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撒消后何去何从?建县?那样撒县建市更有活力,事实上防城港市的工业产值去年已超过钦州,建市不是更好吗.建区权力更小. 其实,合并在当地也有说法,这个说法是防城港合并钦州!---------------
钦防两市或者两个深水港合并的可行性讨论,我只是抛砖引玉,谁有兴趣可以探讨一下:
1。先说说本与主题无关的北海。毫无疑问,北海最大的优势并不是港口,而是知名度和旅游资源。北海是中国最早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主要的滨海旅游城市。北海银滩被誉为“天下第一滩”,与桂林山水同为广西最主要的两张旅游名片。北海还是中国的主要公路网“七横八纵一通道”中,连接大西南与广东的重要枢纽城市之一。现在北海又在努力打造“城市氧吧”这个新的城市品牌。而北海到钦州的距离相对较远,因此在十几二十年的规划期内,合作要比合并更为现实。比如北海滨海风光游与东兴民族、边境、出境游的合作,就是很好的典范。
2。钦州和防城港合并的可行性:钦、防两地历史上就同属于一个地区,语言、文化相近。钦州城区、钦州临海工业区、钦州港和防城港城区、防城港临海工业区、防城港口这几个主要城市版块之间,距离都不超过50公里,并且在规划中已是连成片,完全在一个城市的合理范围之内。此外,钦州和防城港的城市定位、港口定位实际上并不明确,所谓的“分工协调”并不现实。两个城市都要大力发展临海、临港工业,两个港口都要服务相同的资源腹地。城市发展需求相同,港口性质相同,港口功能重复。而两地又如此相近,却要分开管理。不但相互消弱彼此的实力,浪费资源,不能形成规模效应。甚至有可能造成恶性竞争,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内耗,在与外省强大的港口城市竞争中得不偿失。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城市之间的竞争。而城市间竞争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为了求得更好的规模效应,因而汽车城十堰与郧阳合并了,沙市与荆州合并了,桂林市与桂林地区合并了,广州与增城、番禹合并了,海口与琼山合并了,渥太华与周围十一个城市合并了,甚至京、津合并的话题专家们也在争论不休。。。城市合作与合并已成了世界经济发展一个潮流和重要内容。在品牌效应方面,这个“节”,那个“会”,各个城市间可谓是挖空心思,层出不穷。这方面我相信大家的耳朵听得也快爆炸了。。。我就不举例了。
因此合并是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避免恶性竞争的最好办法。钦、防两市的合并可以一步一步来,先合并港口,然后整合资源,合适的时候再合并城市。这样不但有效的解决内耗与浪费的问题,并且还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城市的竞争实力。在城市品牌方面,沿海沿边、大西南出海主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等区位优势仍是独一无二的。
初步构想:钦州、防城港适当调整城市规划,最终发展成环钦州湾的环状超级城市。环状城市相对于团状城市的优点是交通压力更小,并且有利于空气质量和环保。中心区可以考虑布局在茅岭江畔的康熙岭和茅岭周围。两个临海工业区也并成一个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心区、两个辅中心区(钦、防旧城区)和一个临海工业区的超级带状、环状城市格局。
3。难度和阻力:
a.城市命名与城市自尊问题。从历史沿革来说,钦州一直是泛钦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钦州在历史上的地位和知名度高于防城港,而且钦州人口也比防城港多。但是如今,防城港长期与众多的国内外港口通航、“上山下海又出国”、沿边沿海的特殊区位优势、广西及西部第一大港的城市品牌,加上东兴中越边境游、出国游、边贸热,中越边境防城港(东兴)贸易洽谈会等等,又使防城港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钦州。新城市管辖老城市的例子很多,比如深圳管辖宝安、汕头管辖潮州。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城市中,只有防城港和连云港是以港命名的城市。城市名称本身就是城市最直观的一张名片,因此许多以名胜命名的城市都是后来改名的,如安徽的黄山市,云南的香格里拉等等。因此在现实意义上,以“防城港”作为合并后的城市名称,对城市发展更有利一些。但这里存在着一个人口居多的钦州人情感能否接受和认同的问题。
b.两地机构、官员利益冲突与稳定之间的矛盾。城市的合并虽然城市整体实力增强,但另一方面,城市之内的部分行政区域的地位反而是“降级”了。因而要精简、合并很多重复的机构,调整一些重复的职务。这里涉及到机构、人事、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并且直接关系到许多的官员的切身利益。
宏观政策不当所造成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内斗和内耗等弊端老百姓无法直接体会,因此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但如果合并,工程之复杂,问题与麻烦之繁多,绝对是个烫手的“山竽”。到底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