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05阅读
  • 11回复

[经济]对台湾产业升级的认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3-10-28
台湾产业升级的认识
台湾研究・经济 1997年第2期
陈克明
作者系华侨大学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一、产业升级
  从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台湾的产业升级努力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艰难周折后,进入90年代以来,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这种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在继80年代后期结束了长期的徘徊状态,于1988年首度突破50%后,逐年攀升,1995年又突破60%。同期,台湾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也从43.8%上升为50.47%。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这一统计指标的经济意义而言,台湾的三次产业结构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水平。在服务业的总体发展变化过程中,其内部结构比重上升幅度最大的要数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其次是商业,这种内部结构变化体现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要求。
  第二,制造业内部主导产业的升级换代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台湾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1995年,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从1988年的36.08%下降为26.8%,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则由1988年的27.7%上升为35.5%,其中电子资讯业进展较快,台湾已成为仅次于美、日两大经济强国的世界第三大资讯工业产地,其中多项资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台湾的出口产品结构呈现明显的变化,重化工业产品出口占台湾工业品出口总值的比重由1988年的43.72%逐年上升,于1992年突破50%,1995年又达到60.91%。机械电机设备出口占台湾出口总值的比重由1988年的31.6%上升到1995年的43.73%(详见表一),其中电子产品出口在1988~1995年期间以年平均13.52%的速度递增,同期资讯与通信产品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则高达17.2%,这高于台湾同期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这充分表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台湾制造业新的主导产业。

二、升级中“外热内冷”现象
  然而,当台湾的产业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时候,1995年台湾经济出现的“外热内冷”现象,给台湾的经济转型蒙上一层阴影。1995年台湾的外贸出口增长率达到进入90年代的来的最高值20.02%,但经济增长率却跌入了近5年来的最低点,只有6.06%,其中第四季度只有4.86%。特别突出的是,在1995年中,台湾的外贸出口额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逐季攀升,而经济增长率却逐季下滑(见表二)。外贸出口增长20%,是台湾近10年来比较少见的高出口增长率,说明外部需求旺盛,而经济增长率呈现下滑状态,说明台湾内部需求严重不足,对经济增长刺激乏力,因而被称之为“外热内冷”。

表一 台湾资本技术密集产品出口比重
年份 重化工业品出口占工业品出口总额比重(%) 机械电机设备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1988 43.1231.60
1989 46.13 32.97
1990 48.0534.41
1991 48.21 34.52
1992 50.38 36.44
1993 54.24 39.34
1994 56.36 40.63
1995 60.91 43.73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主计处”《“中华民国”统计月报》第362期。

表二 台湾1995年各季出口额与经济成长率
出口额(百万美元) 经济成长率(%)
第一季度 24762.1 6.98
第二季度 28236.3 6.48
第三季度 28956 6.02
第四季度 29725.2 4.86


  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经济,在外贸出口高速度增长的同时,台湾经济增长出现滑坡现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说明总需求不足,由于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即外部需求旺盛,因而把经济增长减缓归咎于“内冷”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个问题需要做具体分析。就台湾内部需求中的最终需求而言,1995年台湾的消费情况虽然不如前些年“热”,但其实也并不“冷”:1995年台湾的国民消费总额达51066.52亿新台币,比上年增长7.89%,其中民间消费比上年增长8.92%,这样的增长率虽然与前几年超过10%的增长率有一定的差距,但实际上也是一个不算低的增长速度,只是增长幅度变小而已。所以,所谓的“外热内冷”中的“内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际上是表现在台湾经济增长率对最终消费需求增长变化的敏感性增强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台湾经济增长率对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趋缓有敏感的反应,却对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反应迟钝呢?因为这对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来说,根据经济学关于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如果产业之间存在投入产出关系的话,一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增加,既会从供给上推动其它相关产业(下游产业)的供给增加,也同时会从中间需求的增加刺激带动另一些相关产业(上游产业)的供给增加,前者称之为“前向连锁效应”,后者称之为“后向连锁效应”。因而,一个主导产业部门的供给增加,除了自身直接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外,还会通过对其相关产业的推动或带动作用而对整个经济增长有间接的贡献,这种贡献的大小除了取决于这一主导产业部门的供给增长规模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一主导产业部门与其相关产业部门的“前向”、“后向”连锁效应的强弱,即产业间的联系紧密度。产业间的联系越紧密,产业间的感应度、传导力就越强,相互推动或带动的作用就大。显然,就台湾经济而言,如果外向产业与岛内其它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紧密的话,在外贸出口大幅度增加,即外向产业的供给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由于“后向连锁效应”的存在会对其上游产业形成巨大的中间需求,刺激其供给增加。这样,即使是最终需求不足,仅靠外向产业及其上游产业的增长支撑,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整个经济较高的速度增长,至少是不应该出现外贸出口逐季上升而经济增长逐季下滑的局面,除非最终消费需求明显萎缩,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相反,出现“外热内冷”状况,只能说明台湾的外向产业对岛内其它产业的供给增加刺激乏力,或者说带动作用微弱,使台湾经济增长的支撑重心压在岛内的最终消费需求上。这样,经济增长对外贸出口的变化反应迟钝了,而对最终消费需求变化的反应敏感性则大大增加了。
  外向产业对台湾岛内其它产业的带动刺激作用微弱,表明在台湾的产业升级过程中,特别是制造业内部主导产业的升级换代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松散化过程。众所周知,在台湾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电子资讯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还没有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台湾岛内形成较为完善的上、中、下游产业体系。新主导产业不仅在市场方面依赖外部,而且在产品开发、原辅材料、零配件供应、市场行销渠道等方面也严重依赖外部。这可以说是台湾制造业内部主导产业升级换代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新主导产业发展所形成的中间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由外部供给来满足,出口对进口的依赖性大大增加。1988~1995年期间,台湾机电设备出口年平均增长14.29%,而同期机电设备的进口则以年平均递增15.06%的速度增长,其中电子产品的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3.52%,而同期进口则以18.54%的年均增长率增长。

表三 台湾不同时期的进、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
时    期 出    口 进    口
1970~1979年 26.95 25.50
1980~1989年 12.82 10.23
1990~1995年 10.69 13.61


  值得注意的是,与70、80年代相比,进入90年代后,在产业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台湾的出口与进口的关系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出口增长快于进口的状态,倒转为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的增大状态(详见表三)。这样,外向产业发展所形成的中间需求的满足外部化,削弱了台湾内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同时,许多外向产业,特别是电子资讯产业以进口零部件的加工、装配为主要业务,进出口经济流量虽然很大,但增加值却不一定高,虽然出口增长快,但外向产业对经济成长(GNP的增长)的贡献则不一定大,所以经济增长对外贸出口增加的反应就变得迟钝,结果是虽然外向出口增加而经济增长则因最终需求增长趋缓而下滑。
  值得强调的是,1995年台湾经济出现“外热内冷”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应该说是自开始推行产业升级以来产业结构松散化作用的逐渐累积,于1995年达到“临界”状态而暴露出来。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分析,数据表明,进入90年代后,台湾的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由较强转变为弱。这与进入90年代后台湾出口与进口关系的倒转变化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即出口对进口的严重依赖导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弱化。
  这就是说,“外热内冷”现象表明,尽管台湾的产业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虽然新主导产业已初步确立其在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但由于整体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外向产业与内向产业的关系大为疏弱,成为“飞地”(enclove)产业。由此,我们对台湾的产业升级似乎可以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台湾的产业升级所伴随的产业结构松散化预示着台湾正在进行一个另一种意义上的经济转型,即外向产业的“飞地”化正在结束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时代。

三、产业升级的深化问题
  台湾产业升级过程中呈现的产业结构松散化,与台湾制造业主导产业转换、新主导产业发展的模式是密切相关的。这种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在特定的国际经济技术环境条件下,借助于跨国公司的行销渠道、依赖外国厂商的技术、零部配件的供应,嵌入式地培植发展电子资讯产品加工业,以此来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替代。
  这种主导产业转换、新主导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是由台湾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条件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建立和运行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国际分工,台湾过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这样,现在以电子资讯产品进行出口替代同样也是如此。但是,台湾发展电子资讯产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与当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当年台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值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劳动密集产业因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下降而成为“夕阳工业”,西方发达国家既需要这类产品又须淘汰这类产品的生产,所以当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打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时,不但未遇到强有力的竞争,而且还因此与发达国家实行产业国际分工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条件。然而今天的电子资讯产业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的“朝阳工业”,处于上升发展态势,台湾发展电子资讯产业则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同时,台湾的科技力量十分有限,根本无法在电子资讯产品的开发制造和开拓市场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抗衡,因而在建立和发展电子资讯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利用,甚至受控于外部力量,这种情况下就难以取得当年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得到的那种国际分工地位,只能在产业内垂直分工中占据配角席位,渐渐地在全球电子资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美国主导行销渠道,日本提供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台湾生产周边产品的全球电子资讯产业分工格局。
  应该说,这种新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是台湾产业升级的理想的启动模式。其最大优点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新主导产业并发挥出口替代作用。正是这种发展模式使台湾在短短的几年中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资讯产品产地。但是,理想的启动模式常常并不是理想的常规运行发展模式,否则,这样必然会带来一些不良的负面影响。第一,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对外部供给的高度依赖,把新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中间需求引向外部。必然导致新主导产业发展得越快,台湾的产业结构松散化就越严重,最终有结束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时代的危险。毫无疑问,台湾经济的发展,离开出口导向型经济是没有其它任何出路和前途的。第二,这种产业发展模式难以使产业升级有效地提升台湾的经济实力。首先,台湾电子资讯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使台湾的电子资讯业沦为国际大公司的“生产部”,为国际大公司“打工”。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1994年由外国大公司直接下到台湾厂商的OEM或ODM订单占台湾资讯工业产值的比重从几年前的48%上升为60%,美国的IBM、COMPAQ、APPLE、AST等著名大公司都是向台湾采购产品打上自己的品牌后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这种“打工”的经营方式收益水平十分有限,加工装配生产方式也使新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其次,在生产供给上,关键技术、重要零部配件的供应控制在外国厂商,特别是日本厂商手中,台湾以生产周边产品,如鼠标器、键盘、监视器、文字处理机、终端机等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产品为主,这极大地限制了作为主导产业的电子资讯业的技术经济水平的提高,当然也就难以带动整个台湾经济实力水平的提升。显然,如果产业升级不能对台湾经济实力水平的提升发挥作用,当然就失去产业升级的意义。
  因此,从长远的发展上看,要使台湾的产业升级健康顺利地进行并促进台湾经济水平的提升,必须及时转换新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转换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在推进产业升级深化的过程中逐渐摆脱对外部的过份依赖。即一方面摆脱跨国公司对行销渠道的控制,独立开拓、占领国际市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台湾经济实力水平能否提升的标志);另一方面,降低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对外部供给的依赖,提高出口产业发展所需中间产品的自给率,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台湾经济的发展风险,提高台湾产业结构的紧密度、遏止产业结构的松散化,保证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继续得到发展和提升。
  为此,进行新一轮进口替代是台湾在今后的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核心工作。台湾在建立和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围绕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曾进行过一次颇为成功的进口替代,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出口的上、中、下游产业体系,为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所谓新一轮进口替代是指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围绕着主导产业的转换,建立台湾的电子资讯产业的上游产业,以减少电子资讯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外部技术、零部配件及原辅材料的供给依赖。显然,实行这种进口替代有助于遏止台湾正在出现的产业结构松散化趋势,增强台湾内部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关系,降低台湾经济发展的风险度。同时,它对于摆脱外国公司对台湾电子资讯产品行销渠道的控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进口替代能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它将有助于提高台湾电子资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台湾的电子资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时,台湾厂商独立开拓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也就有可能建立自己的行销渠道而摆脱跨国大公司的控制。,当然也就难以带动整个台湾经济实力水平的提升。显然,如果产业升级不能对台湾经济实力水平的提升发挥作用,当然就失去产业升级的意义。
  因此,从长远的发展上看,要使台湾的产业升级健康顺利地进行并促进台湾经济水平的提升,必须及时转换新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转换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在推进产业升级深化的过程中逐渐摆脱对外部的过份依赖。即一方面摆脱跨国公司对行销渠道的控制,独立开拓、占领国际市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台湾经济实力水平能否提升的标志);另一方面,降低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对外部供给的依赖,提高出口产业发展所需中间产品的自给率,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台湾经济的发展风险,提高台湾产业结构的紧密度、遏止产业结构的松散化,保证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继续得到发展和提升。
  为此,进行新一轮进口替代是台湾在今后的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核心工作。台湾在建立和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围绕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曾进行过一次颇为成功的进口替代,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出口的上、中、下游产业体系,为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所谓新一轮进口替代是指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围绕着主导产业的转换,建立台湾的电子资讯产业的上游产业,以减少电子资讯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外部技术、零部配件及原辅材料的供给依赖。显然,实行这种进口替代有助于遏止台湾正在出现的产业结构松散化趋势,增强台湾内部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关系,降低台湾经济发展的风险度。同时,它对于摆脱外国公司对台湾电子资讯产品行销渠道的控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进口替代能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它将有助于提高台湾电子资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台湾的电子资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时,台湾厂商独立开拓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也就有可能建立自己的行销渠道而摆脱跨国大公司的控制。
  然而,尽管进行新一轮进口替代非常重要,而且台湾也有一些有利条件,如充裕的外汇存底,较丰富的组织实施进口替代的经验等;并且目前也在积极展开一些进口替代项目,但是同时在进口替代方面也面临一些较突出的困难。第一,高级人才的缺乏及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使台湾电子资讯产品的技术进口替代难以进行。作为高技术产业的电子资讯产业如果自身不具备技术研发能力,零部配件的进口替代就无从谈起,因为技术密集产品与劳动密集产品不同就在于技术与产品实体的不可分性;并且,当代高技术产品,特别是电子资讯产品的研发、市场寿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趋短现象,不具备研发能力,台湾的电子资讯产业难以在世界电子资讯产品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也就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第二,海岛型经济缺乏经济纵深,极大地限制了进口替代的大规模展开。当代高科技产业是社会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产品,虽然在土地使用、环境资源的占用上较传统产业在数量上要少,但质量上的要求极高,并且需要众多的社会性服务产业、基础设施相配套。台湾经济目前已没有足够的经济腹地纵深可以支撑大规模进口替代,土地、环境资源的质量也不佳,是台湾进行大规模进口替代过程中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第三,从宏观经济环境上看,台湾岛内的投资意愿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不振状态,特别是中长期投资兴趣低落,这对于进行新一轮进口替代十分不利,因为这种进口替代属于高级进口替代,不但需要巨额的资金,而且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此外,台湾经济增长率下滑、岛内资金外流、失业率上升、金融不稳定等都可能对产业升级的宏观环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制约进口替代的进行。
  总之,台湾的产业升级尽管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效也是值得肯定的,但距离产业升级的目标要求尚有很远的差距,最终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中要克服的困难和障碍是很多的。台湾的产业升级如何继续并朝着有利于台湾经济水平提升的方向深化发展,人们将拭目以待。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姜殿铭主编:《台湾一九九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8月版。
  2.姜殿铭主编:《台湾一九九五》,九洲图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3.台湾“行政院主计处”《中华民国统计月报》第362期。
  4.马凯:《台湾经济的回顾与展望》,台湾《经济前瞻》,1995年第43期。
  5.“出口依赖中国大陆、进口依赖日本”的省思,台湾《台湾经济研究月刊》1995年第2期社论。
  6.吴惠林:扑朔迷离的台湾经济,台湾《经济前瞻》1995年第42期。
  7.台湾《经济日报》1994年10月26日第12版,1995年1月15日第6版。
  8.李非:台湾经济向服务产业转化,香港《经济导报周刊》1995年2月20日版。
   (责任编辑 高群服)
[ 此帖被magiu在2013-10-28 02:0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10-28
文章也太老了吧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10-28
还是上世纪的新闻了
倭寇军事力量东亚第一,头号假想敌是中国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10-28
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10-28
回 QQme 的帖子
QQme:文章也太老了吧 (2013-10-28 08:42) 

但问题到今天也没解决
薪资16年没涨.......算一算差不多就是这个时期开始的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10-29
回 magiu 的帖子
magiu:但问题到今天也没解决
薪资16年没涨.......算一算差不多就是这个时期开始的 (2013-10-28 17:23) 

不是没涨,倒退了。
省、自治省、特区、直辖区和首都区
县、市、州
……
市、区、乡、镇
街道、村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11-27
倒是台湾在90年代初国力达到大陆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谓极盛。用一毛派的话说,如果运作得当,未必不能重返大陆,与人分享天下。(对此我觉得跟南朝北伐一样,也就仅止于此了,政经结构性硬伤太多)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12-02
回 magiu 的帖子
magiu:倒是台湾在90年代初国力达到大陆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谓极盛。用一毛派的话说,如果运作得当,未必不能重返大陆,与人分享天下。(对此我觉得跟南朝北伐一样,也就仅止于此了,政经结构性硬伤太多) (2013-11-27 15:05) 

力量太过于悬殊没有什么可能性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1-20
回 magiu 的帖子
magiu:90年代初大下岗大杀基本盘,人心动荡不稳,军备废弛,是本朝建政以来最危险的时候。到后来朱铁血救了TG江山,撑到90年代末就坐稳了,911之后更是抓了满手筹码。
自己生了内患,有力而不能用,对比悬殊也没有用。反而海岛能够集中力量一点突破。上陆还是可能的,当然力量太弱,统 .. (2014-01-20 21:25) 

朱时代才是大下岗。胡温执政以后伴随着房地产繁荣,老市民才有了百十万的身家。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1-20
作者是楼主吗?
小号:云中城堡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4-01-20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朱时代才是大下岗。胡温执政以后伴随着房地产繁荣,老市民才有了百十万的身家。 (2014-01-20 21:31) 

朱那次是另一次高峰......
-----------
另外还有八九和苏东剧变造成外部环境剧烈变化。
[ 此帖被magiu在2014-01-21 14:0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4-01-21
回 xt1214 的帖子
xt1214:作者是楼主吗? (2014-01-20 22:29) 

不是的,我只是转载学习学习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