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孤侠
:聊城有“东昌府区”??
(2014-11-04 14:30)
春秋时为齐国西境聊、摄、清邑地。
战国为齐国聊城邑(今市区西北7.5公里,今聊古庙),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
秦置聊城县,属东郡(治濮阳)。
西汉于县西境置清、发干2县,与聊城县同属东郡。
东汉因之,章帝时改清县为乐平县。
三国魏聊城县属平原郡(汉高祖从齐郡分置),乐平县改属阳平郡。
西晋聊城县属平原国,乐平县仍属阳平郡。
北魏泰常七年(422),安平王镇平原,他于原聊城县城(聊古庙)东40里处(今东昌府区城东10千米许田庄南)筑新城,名曰平原镇,世称曰王城(聊城故城)。
太和十一年(487),罢平原镇,平原郡郡治迁往王城,聊城县治所也迁至此,聊城县始为郡治;此前聊城县治所在聊古庙时间约为1千余年。
南北朝北魏孝昌年间(525~527),从原聊城县中,分设西聊县,治所在原聊城县治,与聊城县同属平原郡,北齐时并入聊城县,乐平县、发干县俱废。
北魏泰武永安年间,葛荣于聊城县(王城)置冀州,寻废,魏孝武帝复置平原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平原郡,于聊城县西境分置堂邑县,沿其西北“汉代堂邑”之名故名。属东郡,故治在今堂邑镇西北5公里千户营村。
开皇十六年(596)置博州,仍治王城,聊城县为州治所。
大业二年(606)废博州。聊城县属武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重置博州,聊城县仍为州治。
天宝元年(742)改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复为博州,而州、郡治所一直在聊城县(王城)。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因河决城圮,南迁州、县治所于巢陵(聊城故城)。“巢陵”因巢父之墓而得名,即今聊城以东10千米的许营大石槽村。此前聊城县治在王城的时间为446年。
宋代,博州改隶河北东路,治所仍为聊城县(巢陵)。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因黄河决堤,巢陵城毁,聊城县及博州移治孝武渡西(今聊城旧城),仍为博州治所。
宋堂邑县迁县治至今堂邑镇,仍属博州。
金聊城、堂邑2县仍属博州。
金代,博州改属山东西路,州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高唐5县。
元初聊城县属东平路,至元四年(1267年)由东平路析置博州,治聊城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博州为东昌路总管府,聊城县为路治所。东昌作为境内建制名称,始见于此。
明洪武元年(1368),改东昌路为东昌府。
明、清聊城县均为东昌府治,其县西境仍为堂邑县。
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1914年改为东临道,聊城县均为治所。1928年废道,境内各县直属山东省。
1937年1月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并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3年,堂邑县改名为武训县。1949年复名堂邑县,属聊城专区。
1949年8月20日,聊城专区成立,属新设的平原省,专署驻聊城县。辖聊城、阳谷、东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县、莘县、高唐、寿张等11县及聊城城关区(县级)。
1951年3月撤销聊城城关区,改设为镇,划归聊城县。
1952年濮县、范县、观城、朝城4县由原平原省濮阳专区划归聊城专区。
1952年7月,观城县与朝城县合并为观朝县,县治在朝城镇。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区还属山东省,临清县、临清镇、馆陶县由河北邯郸专区划归山东德州专区。
1952年12月,馆陶县,临清县,临清镇由德州专区划归聊城专区。
1954年撤销临清镇设县级临清市。
1956年2月德州专区撤销, 德州市及夏津、武城、德县、平原、禹城、齐河、恩县七县划入聊城专区;同年撤销博平、濮县、恩县、观朝、堂邑、清平六县。
1958年东平、平阴、肥城、乐陵、临邑、商河、济阳七县划入;同年撤销武城、乐陵、济阳、平阴、临清、馆陶、阳谷、莘县、东阿、禹城、德县、聊城等县,临清县与临清市合并为临清市(县级),聊城县改置聊城市(县级),德县并入平原县、德州市。
1960年撤销东平县;肥城县划归济南市,商河县改名乐陵县并与临邑县划归淄博专区。
1961年9月恢复德州专区,德州市及夏津、平原、齐河三县划归德州专区,恢复馆陶、阳谷、东阿、莘县四县;
1963年撤聊城市设聊城县,撤临清市设临清县。
1964年撤销寿张县;范县划归河南省。
1965年馆陶县划归河北省。
1967年改置聊城地区。
1983年再度置聊城市,临清市,由聊城地区代管。
1997年8月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被撤销,设立地级聊城市,原县级聊城市改置为东昌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