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各位討論,我提供以下資料:
現時香港十八區的分界圖:[url]http://www.eac.gov.hk/ch/distco/2007dc_elect_map.htm[/url]
十八區內各個選區人口數據(2007年初估計資料):[url]http://www.eac.gov.hk/pdf/distco/2007dc/sc/Appendix_VII_2007.pdf[/url]
現在就每一個建議先提供實行有關建議後,推算各區的選區數目(以2007年為標準)
1. 建議包括原本沙田區R22-R32 及原本大埔區P19,馬鞍山區一共包括12個選區,原沙田區餘下15個選區(經過建議9之後的數字),而原大埔區餘下18個選區
2. 建議包括原本元朗區M09,M10部分地方、M11-24全部及屯門區L29小部分地方,天水圍區一共包括16個選區(由於L29,M09,M10不是整個選區劃入,所以只作2個選區),原元朗區餘下13個選區,而原屯門區餘下18個選區(經過建議12之後的數字)
3. 建議包括原本離島區T01部分地方(即北大嶼山公路的鄰近地方)、T02-T05全部及荃灣區K11北大嶼山部分,北大嶼山區一共包括5個選區,原離島區餘下6個選區,而原荃灣區餘下17個選區(因K11及鄰近K10選區2007年已接近人口上限,故未有取消任何選區)
4. 建議包括原本觀塘區J14-J23全部,藍田區一共包括10個選區,而原觀塘區餘下17個選區(經過建議8之後的數字)
5. 建議包括原本東區C07-C13,C33-C37及南區D17半個選區,柴灣區一共包括12個選區,原東區由於建議7而解散,而南區餘下17個選區(因D17選區2007年已超過人口上限(石澳、鶴咀及大潭約佔一半人口,而赤柱及舂磡角佔另一半人口),故未有取消任何選區)
6. 建議包括原本九龍城區G11選區的舊啟德機場用地(注意現時G11的居民其實不是住在舊啟德機場範圍之內,所以該部分將保留在九龍城區)及黃大仙H09部分地方、H07,H08全部,由於現時未有發展,啟德區一共包括3個選區,原九龍城區餘下22個選區
7. 建議包括原本東區C01-C06,C14,C26-C32劃入成筲箕灣區,一共包括14個選區,東區餘下的C15-25劃入成北角區,一共包括11個選區,原東區解散
8. 建議包括原本觀塘區J07-J13全部,秀茂坪區一共包括7個選區,而原觀塘區餘下17個選區
9. 建議包括原本沙田區R10部分地方(即R10的屋邨屋苑,而鄉村地帶將撥入其他選區)、R11-R19,大圍區一共包括10個選區,而原沙田區餘下15個選區
10. 建議包括原本葵青區S01-S17劃入成葵涌區,一共包括17個選區,原本葵青區S18-S28及荃灣區K11馬灣島部分劃入成青衣區,一共包括12個選區,原葵青區解散
11. 建議包括原本西貢區Q05-023劃入成將軍澳區,一共包括19個選區,而原西貢區餘下4個選區
12. 建議包括原本屯門區L02,L04,L06,L20部分地方、L03,L12-19全部,青山灣區一共包括11個選區(由於L02,L04,L06,L20不是整個選區劃入,所以只作3個選區),而原屯門區餘下18個選區
新香港三十區的選區分佈結果
中西區(15)、灣仔區(11)、南區(16)、北角區(11)、筲箕灣區(14)、柴灣區(12)、
觀塘區(17)、藍田區(10)、秀茂坪區(7)、黃大仙區(22)、啟德區(3)、九龍城區(22)、油尖旺區(16)、深水埔區(21)、
沙田區(15)、馬鞍山區(12)、大圍區(10)、將軍澳區(19)、西貢區(4)、大埔區(18)、北區(16)、
元朗區(13)、天水圍區(16)、屯門區(18)、青山灣區(11)、北大嶼山區(5)、離島區(6)、
荃灣區(17)、葵涌區(17)、青衣區(12)
在分拆兩個原本起過30人的東區和沙田區後,以黃大仙區和九龍城區民選議員最多,啟德區最少。
總括而言,舊區的區議會有較多選區,新發展區的區議會選區數目較少。
另外以上數據只以2007年區議會的人口推算,而2007-2011年之間,各區有不同發展,所以以上數字只無參考。
[ 此帖被y在2009-10-10 02:5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