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76阅读
  • 7回复

[地方沿革]广东省江门市(含市辖区)沿革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11-09
— 本帖被 晦象先生 从 沿革资料和数据 移动到本区(2023-01-03) —
地名源流】
  江门市区地处西江与西江支流蓬江汇合处。江北蓬莱山与江南烟墩山对峙似门,有如江之门户,故名“江门”。
【建制前概览】
  元末明初,在肄水(西江)出口江门海西岸区域形成圩集——江门墟。江门墟原在蓬莱山西山坡上,旧称“墟顶”。
  明万历年间,江门墟属新会县龙溪乡归德都十五图。
  清沿明制,康熙年间江门墟仍属新会县龙溪乡归德都十五图。康熙元年(1662年)、三年(1664年),清政府颁布两次“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50华里,江门划为界外,江门居民被迫徙迁。清康熙八年(1669年),“迁界令”废除,江门居民回归复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据《中英西江通商条约》,辟为外国船只停泊及货物上落站。光绪二十八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议定,江门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立海关。时称江门埠。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将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
  民国元年(1912年),设警察区署。翌年11月改设警察局。民国七年(1918年)1月,警察局改为警察厅。
【建制沿革】
  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广东省政府批准江门为省辖市建置,是年11月设立市政厅,机关设在江门市春砍街原石湾庙。市政厅奉省政府委任,直接受省政府及民政厅指挥监督。民国十九年(1930年),江门市政厅易名为江门市政局。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撤销省辖市建置,改属新会县第十二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月,属新会县第二联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为新会县第二区辖镇。
  1949年10月,中共军队占据江门,设立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驻江门。1950年5月,江会军管会迁至新会县城,于江门设立“江门办事处”,代行江门区内行政职权,按县级建制。管辖江门镇和水南、紫莱、白沙、石冲(白石、耙冲、北街市)等四乡与北街村。
  1951年1月,以江门办事处区域建为江门市,属粤中专区(专署)。1952年5月,改属粤西专区(办事处),是年11月,属粤中专区。
  1958年4月,改江门市为县级市,属佛山专区。是年12月,改属江门专区(肇庆专区改)。1961年4月,属肇庆专区(江门专区复称肇庆专区)。1963年6月,又改属佛山专区。1966年,复为省辖市。1970年,复降为县级市,属佛山地区。1979年11月,江门市改为省地(佛山地区)双重管理
  1983年6月,行市管县体制,江门市为地级市。
【境域沿革】
  民国十四年(1925年)11月,江门埠改制为省辖市,新会县的莱阳、紫坭、白沙、水南、北街划归江门市辖。江门境域东以北街为界,西至白沙天沙河为界,南至涪头烟墩山为界,北至东仓里为界,面积4平方公里。
  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江门撤销省辖市建制,划归新会县为十二区辖镇,原从新会县划入江门市的地域重新划出,境域缩小。东至竹排头与水南乡为邻,西至羊桥市与白沙乡相接,南至江门河南岸与涪头乡分界,北至高第里与东、西罗宁乡接壤,面积2平方公里。四邻四至到1949年10月不变。
  1950年5月1日,新会县水南、紫莱、白沙、石冲(白石、耙冲、北街市)等四乡与北街村归属江门办事处辖。
  1952年12月,新会县的滘头乡划归江门市。时境域范围东至北街,以新会县第四区潮东乡为界:西至白沙乡,与新会县第十区先贤乡相接:南到溜头乡,与新会县第二区(礼乐)及第四区麻园乡为邻;北至紫莱乡,与新会县十二区的新民乡接壤。东西距20.4公里,南北距7.5公里。面积增至36.3平方公里。
  1956年1月,新会县杜阮区的华龙里、沂水里、凤溪里、石子潭4个自然村。面积1.83平方公里划归江门市郊区紫莱乡。全市面积增至38.13平方公里。
  1959年11月,新会县杜阮公社的新民、丹灶、篁庄和棠下公社的篁边4个生产大队归属江门市郊。境域增至68.75平方公里。
  1977年9月22日,新会县外海公社和荷塘公社潮连片的芦边、塘边、豸岗、芝山、坦边、富冈6个生产大队,面积48平方公里归人市郊区。
  1983年6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5县;9月,增辖原属湛江地区的阳江、阳春2县。至1987年末全市境域面积为17100.4平方公里。其中江门市区面积经广东省测绘局1979年航空测量核定为129.25平方公里。境域东与中山市古镇、东北与新会县荷塘镇隔西江相望;南、西、北三面与新会毗邻。
  1988年1月,阳江县、阳春县自江门市划出。
【行政区划沿革】
一、建制前江门区划(含短暂建制的民国江门市区划)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门撤销保甲局,建立江门水陆巡警正局,并在长安街、新市街、聚源街、舂砍街和庙前直街设置5个水陆巡警分局。各分局划定辖区范围。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江门水陆巡警正局解体。
  民国元年(1912年)11月,江门开始设立警察区署。
  民国十四年(1925年)11月,江门成为省辖市,市政厅设公安局,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共5个警察区署,实行分区管理。
  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江门镇分设东镇、中镇、西镇、北街、河南5个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江门镇实施保甲制。抗战胜利后设29保,辖345甲。
  1950年10月,镇内分为6个地段,每段设立冬防治安委员会,辖275个冬防治安小组,取代民国时期保甲制度。
二、江门市(1951年1月至1983年6月)区划
  1951年1月12日,江门撤镇设市。新会县紫莱、自沙、水南、石冲4乡划入江门市,设置江门市郊区。各乡设乡公所。翌年3月,市区设水上、河南、北街、堤东、太平、墟顶、仓后、羊桥、沙仔尾9个街区,各设办事处,为市政府派出机构,隶属市政府民政科,下辖居民委员会。各乡公所改设乡人民政府。归隶市政府领导。
  1952年12月,原新会滘头乡划归市郊区,后滘头乡分为滘头、滘北2乡。
  1953年3月,设立郊区办事处,辖紫莱、水南、白沙、石冲、滘头、滘北6个乡;20个行政村。
  1957年下半年,9个街区调整为5个区:堤东区与太平区合并为堤东区,墟顶区与仓后区合并为仓后区,羊桥区与沙仔尾区合并为沙仔尾区,河南区与水上区合并为水上区,北街区不变。
  1958年10月,水上区并入仓后区。其时市区划分为4个区(街道)。郊区实行“政社合一”体制,郊区办事处改制为郊区人民公社,6个乡改称生产大队。
  1959年11月,原新会县新民、丹灶、篁庄、篁边4个大队划入郊区人民公社,郊区公社辖10个生产大队。
  1960年6月,城区街道实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撤销堤东、北街、沙仔尾、仓后4个办事处,改制为堤东、北街、沙仔尾、中区(仓后)4个人民公社。
  1961年4月,北街、堤东两个人民公社并为东区人民公社,下设堤东、北街、太平、墟顶4个管理区;中区、沙仔尾两个人民公社并为西区人民公社,下设羊桥、沙仔尾、仓后、水上4个管理区。7月,市郊区人民公社分为水南和里村两个人民公社。新民生产大队分为里村、双龙、五里3个生产大队;丹灶生产大队分为群星、联合两个生产大队;石冲生产大队分为石冲、耙冲两个生产大队。同年12月,东区、西区两个人民公社复并为城市人民公社。
  1962年11月,墟顶管理区、仓后管理区并为仓后区;沙仔尾管理区与羊桥管理区并为沙仔尾区:堤东管理区与太平管理区并为堤东区;北街、水上两管理区不变。5个区共辖43个居民委员会。其中,北街区辖2个居民委员会;堤东区辖12个居民委员会;沙仔尾区辖13个居民委员会;水上区辖3个居民委员会:仓后区辖13个居民委员会。水南、里村两个人民公社复并为郊区人民公社,辖14个生产大队,一个渔业大队。
  1965年,城市人民公社易名为市区人民公社。1968年4月,撤销市区人民公社。
  1977年9月,经国务院国发[1977]105号文批准,江门市郊增辖原新会县外海人民公社和荷塘人民公社潮连片6个生产大队,面积47平方公里。外海人民公社建制不变。潮连片6个生产大队组建为潮连人民公社。原郊区人民公社同时易名为环市人民公社。至此,郊区共有3个人民公社,34个生产大队,面积107.95平方公里。
  1979年11月,撤销市革命委员会,复设市人民政府。5个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区办事处,同时水上区更名为江南区。
三、江门市(1983年6月后)政区划——市管县体制后的行政区划
  1983年6月,江门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5个县。同时分别成立江门市城区工作办公室和江门市郊区工作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分别管辖城区5个街道和郊区3个人民公社。7月,市郊区环市、外海、潮连人民公社改设为区,区设区公所,仍归江门市郊区工作委员会领导。9月,阳江县、阳春县划归江门市辖。是年末,市属7县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区、乡、村建置。
  1984年7月,江门市区设立城区、郊区两个县级市辖区。至此,江门市辖7县(五邑二阳)2区,即城区、郊区、新会县、台山县、开平县、恩平县、鹤山县、阳江县、阳春县。
  1988年1月,阳江县、阳春县自江门市划出。至此,江门市辖5县2区,即城区、郊区、新会县、台山县、开平县、恩平县、鹤山县。
  1992年4月,撤销台山县,设立台山市。10月,撤销新会县,设立新会市。
  1993年1月,撤销开平县,设立开平市。11月,撤销鹤山县,设立鹤山市。
  1994年2月,撤销恩平县,设立恩平市。是月,新会市礼乐镇划归城区;郊区外海镇及环市镇的滘头、滘北2个管理区的行政区域划归城区,滘头、滘北2个管理区划归外海镇;城区的仓后、沙仔尾、北街、堤东等4个街道的行政区域划归郊区。是年8月,城区更名为江海区,郊区更名为蓬江区。
  2002年6月,撤销新会市,设立新会区。新会区辖原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原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蓬江区管辖。

四、市辖区沿革
  (一) 城区、江海区沿革:
  1984年7月,江门市区设立城区、郊区两个县级市辖区。区政府设址环市二路15号。其境域:东与江门市郊区的外海、环市区为邻,隔西江与郊区潮连相望;南连新会县礼乐区;西、北与郊区环市区接壤。土地面积21.30平方公里。城区辖北街、堤东、仓后、沙仔尾、江南5个街道。
  1994年2月,新会市礼乐镇划归城区,郊区外海镇及环市镇的滘头、滘北2个管理区的行政区域划归城区,滘头、滘北2个管理区划归外海镇;城区的仓后、沙仔尾、北街、堤东等4个街道的行政区域划归郊区。调整后的城区东与中山市古镇隔西江相望,南与新会市睦洲镇、三江镇为邻,西接新会市会城镇,北与市郊区分界。土地面积107.40平方公里,下辖外海镇(含滘头、滘北两个管理区)、礼乐镇,江南街道。8月,城区更名为江海区。
  1995年5月,析外海镇滘头管理区、滘北管理区分别设立滘头街道、滘北街道。至此,江海区辖外海、礼乐2个镇、江南、滘头、滘北3个街道。
  2004年8月,撤销外海镇,设立外海街道;撤销礼乐镇,设立礼乐街道。至此,江海区辖外海、礼乐、江南、滘头、滘北5个街道。
  (二) 郊区、蓬江区沿革:
  1984年7月,江门市区设立城区、郊区两个县级市辖区。区政府设址港口路26号。其境域东隔西江与中山县古镇相望,南、西、北面与新会县接壤。中部环抱江门市城区,土地面积118平方公里。辖环市、外海、潮连3个区,设区公所。
  1987年2月,撤区建乡(镇),环市区易名为环市乡,外海、潮连两区改为镇建制。
  1988年6月,撤销环市乡,设立环市镇。
  1992年2月,郊区政府迁址建设二路18号。
  1994年2月,郊区外海镇及环市镇的滘头、滘北2个管理区的行政区域划归城区,滘头、滘北2个管理区划归外海镇;城区的仓后、沙仔尾、北街、堤东等4个街道的行政区域划归郊区。调整后的郊区东南部以蓬江河为界与江海区为邻,东、西、北面与新会市接壤。土地面积73平方公里。下辖环市、潮连2个镇和北街、堤东、仓后、沙仔尾4个街道。6月,环市镇及4个街道的行政区划调整。
环市镇:东至港口路延至西江边,南至港口路白石桥、里村桥、白沙桥的天沙河,西、北与新会市交界;堤东街道:南至江门河,西南至跃进路,西至港口路(含东湖公园、市体育场),北至天沙河、白石桥;仓后街道:东至跃进路、东湖西侧和体育场西侧(含五邑大学校区),南至江门河,西至胜利路,北至天沙河;沙仔尾街道:东至胜利路,南至江门河,西、南、北面与新会市交界,北至天沙河;北街街道:东至西江河,南至江门河、东炮台桥的天沙河,西至港口路,北至潮连大桥头。

  1994年8月,郊区更名为蓬江区。
  2002年6月,撤销新会市,设立新会区。原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蓬江区管辖。是月,撤销潮连镇,设立潮连街道。至此,蓬江区辖5街道4镇,是为北街、堤东、仓后、沙仔尾、潮连街道和环市镇、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
  2003年,调整仓后、沙仔尾2个街道的行政区划,两街道的分界线由广新路调整为胜利路,市邮局至堤中路以东归仓后街道办事处管辖;市工人文化宫至堤中路以西归沙仔尾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4年10月,撤销环市镇,设立环市街道;杜阮镇行政区划调整,贯溪村委会辖下的金都花园1~15号、杏苑新村1号~17号、凤溪里24号~34号和友谊大厦1幢~3幢的住宅区划归沙仔尾街道辖。是年12月,环市街道白沙村划归沙仔尾街道管辖;水南村划归堤东街道管辖;紫莱村划归仓后街道管辖。至此,蓬江区辖6街道3镇。
  2006年7月,环市街道白沙社区划归沙仔尾街道,沙仔尾街道更名为白沙街道。至此,蓬江区辖6街道3镇,是为北街、堤东、仓后、白沙、潮连、环市街道和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
  2015年7月,撤销仓后、堤东、北街街道,将其行政区域(原仓后街道办事处属的五邑大学校园除外,原北街街道办事处属的港口二路-白石大道-甘棠路-发展大道-西江边-港口二路围闭区域除外)并入白沙街道。将原北街街道办事处管辖的港口二路-白石大道-甘棠路-发展大道-西江边-港口二路围闭区域(即丽苑社区、群众社区和白石经联社辖下群华、群裕、连源、仁和、青龙、新城、龙华、永兴、大成9个经济社)、原仓后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五邑大学校园区域整体划入环市街道办事处管辖。在白沙街道辖区范围内特设立北街、堤东、仓后、沙仔尾4个政务服务中心。至此,蓬江区辖3街道,是为白沙、潮连、环市街道和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


  (三) 新会区沿革:
  2002年6月,撤销新会市,设立新会区。新会区辖原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原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蓬江区管辖。

  2005年4月,撤销会城镇,设立会城街道。至此,新会区辖1街道10镇,即会城街道和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16-11-10 20:15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11-10
江门原是个商埠,1925—1931年曾设为独立市,此时要比老县城会城繁荣得多。民国20年(1931年)2月26日,江门市政局奉令撤销,改回新会县辖镇,新会县长沈秉强即于几天之内迁县政府往江门镇办公。这是新会县署首次搬离千年古县城。

据《江门市志》,“3月1日,新会县政府机关从会城迁到江门石湾庙。”1933年编印的《新会建设特刊》江门马路图的说明,也提到“民国廿年三月,县治迁并。”新会县公安局也迁到江门办公,并设江门公安分局、北街分局等,会城只设分局。至民国24年(1935年)4月10日,新会县党部奉省训令,也迁往江门镇办公。

当时,新会县有两镇,江门镇成为新县城,会城镇成为老县城。上世纪30年代《最新广东省明细大地图》中,江门镇标为新会县城,而会城镇则标为“老新会”。两城相距仅10公里,人们流动频繁,常称“江会”。

其时陈济棠主政广东,江门为县城后,继续大搞城市乡镇建设,兴实业,辟公路。据《新会建设特刊》记载,至1933年9月30日止,“县治迁并,先后完成第三、四两期马路廿余条。”主要有江门第四期马路2202英尺,茶园基马路1320英尺,紫坭冲马路1535英尺,竹椅马路576英尺,永安马路324英尺,新华马路365英尺,蓬莱新街马路324英尺,羊桥象溪马路1640英尺,沙仔尾长堤马路1861英尺,聚源马路715英尺。此外,拆筑中的紫沙马路3550英尺;因纠纷还未兴筑的河南长堤马路6500英尺;设计完妥筹筑中的有石湾水南马路3740英尺,东南胜街红花社马路1234英尺等。1933年,由华侨股东投资为主的蓬江大酒店在常安路落成,楼高6层,设有电梯。1935年江门有银号、钱庄32家。1936年新光电力公司在白沙建成新厂房,装机容量1000马力,第一条高压输电线路建成投入使用。1936年江门有民营保险公司代理处和外商保险公司代理处10多家。

1936年9月中旬,李务滋始任新会县长。1937年5月14日,他将新会县政府机关从石湾庙重新迁回会城。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11-16
我对新会印象最深的是小鸟的天堂,小学课本里学过。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01-01
92年在江门几个月,而今变化天翻地覆呀。
弱冠弄卓,而立未立,不惑遗惑,鲜知天命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7-01-02
江门的广东白话发音为"gang门",让外地人哭笑不得。
此地最著名的古迹就是宋末元初的崖山海战古战场;
再有南明的李定国反攻广东,围困新会城的古战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7-05-27
凤溪里24号~34号划归沙仔尾街道辖


1956年——2002年,凤溪里1~23號屬江門;24号~34号、35號友誼大廈屬新會杜阮.(見圖)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7-05-28
縣轄市好。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7-05-28
標題有誤。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