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疫情扩散,各地采用了划分防控、管控、封控区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
管理效果。但另一方面,各地基层
行政区划、
经济区划以及居民区规划建设不合理的问题也被暴露出来。主要问题如下:
一、行政区划边界错综复杂。由于不科学的人为原因,行政区边界不清,肉眼识别困难,甚至大量出现犬牙交错的现象,给政治经济活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并对居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在疫情期间,不合理的边界更是严重影响了管控区的实施。
二、经济区划功能过于单一。大量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局限于某些产业,而生活、医疗、治安、
交通、公园等配套严重不足,严重影响辖区群众的生活品质。尤其在疫情期间,区内医疗、治安资源不足,依赖外来支援,不仅延误时机,还给其他区域造成额外压力。
三、居民区建设和配套设施不科学不充足。小区、村庄等社区规模不合适、边界不明显,增加了开发建设难度。同时,相关配套严重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供给。疫情极易发生扩散传播,此时不仅封控困难,而且物资压力也突显。
四、交通规划建设极不合理。道路与地形地貌、政区、社区极不匹配,等级、密度和走向不合理,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疫情期间,封路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分别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按照山川形便原则对县区及基层乡村行政边界进行合理调整。村一级,根据山体等特殊地形和小
流域划界,整合为大村,一般方圆几平方公里,避免犬牙交错、飞地;乡一级,根据上一级流域,并适当结合水平距离、海拔高度等,覆盖若干大村,一般方圆两三百公里,尽量避免跨非本级流域主体之山脉、水系的情况,除非地形和距离比较特殊;县一级,根据更上一级流域,并适当结合海拔高度、水平距离、地面交通、
人口分布等因素,管辖若干大乡,一般方圆三四千公里左右,几乎消除跨非本级流域大山大河的情况。区为大中
城市政区(适域市)的派出机构,方便建设和管理起见,幅员不宜过大,一般不大于大乡,但也不宜过小,一般方圆百公里左右,不小于五十、不大于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生态用地单算,但也不能太大,中小城市一般不超过可建设用地三倍,大城市不超过两倍),建成区面积占比一般要达到可建设用地(不含生态用地)三分之二以上,个别不少于二分之一;区界总体遵循山川形便原则,但也要考虑道路和地块开发建设,边界优先采用山岭、河流等天然屏障以及主干道路等,尽量顺直,严禁犬牙交错。
二、功能区轮廓尽量规则并配套生活设施或者临近生活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选址要科学,规模要适当,边界要清晰,轮廓要规则,具体可参考第一条关于行政区划的建议;大中型工业区不应大量开发居民区,但应划分片区并配套独立的公寓、宿舍等,由政府负责运营,尽量减少长距离通勤和私人租房,缓解交通压力,遏制炒房现象;同时配套必要的车站、商场、医院、学校、公园等,方便群众生活;而小型工业区,可以散布于居民区、商务区附近,但要建立围墙或者围栏等便于封闭管理,同时设置生态屏障,减少对园区和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居民区规模和配套要分级分类标准化。居民区主要分为乡下和城市。乡下又分镇区、中心村(行政村)和自然村等,并且有大小之分,对于较大的镇区、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以及部分特殊小自然村,要划定建设地块,统一规划片区、道路和房屋等建设标准,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个别条件较好的重点推进城市化;对于其他,尤其大部分人少地贫环境脆弱以及特殊原因限制开发的自然村,有序支持就近异地搬迁,修复原有生态。城市分为居民小区和城中村等,并且有大小新旧之分,对于居民小区,要对老破小进行翻新改建、拆除重建,使之达到一定的规模,方圆一两平方公里为宜,四周以道路为界,并配套医院、学校、场馆、车站(公交、地铁)等;城中村,除个别有文化艺术价值的建筑或古村,进行保留风貌、修旧如旧的改建,其他一律拆除,建议多个开发商联合开发、分期开发,但是要保持设计的合理性、风格的一致性;城市若干既有小区组成社区联合体,可以叫做坊,产生所谓社区联合会,政府派人专责监管,物业公司竞争入场,业主监督;根据主干路将若干大社区进一步整合,视情况设立中小学、二级以上医院、大中型体育文化场馆和公园等。
四、优化完善道路主干线骨架和分支线网络。根据山川地貌特征,将各级行政区、城市和村庄等联通,政区之间、城市之间采用高等级公路、铁路等序列,乡村也实现村村通公路。
补充更新:
医保异地报销逐渐推广实施, 医疗医保逐渐全国化,在此基础上,支持全国医疗区域划分,力求合理分层分区。
[ 此帖被山川形便在2022-10-31 03: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