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本書所釋國名與地名編排順序,基本依照楊守敬編《歷代輿地沿革圖》第一册之“春秋列國地圖目録”,楊圖目録順序幾乎全循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次第。故書中部分次第,亦依照高書移易。個别地名,據《史記》、《國語》等古籍增補。全書共計考釋春秋時代地名1210條。按《中國歷史地圖集》春秋圖組共標注地名1107個,楊守敬《歷代輿地圖》春秋圖組目録收録地名1289個,本書考證地名多於前者而少於後者,因楊圖目録所收亭台、樓閣、城内街道、城門等地理要素,除歷史上特别著名可考者外,多無可考之餘地也。
二、本書釋地之例,就諸列國單獨成章者而言,則先列舉其國姓氏、淵源、遷都情況、存滅情況等,再略述其疆界範圍。其下則分都城、水以及與水相關地名、山、道路、關塞、城邑與地等。各國相關地名則分别歸類於其下。
三、本書釋地之例,就每條條目而言,首行先記其地名,確定其今地,簡要標示其變遷(如先屬後屬之類)。以加粗字體顯示。次段爲考釋其地,先列舉《春秋》及《左傳》中用例,杜預注有關釋地者亦摘録之。其下加以考釋,重在確定其與今日之地理空間的對應關係。
四、本書釋地之例,就最後“諸小國”一章而言,與第三條方式相同。然其國在春秋前已滅亡者,本書只作釋地,不在地圖上標注。考釋中有言“其地不詳”者,或作推論,但於地圖上不予標注。
五、本書有與譚其驤先生主編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册春秋圖組標注定位相異者,在相應地名第一行粗體字題頭前加*號,并在該地名的釋文中指出相異之處及其原因。本書與譚圖定位相異之處有153條,約佔總條目數的12.6%。
六、本書爲避繁冗,於幾部引用甚多之書採取簡稱。如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則簡稱“高士奇曰”,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則簡稱“江永曰”,《欽定春秋傳説彙纂》則簡稱《彙纂》、《嘉慶重修一統志》則簡稱“《清一統志》”等。
七、甲骨、金文、簡帛材料,自晚清以來,學者嗜之,珍爲秘寶,論者甚夥,或有以此改釋經典者。愚意以經典證金文、簡帛者可,以金文、簡帛瀾入經典則不可。故本書於甲骨、銅器簡帛之説,一般不予使用。俟本書之後,作者或將此種地名分類輯爲專書,另行刊佈也。
八、本書重在建立春秋時代列國地名與現勢地名的對應關係,故一般不作繁瑣考證。每條條目,多者八九百字,少者百餘字,字數多寡不同,因其問題複雜性不同而定。古地所對應之今地地名資料,縣級以上政區均採用2014年爲標准。鄉鎮及其以下級别政區,以2012年爲標準,庶使讀者能展佈現勢地圖而得其地之所在也。
九、古今地理專著,往往有地而無圖,或地繁而圖略。本書力圖做到圖地結合,相得益彰。書中所配地圖115幅(内含彩色地圖12幅,黑白地圖103幅),皆作者親手編繪,庶使讀者一書在手,左圖右史,能獲達經通史之效。
十、本書於春秋地理形勢,往往依據地形與河流要素進行斷制。其所用地形,除大比例尺地圖外,還充分利用了如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等可公開獲取的衛星DEM遥感地形數據,其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國際科學數據鏡像網站(http://www.gscloud.cn)。另外,一部分地圖使用了美國ESRI公司的在綫World Terrain Base圖層數據。河流方面,充分參考了最新的河流水系資料。特此説明。 十一、本書地圖,有總圖,有分圖。總圖爲彩色地圖,分圖一部分爲彩色地圖,一部分則系於文中,爲黑白地圖。又本書系圖之原則,除個别例外外,主要爲以地系圖,如晉楚鄢陵之戰圖,既非系之於晉,亦非系之於楚,乃系之於鄭國一章内“鄢”條之下,蓋因此地爲鄭地也。余者類之。書中地圖中,凡爲彩色地圖者,按圖例標明今古對比,一般採用古墨今朱方式體現。凡爲黑白地圖者,圖中用楷體、顔體、魏碑體者一般爲今地名、山名、水名,以與古代元素用黑體、宋體等字體標注者相區别。祈讀者鑒之。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6-06-21 11: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