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出自选自《衡水大运河》郭俊禹 编著:
连镇,始建于明朝初年,鼎盛于康乾盛世。古名连窝镇,因运河两岸的六个小村庄(小郭庄、肥城、宋家圈、鬼家集、曹家厢房、东光口)连在一起而得名,因地理位置特殊而成为运河沿岸的重要古镇之一。据乾隆《大清一统志》卷十六“河间府”条记载,“连窝镇,在吴桥县西北四十里卫河东岸,西南去景州四十里,东北去东光县十八里,为三州县接界处。”
连镇作为运河古镇,是运河漕运中比较重要的一处码头,关于漕运里程和时间也有明确记载。旧志载:“乾隆二十六年,奏定重运限期。东光境地内连镇汛计河程三十六里,限五时,镇标右营。夏口汛计河程五十六里,限七时六刻,均按日行五十八里计算。”
自古以来,连镇就是交通要冲,运河重镇,有着“商贾云集,八方通衢”之称。明代天下设水马驿,此处为连镇驿,设船二十只,每船有水夫十名,负责军情报送、使客往来及军需转运。据乾隆《大清一统志》卷十六“河间府”条记载,“旧有连窝驿,在县连窝镇,清末裁撤。”“连窝水驿,在吴桥县连窝镇,旧有驿丞,今裁。”连镇还设有邮铺,“由县而南二十里为连镇铺”。光绪元年《吴桥县志》卷四《津梁》记载“(连窝驿)在县治西北四十里连窝镇运河西岸,驿额设经船三十四只,水夫三百三十二名,防夫二十名”,其繁忙可见一斑。连镇作为运河古镇,驿站曾起过重要作用,而到清末,随着漕运的衰弱,驿站撤销,而邮铺却依然驻于此地。
连镇因官驿而闻名,又系运河水道,四处商贾皆会聚于此,水中帆樯林立,逶迤数里,两岸店铺鳞次栉比,声色犬马,繁华盛极一时。
连镇南可溯运河之源,北可顺流抵天津,是扼守北京的第一门户。清朝中期,连镇是东光、吴桥、阜城、交河等7县的粮棉油集散中心,农副土特产品船载车运,南销齐鲁、江南,北达京津、东北,各地客商也纷纷于连镇设栈,经销贸易,“当年小镇上常住人口有两万人,光从事装卸运输的就有近三千。那是一番鼎盛繁忙景象啊。”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让连镇成为商业码头中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曾在此大战,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黄巾军进攻渤海郡受挫。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北伐军大将林凤翔、李开芳带领数千人马在此与清军血战一年,最终全军覆没,惨烈悲壮。至今,连镇一带还留有一段段的残破土墙,这是当年清军与太平军血战留下的残垣断壁。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年弥漫在连镇上空的战争硝烟早已散去,连镇这个曾经繁华一时的水陆码头也随着大运河的断流而走入了历史。如今,大运河将连镇一分为二,河东叫东连镇,是东光县连镇政府驻地,河西叫西连镇,是景县连镇乡政府原驻地(现搬迁至小马庄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