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满城:走过200年沧桑历史
作者: 刘俊佑 发布时间: 2010-07-21 13:36:03 来源: 新疆经济报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以复杂的、眷恋的、期盼的、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在关注着我身边的老满城。在不知不觉的岁月长河中,老满城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述说着200多年的沧桑历史。
从我居住的小区后门走进乌市老满城遗址,可以看到一个用低矮的铁栅栏围起来的高约三四米的古 “炮台”旁的一块碑,上面写着 “乌鲁木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巩宁城城墙遗址,2004年12月1日,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公布,2006年9月立”等字样,在我看来,立下这样的碑,写下这样的文字无非是想让过路的行人知道,这里就是乌市的老满城了,而且是乌鲁木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事实上,有多少人能通过这些简单的字句来了解这座历史遗迹走过的或辉煌或凄凉的足迹呢?
我在《乌鲁木齐掌故》一书中了解到,清朝时期,乌鲁木齐有汉城和满城之分。汉城是以老市区大十字为中心的周围的民居和商号,位于市区东北部(现建国路一带),是清军和随军家属驻扎的地方。而老满城则位于乌市西北部,过境公路东侧,现在新疆农业大学学校内。老满城原名为“巩宁城”,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取意“巩固安定”。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建,因当时城内驻扎的多为满营兵眷,所以大家都开始叫 “老满城”。1864年,老满城被毁,此后又在汉城东侧修了一座新满城。
人们都知道,过去的老满城是政治军事要地。据史籍记载,老满城周长九里许,城墙高二丈余,宽一丈余,护城河长一千九百余丈,宽二丈深一丈余,开设四道城门。巩宁城东面叫承曦门,西面叫宜穑门,南面叫同轨门,北面叫枢正门。东、北两门是按方向取名;西、南两门是即景命名,这4个城门名称均以满、蒙、汉、维4种文字书写。今天我们进城时通过煤矿设计院的缺口,就是当年的承曦门遗址。而南、北、西的城墙还在,缺口依然。这座城在隔了11年后(1783年)被重修过一次。城内建筑古朴富丽,城楼、角楼、炮台、官兵衙署房间共计9550间,十分壮观。此外还修了许多庙宇祠堂,东门大街有万寿宫,鼓楼北有关帝庙,北街南端有城隍庙,北街北段有文昌宫等建筑。
1938年,新疆省立师范学校的师生在旧城废墟上建立了新的校舍,以后成了国民党军队的军营。1947年前后,老满城仅存的一座雕梁画栋的平公祠碑被全部炸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原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成了现在的新疆农业大学。至今,站在校址的西南侧依然可以看到古城用土夯筑的残垣断壁。
在老满城200多年的沧桑历史中,先后曾有不少文人墨客留下过印记,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其中的一位。1842年秋冬时节,林则徐途经老满城逗留时,提笔写下了“此地满、汉二城皆繁会之区,都统、道、州驻满城,提督驻汉城,相距十里。余(林自己)驻满城,是日不及往汉城矣”的文字,现在这些史料只在相关的文史部门保存了。
同治二年(1863年)新疆民族反抗清皇室的统治,包围巩宁。自此,又经过阿古柏及白彦虎之乱,巩宁城终于不巩不宁而毁灭。据《新疆简史》记载:“汉城已颓垣残壁,满城更夷为平地……汉满两城经此残杀仅存十余人而已。”
老满城被毁后一时没有恢复起来,城内荆棘丛生,据宣统三年 (1911年)迪化县志记载: “老满城遍地枸杞,年产约万两”,这些都说明当年老满城的周围广泛地分布着荒漠植被,尤其以枸杞居多。盛世才统治时期曾在此设立简易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又在此成立步兵学校,八一农学院是在步兵学校基础上成立的。
长期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回忆说,当时的老满城城内还设有钟鼓楼,那在古代只有国都才有此设置。从这一点窥测,当年的这些建筑显然是为代表满族在新疆的最高统治而建立的。钟鼓楼位于城的中心,应该是现在的老年活动中心一带,后来因火药爆炸而被毁。
曾经的辉煌和繁华都成了历史。如今,老满城残留的遗址周围到处都是住家户,楼房的高度早已超过了老满城的残垣断壁。夕阳下,依稀可见的爬山虎像勇士一样攀援在城墙上,如同守护着一位孤独的老人,老满城裸露着的苍老容颜依旧在述说着过去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