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403阅读
  • 27回复

[自然地理]专家分析黄河回归故道利与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8-26
黄河的年平均入海径流量581亿立方米,输沙量8.68亿吨,是世界著名的多泥沙河流,输沙量居世界第二位,单位体积含沙量居世界第一位。黄河的泥沙90%以上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由深厚的黄土层构成,这里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特别是经过人类长期垦伐之后,自然环境更加恶化。因此,黄河在历史上就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这种现象有加重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产沙量比70年代增加25.2%,比60年代增加38.5%。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输沙量却在逐年减少,50年代平均输沙量13.2亿吨,60年代10.89亿吨,70年代8.98亿吨,80年代6.39亿吨,进入90年代入海输沙量降至3.9亿吨。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孕育着更大的隐患。

黄河历史上就是一条地上悬河。近些年来,由于河水过量开发,流水的主槽河底得不到冲刷。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底,致使河底高于两边河滩,河滩又高于河岸外的地面,黄河已变为二级悬河。黄河犹如在山脊流水,两面是深谷,形势极为险峻。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和土质构造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所以我们将来面对的也是一条多泥沙的黄河。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巨量的泥沙,使之变废为宝,是中华民族的大事。

黄河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夺大清河道在东营市的渤海入海,到现在,这条流路已运行了154年。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在苏北入南黄海,这条流路共运行了737年,与前者相比,这条流路可称故道。至今在苏北仍保留着这条黄河故道,每年有28亿立方米径流入海。笔者对这两条流路进行了对照比较,认为后者优于前者。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条流路进行比较。

国土资源和海洋权益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它的水域在法律地位上等同于领土。黄河的泥沙在渤海每年都能淤造新的陆地,这些新陆地与原来的水域在法律地位上相同,因此,对我国的国土资源没有任何贡献。

苏北海岸线平直,由于缺乏向海突出的陆角,领海基线基本与海岸线重合,海岸线外12海里以内是我国的领海,12海里以外就是毗连区。在苏北沿海分布着广阔的辐射沙脊群,南北长200公里,东西宽140公里,总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世界罕见。在苏北沿海有一个特殊的水动力系统,东海前进潮波与黄海旋转潮波在这里复合相会,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使沙脊外围区域遭受冲刷,泥沙向沙脊区核心搬运,沙脊得到淤积、抬高,逐渐裸露出水面、并陆。现在零米理论基面以上的面积正以每年8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向海方向每年延伸0.5公里,即我国的领土正以较快的速度向海延伸。遭受冲刷的区域是老黄河口和古长江水下三角洲,老黄河与古长江都曾在苏北沿海遗留下大量的陆源物质。现在每年从北面来自老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泥沙有1.09亿吨,东面来自古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泥沙有2.02亿吨。如今长江口南移,黄河北徙入渤海,原来的遗留物质总有枯竭之时,沙脊群成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动摇,缺乏可持续性。上述沙脊中心的淤高只能说是原来遗留泥沙的重新整理分配。

如果黄河能回归苏北的老黄河故道入南黄海,每年可向这里提供8.68亿吨的泥沙。黄河泥沙70%~75%沉积在河口及近海区,即6.08亿吨泥沙用来淤造陆上和水下三角洲。黄河的陆上三角洲将像鸭嘴一样伸向南黄海。另有2.6亿吨泥沙随强大的黄海旋转潮波系统向南运输,供辐射沙脊群成长发育,相当于现在老黄河水下三角洲提供泥沙的两倍多,足以保障辐射沙脊群的可持续增长。到那时,零米理论基面以上的面积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向海推进的速度也将同时加快,我国的领土面积随泥沙的大量注入而迅速增加。黄河陆上三角洲和辐射沙脊群同步向海推进,改变了苏北平直的海岸线。将三角洲和沙脊群向海一侧的基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新的领海基线,基线的内侧就是我国的内水。我国的内水水域和陆地面积双双获得增加,绵延3万平方公里的辐射沙脊群将很快变成我国的新领土和内海(见图),这是大自然对中华民族特殊的赏赐,对待这样的恩赐不能谢绝,世界任何其他地区都不存在。黄河回归故道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国家大事。

新淤陆地的环境影响

陆地和海域对人类来说,是两笔不可缺少的互补性资源,它们应该相互穿插分布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世界人口正在向海岸集中,经济中心和大城市往往分布在沿海,离海最远的大陆总是有大沙漠存在。海洋与大陆有类似的对称性分布,河口是海洋生物生产力最活跃的海域,世界90%以上的鱼类及其他有重要价值的水产资源分布在海岸带地区。远离大陆的浩瀚的海洋上难觅生物的踪迹,犹如陆地沙漠。可见,海岸线两侧蕴藏着人类生存最丰富的资源和最优越的环境,人类改造自然应该尽量增加海岸线长度,而不是相反。

渤海实际是一个海湾,它实现了陆水相互穿插分布。渤海面积7.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3780公里,在我国的四大海域中,渤海的海岸线与面积比是最长的。因此,渤海的每一片水域都是有用的,这样的陆海分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的功能。在海洋上,海湾是最宝贵的,它有漫长的海岸线,开发海洋首先集中在海湾。由于向周边省市提供了交通、旅游、水产、气候等各种海洋资源,我国在渤海建成了环渤海经济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渤海为人类作出如此大的贡献,但并没有得到善待。长期以来,渤海遭受污染,所幸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比污染更严重的是填海、淤海、向渤海要土地,实际是扼杀、毁灭。淤湾造陆与填湖造地同样违背科学性。1954~1976年,黄河在渤海每年造陆24.9平方公里。近百年来,仅就黄河所造成的淤积,渤海水域正以比尧舜时代快8倍的速度缩小。淤积陆地的增加,就等于海域面积的缩小。随着海域面积缩小,海湾所具备的各项功能也相应缩小。随时间推移,黄河泥沙对陆地和海洋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将越来越清楚地体现出来。例如随着海域面积缩小,纳潮量相应减少。在东中国海,潮汐在水动力系统中,其能量占80%以上。随水动力系统的衰弱,海洋对泥沙的搬运能力、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自净能力、与外海的交换能力等都会降低。就海洋生物学来说,潮间带、浅海、深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如果潮间带和浅海被填埋,整个生态系统也就破坏了。前面已提到,近海蕴藏着最丰富的海洋资源,淤积和填海都是从近海开始,它们所造成的危害非同一般。特别是渤海位于华北地区,干燥是基本的气候特点,新淤陆地向海推进,原来的陆地变得离海更远,气候会变得更加干旱。

与渤海相比,南黄海是开放性海域,新淤陆地对环境的影响小得多。南黄海已属我国南方,南方的特点是湿润多雨,即使到了远离海洋的内陆,也不存在干旱的问题,新淤陆地不会导致原陆地变干旱。

新淤陆地的社会价值

正如前述,渤海与南黄海分别属于我国的北方和南方。自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到1992年,现在黄河口附近已淤造新陆地2700平方公里,这片新陆地普遍存在盐碱、风沙、干旱的问题。南黄海的沙脊群区域位于暖温带季风区,属海洋性气候,每年降雨量960~1168毫米,年平均温度14℃~15℃,全年无霜期210天以上,气温的年变化及日变化均较小,冬天比沿岸陆地暖和,1月份平均气温3℃~5℃;夏天比沿岸陆地凉爽,7月份平均气温25℃~26℃。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是一片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鱼米之乡。

关于河道的选择

在苏北入海的黄河故道有737年的行水历史,期间并没有发现对海洋有不利影响。如果黄河回归故道,对现黄河口的生态环境会有一定影响,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也会在苏北沿海建立起来,仅此一点应该说是对等的。

苏北黄河故道已停用154年,年久失修,需疏浚整修之后方能使用。这条河道两旁已兴建了众多的厂矿企业、城市、农村。铁路、公路、南水北调等国家大型工程穿越河道而过。淮河水系在这附近,黄河与淮河水系如何协调值得研究。因此,河道是否仍然适合黄河这样一条大河行水需要进一步考察勘探。这条河道是黄河决口泛滥之后自然形成的,从地质地形来说无疑仍然适合黄河行水,从经济方面来看比挖一条新河道更划算。即使需要挖一条新河道,其走向和位置与这条故道也不会偏离太大。

现黄河流路行水154年,与两岸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黄河穿过华北地区,干旱、缺水是其基本特征,黄河两岸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对黄河的依赖性很强。黄河回归故道,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众所周知,黄河的季节变化特别显著,8、9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的33.7%,同期输沙量占全年的54.6%。如果选择8、9月份在苏北入海,其余时间仍利用原河道在渤海入海,每年将有4.74亿吨泥沙输入南黄海,这相当于长江一年的入海输沙量,对苏北老黄河口三角洲和辐射沙脊群的生长发育将大有裨益。8、9月份正值北方的雨季,不需要农业灌溉用水,水库也不需要蓄水。三门峡枢纽工程已具备对黄河水沙的调节功能,现黄河流路可专门用来行水,以满足沿黄两岸的用水需求;苏北的老黄河故道只用来排沙,供三角洲和辐射沙脊群生长发育。因此,这一方案对北方用水影响较大,如果调配得当,确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南水北调是华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水源,再增加一些调水数量,完全可以弥补黄河回归所造成的用水缺口。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8-26
让江苏的土地向东延伸。
目前江苏沿海没多少港口,完全可以继续伸出陆地,让中国的肚子鼓起来,有朝一日接近日本就好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8-26
到不一定完全改道,现道与故道六四分可以
出名要趁早,吃屎要趁热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8-26
专家的分析很有深度,阿拉小民只看懂内水这部分

至于分时段经由不同河道,不知实施起来难度几何?
=我的层级理念=
市、县法理平等、中心城市行政高配
市县以下设区、镇、乡
=我的区划理念=
省直管县市,保留自治州、盟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8-27
只擔心水流不到出海口阿 囧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8-27
分洪道?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8-31
一河两道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8-31
想是肯定想的,就是敢不敢啊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8-31
引用第1楼假平凹于2009-08-26 20:39发表的  :
让江苏的土地向东延伸。
目前江苏沿海没多少港口,完全可以继续伸出陆地,让中国的肚子鼓起来,有朝一日接近日本就好了。

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啊
地图开疆北西南,日记救国千古传。
外患不决转重庆,内患不决进台湾。
花园口水救干旱,长沙城火送温暖。
金元劵多富国民,保甲连坐抚赣南。
死守南京唐生智,决战东北张毅庵。
精忠报国汪季新,爱民如子汤河南。
昔日英豪名尤在,今朝果粉战四海。
嘴炮无敌灭悍匪,网军神勇复左岸。
垂死病重惊坐起,王师健儿入梦来。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8-31
楼主图片有误,现在的中国领海基线看这个图
[ 此帖被thinkpad在2009-08-31 13:0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8-31
要真是那样黄河就要走徐州市区走了,徐州就和兰州一样了,会很美很壮丽
不过现在的徐州市区段黄河故道很窄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8-31
引用第6楼蓝枫于2009-08-31 11:52发表的  :
一河两道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8-04-30
现在黄河泥沙主要淤积在小浪底的死库容了,黄河下游干流通过“调水调沙”,已经实现逐年下切了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8-04-30
但是废黄河都已经成为沙梁了,怎么走水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8-04-30
不知道陆地面积扩大对气候影响多大
山川形便,撤省地置百郡,郡分大县,县管大乡村,驻市,不问一般市政
城乡分离,适域市分级有限自治,划街坊,城市圈内连片处合并改区
另设监察域,选举域,审计域,统计域,军事域,教化域,医疗域
反对特区,民族自治,联邦制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8-04-30
不一定要挖河道.   看下能否用 抽沙+管道输送的方式.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8-05-04
黄河总断流 现在根本没什么水了 哪来泥沙
而且 陕晋地区的退耕还林弄得不错
中游黄河水都变清了 没泥沙下来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8-05-04
回 youfenyu 的帖子
youfenyu:不一定要挖河道.   看下能否用 抽沙+管道输送的方式.   (2018-04-30 22:23) 

那还不如直接抽海底的沙,来得更快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8-05-08
我也是認為河水走故道,東流入黃海,大造蘇海。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20-05-05
回 tigerto2001 的帖子
tigerto2001:那还不如直接抽海底的沙,来得更快 (2018-05-04 20:00) 

黄河改道, 涉及面太广,而直接挖沙 管道输送,涉及面就小很多,主要是工程类的投资。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20-05-06
苏北的黄河故道河床高于地面,堤坝也都风化了,根本不可以用。整个盐城海拔最高的地方就是黄河古道,地上8米。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20-05-06
改了故道,山东缺水了咋办
海州青山似旧时,春来何日更花枝。
连云春色绿柳处,倚天照海共相宜。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20-05-06
回 xhad1234 的帖子
xhad1234:苏北的黄河故道河床高于地面,堤坝也都风化了,根本不可以用。整个盐城海拔最高的地方就是黄河古道,地上8米。
(2020-05-06 08:09)

以故道为南堤,挖沙做北堤,省时省力。黄河挖深之后可以渠化,也就不需要现在这样宽几十公里了,北堤以外几公里禁止开发,留作几百年后继续北徙。

[ 此帖被chy22在2020-05-06 11:1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20-05-06
西线调水有了水,黄河可以分三股入海!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20-05-06
支持作者。改回去非常有必要!!!

当初就不该让黄河北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