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不到图,就到我的博客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a90910101rkku.html“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是百家姓首姓,功劳离不开宋太祖赵匡胤,但追溯源头,始封赵城,分晋建国,赵孤复兴(赵文子赵武,约前581年—前541年),尤为重要的是,把赵国引向强大的赵武灵王赵雍(约前325年—前298年)。
回顾一下赵的历史,赵氏为嬴姓,善于养马,部落并不强大,同宗的嬴秦在周初连个爵位都没混到。晋国的赵衰陪着公子重耳流窜列国后,重耳当了晋侯,赵衰当了大夫,封官封爵,才混了个子爵。后来险些被灭亡,第4代赵武延续了赵的血脉,赵氏复兴,为建立赵国打下了基础。第10代赵籍公元前403年封侯,三家分晋,赵国建立。
在三晋中,赵国较弱,为了躲避强秦,从晋阳(太原市)翻山越岭,公元前425年(封侯前迁都?存疑)迁都中牟邑(鹤壁市山城区),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建国前后几十年,先翻山,然后北遁,可见赵国生存之不易。
赵武灵王因地制宜,移风易俗,胡服骑射,带领国家走向强大。没有赵武灵王的开拓进取,赵氏也许就在秦、韩、魏、卫、齐和中山戎狄各族的夹击下亡国了。赵武灵王引领了时代,不但建立了强大的国家,还使国都邯郸成为华夏的时尚之都,就连善于骑马的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都成为了华夏国标,所谓邯郸学步。
白话这么多,都是给这个行程的丛台游作铺垫。清明当日从邺城回邯郸后去了赵王城遗址,第2天则先去了娲皇宫,回程到了丛台。
武灵丛台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故称武灵丛台。赵国本是小国,武灵王即位后,立志振兴。当时北方胡人身着窄衣,以能征善战著称,武灵王遂让赵国上下改穿胡服,勤练兵马,以战马协助战车,骑兵步兵并重,建立了快速反应部队,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丛台公园正如北京的北海公园,是市民闲暇时游玩场所,更因有了丛台和七贤祠,使得公园有了文化气息。
丛台公园
进入丛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工农兵雕像,三面是副统帅林彪的题字,已经用白灰抹去,当文字尚能辨析。三段文字分别为: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人民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
工农兵雕塑
七贤祠位于丛台的北面,面南而立。七贤祠西面是邯郸碑林,内有历代书法家碑刻数十方,据说是中国最大的墓志铭存放于此处,有薄一波先生的题字。在山西的高速路上,薄故居的牌子已经被撤下,这里他的题字碑还保存完好,既没有撤除,也没有把文字抹去。自古至今,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国人的历史评价切换就是这么的快。
春秋时,赵氏为程婴等三忠立祠,明万历十九年县令卢龙云于丛台下建三忠祠,清雍正年间邯郸知县郑方坤于县城南门外恢复三贤祠,加入赵奢为四贤。民国十一年,驻军孙禹行、邑绅王文山合三忠四贤于丛台湖北岸建“七贤祠”。1983年10月迁建于丛台北,为歇山式琉璃顶,进深一间,面宽五间,建筑面积131平方米,占地524平方米,内有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和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七君子塑像。
七贤祠
七贤祠的入口是阁楼式建筑,朱红的大门,门口两个铜色狮雕,祠内七贤的彩塑一字排开,供人敬仰,墙壁东西两侧是七贤事迹,赵奢的“秉公执法”,廉颇、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以及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的三忠舍身救赵孤。我给儿子做导游,介绍了七位贤人的英雄事迹,让他对先秦的历史有些点滴的了解。
丛台,顾名思义,是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史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缀美妙,名扬列国。两千年来,丛台建筑多次毁坏或重建,已没有了原来的规模和布局,原有的建筑风格早已不再。丛台建在西城墙之上,顶部原是平台,名曰“武灵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亭于台上,名曰“据胜亭”。现今的丛台建筑,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建的。武灵丛台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非战国原貌,但仍然是邯郸的象征,是凭吊赵武灵王的圣地。
丛台之上,丛台南连着一段城墙,北侧是武灵旧馆,作为展室,可以温习赵国的历史,以及赵武灵王的事迹。西侧建筑用来出售纪念品,东侧为据胜亭,为园内最高建筑。中央偏南,有棵神树,上面挂满了市民祈福的红丝带。
丛台
武灵旧馆
据胜亭
神树
丛台湖
邯郸不仅仅是赵国赵氏的圣地,同时也是马氏的发源地,马氏的始祖就是赵国将军赵奢。下一篇紫山,是马服君赵奢的封地,也是他长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