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沔阳”
“沔阳”是勉县最早的县名。传西汉初年为丞相萧何所设,历经西汉、东汉、三国、南北朝,直到隋开皇三年(580)被嶓冢县所取代,历时789年。
还有一个“沔阳”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在汉水中游的今湖北省仙桃市(原沔阳县)境内设置“沔阳郡”,历经郡、州、县名称演变,“沔阳县”在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设为“仙桃市”(原沔阳县政府所在地仙桃镇),历时1483年。
县名更替
从隋初到元初,勉县县名更换频繁,历经嶓冢、西县、铎水的多次变更,文化血脉被割裂。这是勉县历史的悲哀!然,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元至元二十年(1283),“沔州”从略阳迁治铎水(治今旧州铺),正式入籍勉县,“沔”字再与勉县结缘,这是勉县历史的幸运!文化血脉被接续。明洪武三年(1370),省铎水县入沔州;洪武七年(1374),降沔州为沔县,直至1964年9月改为勉县。
“沔阳”归来?
相传勉县及汉中一批文化学者对官媒公布的新市名“沔州市”颇有微词,认为应该改为“沔阳市”。
笔者却不敢苟同。
对勉县来讲,沔阳比之于沔州,其历史知名度很高。萧何设县、刘备称王,都是重大历史事件。从文化角度,“沔阳”的文化意义更强,对外的影响力更大。但“沔阳”作为勉县撤县设市后的新市名,肯定是不现实的。
一是《地名管理条例》的关难过。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第四条“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与绵阳市同音)的规定能不能过关?
二是与湖北仙桃市的舆论官司。“沔阳”这个地名符号“离开勉县”已经1437年,而在今湖北境内“安家落户”延续1483年。今湖北仙桃市境内诸多文化符号皆以“沔阳”命名,如沔阳花鼓、沔阳道情、沔阳民歌、沔阳小曲、沔阳三蒸等等,已经成为这个地域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民间还一直为恢复“沔阳”名称在不断呼吁(据说当年改名“仙桃”具有偶然性)。后来因为《地名管理条例》“避免同音”的问题,暂时搁置了。
地名传承
地名讲求传承性和延续性。
今勉县之名源于“沔州”,沔州—沔县—勉县一脉相承。撤县设市后新市名定为“沔州市”,既遵循历史,又符合惯例,与别家亦无争议。虽然“沔州”在南北朝至唐初也曾短暂出现在今湖北境内,但其传承历史较短且没有延续。
从1283年“沔州入籍”至今,历经737年;加上从西汉初至隋朝初的“沔阳县”历史,“沔”字在勉县这块土地上历经1526年,已经打上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成为这片土地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如果一味以“文化高度”去强争不可能得来的东西,只能是给撤县设市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