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岳阳竞风流——史考岳阳历史建制沿革
岳阳,得天岳之灵,地居其阳,故曰岳阳。 ——题记
岳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
夏、商、周筑彭城、麋子国
临湘沅潭镇长源村发现的原始人类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岳阳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狩猎文化的见证。
汨罗黄家园遗址,岳阳从渔猎生活进入定居的劳作生活和大量古文物,佐证了岳阳先民们在9000年前农耕文化和陶文化的古远与变迁。
华容车轱山遗址,距今约4500年,它向人们展示的玉璜、玉佩、蚕壳陶杯等光可鉴人的精致制工,证明岳阳玉、陶、纺轮、纹饰、纺织文化已发展到相当水平。
到夏、商、周的三千年前,岳阳为三苗之居,广泛与中原交融,古越族在此繁衍生息,至商周,在城陵矶水口交汇点这一控扼水陆交通的咽喉部位筑“大彭城”,广辟商业、耕织、街市,极为繁荣。
春秋时,属楚国,楚灭汉水流域的麋子国后,于公元前505年,楚昭王遣王孙在梅子市(今梅溪乡梅子市村),筑东麋城,迁其遗民于此,同时又在今岳阳楼一带筑城,驻军监视,称西麋城。至公元前278年,屈原屈大夫抱石投江殉国时,古城自北向南逐渐推移,最后定位于巴丘之上,日臻完善,其时岳阳已成街市。
汉建安十五年置汉昌郡
东汉建安十五年(201年),孙权取长沙,分长沙郡北部的下隽、罗及汉昌一带建为汉昌郡,郡治设平江县东南金铺观,此为岳阳建郡之始,建安二十年(215年)五月,刘备与孙权议和,划湘江为界,西归刘备;属于刘的南郡之孱陵县;东归孙权,孙权于巴丘邸阁设大屯戍以驻大军,并建为巴丘城,二十四年十一月,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湘江以西也归孙权所有,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分孱陵县南部(今华容县)置南安县,属南郡,是年,撤销汉昌郡,改汉昌县为吴昌县(今平江)。
西晋太康元年称巴陵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三月灭吴,晋武帝分下隽县西部设置巴陵县。岳阳始称巴陵。以南郡江南建南平郡,南安县属南平郡。惠帝永平元年(291年),分长沙郡北部的下隽、蒲圻、巴陵、吴昌四县设立建昌郡,郡治设巴陵县城,岳阳城区首次设地市一级首府所治,建昌郡和南平郡的南安县,长沙郡的罗县均属荆州,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分荆州南部七郡及广州北部三郡设立湘州,建昌郡与罗县属郴州,南安县仍属荆州,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划湘州分属于荆、广、江三州,岳阳市区全属荆州,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废建昌郡,并入长沙郡。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分荆州南部长沙等六郡置湘州,岳阳市区划入湘州。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又将湘州并入荆州,岳阳再属荆州,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又将岳阳划入湘州。义熙十二年,湘州并入荆州,岳阳再归荆州。
南朝梁大通二年设岳阳郡
南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朝廷再设湘州,分长沙北部的巴陵,蒲圻、下隽、沙阳设置巴陵郡,郡治设巴陵县,随后,划州陵(华容)、监利归巴陵郡,这时巴陵郡辖五县。
梁大通二年(528年),分长沙北部的玉山、岳阳、罗、湘滨、湘阴五县设置岳阳郡,郡治设今汨罗市长乐镇长兰村,与巴陵郡并立,巴陵郡郡治则设今汨罗市城关汨中村刘家垅,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分罗州北部的巴陵、下隽二郡合置巴州,州治设巴陵县城,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岳阳郡王萧詧在北周陈的扶植下,称梁帝于江陵,史称后梁宣帝。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十月,夺取梁政权,朝廷再次变更区划,岳阳郡仅辖岳阳、湘滨二县,巴陵郡只辖巴陵、吴昌二县。
隋开皇十一年始称岳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一月,灭陈,岳阳属齐国,文帝以“郡县繁多,或地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牧九羊”为由,进行机构改革,精简郡县,废郡为州,吴昌、湘滨县并入罗县,废南荆州,在玉山县置玉州,州治设玉笥山(今汨罗市楚塘镇),撤销岳阳郡,废玉山县,湘阴县并入岳阳县,废巴陵郡建巴州,十一年(591年)改巴州为岳州;此为岳阳称岳州之始。
岳州辖巴陵、监利二县。十二年,废玉州,并入岳州,改安乐县为沅江县,属岳州,改安南县为华容县,属岳州,此时岳州辖巴陵、华容、沅江、湘阴、罗县,炀帝大业之年,改岳南州为罗州,三年,改罗州为巴陵郡,十三年,罗川令萧铣在巴陵校尉董景珍、郑文秀支持下,称梁王于巴陵,巴陵郡属梁。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11月,改巴陵郡为巴州,后因与四川省苍溪县的巴州同名,又改为岳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岳州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岳州为江南西道。
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改桥江县为沅江县,改昌江县为平江县,岳州为南唐武安节度使。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岳阳归宋称岳州巴陵郡,全国分十五路,岳阳为荆湖北路,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改岳州为纯州。
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置岳州路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全国设置十一行中书省,岳州属湖广行中书省,改岳州府为岳州路总管,属湖广行省江南北道。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升平江县为平江州,仍属岳州路,升湘阴县为湘阴州,属潭州路。
明朝洪武年间复设岳州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分全国疆域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改岳州路为岳州府,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于岳州府治南置岳州卫。九年四月,降岳州府为岳州。三十年,澧州、安乡、石门、慈利及大庸、九谿二卫改属岳州府,这时岳阳州府辖七县三卫。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大西国张献忠攻陷岳州,次年九月,清朝平定岳州府所属各县及湘阴。
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湖南、湖北,岳州府自此属湖南,隶于岳常澧道,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岳州卫并入巴陵县,七年七月,湖南巡抚王国栋上疏:“岳州府属辽阔,中隔洞庭、石门、慈利,俱系苗疆”。于是,将七县三卫分出,这时,岳州府辖巴陵、临湘、平江、华容四县,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二十四日,辛亥革命军湘鄂义军总司令阎鸿飞率吉星、立中、翔鸥等四条小火轮由汉口抵岳州,岳州新军及同盟会员响应起义,岳州脱离帝制统治。
民国二年改巴陵县为岳阳县
民国二年(1913年)九月,废府存县,民国政府因巴陵位于两湖要冲,为南北要塞,盖因岳阳楼、洞庭湖已名震天下,遂将已有1307年历史的山西省岳阳县更名为安泽县,改巴陵县为岳阳县,从此定下县名,与临湘、平江、华容和原长沙府属的湘阴属湖南省,隶武陵道,民国五年改隶湘江道,民国十一年裁道存县,县直属省管。民国十七年七月,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十九年十月一日,湘北特委设岳阳县拓港洞拦石坡(今渭洞乡竹坪村),民国二十六年湖南设立十个行政督察区,岳阳为第一区,辖岳阳、临湘、平江、湘阴、长沙、浏阳、湘潭、醴陵八县,华容县划属第四督察区,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本无条件投降,岳阳光复。
建国初期先隶长沙、湘潭,后置岳阳专区
1949年7月19日平江解放,次日岳阳解放,8月5日岳阳全境解放,湖南划为六个专员公署(专区),岳阳、临湘、平江、湘阴署长沙专区,华容属常德专区,长沙专区治所设于岳阳城,同年九月迁往湘潭,1952年10月长沙专区改称湘潭专区。1964年9月22日根据毛泽东同志提议,分湘潭专区的岳阳、平江、临湘、湘阴四县及常德专区的华容县设立岳阳专区,1966年2月26日分湘阴东部的汨罗、桃林、长乐、白水、弼时五个区新置汨罗县。1968年10月成立岳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6月,改岳阳地革委为岳阳行政公署。
六十年代设市渐升省辖市
1960年在城关设立岳阳市, 1962年撤销,后改为岳阳市人民公社,不久改为城关镇。1982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岳阳县,设置岳阳市,1983年8月19日,岳阳升为省辖市,恢复岳阳县,1984年4月26日,岳阳县治迁往荣家湾镇,1986年1月27日,撤销岳阳地区,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岳阳市辖为四县二市三区。1992年列为沿江开放城市。1994年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3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