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125阅读
  • 35回复

[经济]中国政府的真实债务水平到底多高(更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4-06
中国政府的真实债务水平到底多高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刘煜辉 2010年03月31日10:48
 
       中金总是能获得一些比较精确地内部信息的,据他们最新的报告,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除票据外)约为7.2万亿元,其中2009年新增额为3万亿元。预计2010年和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3万亿元,如此到2011年末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10万亿元地方政府负债约占我国2009年GDP的三分之一、相当于国家外汇储备的70%。
  也是中金认为,现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言过其实,过于夸大。
  2009年,中国国债余额大约为6.2万亿(考虑了中央代发的地方债),外债余额3868亿美元,合计相当于当年GDP的26%,处于国际较低水平。即便加上这7.2万亿的平台负债,合计占当年GDP的47%。仍处于国际上最稳健水平之列。这离主要经济体的普遍高企的政府债务水平还相差甚远。美国、欧盟、英国都在80%~90%之间,希腊到了130%,日本接近200%。
  似乎中国未来的财政举债的空间还很大,平台债务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为什么上上下下都如此紧张。
  是因为中国并没有一张透明、真实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我们很难对各级政府真实负债进行盘底。我们过去隐性的、没有暴露的真实负债或许太高,平台一下子上来几万亿,就把我们财政的未来腾挪空间逼到了墙角。
  我们可以简单清点一下中国那些高悬的、没有进入统计的政府隐性债务。
  如果去年新开工的政府项目需要继续而不想成为“半截子”工程的话,预计今明两年平台贷款可能要达到10万亿。也就是说,在2009年的基数上还需要增加2~3万亿的负债。
  1998年以来,为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财务重组而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当时是接收了1.4万剥离的坏账。购买资金来源于两方面:6041亿元的人民银行再贷款,以及AMC向银行发行金额为8110亿的债券,均由财政部担保。
  2004年和2005年政府先后又对中行建行工行实施了第二次财务救助,从中国外汇储备中先后拿出600亿美元注入三家银行,总共剥离7300多亿元可疑类贷款和核销450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8年以同样的方式从农行剥离不良资产8000亿。
  2003年开始,花费大量资财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1378亿元专项央行票据。
  这些坏账回收率极低(乐观估计也就在20%左右),亏损是被挂起来了,我们看到,商业银行又一次延长了所持有AMC发行债券的期限(一期是10年),但负债并没有消失。
  这部分我们保守估算连本带息累计应该在3万亿以上。
  国立高校近年累积的债务约2000亿,这些都是政府背书的借下来。
  历年的国企亏损挂账,粮食棉花收购系统的亏损挂账,这一块不知道总量大概有多少。有些省高达三、四百亿元。
  养老金空帐,目前社会上对空账缺口的具体数字说法不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任部长郑斯林2004年曾给出2.5万亿元的数字。又过去了五年,现在不知道是多少。用每年1千亿的递增,也应该在3万亿以上。如果把公积金、医保等存在的空账计算在内呢?
  光可以盘算的隐性负债这一块可能在10万亿左右。
  也就是说,中国政府的真实负债水平跟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相比,其实并不低,我个人的保守估算应该在70%-80%。
  而这样的政府负债率,是建立在相对较低的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基础上的。也就是讲,某种程度上政府还存在相当水平的“道义”负债。
  如政府承担的教育投入应达到GDP4%,但近些年平均只有3%,只算5年,在万亿以上。按正常国家应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即使是低水平的,也应该惠及最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但在中国恰恰实行负保障,广大农民、非正式就业群体与养、医疗、失业等保障缺口很大,如果要实现全民保障,按现有保障水平,将各项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至少5万亿。按每年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的损失计算,仅算5年,也在万亿以上。所以中国的政府债务率与当下已经建立了高福利的发达国家的政府负债率相比,显得问题更严重。坦率地讲,中国政府未来财政的腾挪空间相当窘迫。好在中国有高达35万亿的国有资产,为政府将来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化解债务问题预留了想象空间。
[ 此帖被北极星301在2010-04-09 11:5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4-06
10省市贷款债务率超100%  地方融资平台监管意见“难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进入4月,地方融资的债务风险依然是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这背后,是一份由财政部牵头制定的关于“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监管意见”(下称“意见”)能否尽快出台的悬念。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从一位消息人士处了解到,该意见将延后发布甚至不排除“夭折”的可能。该消息人士称,该意见的部分条款受到了来自地方政府方面的抵制,“地方政府对于意见当中出现的一些强硬措辞表示出了不满”。
  地方政府“不舒服”
  据记者了解,意见稿于1月底形成,国务院要求就意见稿的内容征求各省市的意见。财政部于2月25日召集18个省市的相关人员召开了闭门会议,并结合相关意见做进一步修改。
  《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到,这份《地方投融资平台基本处理意见(初步)》文稿中建议,对于对地方政府举债和融资平台举债分类管理作出时间界限,并以2010年3月1日为界,实行新老划断。对3月1日前形成的存量债务,原则上通过现有还款渠道还款,不改变原有债权债务关系;3月1日后,政府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进行举债(融资平台只承担有稳定经营性收入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或承担竞争性业务的融资任务)。
  在规范融资平台的融资和担保行为一条中,意见明确了整顿现有融资平台的措施:“对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和融资任务,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完成在建项目后,不再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其相关业务和资产应剥离。对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任务、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坚决予以取消;对整顿后继续承担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以及主要承担竞争性业务融资任务的融资平台、要规范运作,并严禁平台公司直接或变相以政府信用提供担保。”
  修改中的监管意见透露出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要求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率、新增债务率等指标体系,进行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
  就在这次闭门会中,地方政府对于意见稿中一些强烈措辞感到“很不舒服”。
  “地方政府希望的是,意见就一些如会计核算、统计报告等‘软条件’进行调整,而不希望看到强硬的将某些项目取消。”相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现在地方政府已经完全不能离开融资平台,并已开始构建新型融资平台。”
  “面子工程”难处理
  记者从监管层得到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在有统计数字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平台债务合计/本省GDP)低于60%,有10个省市甚至超过了100%。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城市的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债务率已高达150%以上,个别县市债务率已经超过400%。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急速膨胀,虽然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但在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巨额债务的压力下,中央和地方分歧十分明显。
  在外界看来,有了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对防范地方投融资平台潜在财政风险的表态下,剩下的事情就应该水到渠成。
  但问题是,地方政府不希望当地的投融资平台受到强力的“干涉”。
  闭门会上,分歧的关键就是意见规定“对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任务、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坚决予以取消。”
  “(公益性融资平台)没有别的现金流,只是依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对此条款的争论非常大。因为地方政府存在大量这类为了政绩和‘面子工程’的项目,诸如城市美化亮化工程。但此类工程规模大、融资比例高、短期收益不明显。”对地方融资平台一直关注的中国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副处长史晨昱分析说。
  某东部省份的地方银监局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地方融资平台上马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县、市一级都建立了一个或多个地方融资平台。如果不及时进行约束,这些风险很可能会在未来两三年内大规模爆发。”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许安拓认为,中央在对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件事情上不能“一刀切”,很多中西部地区的落后省市还需要融资平台。
  史晨昱认为,在经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之后,这个意见如果在未来颁布,那么其内容肯定会缓和许多。
  三大行没有新增地方债
  意见稿的争论凸显了投融资平台对地方政府的重要性。而监管层对风险的关注也已经引起了商业银行的谨慎。
  “相比去年,现在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慢慢从低层次的地方融资平台退出。”史晨昱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截至2月底,工行、中行、建行今年基本没有对地方政府的新增贷款。
  据三大行日前公布的年报获悉,在2009年,工行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为7200亿元,中行为4243亿元,建行为6463亿元。
  史晨昱表示,虽然新增贷款基本为零,但并不代表银行不支持地方,而是通过一些信托加理财的方式来进入融资平台。
  此前,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曾表示,他们正在配合财政部清理平台融资公司,对于不符合银行贷款程序的要收回它的贷款,中止授信,但符合条件的贷款也在继续增加。
  实际上,银监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对地方融资平台信贷风险加以警示,要求商业银行对新项目的贷款不超过新增项目贷款的20%~30%,并需逐笔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贷后审查,以确保地方政府提供有效的担保或抵押品。
  虽然银监会已经未雨绸缪,但史晨昱认为,2009年下半年以来,地方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出现了新变化,“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政府平台将分散在各地国资委等部门的地方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及租赁机构的股权,整合成金融控股公司,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为地方建设提供杠杆融资服务。”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4-06
兲朝都是虚假繁荣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4-06
"记者从监管层得到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在有统计数字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平台债务合计/本省GDP)低于60%,有10个省市甚至超过了100%。"

以上的报道不知是否属实, 按报道推算:
        中国各地地方政府的平均平台贷款债务(包括公开的地方政府债务+隐形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率应该已经在80%以上(考虑到超过GDP100%的省大多为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且GDP较大的省, 实际债务率应该在90%以上.
         1.  中央政府债务(公开):到2009年底, 国债6万亿+外债4200亿美元=9万亿人民币,债务率27%
         2. 中央政府债务(公开+隐形): 报道一中作者没有计算国开行,农行,交通银行改制时国家注入的500-600亿美元. 如加上这些,因银行业改制累积的国家债务应该在4万亿以上,考虑回收率20%,实际债务在3.2万亿以上, 养老3万亿以上, 高等教育0.2万亿, 国企等,中国的隐形中央政府的债务现在至少在6.5万亿以上.  到2009年底, 中央政府债务(公开+隐形)总额至少在15万亿以上, 债务率达到45%.
         3.中国政府的债务率(中央+地方): 为90%+27%=117%------- 90%+45%=135%

         三个政府债务率:
         1. 报道一中公开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债务率) 47% 
         2.报道一中(公开+隐形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率70-80% 
         3.报道二中的(公开+隐形中央政府债务)+(公开的地方政府债务+隐形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 117-135%,  

         注意:1.中国政府的显性债务即国债的规模有限,更多的是隐性债务,即政府的中央与地方各个国有企业欠款的担保。但是任何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都是有限责任而非无限责任,因此地方国资平台即使出现了债务危机,破产的也是银行信用而不是国家信用。虽然中国最大量的银行也是国家信用和政府信用担保的,但是国家可以通过银行破产、信用重构来度过这一危机,强制实现投资与消费、生产与消费的平衡.
                   2. 这些债务是否包括了中国所有各级政府,如省,市,县,乡镇,村等额定债务及赊帐, 还不得而知.
[ 此帖被北极星301在2010-04-09 11:4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4-06
这年头,能借到钱的就是老子!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4-06
1978-2000年, 中国的固定资本总投资额为23万亿. 2000年GDP为10万亿左右(年投资率低于  40%)
2000-2009年, 中国的固定资本总投资额为97万亿.

2008年, 中国的固定资本总投资额为17万亿. GDP为30万亿左右.(投资率54%)
2009年, 中国的固定资本总投资额为22万亿.GDP为33.4万亿左右.(投资率65%,消费率35%)
2010年, 中国的固定资本总投资额可能达到28万亿, GDP可能达到37万亿(投资率将高于70%, 绝对世界记录!)

当年学习"论十大关系"是记得老师反复强调投资率以不超过GDP的40%为适宜, 当年中国的消费率60%左右还觉得低, 中国的消费率已经由1998年的50%左右直降低到去年的仅35%,  经济增长已经由过去的消费拉动转变为投资拉动. 消费与投资比例倒挂, 严重违背经济可持续增长规律.

中国投资率举世无双(日本当年投资率最高为37%), 投资大跃进..... 巨额债务......债务危机.......
[ 此帖被北极星301在2010-04-07 05:2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4-06
“现在地方融资平台上马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县、市一级都建立了一个或多个地方融资平台。如果不及时进行约束,这些风险很可能会在未来两三年内大规模爆发。”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4-06
中国人不会象西方人那样把儿子孙子的饭都吃了。
大中华帝国党政军总理大臣、大唐帝国复兴委员会委员长、大中华安全与发展事业执行总监、大中华散失领土收复指挥部总司令、大中华海外殖民委员会主席、大中华文化与产业海外推广应用委员会主席、大中华帝国驻联合国全权代表、国家复兴与管理学博士、海陆空三军元帅。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04-06
这类事情小民根本弄不清楚啊,看看,飘过。
欧盟俄罗斯→叶尼塞河-西萨彦岭-天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恒河口←中国→国际日期变更线←美国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04-06
引用第5楼北极星301于2010-04-06 10:44发表的  :
1978-2000年, 中国的固定资本总投资额为23万亿. 2000年GDP为10万亿左右(年投资率低于  40%)
2000-2009年, 中国的固定资本总投资额为97万亿.

2008年, 中国的固定资本总投资额为17万亿. GDP为30万亿左右.(投资率54%)
2009年, 中国的固定资本总投资额为22万亿.GDP为33.4万亿左右.(投资率65%,消费率35%)
.......

住房到底是投资还是消费?
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到底是投资消费?
我觉得把它们完全归于投资,归于固定资本形成并不是很妥当。
因为所谓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固定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具。而住房与公共产品并不完全参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并不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并不能完全视为投资品,而在更大意义上具有消费品的属性。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04-06
引用第9楼燕山雪于2010-04-06 15:24发表的 :
住房到底是投资还是消费?
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到底是投资消费?
我觉得把它们完全归于投资,归于固定资本形成并不是很妥当。
因为所谓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固定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具。而住房与公共产品并不完全参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并不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并不能完全视为投资品,而在更大意义上具有消费品的属性。



政府在住房投资中占的比重是很少的. 每年20多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大一部分都会转化为政府债务, 这么巨额举债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还能继续下去?

记者从监管层得到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在有统计数字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平台债务合计/本省GDP)低于60%,有10个省市甚至超过了100%。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04-06
引用第10楼北极星301于2010-04-06 16:35发表的  :

政府在住房投资中占的比重是很少的. 每年20多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大一部分都会转化为政府债务, 这么巨额举债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还能继续下去?

.......

巨额举债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还能继续下去这不是我关心的,我关心的是巨额债务后面到底留下了什么,是填补经常性支出的漏洞(如90年代一些乡镇债务主要是拖欠工资、欠款等),还是凝结在基础设施建设里面。如果是后者,不论怎样,这些基础设施总可以改善人民福利,而且是提前改善人民福利,如果不大举举债,政府或者10年后甚至20年后才可能有财力搞这些公共服务,我们提前10年20年享受这些公共服务有什么不好。
地方财政虽然直接住宅的投入很少,但是城市公共设施投资的规模非常大。比如北京,从70年代一直到21世纪之初,才磨磨蹭蹭的修了四环,四环还没有彻底贯通。而最近不到10年,更长的五环、六环就打通了。还有地铁,前30年只修了一号线、二号线,而最近,差不多没两年就可以修通一条线路。其他城市也是一样。
基础设施建设是近年来新增政府债的主体,而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就可以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可以使用30年、50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不用建设新的工程,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跃进,将来在建的工程会越来越少,政府举债高峰会在5-10年结束。虽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一些目前标兵性质的工程比如京津城际铁路目前看来都不是划算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低折旧率,即使基础设施总投入达到50亿,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每年的折旧也不会超过2-3亿,在国民经济上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这等于将未来的国民福利尽快实现,当然这可能使政府在财政上破产。粗略估计一下,如果政府债达到30万亿的话,以20年为期,每年需要还本付息大约2-3亿,这已占到当前国家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但是这似乎不至于让国家财政破产。
当然在信用本位的货币制度下,国家信用投放没有任何硬性制约,从长期看,任何国家总会破产的,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历史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死去的“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国家也是这样。当然,只要公众对国家信用(纸币,也就是国家对公共的欠条认可),政府即使存在流动性危机,也可以通过不断发行货币来对冲,而不至于破产。即使日本的政府负债规模达到了GDP的200%,国家也没有破产,而且目前也看不到破产的迹象,这样算来当我国gdp达到50万亿的(大约2020年)时候,国家负债达到100万亿也不至于出现大的乱子,离2020年目前还有10年时间,也就是国家还有每年接近10万亿的信用透支额度,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不过中国的国家债务会在较长的时间内,不断的增加,这是历史的必然。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和信用本位制的货币制度,货币的发行几乎不需要任何准备金,等于国家对公众的负债(白条),透支的货币最终都转化为国家的负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为了缓解当前的社会矛盾不得不将未来的储备提前变现。债务的扩张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更大的风险不在债务本身,而在债务问题背后的权力斗争。这种斗争很容易损害公众对国家信用的信任,从而使潜在的风险在一瞬间爆发。
[ 此帖被燕山雪在2010-04-06 17:2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04-06
投资率与政府债务是相互联系的,但实质上还是两个问题。
不动产既有资本品又有消费品的属性。不动产与公众基础设施建设到底是投资还是消费,我认为实质上是广义的消费而不是广义的投资。投资是增加生产资料存量,以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而消费是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产品与服务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一个是价值的创造、一个是价值的实现的问题。不动产和公众基础设施显然不会创造出新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需求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简单的衣食,而更加关注于住行,即不动产与公众基础设施。但是由于统计的问题,这部分社会需求被计入了投资而不是消费,所以我国国民经济中消费的比例由六四变成了四六,但是如果修正这部分统计消费与投资比例应该仍然为六比四。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04-06
中国政府的显性债务即国债的规模有限,更多的是隐性债务,即政府的中央与地方各个国有企业欠款的担保。但是任何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都是有限责任而非无限责任,因此地方国资平台即使出现了债务危机,破产的也是银行信用而不是国家信用。虽然中国最大量的银行也是国家信用和政府信用担保的,但是国家可以通过银行破产、信用重构来度过这一危机,强制实现投资与消费、生产与消费平衡。而且这似乎也是未来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时间就在3-5年之内。
[ 此帖被燕山雪在2010-04-08 09:2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0-04-07
引用第7楼大唐总理于2010-04-06 14:25发表的 :
中国人不会象西方人那样把儿子孙子的饭都吃了。


某东部省份的地方银监局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地方融资平台上马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县、市一级都建立了一个或多个地方融资平台。如果不及时进行约束,这些风险很可能会在未来两三年内大规模爆发。”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04-08
引用第12楼燕山雪于2010-04-06 17:38发表的 :
投资率与政府债务是相互联系的,但实质上还是两个问题。
不动产既有资本品又有消费品的属性。不动产与公众基础设施建设到底是投资还是消费,我认为实质上是广义的消费而不是广义的投资。投资是增加生产资料存量,以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而消费是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产品与服务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一个是价值的创造、一个是价值的实现的问题。不动产和公众基础设施显然不会创造出新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需求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简单的衣食,而更加关注于住行,即不动产与公众基础设施。但是由于统计的问题,这部分社会需求被计入了投资而不是消费,所以我国国民经济中消费的比例由六四变成了四六,但是如果修正这部分统计消费与投资比例应该仍然为六比四。


世界各国都是把不动产投资当做投资的一部分, 你怎么可以把不动产投资剔除在投资之外呢? 发达国家现在主要的投资便是房地产投资, 发达国家的年投资率(包括不动产)通常在20-30%,发展中国家的年投资率通常在30-40%.

中国在2002年以前的平均年投资率也低于40%(只有某些单个特殊年份达到40-50%), 2002-2005年 年投资率40-50%, 2006年年投资率52%, 2007年投资率55%, 2008年投资率57%, 2009年投资率65%, 2010年投资率可能超过70%!!!  近几年中国是在不断的刷新自己的投资率世界记录!!!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04-08
引用第9楼燕山雪于2010-04-06 15:24发表的 :
住房到底是投资还是消费?
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到底是投资消费?
我觉得把它们完全归于投资,归于固定资本形成并不是很妥当。
因为所谓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固定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具。而住房与公共产品并不完全参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并不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并不能完全视为投资品,而在更大意义上具有消费品的属性。


世界各国都是把不动产投资当做投资的一部分, 你怎么可以把不动产投资剔除在投资之外呢? 发达国家现在主要的投资便是房地产投资, 发达国家的年投资率(包括不动产)通常在20-30%,发展中国家的年投资率通常在30-40%. 如果把房地产也算做消费的话,发达国家的投资率也许只有百分之10多了.

中国在2002年以前的平均年投资率也低于40%(只有某些单个特殊年份达到40-50%), 2002-2005年 年投资率40-50%, 2006年年投资率52%, 2007年投资率55%, 2008年投资率57%, 2009年投资率65%, 2010年投资率可能超过70%!!!  近几年中国是在不断的刷新自己的投资率世界记录!!!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0-04-08
引用第16楼北极星301于2010-04-08 08:26发表的  :

世界各国都是把不动产投资当做投资的一部分, 你怎么可以把不动产投资剔除在投资之外呢? 发达国家现在主要的投资便是房地产投资, 发达国家的年投资率(包括不动产)通常在20-30%,发展中国家的年投资率通常在30-40%. 如果把房地产也算做消费的话,发达国家的投资率也许只有百分之10多了.

中国在2002年以前的平均年投资率也低于40%(只有某些单个特殊年份达到40-50%), 2002-2005年 年投资率40-50%, 2006年年投资率52%, 2007年投资率55%, 2008年投资率57%, 2009年投资率65%, 2010年投资率可能超过70%!!!  近几年中国是在不断的刷新自己的投资率世界记录!!!

投资率与政府债务虽然有联系,但实际上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目前投资来源中政府投资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绝大多数还是社会资本,不会直接形成政府债务。即使破产,将来首先破产的会是银行信用,而不是政府信用。
关键的是现在的中国,不论国家还是公众,都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都想把30年或50年所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压缩到10-20年内完成,以至于中国基建规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欧美国家经过200年的积累,大规模、狂飙突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现在就是资产的折旧与更新,投资率自然会低,如果中国以欧美的投资率为标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就会大大减缓,向小脚太太走路一样,这显然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既然我们现在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可以从国际市场上采购大宗资源产品,适当加快一下基础设施建设,并不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何乐而不为呢?何必像小脚老太太一样蹒跚呢?
人的需求不仅有衣食,还有住行,目前中国人的衣食需求已经基本满足,特别是食品需求,由于人的生理机能的限制,是一个消费弹性较低的领域,不可能随着经济发展与人的收入水平增加而一直增长下去。而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城市已经基本普及,农村虽然普及程度低一些,但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相比并不低。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名义消费率持续下降、内需不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经过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消费潮,居民(除了少数农村)衣食与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消费意愿逐渐下降,以80-90年代的标准衡量,消费率自然会下降,内需自然也不旺。目前社会消费的重点是住房与公共基础设施,这就必然会伴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与信用膨胀。
实际上,我并把非常支持所谓的扩大消费政策。事实是不明白着的,传统的居民消费已经基本满足(部分农村除外,所以有家电下乡政策)你如何去扩大,只有加速淘汰以旧换新,就是可以用10年、5年的东西,用了2、3年就扔掉,这明显是浪费,把耐用品变成了易耗品,实际上欧美人就是这么做的。他们的电器坏了,从来不修,扔掉完事,因为修理的人工投入可以比新买一台都多。
目前这种情况,强行调整消费率就是削足适履。欧美国家之所以消费率高,是因为他们的劳动力成本高,有一个庞大的第三产业,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第三产业规模小,光靠吃吃喝喝是不可能达到他们那种消费率高度的。即使提高消费率提高的也只能是高档服装、高档化妆品、名烟名酒的消费,这对国民经济是有害无益的,只会造成国民财富的外流,其实还不如把国民财富凝结在基础设施中(至于贷款能否收回是另外的事情)。
历史上,晚清时期为了解决日益庞大的对外贸易盈余问题,也曾经出台了扩大消费的政策,扩大的是什么?是鸦片。现在社会上的这种奢侈品需求,就是精神鸦片,还不如变成钢筋水泥好
[ 此帖被燕山雪在2010-04-08 10:2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0-04-08
这些东西不是我等平民能知道的国家机密!
区划目的:减少成本、便于管理、提高效率、发展经济。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0-04-08
引用第13楼燕山雪于2010-04-06 17:48发表的 :
中国政府的显性债务即国债的规模有限,更多的是隐性债务,即政府的中央与地方各个国有企业欠款的担保。但是任何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都是有限责任而非无限责任,因此地方国资平台即使出现了债务危机,破产的也是银行信用而不是国家信用。虽然中国最大量的银行也是国家信用和政府信用担保的,但是国家可以通过银行破产、信用重构来度过这一危机,强制实现投资与消费、生产与消费平衡。而且这似乎也是未来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时间就在3-5年之内。


你是说地方国资平台的债务并不都是政府的借债,大多数是政府担保的中央与地方各个国有企业欠款?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04-08
引用第19楼北极星301于2010-04-08 18:55发表的  :
你是说地方国资平台的债务并不都是政府的借债,大多数是政府担保的中央与地方各个国有企业欠款?

可以这样认为。而且任何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都是有限责任而非无限责任,即使企业最终无法偿还贷款,也只会在其经营资产范围内破产清算。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04-09
引用第20楼燕山雪于2010-04-08 19:09发表的  :
可以这样认为。而且任何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都是有限责任而非无限责任,即使企业最终无法偿还贷款,也只会在其经营资产范围内破产清算。


报道一称: 中国政府的真实负债水平跟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相比,其实并不低,我个人的保守估算应该在70%-80%.而这样的政府负债率,是建立在相对较低的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基础上的。也就是讲,某种程度上政府还存在相当水平的“道义”负债。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0-04-09
引用第21楼北极星301于2010-04-09 12:00发表的  :
报道一称: 中国政府的真实负债水平跟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相比,其实并不低,我个人的保守估算应该在70%-80%.而这样的政府负债率,是建立在相对较低的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基础上的。也就是讲,某种程度上政府还存在相当水平的“道义”负债。

公共服务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甚至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中国社保账户入不敷出估计要等到30年后80+大批退休的时候。况且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种公共服务。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0-04-09
不要以西方的经验来判断中国经济
以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庞大工业基础,再有政府的低服务水平,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起码10年20年不是问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0-04-10
引用第22楼燕山雪于2010-04-09 12:18发表的 :
公共服务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甚至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中国社保账户入不敷出估计要等到30年后80+大批退休的时候。况且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种公共服务。


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元 还未确定入市时间表
                                           来源: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06-02-09

去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郑斯林部长曾透露出一个数字———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这个资金缺口相当于我国近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这也就意味着若干年后,很大一批人将面临无法领取养老金的困境。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斯林部长坦然表示,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工作早已启动,但对养老金入市政府持谨慎态度,目前没有入市时间表。
  养老金大多“收不抵支”
  记者:2.5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不是个小数目,今后会扩大征缴范围吗?
  郑斯林:养老金缺口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养老金缺口有两个涵义,一是指当年收的养老保险费不够支付当年的养老金支出,就是“收不抵支”;另一个是指“空账问题”,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按照正常流程来说,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后,一部分拿出来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另一部分应存在个人账户中留给自己退休后使用。问题就出在这里,养老金制度从开始实施到现在,部分地区养老保险费一直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这些个人账户从创建起就是空的。
  扩大征缴范围是解决缺口问题的一种手段,我们一直在努力扩大养老金的征缴面,目前,对国有企业征缴养老金已基本覆盖完成。今后,我们将把征缴的重点转向民营、私营等非公企业。
  养老金入市要谨慎
  记者:国家现在已经开始试行个人养老金账户“做小做实”的措施,效果如何?
  郑斯林:政府已经在东北三省实施了“做小做实”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试点工作,目前反馈的效果比较乐观。今年,我国还将在广东等10个省份扩大试点。
  记者:养老金今年会入市吗?
  郑斯林: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政府也是慎之又慎。目前,入市的风险依然很大,我们不能拿老百姓的钱开玩笑。政府至今还没有明确规定养老金入市的时间表。“下岗职工”说法将消失
  记者:我国在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从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完全并轨?并轨后对老百姓有什么具体的好处?
  郑斯林: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等12个省份实现了并轨,全国范围内完全实现并轨要等到今年年底。并轨后,就不存在下岗职工一说了,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也都将被取消。
  记者:并轨是不是意味着将上调失业保险金?
  郑斯林:不一定,各地情况都不一样,这需要结合各省市的具体情况来定。但肯定的一点是,失业保险金依旧由中央、地方、企业和个人四方来出资。
  最想为农民工谋利益
  记者:农民工为城市所做的贡献与其社会地位反差很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郑斯林: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对此,我非常痛心,在我任期内我最想为农民工做点事,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
  记者:您与您所在的部门会从哪方面入手?
  郑斯林:就是强化社会保障服务。今年,我们会引导农民工朋友与失业人员一样,要进行一些基本的岗前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最起码的生存技能,尽可能帮助他们在城市中谋到一份体面点的工作。另一个关键是,今年我们会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条例的相关制订,这也是我目前工作的重点。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