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怎么说呢。美国铁路客运衰败在先,汽车和航空才乘势而起,并让铁路客运再无翻身之路。
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结一下,可能不全面,可能还有些错误。
首先,美国早期铁路规划有问题,太私营化了,在美国铁路客运发达时,存在多条不同公司的线路并列修筑,造成大量的成本浪费。票价也连番上涨,迫使美国政府限价,而限价的方式也出错,规定得非常死板无任何上涨空间。而限价导致的结果就是,铁路公司再无动力推动铁路与机车技术革新,大量铁路公司倒闭,也造成后来大量铁路被拆除。客运则在1970年被美国政府接管,但限价却没有解除,于是客列成了老爷车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汽车性能的不断改进和航空业的兴起。也正是从60年代末起,美国客机数量持续上升,至90年代初进入震荡,到现在一直保持在7000-8000之间。私家车在60年代已经非常发达了,数据难找,但综合分析,可能也有几千万辆。但当年的汽车质量,不要用现在的水平去衡量,当然,没有数据也不妄言。而且汽车在70年代反而有一波下跌潮,主要是因为石油危机。
而最关键的是,汽车和航空,一如当年铁路一窝蜂式的发展,但这次美国政府没有干蠢事,在大力支持后没有再玩限价,或者搞出其他幺蛾子什么的,所以高速公路和支线机场几乎遍布全国。汽车和飞机质量也是一个台阶接一个台阶。
再次,价格体系与成本,在美国出门,成本并不高。相反,在中国,飞机票价不便宜,汽车也还算高消费,二手车交易还才起步,相关政策的支持度也才起步(如改装什么的);油价是垄断得不要不要的;收费公路更是一万公里接一万公里。中国人还在拿豪车炫富时,美国人是在拿私人飞机和私人游艇炫富。而美国为了避免石油价格高昂,早些年打了不少战,达到通过战争来保障交通运营成本的地步;近些年一股脑页岩油也与此有关。
而铁路,如果再要抢市场的成本,现在美国再在高铁上投入,成本估计会高得离谱。关键是,土地私有化政策导致美国的土地征收非常繁琐,而由于汽车和航空业的掣肘(这个掣肘也同样影响了公交和地铁等公营化的交通),美国政府再也拿不出当年修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魄力来修高铁线路了。而对于中国来说,达到同样的客运量,修铁路、制造火车、培训车组成员及运营相比修机场、制造飞机、培训机组成员及运营来说,前者的成本仍然要相对低廉。
第四,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早些年,中国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增大力发展私家车。而美国早就玩过这一波,而且玩过头了。另外在文化上也形成了私家车文化,如少年满16岁后首先就考驾照,买车。就像信用卡一样,明明知道扫码支付更便利,但信用卡文化和强大的惯性,仍让你无法及时扭过头了。
由于公路的发达,在城市发展上,整个城市也随着私家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带领下朝非集约式方向发展。高铁站点的选择也会成为一个难题。
从现在看来,这是一种不可持续性发展的交通模式。某一方面发展的比较迅猛当然会导致另一方面跟不上节奏,使用公共交通这样一种高效率、大运量的可持续性的交通方式存在缺失。美国城市公交互通问题长期存在,对生活造成的不便也非常明显,当然,反美国高铁者会视而不见。由于高铁站与城市交通的互通非常关键,所以从这方面同样也对高铁的发展产生的制约。
第五,美国的铁路在货运方面还是非常强大的,重载方面中国拍马都还追不上。而且美国货列早就支持直接装载集装箱,多式联运也做得非常好。中国现在的货列自己的箱子罐子才是真落后产品,中国这方面现在才开始奋起直追。美国货运可以把五辆柴电火车头串起来形成机车重联,后面拉上百节车皮的蔚为壮观的场面,中国的货运铁路还是算了吧。
最后,很多人说,美国不需要高铁,什么人口集中在东西海岸,什么地广人稀;什么800公里以内用汽车,以上用飞机。那只是说,没修高铁时你并不觉得有必要。中国第一条高铁修建之前,如果交给全国人民讨论的话,不出意外绝对也会得到没必要修的结论。但修成路网后,你才能发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
私家车不是中程出行的最佳选择,当有高铁时,200公里以上,你很多时候就会选择高铁而非私家车。驾驶疲劳的问题,没开过车的才会站着说话不腰痛。对于无法使用私家车(如不少老人、吊销驾照的人)又无法乘坐飞机的人来说,出行是非常麻烦的事,如从美国很多老年人中程出行只能选美国的破客列。
私家车也不是短程出行的唯一选择,当你不想驾车出门时,你却只能选择开车时是什么感觉?美国一些地方的破公交和晚上穿超短裙不敢出门的治安环境,你能指望什么?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8-03-17 21: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