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948阅读
  • 92回复

[首都]中国必需迁都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8-03
中国必须迁移首都的思考

2003年12月29日,韩国国会表决通过《行政首都特别法》,该法2004年1月1日生效,韩国新首都将迁往位于韩国中部的忠清地区,2007年底开工,2012年起总统府和中央行政机关分批迁至新首都。韩国迁都从纸上谈兵到迈出实际行动第一步,使得国人重新审视中国迁都的老问题。

实际上,早在1980年就有人主张迁都到湖北襄阳。自美国《新闻周刊》2000年发表沙漠化可能会使中国迁都的观点以来,公共舆论尤其是网上关于“迁都”的议论更是不绝于耳。用百度引擎以“中国+迁都”做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搜索到10万张网页,即可见一斑。
  简言之,国内关于迁都的各种议论可归纳为以下3种主张:
  一是完全反对迁都,维持北京首都地位不变。对于北京面临的问题,持该论者又有两种不同主张:(1)拓展北京城区。在北京近郊的顺义、昌平一线,或河北的涿州、廊坊等地建设卫星城。可以称为“首都东扩论”。 (2)主张北京天津合而为一,简称“京津合一”论。
  二是主张部分的迁都,主张实行“副都”“双都”论。“双都”一般指一个政治都,一个经济都;荷兰就实行这种制度。也有就季节而言的提法,如利比亚首都冬天在的黎波里,夏天在班加西。有些国家甚至有多个首都,如沙特有四个首都,行政首都利雅得、宗教首都麦加、外交首都吉达(外交部和外国使馆所在地)和夏季首都塔伊夫(避暑胜地)。国内有人提出以北京为政治都,上海为经济都;还有人提出可考虑在西安、武汉、成都、兰州等城市中选择一到两个作为“陪都”。
  三是“完全迁都”论,简称“迁都论”。认为中国应建立新都。当然对于迁都到何处又存在不同的多种意见。笔者赞成“完全迁都论”,下文进一步讨论。
  一直以来关于迁都的争论最集中在完全迁都与完全反对迁都之上,副都论在关于迁都的三种观点中,一直非真正焦点所在,因此本文对副都论不做讨论。
一、 完全反对迁都论与副都论
  完全反对迁都者认为:(1)针对北京缺水主张迁都的意见,举出中国地质大学《首都经济圈土地覆盖变化动态模拟与评价》课题组03年上半年得出的结论是:模拟演示显示,荒漠化不会影响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未来50年中国不会因为自然原因而迁都。(2)北京经济将受到重创。(3)北京战略价值不可取代。
  完全反对迁都论对解决北京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2种意见:
  1.首都东扩,建设行政服务中心
  2002-03-12《外经导报》总编辑卞洪登授权北方网独家登载的《首都东扩十问答疑》是这种观点的代表。此前,有人曾构想过一个大首都计划,通过轻轨铁路、高速公路把保定、天津、唐山、承德与北京连成一片。
  2.京津合并
  现在京津冀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延续明清时代划分,几百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动。京津合并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1994年10月,中国民进天津市委员会和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在天津联合举办“京津联合研讨会”,当地党政官员也莅会,无疑表明了一种姿态。会议将京津联合称为“一项大工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而北京官员态度非常不积极,当时的民进天津市委成员之一、时任天津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的穆学明曾经和一位前北京市政府高官谈到京津合并问题,而该高官称把北京的火葬厂搬到天津还可以。
  2001年3月穆学明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再次向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提案:将天津与北京两市合并,用5年至10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当时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回复,行政区划变更须由国务院作出决策,他们无此职能
  京津合并对于北京好处多多,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获得快捷出海口。无论是秦皇岛还是京唐港,它们与北京之间的距离都超出京津之间距离一倍。天津港是中国四大亿吨港口之一。如果京津归一,就可以充分使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实际上现在京津塘高速公路已经将北京、廊坊、天津、塘沽、天津保税区、天津港联系起来。地理、市场以及相关产业政策都在积极催生京津一体,京津迟迟不能合并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北京的首都地位作祟。
  目前看,完全反对迁都论中的北京东扩论点较京津合并更占据上风。
二、完全迁都论
  笔者支持完全迁都论。完全迁都论认为,迁都必须着眼于中长期后果,所谓北京交通、水资源等问题都是相对的短期问题。反对迁都论的局限性恰恰就集中表现在始终关注北京面临的环境因素等相对表面的短期问题,而忽视了迁都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和平衡巨大区域发展2个方面的中长期巨大价值。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及区域发展平衡2件大事筹划,无论北京是否缺乏水资源,以及是否存在交通环境等诸多问题,迁都均在必行之列,缺水与交通问题不过是为主张迁都提供了一个提出迁都的契机罢了。
1.迁都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北京作为封建时代首都时间过长,皇城心态、八旗遗风、官本位观念积淀太深。重起炉灶建新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开既得利益者的多方阻挠,推行各种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措施。通过迁都实现政治改革的事例古今中外不乏其事。以我国历史为例,盘庚东迁可谓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基于政治目的迁都的事例;而我国古代基于政治目的迁都最典型的事例应该是拓跋宏迁都洛阳。
  魏孝文帝迁都,北方各族百余万移民迁入中原,洛阳再次成为北方以至当时的整个亚洲文化中心,为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
  1888年12月10日,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奏《为国势危蹙,祖陵奇变,请下诏罪己及时图治折》(即《上清帝第一书》),由于顽固派阻挠未能为光绪帝见及。1895年5月2日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相当大篇幅谈及迁都。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关于北京所谓的战略价值已几乎废弃的论述,同样适用于反驳今日关于北京具有突出战略地位的观点。
  戊戌变法时,章太炎提出清朝应“宅南”,也就是迁都到武昌,章氏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使盘据北京的保守势力“不得南渡,以奸吾政”,即南方要搞宪政,应该避开保守旧势力的干扰。虽然今日政局与晚清实质不同,但是就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抑制保守派干扰而言却是颇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2.平衡巨大的东中西部差距
  东、中、西部和南北方等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日渐扩大,已成为影响中国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痼疾”。目前东部地带以占全国13.4%的面积、41.15 %的人口,占有超过60%的GDP ,而西部则以23.11%的人口、56.9%的面积占有14%的GDP。北方和南方在社会经济领域出现的差距近年也有拉大趋势。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王小广博士2003年8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认为,1997年以来,中国地区人均GDP差距不断扩大。1997-2002年,中部人均GDP相对东部的比重从54.14%下降到52.60%,西部人均GDP相对东部的比重从43.08%下降到40.59%,东部地区外贸和利用外资方面处于绝对优势。1995-2001年,沿海地区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88.14%上升到91.62%,沿海地区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由85.53%上升到86.88%。东部地区体制渐渐与国际接轨,中西部地区明显存在较强的“路径依存”约束,在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上均表现得非常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如果在中部与西部、南方和北方联接处的枢纽地区建设新都、将武汉设置为直辖市。那么,由于首都经济文化的巨大辐射力,会形成一个规模较环渤海三角洲、长三角、珠三角3大都市带略小一些的中部都市带,将有力拉动中部区域增长,对于改变中国生产力分布严重失衡格局,推动全国人口、资源配置的又一次大重组。这在重庆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发展迅速的事实中就可显见得。
  二战后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新都。迄今为止的世界众多迁都案例中,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是最成功的例子。为篇幅限制不作介绍。
三、我国迁都地点选择
  国内主张完全迁都论者对于迁都至何处存在很大分歧,各种设想如西安成都广州重庆、甚至长沙等都尚可理解,但是网上居然有主张迁到山东省济宁市的议论,对于这样的说法只好一笑了之,不予置评了。总的来看,影响比较大的观点有迁都到西安和江汉平原的2种观点。
——西安论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西安市位于我国国土的地理中部。是我国建都最早、为时最长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为我国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是西北最大城市,科教经济实力雄厚,交通通讯发达。而且西安历史一直是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强盛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记忆远比北京在近代历史上的屈辱、腐败更积极。
  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侯景新博士、湖南大学人文系副教授李金等。
——江汉平原论的三种观点
  笔者以为,迁都地点选择的中心原则非常重要,但是所谓“中心”应该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分布的中心,而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西安只是中国地理意义上的中心,西安也是一个历史包袱很重的城市,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评价并不比北京好。如果以中国人口分布蒙桂线来考量,江汉平原无疑是中国的中心,生态环境也堪称全国最好之列。而江汉平原论内部又存在3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襄荆宜三角地带为迁都首选。
  持论者认为,由襄樊、荆州、荆门、宜昌4座城市相围而成的所谓“襄荆宜三角地带”,面积有两万多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区位优势突出。
  这种观点的主要不足在于:一是襄荆宜三角地带与中国最主要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之间的平均距离并不协调;二是缺乏与首都相称的科教文卫资源;三是交通条件不佳。其实,从东风汽车集团将总部从襄樊迁到武汉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些不足。
  第二种观点认为迁都地区宜选择在长株潭地区。
  虽然长株潭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江汉平原区域,但现在长沙到武汉乘火车不过4小时左右。因此迁都长株潭地区也一并纳入江汉平原论之一讨论之。很容易理解,迁都长株潭多是湖南人的主张。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彼此相距不足50公里,以其各自特色鼎足而立,且三城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渐推进之中。长株潭一体化的确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范例之一。
  但尽管倔强的湖南伢子有一个将长株潭打造为中国中部发动机与武汉竞争的梦想,但是从中国历史上看,长沙从未超越武汉成为中部区域的中心城市。而且就目前中部中心城市格局而言,武汉最具有承担中国中部脊梁的实力。武汉是中国最大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之一,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科教、金融、贸易中心;在世界许多大城市为水资源短缺所困扰时,武汉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中国六大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因此,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北京、与上海北京广州的交通枢纽地位等诸多方面具体考虑,武汉对长株潭的优势都是非常明显和全面的。
  第三种观点 主张的迁都“云孝安三角地带”。  

武汉以北50-100公里左右地区是迁都最佳候选地带。具体而言即孝感市管辖的安陆、孝昌、云梦三个县级市所属地带。
  安陆、孝昌、云梦三县级市均属孝感市管辖。孝感是一个新兴中等城市,面积11600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其中孝感市城区人口30万。孝感地貌自南向北为平原、丘陵、山区,气候兼有南北之优,土地肥沃湖泊众多。孝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位于京九线路,距离武汉近,能够充分利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科技文教资源,到上海、北京、广州、重庆、西安等国内中心城市的距离大致相当,因此迁都至孝感境内,交通上可以实现行政成本最小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所代表的中国4大文化圈汇集于斯,有利文化教育思潮交流,本位意识干扰少得多。距离长江100多公里,无虞水患。公路方面,北京至深圳(107)、乌鲁木齐至福州(316)两条国道和建设中的北京至珠海高速公路在孝感市区交汇而过。铁路方面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汉渝线横穿东西,安卫铁路将京广线与汉渝线连接。建设中的川汉铁路穿境而过。2003年11月上旬铁道部批准建设武汉-广州高速铁路,建成后从广州到武汉的时间将只需要4个多小时。同时沪汉蓉高速铁路项目亦已获批准,建成后武汉至上海时间可由16.8小时缩短至5.5小时。航空方面孝感城区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32公里,距武汉王家敦机场59公里,均有一级公路直达。水运方面汉江、府河、环河、汉北河等连通长江,可直达长江沿岸各地。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说,迁都云孝安三角地带比北京更有利。


——迁都是否会影响国家对东北的调控管理?
  支持维持北京首都地位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如果迁都到南方,那么国家对东北的控制会大大削弱。应该说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忽视了:只有政治民主化、经济发达,才能够真正保证国家对东北的控制能力。迁都后北京天津合并后组成的京津特区将摆脱一直以来的各种政治因素干扰,经济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北方经济活动中非常突出的政府过多干预特征将大大削弱,东北从中获益只能是有增无减。再考虑前述的迁都其他收益,比较之下,以全国一盘棋来看,北京不再担任首都得还是大于失。
  当然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以及其在东北亚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不能有一丝忽视。可以双管齐下:
  一是加大高速路、高速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强东北与“关内”地区的联系。2002年10月16日沈阳到北京高速铁路建设完毕,时速 260多公里,沈阳到北京只需要4个半小时。考虑到可预见未来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必然会不断进步,因此东北地区到北京时间还会缩短。另外2004年04月中下旬,东北第二条进京高速公路也开始动工。
  二是中央政府可以在东北设置东北大区,将长春设置为直辖市,派驻中央机构在东北的特别常设机构。
——禁止退休官员留在首都
  对于新都建设,顺便的一点建议是:以前中央的官员和公务员大都来自地方,一旦进入北京少有离开北京;长年累月下来北京自然官越来越多,复杂的官僚网络由此形成。可以规定迁都以后,各级中央官员和政府公务员一旦任期届满或者退休以后都不能留在新首都定居,必须离开,以保证新首都的适当规模和抑制政治关系复杂网络在首都轻易形成。
五、理性讨论迁都
  目前关于迁都的各种观点各执一词难以说服对方。迁都兹事体大,需要尽量客观审视对立观点加以分析,才有可能得到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优结论。但遗憾的是,一些讨论者无论是反对迁都还是主张迁都者有一些情大于理的言论。这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因此,各方面应以理性态度,讨论迁都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为转载


我个人认为

最好是把安陆、孝昌、云梦三县级市划入武汉,有可能的话把“千湖之城”鄂州也划入武汉让武汉有山有水有湖。
新的武汉改名叫“华京”,华京—中华之京,大中华的首都。这个名称个人认为还是错的,华京代表的是整个大中华
整个中华民族,比汉京和原来的武汉等名称具有更广的代表性。




中央行政中心设在安陆、孝昌、云梦这个三个地方

这三个地方也可以组一个区叫新华区;新华—“新中华”

作为单纯的行政中心对于规模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发展人口密集地
只能是单纯的行政中心
作为单一政治中心,迁都无须大规模进行,可严格控制人口迁入和离休官员退出。估计建设费用不会超过300亿元,建设周期3--8年即可,分2步全部迁移到位,非直属企业禁止迁入该地区,以确保功能单一和环保。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说,迁都“大武汉”明显比任何地区更有利,也不会存在太多争议。


原来的武昌做为文化中心

汉口做为商业中心

汉阳做为工业中心

各自发挥其功能。


这样也在喜欢“美国式小首都”和“首都不大不足以治天下的人”当中




有了一个平衡


本人愚见

欢迎大家指教
太子太保领检校太尉兼兵部尚书、中南半岛诸道行军都统、缅甸及老挝节度使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8-03
中国要发展
关是东部不行

关是西部也不可能


仅仅牵牛鼻子、拽牛尾巴不行,还要撬牛肚子,几个动作一起配合。而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是牛鼻子,西部地区是牛尾巴,中部地区正是牛肚子。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一场民族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中部能不能发展起来。

  湖北有一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他提出一个“牛肚子”理论。“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另外一个老专家下放到襄阳湖放牛。俩人放了4头牛,其中一头老母牛不听话,滚到淤泥当中不起来。这两个书呆子,一个上前牵牛鼻子,一个拽牛尾巴,老母牛就是不起来。结果还是当地农民有办法,人家拿一个大竹杠子往牛肚子下一撬,老母牛一下就蹿上来了。张培刚先生说眼下中国问题不少,困难很多,就像一头陷入泥淖的大水牛。仅仅牵牛鼻子、拽牛尾巴不行,还要撬牛肚子,几个动作一起配合。而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是牛鼻子,西部地区是牛尾巴,中部地区正是牛肚子。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一场民族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中部能不能发展起来。

  我们社科院还有一位学者对中国的发展有一个“扁担理论”。1946年,按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部署,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此拉开了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当时邓小平同志说,大别山就像是一根大扁担,一头挑着华东,一头挑着西部。半个世纪后邓小平的沿江战略里,长江也像是一根大扁担,中部地区正好在扁担的中间,东头是上海,西头是重庆。但现在沿江战略得益的主要是两头,中部地区始终没有掀起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没有成为国家一个发展战略的主体。所以中部地区的步伐总是比沿海地区慢一拍两拍,后者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后期,是属于加快发展的阶段,我们则属于工业化的前期,还处在上升阶段。



迁都“华京”(武汉地区)
正好是我国的中心

对于中部的发展乃至于东部和西部都有是一定的带动作用的

也更为平衡

对东中西三大区域都是比较公平的



引用第17楼warstate于2008-08-04 09:01发表的  :
迁都还算是个建议,但是江汉平原的这些目的地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一颗导弹打到三峡大坝,首都还要吗?






请大家看注意看完再发表意见吧

把孝感部分县区划入武汉然后作为行政中心,而不是迁到武汉原区城区

这样一来行政中心是新建议起来的,单纯的行政中心

二来也可加快武汉的发展和带动中部地区的发展


如果连武汉这样的内陆中心地带都不安全还有哪个地方安全?????

难道北京安全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事还记得吧


武汉的话这样的中心是哪容易放导弹进来的?

如果武汉都能放进来导弹还有哪个地方能幸免,除了高原山区以外

这位仁兄就说出来了


引用第23楼在水一方于2008-08-04 20:47发表的  :
          楼上好多人都没有看明白:是迁都武汉地区,不是武汉市,离市区有一定距离,在武汉的西北方向的孝感地区,地形跟北京很相似但自然条件比北京优越!既不是武汉火炉城,三峡大坝垮了也淹不到的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怎么会“大水淹了龙王庙”呢?!
[ 此贴被a40128562在2008-08-05 00:25重新编辑 ]
太子太保领检校太尉兼兵部尚书、中南半岛诸道行军都统、缅甸及老挝节度使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8-03
韩国迁都很大成分是为了国防.中国没必要迁都,但可以考虑设陪都,但要从经济方面着想
少时梦志成为川东小霸王,时到成年却还在拼命寻找能立足的LUCKYBALL。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8-03
为了中部和西部的发展

迁都还是有很多积极效应的

当然也会有一些的负面因素


目前还不太可能


不过以后有可能

假如要迁都的话


我认为从各个方面来说

武汉条件比其它地方都要好

九省通衡,天下之中
是最突出的

也是迁都这里最有力理由

可以平衡四方

才能争取各方的支持
[ 此贴被a40128562在2008-08-03 12:12重新编辑 ]
太子太保领检校太尉兼兵部尚书、中南半岛诸道行军都统、缅甸及老挝节度使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8-03
一个大首都计划,可行
行政区划为省(虚)或直辖市、省辖市、县三级,市分直辖市和省辖市,取消县级市,县级为基层行政区划。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8-03
非常赞同迁都的理由
非常不赞同迁都的选择
中国有2条东西大通道,分别是陇兰与长江
长江带经济已经和必将非常发达,而其西向却远没有陇兰绵长和重要
只有首都放在洛阳,才足以平衡南北,融会东西
20岁的强省派
30岁的分省派
40岁的虚省派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8-03
武汉可是火炉啊,再加上洪水

新首都可有的受喽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08-03
水深火热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08-03
楼主莫不是安陆人氏?   
真没想到安陆可以作为首都选址!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08-03
更支持洛阳!!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08-03
引用第6楼巴岳总督于2008-08-03 17:24发表的  :
武汉可是火炉啊,再加上洪水
新首都可有的受喽

三峡工程完工后就不会了,再看今年夏天武汉不热.
China 梵文乃“秦地”之称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08-03
引用第5楼天山客于2008-08-03 16:22发表的  :
非常赞同迁都的理由
非常不赞同迁都的选择
中国有2条东西大通道,分别是陇兰与长江
长江带经济已经和必将非常发达,而其西向却远没有陇兰绵长和重要
只有首都放在洛阳,才足以平衡南北,融会东西

天山客说的很对吗!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08-03
引用第9楼sslnbqsr于2008-08-03 20:17发表的  :
更支持洛阳!! [表情]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8-08-03
支持武汉!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8-08-04
引用第5楼天山客于2008-08-03 16:22发表的  :
非常赞同迁都的理由
非常不赞同迁都的选择
中国有2条东西大通道,分别是陇兰与长江
长江带经济已经和必将非常发达,而其西向却远没有陇兰绵长和重要
只有首都放在洛阳,才足以平衡南北,融会东西



洛阳的地理位置也不错

不过比武汉差些

如果从全国来说

以武汉为中心500到1000公里内
南是南国重镇广州及长沙
北为北方中心北京及郑州
西为西南中心重庆和成都
东是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及南京等

武汉和这些城市都有铁路及公路相连

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经过

未来还会有铁路干线和成都、重庆

及上海相连


成为东南西北的铁路、公路中心



这是洛阳和其它城市所不及的

而且武汉在中部也是最大的城市

中部各省对武汉还有比较认同

洛阳就比较一般了


洛阳偏北离华东也更远


地理位置要偏

而且其它的省市也不会认同

武汉就不同了
太子太保领检校太尉兼兵部尚书、中南半岛诸道行军都统、缅甸及老挝节度使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8-08-04
中国的沿海、沿边、沿疆开放,其实是顺应了欧美等传统海盗强国的出海、成本、最优到达策略,(所以中国会有南边划圈、东部大发展、天津滨海新区、东北全面振兴一说,这些都是他们最易,也是最早到达区域)。但这些不是中国的强项,如果中国全面在这方面做作业弄文章,肯定中了他们圈套,门户开放之后,率先达到的这些地区,所有军事基地和战略布局全在人眼皮底下,资讯收集对他们来讲很便利。 西方欧美各国,对中国港澳台,沿海,沿边,沿疆地区,对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区域)分而治之,实行不同政策,进行平衡操作或恐怖性不平衡待遇,分化、瓦解与内耗中国(苏联与东欧的分裂,对中国是个教训)。看看签证政策和国民待遇,您就知道,他们是如何排兵布阵。



中国的强项在内陆腹地。人才、劳动力、资源、能源、交通通讯、科教、人文历史。中国想长久太平安全发展,当然要考虑迁都长江中游,至少武汉是首选。会提中部崛起口号。如今内外资,内外税,内国人与外国人须要同等或对等公平公开公正的国民待遇,而中国必须由外向型型为内生发展、内需、内资与依靠内国人。这只是种试探测试,后效有待观察。



东部南是中国的传统意义上的最熟知沿海区域,是海洋经济最便利的去处。水文章做得极丰富。东南部有中国的港澳台,是西方最喜欢做文章的地方。南部沿海也是东盟小国联合英美等传统老牌国家,对中国大陆架、特属海洋经济区领土进行要求的地方,分歧不断。中国以“鸡的屁”(GDP)为导向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发展,加上些政策资金优惠,全部概括起来是依靠外国、外国人、外资,走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其实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不高),挣的是打工式的血汗钱,为人作嫁,搞大了自己外汇储备,增加了贸易摩擦、外贸顺差,也成为人家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益处的,让西方懂得了中国的建设给他们带来了机遇,成为利益攸关方,任何对中国沿海的举动,都可能损害其自身。东南沿海受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地震海啸,飓风雷暴雨等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淡水资源和电力会相对缺乏(所以有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北京近天津东北,天津与东北紧邻日本海,朝鲜海峡,又与俄罗斯相连,是不确定事件多发地带;再往北是陆地蒙古和欧亚大熊俄罗斯。北京不仅仅须要电、水、资源、能源的消耗(所以会有南水北调,对天津有引滦入津,对山东半岛有引黄济青),全球气温升高后,而且受风沙、尘暴、地震带影响,空气质量连年下降,人口承受已经到达极限。随天津滨海开发及东北全面振兴,门户大开,各类人马资讯的涌入,对北京,无论是生态、环保,还是军事国防的安全等等,全面构成挑战。



西部有中国最广袤的土地,但也是安全重地,战时,许多重工军工和大型企业迁入就是明证。所以中国会有西部大开发(西部与原苏联分出的中亚各国接壤,又与东盟等美国的“战友”相对- - 中国西南面,还与新兴发展中国家印巴相近- -西北面)策略,也是在这里有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区域),恐怖、分裂分子最容易在此处渗透和做文章。发展西部对整个中国,绝对有重要价值。



中国的强项在内陆腹地。人才、劳动力、资源、能源、交通、通讯、科教、人文历史。所以会提中部崛起口号。这只是种试探测试,后效有待观察。如今内外资,内外税,内国人与外国人须要同等或对等公平公开公正的国民待遇,而中国必须由外向型型为内生发展、内需、内资与依靠内国人。内陆腹地有个被忽略的城市- -武汉。



武汉曾为国都、特别行政区、直辖,是副省级城、省会城,历史名城。是个近代的百年之城。清末民国初最繁华之城、中国之心、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车都、桥都、江城、造船之都、中国光谷,处中部,是华中,属中南,在中原之中、为百湖之城,传说中最大县城,面积最大之(据说因没钱没政策没思维,发展不好,被戏称为中国最大乡镇)。至于梅花之城,樱花之城,荷花之城,东湖之城,首义之城,知音之城,黄鹤之城、故事之城也是提得很多的(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没有故事可以讲的话,就玩完了)。还有钢都,石化城,食品现代农业城,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电信,最大高速铁枢纽,黄金航运,金融贸易物流城等,都有基础底气。武汉最大的优势在于淡水资源,离三峡明珠、川鄂咽喉,水电之都,坝上之城宜昌,在三百公里以内。



我不来自政界、商界、学界、娱乐界或媒界,跟武汉也没亲戚、血缘、户籍或出生成长关系,正如一位地道的地道的非武汉网友舌战群“熊”要把武汉建成中国航空枢纽一样。大家首先不要带有色眼镜看人,也须要抛弃一下狭隘的地方主义色彩。



武汉近二十年,没有受政策辐射和他城也没有资金资本太多注入,没有受到人气、财气、人际关系、政治和经济资源的大影响,所以武汉成为新都相对不会担心关系学、人际人脉、厚黑学后门学,对这个中国未来新都城候选地的影响。而且近二十年来武汉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文化、中国崛起、大国复兴中默默无闻,新都城的到来,对武汉,对中部,对西部,东北这些中国的相对弱势区域,都有带动作用。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用铁水公空方式,到达中国各地极容易。



中国想长久盛世太平,安全发展,当然要考虑迁都长江中游,至少武汉是首选(各国当前及史上太平时也有迁都新例;政治首都、文化首都与经济首都分开列明的也不少)。
太子太保领检校太尉兼兵部尚书、中南半岛诸道行军都统、缅甸及老挝节度使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8-08-04
作为全国或区域中心城市的武汉、南京、上海、广州、深圳也并不是一枝独秀,各城市是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盖因江南人才、经济资源非常丰腴,人杰地灵,腹地养几十个大城市都没问题,而华北、东北则不行。所以,如果迁都,北京就没有了利用政治中心的向心力配置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的特权,华北、东北的各种资源就会按市场规律流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心城市”、“龙头城市”就会涌现。
“废”了北京一都,会解开套在华北、东北的枷锁,使两地获得与北京平等竞争的机会。

  北京的官本位文化阻碍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北方是中国古代防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前沿阵地,由于那时信息工具较为原始,战争的指挥者离防御前沿不能太远,否则不便于指挥。所以皇城就设在前沿,古都西安、北京都离长城不远,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北方设都是战争文化的产物,这样的首都从来就是以服从与命令的官文化为长,再加上中国封建皇朝严密的等级制度,北京形成了特有的以“红墙(皇家住地)”为中心官本位文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现时的北京,假设没有了那些全国性的官方公司和文化教育

  科研机构,北京还剩什么?那些被官本位浸泡的政府机构甚至是公司,除了利用特权榨取各地的财富并输出官僚文化外,从来就没有市场经济应有的平等、对价、互利的观念。就是呆在北京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里的人,受这种观念的长期浸泡也以所依附官方的级别为荣耀,无法培养学术人所需的独立人格。到过北京的外地人,一定会惊叹北京出租汽车司机从总理到市长的侃山,作为窗口人物,他们的那种对高官又恨又羡的心态,就是北京特有的崇尚官文化的表征。所以,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中国,官本位、特权已经成为障碍,中国已不再需要北京这样的首都。

  回首中国历史,求民族生存者,必定都北方;求经济发展者,首都大都设在南方。为防北方的战祸,首都设在黄河流域;为求经济发展者,首都定在长江流域。就此而言,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已完成民族独立革命,21世纪应是着力发展经济,而经济的中心又在南方,迁都也是势所必然。 如迁往中西部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那么迁都何处为好呢?我认为武汉是不二之选,其理由也有如下几条。

  1、地理位置:

  是武汉地处中国腹地,传承南北文化,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境内有长江汉江,水资源极为丰富,城市规模适于快速发展,被世界誉为东方的芝加哥,并被评国世界十大城市之列,位居上海之前,并非浪得虚名。武汉向西可以连接中西部,向东经长江通向大洋。陆地交通京广线管贯穿南北,在建高铁东至上海,西达成都。几乎任何一条纵贯南北,连接东西的陆路交通,都必须通过武汉这个节点。武汉机场作为国家六大枢纽机场,现在由首都机场控股,已经决定重点投资,加快二航站的建设,同时武汉也即将启动武昌国际机场的建设。今后数年,武汉航空必将通达全球。为迁都武汉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历史文化:

  武汉盘龙城始建于3500年前,楚国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国。楚国编钟,古韵优扬。屈原故里,文风尤甚。三国时期,汉口已是军事重镇,已成兵必争之地。明清时期,汉口(古称夏口),又成商业重镇,为中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辛亥革命,首义之都,由此而终结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民主革命时期,武汉一直就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如今的武汉,人文资源丰富,教育文化发达。虽然目前的武汉,被称为人才的输出地(其实高级人才并没流失),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客观性,武汉在全国是最具有吸收四方人才的优势的。随着武汉的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东西南北的人才必将疯涌武汉。

  3、武汉经济:

  解放以来,武汉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自改革开放以前,一直位于全国三甲之列。改革开放以后,武汉一直是中国政策的低地,没有享受到任何政策的眷顾,但武汉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直在默默地为国家做贡献。虽说有所退步,但在当今中国仍然位居中国各城市的前列。如今的中国,经济一日千里,但外患时有发生。台海之战箭在弦上,中日之间,势成骑虎。美国以超一流的强劲实力,对中国在各个方面进行强力打压。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使现今的中央政府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强大的中国在中部。中部的战略地位和意义远大于沿海。那种想靠东西发展、拉动中部的发展战略是失败的。只有集国家之力,再造一个上海,打造东方芝加哥才是中国目前唯一的选择。神龙公司总部入驻武汉,武汉化工城的崛起,武钢的大项目的改造,雷诺汽车之争,一切都尘埃落定,他们的归缩只有一个:武汉。近十年内,武汉固定资产投资将达二千亿。十年之内将向世人展现一个全新的武汉。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内,集居着近十个中小城市,这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周边1000公里,涵盖了中国绝大部分发达城市。所以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再造一个中心,以武汉为中心,以上海、广州,北京,西安、重庆、成都为周边,一起发力,拉动中部腹地城市,达到中部全面崛起,而不是阻碍周边城市的发展。在这样一个经济圆内,武汉位于这个圆的中心,国内其他城市也无一例外地无法比拟。

  4、武汉的商业:

  自武汉根据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出“二通”的发展战略以来,武汉的交通和流通的发展一直居于全国的前列。素有“货到武汉活”之称的武汉,商业涌现出了武商这个全国第一的商业航母,改革十几年来,武汉在很多方面都在退步,但商业一直独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的后面,有他的必然规律在内。这就是他的地理位置,南来的,北往的,都必须在这里走过。这一点在前面以有论述。这也是武汉具有全国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地处中腹的武汉,只经市场自由的发展,而无需人为的介入,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全国屈指可数的商业重镇。

  5、掌控南北,扼东西之咽喉:

  这又是武汉的一个独特优势。清代的中国地域之大,是现在不能比的。那时的北京基本上就处于中国的中部。他南管中国的广洲,北到西伯利亚。所以清政符选择定都北京是明智之举。而现在的中国,西伯利亚早已成为俄罗斯的领土,蒙古也分裂成为内蒙古和外蒙古。现在的中国如果完全从地理位来看中部应该是重庆,亦或是西安,但这些地方均有其不足。其不足之处在于,离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均太远。而武汉处于中国经济发达都市之中,能够很好地控制中国各发达地区。对西部不发达地区,也相对于北京来说近了许多。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承东济西,南北共荣的作用,而且具有军事上的掌控南北,扼东西之咽喉的重要作用。如果说武汉铁路局被撤是中国经济历史上的一个败笔外,武汉军区的被撤则是中国军事上的一种短视行为。这种行为,在不久的将来都会一一得以纠正。

  6、建国初期,毛泽东曾建议建都武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对武汉情有独钟。早在建之初就多方征询意见,拟将武汉立为国家之都,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做为对武汉的回报,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武汉,使武汉的工业从建国之初就得到长足的发展,挤身全国三甲之列。后来,毛主席多次来武汉,视察办公,畅游长江。至今在东湖还完整地保存着毛主席在此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如今那里还警卫森严,俨然一个武汉的中南海。唯有武汉,解放前和解放后,毛主度在此分别留下了他的著名诗篇。其一,”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其二,“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在这首诗中,毛主席予言,“高峡出平湖”,如今三峡大坝工程终于得以实现。三峡电站,即解决了武汉多年的水患问题,又为武汉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北京的所有劣势,在武汉都变成了优势,如此鲜明的对比,在中国真还没有那个城市所具备。故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未来50年内,中国要迁都的话,必选武汉。
太子太保领检校太尉兼兵部尚书、中南半岛诸道行军都统、缅甸及老挝节度使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8-08-04
引用第17楼warstate于2008-08-04 09:01发表的  :
迁都还算是个建议,但是江汉平原的这些目的地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一颗导弹打到三峡大坝,首都还要吗?


正是如此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8-08-04
引用第18楼warstate于2008-08-04 09:05发表的  :
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为何就单单没有武汉呢?想过这个问题吗?筚路蓝缕,开启山林。但是就没有从武汉走向全国的政权,这个地方除了交通便利外,可有战略上意义?长江沿岸的水患如何解决?三峡大坝顶在头上的感觉好吗?


不过历史不成为原因。没有任何地方自地球产生以来就是首都,总有第一次当首都的时候。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8-08-04
首选信阳,地处南北分界线,免得南北纷争,通达西北、西南、南北干线、东向上海,全国交通枢枢纽,而且是全国人口中心,对全国各地的人们来说最为平衡。
洛阳次选,除了历史一方面有优势之外,其他方面均不如信阳。
至于武汉,连候选名单都不需要列入。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8-08-04
对于迁都到武汉,只有一句评论:"大水冲了龙王庙"!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8-08-04
          楼上好多人都没有看明白:是迁都武汉地区,不是武汉市,离市区有一定距离,在武汉的西北方向的孝感地区,地形跟北京很相似但自然条件比北京优越!既不是武汉火炉城,三峡大坝垮了也淹不到的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怎么会“大水淹了龙王庙”呢?!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8-08-04
迁都钱塘江流域。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8-09-19
一都十府 好了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8-09-20
支持迁都,
但不支持
迁都武汉。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