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沔阳改仙桃之来龙去脉
近代的沔阳治所原在沔城,1937年沔城被日本人飞机炸毁,1949年建沔阳县治于彭场,1950年县治由彭场迁驻仙桃。
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以县治所在地命名,改设仙桃市。
沔阳改仙桃的理由
沿用了1500多年的“沔阳”,国务院一纸批复就消失了。当全市
人民热烈庆祝撤县改市之时,不免又为改名而遗憾:无人不说:沔阳改仙桃——莫名其妙!外地人说:沔阳改仙桃——改得真可惜!于是有人探求改名的原因。据当时市的领导解释说,是国务院负责批复撤县建市
地名的权力机构要改的,理由有三:
一是“沔阳”与四川的“绵阳”同音,国务院批复地名需避免同音;
二是“沔”字属生冷怪僻字。国家提倡推行简化字,不宜再用“沔阳”作市名,凡市内需用“沔”字的其他地名,均以“勉”字代之。
三是“仙桃”是沔阳县治所在地,即以仙桃定市名。
就这样,一同报批的天门、潜江等都是“撤县建市”,唯独仙桃却成了“撤县改市”——撤消了沔阳县,改成了仙桃市。
应该据理力争的驳论
谁也不能不说这的确是三条理由,但也可以据理力争:
第一条:“沔阳”与四川的“绵阳”虽属同音,但不同调:沔,miǎn,第三声;绵,mián,第二声。一个仄声,一个平声,读音区别很大。而字形偏旁部首笔划则完全不同,
“沔”字,部首: 氵,笔划7画,简化字的“绵”字部首:
纟,笔划为11画。再说,沔阳与绵阳分属不同省份,难于混淆,两个名字同时存在千年,不也相安无事吗?
第二条:
“沔”字并非生冷怪僻字,《三国演义》和三国
地图上就有沔水、沔阳的地名。不可否认,确有一些人不会念也不会写这个“沔”字,把“沔”字写成三点水加个“丐”字为 “
氵丐”的大有人在。但这是个人文字熟练程度的问题,并不影响以“沔”字作为地名。
国家提倡推行简化字是对的,可“沔”字并不是繁体字,更不能用一个有9画的“勉”字取代只有7画的“沔”字。我们不能想象强行禁用“沔”字,将会带来多少后遗症,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不可能从
中国浩瀚的古籍和辞书中把这个“沔”字挖掉,更难想象需要用多少文字、在多少书籍中为以“勉”代“沔”这条禁令做注释。
第三条:仙桃当时只是沔阳县的一个镇,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可言,唯一能够牵强附会的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之类,此外再无其他可看可写可颂可让人引为自豪之处。以沔阳县治所在地“仙桃”定市名,实不可取。
最终以仙桃命名的原因分析
可当时并没有人用这些理由去据理力争,现在想来,情况比较复杂,可能有下列原因:
一是在国务院有关人员的“改沔阳县为仙桃市”的意见下达后,要形成具有说服力的文字材料上达去据理力争,改变相关人员的观点,要求批复“沔阳市”,
现在看来,在当时“只唯上”的流毒尚未完全肃清的情况下,高处不胜寒,负责申报的人员可能没有这个胆量。
二是当时负责申报撤县建市的人员,也不一定十分了解沔阳的
历史,难以说出所以然;即使想改变相关人员的观点,也没有条件去当面据理力争,唯一的办法就是又得动用大量的人力,耗费更多的时间准备文字材料。
三是即使形成了具有说服力的文字材料,上达国务院也需时日,文件报来转去浪费时间,影响批复。而当时湖北省同时上报撤县改市的有天门、潜江和沔阳三县,沔阳批复不了或者落在后面,可想而知,申报人员那可是难以交差的。
不管“沔阳市”还是“仙桃市”,只要改市成功就是胜利!——这也许就是当时人们的心态。
当时沔阳撤县改市也的确是走在了其他县市的前面,国务院批复湖北省三个撤县建市的时间分别为:
仙桃市
1986年5月27日
天门市 1987年8月3日
潜江市 1988年5月
二、沔阳改仙桃,改掉了什么?
撤县改市之时,所有原冠名“沔阳县”的机构一夜之间全部改成了“仙桃市”。喜庆之余,谁曾想过:沔阳改仙桃,也同时在悄悄地改变着沔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传统?
悠久的历史失去了承载
沔阳历史的确是悠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沔阳已不复存在,再悠久的历史将由谁承载?沔阳可能将与“沔阳”二字一同真正地成为历史。而仙桃的历史,却只能从1986年5月27日撤县改市起开始书写第一页。
仙桃,与1951年从沔阳分出的洪湖一样,可能都将成为一个没有历史的区域。君不见:现在网上介绍仙桃市的许多文章,有几篇提及沔阳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动摇了根基
从1986年改名仙桃之日起,“沔阳”这个颇有古韵的名字就开始消失了。凡沔阳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传统文化根基动摇了,开始被人蚕食、被有篡改、被人据为已有,几近消亡了。
沔阳花鼓戏还存在吗?周边县市想用拿来就用,只用“花鼓戏”三字,谁拿来就变成了谁的!
沔阳皮影戏还在吗?与花鼓戏的命运一样,也变成了多地域的××皮影戏;
沔阳民歌哪里去了?变成了××民歌……
连当时唯一想留点纪念的“沔阳大道”也改成了“勉阳大道”。推行简化字,也不至于用一个有9画的“勉”字取代一个只有7画的“沔”字吧?!——世人不得其解!
文化的根基不是动摇了,而是快要被人挖光了!
光荣的传统将如何承传
沔阳光荣的革命传统,既是历史,也是文化,历史无以承载,文化根基动摇,沔阳光荣的革命传统不也与沔阳的历史与文化同等命运吗?
三、仙桃还名沔阳有望吗?
对于沔阳改名仙桃,持非议者并非笔者一人。据我所知,有不少的人在网上撰文发过不少的议论。但议论归议论,只不过是发表一下感慨而已,又有何作用呢?
不过现在好了,改名不合理,只要理由充分,改还原名在湖北已有先例了:
荆州改荆沙2年后又还名荆州
荆州以三国时期的荆州城而得名。
荆州的变迁与与改名还名:1949年7月成立荆州
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治江陵县荆州镇。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属省辖市。1955年,沙市市划归荆州专署管辖。1979年,沙市市复为省辖市。1983年划出荆门县改荆门市,为省辖市。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合并设立荆沙市,潜江、仙桃、天门三市划出为省直管县。1996年更名为荆州市,将京山县、钟祥县划出归荆门市管辖。
襄樊市始建60年后改为襄阳市
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
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
据悉,对于襄樊更名“襄阳”的讨论,早于数年前就已民间引发热论。据消息称,从2007年开始,襄樊市政府就正式启动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的调研论证工作。
有襄樊市民认为,“襄阳”地名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襄樊为“襄阳”,以更开放的胸怀融入当今中国主流
经济圈,势在必行。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冻国栋教授认为,将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在历史上,襄阳的地位就高于樊城,此次改名更凸显了襄阳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了
城市的影响力。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尚重生教授认为,襄樊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此次更名实为大打文化牌,文化意图十分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名襄阳市,将会扩大该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旅游业有一个较大的促动。
恢复襄阳的城市名称,是对襄阳历史更好的保留和延续。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襄阳设县,因为县治在襄水之阳,所以命名“襄阳”。卞和献玉、马跃檀溪、司马荐贤、三顾茅庐、水淹七军、李自成称王、王聪儿起义等历史事件、历史故事,都被打上了“襄阳”烙印,载入历史典籍。《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发生在襄阳。
襄樊更名为襄阳的建议最早是由社会各界自发提出的。经过多次专家论证,根据地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襄樊市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更名申报工作。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襄樊更名。
仙桃还名沔阳的希望
既然荆州改荆沙2年后又能还名荆州,襄樊市始建60年后也改为襄阳市,仙桃改市24年不也完全有望还名沔阳吗?
希望就在于:
沔阳民众还名的呼声,
仙桃市政要们的还名论证与申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