了。

深圳算赶上好时代了吧,深圳算有超过20年的高速发展时期了吧。
深圳曾有过的优惠政策(全国各地都去投资,中央免税)再也不会有别的城市可以相比了吧?
深圳也不过是广东的第二(这个位置现在也有点危机了),在全国算第几?

对于浙江2000-2020年的经济发展,我看好嘉兴、湖州。
义乌(含金华在内的浙中地区)将在第二梯队中居中游
(杭州、宁波,或者加上温州为第一梯队,嘉湖台金为第二梯队。)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3-05-23
有兄:
帮我贴图:

http://forum.xinhuanet.com/transfile?id=yw49871053158207158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3-06-24
引木已成舟的话"再说义乌自身的辐射能力,
实际上,义乌对周边市县的辐射能力远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高
除了东阳(我遇到的几个东阳人也没有承认义乌领导地位的)对义乌还比较“卖帐”外
兰溪、永康等地根本就不承认义乌的领导地位
这说明至少在目前,义乌的辐射能力还远没有到能充分影响周围市县的程度
更不用说取代金华了"
首先我不认为辐射能力指的是承认某个城市是不是具有领导地位的说法,领导地位只能说是在行政上的。就目前的体制来说,承认义乌的领导地位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市政府还在金华。辐射能力指的应该是这个城市对周边地区在经济上作用。我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义乌没有了这个市场,会给周边县市乃之整个浙江的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看看周边地区来往于金华和义乌的客流量,就可以清楚看出这两个城市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辐射能力了。每一座城市都是从小到大的,上海早期只是江苏的一个县,深圳也只是一个小渔村,那么你敢说她们也只能永远是一个小城县或者是一个小渔村?不可以有今天的发展和地位?
城市间的竞争是正常的,也是无可非议的。谁发展了,谁就有权力和义务做这个区域领头羊。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求的更大的发展空间。说不定若干年以后又会在哪一个小县城或者小渔村崛起一个深圳,或者大上海!谁敢说这永远都不可能?[em06]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3-06-25
真是很怪
有人主张行政中心不必在经济最发达地方
却要求金华市政府搬到义乌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3-06-25
“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实质: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能发展多大就发展多大。 ”

人口发展规律的实质:能生多快就生多快,能生多少就生多少??
感谢蛋炒饭.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3-06-25
我认为把金华市政府搬义乌是可行的,这样比较容易操作,而且不需要增加新的行政机构。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3-06-25
"至少在目前,义乌的辐射能力还远没有到能充分影响周围市县的程度"
不过一个大小商品市场而已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3-06-25
那么请问现在金华有什么辐射能力?义乌至少有小商品,以及小商品加工业。如果不受行政级别的约束。我相信辐射的领域会更广泛,经济以及交通等各个领域一定会发展的更快。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3-06-25


这样也可以嘛.
保先阁大学士兼八荣八耻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有印驴窝 http://yypan.ycool.com/  微博 http://weibo.com/wzapan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3-06-26
既有’’......继续支持我省实施省管县,省、县两级财政体系。......’’的实践,何不先吃螃蟹,直接搞省县直辖岂更好,还嫌市县矛盾不够多吗。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3-06-26
-----------
[ 此帖被实在在2023-04-15 18:14重新编辑 ]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3-06-27
是真的吗?请问这个消息的出处是哪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