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主张按“迪化”“绥远”那样把少民色彩的地名汉化。
以前我觉得有意思,现在觉得没有必要。
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不可能是单一民族国家,只要不是单一民族国家,多多少少都有“异族”(非主体民族)色彩的地名,这就构成了地名的多元化、丰富性。
比如美国的许多地名就不完全来自英国地名,而有不少印第安地名,以及西班牙语地名、来自欧洲等其他国家的地名。
美洲其他国家都有大量印第安地名。
俄罗斯非核心区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名。
英国非英格兰地区也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名,甚至有些拼法用英语都很难发音。
印度地名也是混杂不同民族元素的。
越南的西原地区和西北山区有不少少民地名。
日本虽自称单一民族,但在北海道、冲绳仍有不少地名来源于土著名称。
这样看,中国那么大,地名没必要全部汉化,保持多样性是很有意思的。
如果全部汉化,汉语有美好意义的字眼也就那么多,看也看腻了,意思还容易雷同。明清时期的府名、县名就有好多重复的,即使不重名,也有很多是同义的,什么承德、顺德、彰德、归德,就像帝王年号一样,反而没意思了。我这观点不是站在所谓保护少数民族的立场,而是从地名本身出发而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