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成为那个年代,形容乡镇企业最多的字眼。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在无锡,而真正让乡镇企业迸发活力,并被世人瞩目,同样也在无锡。上世纪80年代,无锡、苏州、常州的乡镇企业被称为“苏南模式”。而苏南模式的形成,离不开“一包三改”的改革尝试。“一包三改”经验的全国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
考察无锡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渐进式改革的轨迹非常明确。伴随着每一次制度变迁,是乡镇企业的一次次跨越式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锡乡镇原来的灵活优势不再明显,增长速度趋缓。1992年后,无锡乡镇企业开始第一次改制,即股份合作制改革。这次改革,明确了产权和投资的多元化,个人通过股份可以享受到分红。
但是股份制改革注定是一种过渡形式,因为这一改革显然是不彻底的,吃股份的大锅饭,造就了另一种形式的平均主义。1997年后,产权模糊的乡镇企业加快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开始了第二次改制。这时的乡镇企业开始大规模转为私营企业,至此,无锡乡镇企业的含义发生根本性变化,它不再是指集体性经济,而是包括设在乡镇农村的各类企业都称为乡镇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
这次改革可以称得上是“脱胎换骨”。一大批乡镇企业开始做大做强,造就了华西村集团、红豆集团、阳光集团、远东集团等一大批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大企业集团。本报2006年的一篇报道称,从2002年到2005年,无锡乡镇企业4年跨过4个千亿大关台阶,2005年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大关,在全省甚至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进入新世纪后,无锡乡镇企业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包括外向型经济、个私经济等的混合经济时代,也有学者称之为“新苏南模式”。
如今,堰桥镇已改为街道,是无锡市区的一部分,那里正在全力打造惠山新城,新城的房地产主要销售对象是无锡城区的居民。和堰桥一样,无锡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淡化了城乡企业的界限。无锡市的乡镇企业局,同时挂牌中小企业局,对外联络以中小企业局为主。“乡镇企业”这一名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如今,人们谈论起企业时,很少会说,那个企业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个体的,他们更简单地把企业区分为好与差。
来源:江南晚报
改革是人为的,你不想改革,好吃懒做能拿你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