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门,那是荒城啊!”在嘉峪关机场,当记者向出租车司机打听玉门老城时,司机瞪大着眼睛说。
从嘉峪关到玉门老城的班车绕过巨大的铁人雕塑,缓缓停在路边。同车下来一个走亲戚的妇人和几个扛着行李来此打工的农民。冬日小雪过后,玉门老城那宽阔的主干道更显冷清。道路两旁的电线杆和暖气管东倒西歪,建筑物门窗大多用砖瓦封起,玻璃残破不堪。医院、学校、饭店、旅馆、商铺大多都闸门紧锁,能听见内部传来的犬吠声。
走过解放路上一个没有红绿灯的交通岗亭,这里路上的车开始多些,主要是石油管理局接送员工的蓝色大巴,还有肆意穿行的灰色小面,招手即停,一元钱的价格代替公交。
在石油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玉门的城市人口达13万余人。随着石油资源枯竭,玉门油田搬迁到吐哈油田,玉门铁路分局搬迁到嘉峪关,玉门油田的辅助企业及职工生活基地搬迁到酒泉。截至2007年,9万多人迁出老市区。2009年统计,留守老市区的人口不超过3万人。除了石油工人外,留在老城的大多是无力外迁的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和下岗工人。
北坪商场楼下几十米长的步行街算是如今老玉门最热闹的地点。有烤肉串和卖水果的摊贩,商场内小铺里卖生活用品。逛街的年轻人居多,大多穿着石油基地的红棉袄,玉门物价不低,这里主要是石油工人的消费场所。
大部分玉门本地的居民聚居在北坪、三台两个安置区的廉租房里,每月领取几十到上百元的低保费,房租不过几十元,水电取暖费也优惠,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能享有费用减免的政策。2008年,包括新城在内,玉门全市下岗失业已达3 .5万人,其中有1 .4万属于生活特困人群。民生保障成为玉门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南方都市报3月13日“视觉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