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尚待完善。
周朝时期,洛阳二都的名称变化比较复杂,容易让人迷惑,在此根据个人的理解推测一下其演变:
具体所涉及到的城其实就两座,其一是在今洛阳市区的王城,其二是在今洛龙区与孟津区交界处的汉魏故城的前身。
西周时期,镐京称宗周,雒邑称成周,这里 镐、雒应该是本来的地名,而宗周、成周是它们的身份。
东周前期,雒邑成周成为了都城,因此又得名王城。而这时王城应该是一种别称,而雒邑已经成为了旧称。
东周中期周敬王时,因王子朝之乱,王子朝占据王城,周敬王在狄泉营建新都,亦称成周,二王对峙。
在王子朝之乱平定后,成周开始指代在狄泉的新都城,而非旧都王城。
相对应的,在狄泉的新都城称东周,后来亦称洛阳(来自王城雒邑的旧称);
旧都王城称西周,后来亦称河南。
此时,雒邑(洛)、(原)成周、王城、西周、河南 是一个城,
狄泉、(新)成周、东周、洛阳 是一个城。
周考王时,分封西周国,定都在河南,周天子仍然在洛阳。
周显王时,分封东周国,定都在巩(今巩义西)(因此,巩也可以被称作东周,因此又出现了两个东周)。
周赧王时,因东周公拒绝供养天子,天子迁回西周国都河南。
秦汉时,东周洛阳设为洛阳县,先后为三川郡、河南郡治,后在东汉、魏、晋时期成为国都,即今汉魏洛阳故城。
西周河南设为河南县,隋朝时成为河南郡治,并在其东邻建设陪都,为隋、唐、武周时期的东都,北宋时期的西京,即今隋唐洛阳故城。
隋朝,洛阳县迁治与河南县同城而治,原城址遂废。
金朝时,撤河南县并入洛阳县。
河南府洛阳县直至清末废府,洛阳县一直存在到1955年。
————————————————————————————
据资料,东周国是由西周国分出,那么说明在分封西周国时,周天子就已将全部直辖区域分封给西周国,自己只保留天子虚名。
如此,或许在此前因为并无“东周国”,或许只称“周国”而非“西周国”。
但也未必,因为河南所在王城此前与成周洛阳并立时已分别被称为西周、东周,国都设在俗称西周的河南王城,称西周国也合理。
据资料,周慎靓王时,天子受东周公供奉,因此成周洛阳在分封东周国时属之。
另,周哀王、周思王、周考王与首任西周公西周桓公是兄弟关系,都是周贞定王之子,杀兄继位的周考王分封西周桓公,很可能是出于安抚的目的。
因为此后周天子便成为没有一寸直辖区域的光杆司令了,只保留天子名号,属于寄人篱下。如果不是没有别的办法,是没必要走这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