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的文字:
蜂窝区划模型刍议
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划,是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而逐渐成熟的。一般认为是从春秋时期的九州开始,经秦的郡县,汉的州,唐的道,宋的路,元的行省,明、清的省,到现在中国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区划格局。特别是在中国东南部地区(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自明代形成的十几个省的范围已经相当稳定,历经500余年,只作过一些小尺度的调整,整体区划格局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而有些大一点的变动也往往不能维持太长时间,又重新回归原状(如民国末期四川四分、安徽两分、江苏两分之后又合并)。
仔细观察中国行政区划图就会发现,中国东南部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划已经形成了一种类似蜂窝状的结构(如图)。当然,由于受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这些省份的轮廓也不是绝对规整的六边形,而只是大致呈六边形(如浙江)或只是与六个省份相邻(如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我认为,中国东南部地区区划长期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这种经过两千多年演化才形成的蜂窝状区划结构。
蜂窝状结构,是一种稳定均衡的结构,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这种结构在大自然中的典型代表是蜂类的窝及昆虫的复眼。公元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了“蜂窝猜想”,他认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蜜蜂按照这样的形状来建造它的巢穴,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空间,也可以使蜂巢更牢固,还可以有效地节省用于建筑蜂巢的蜂蜡。人们了解了蜂窝结构的特点,将蜂窝结构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采用蜂窝结构的工业产品层出不穷,如蜂窝燃料、蜂窝板材、蜂窝填充料等,人们也常把一些圆盘状、圆管状的物品堆放成蜂窝状,把人行路砖铺成蜂窝状,把移动通信基站排列成蜂窝状。中国东南部地区的行政区划呈现明显的蜂窝状结构,也正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
这种蜂窝状的结构也深受欧洲区划、规划专家的推崇。法国、波兰等国家的行政区划就明显具有这种蜂窝状结构的某些特征。从某种角度来说,只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下一级区划大小均衡,就会自然形成一种类似蜂窝状的结构。英国建筑规划大师E.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也特别推崇这种结构,并将这种结构应用于他的“田园城市”理念之中。
把蜂窝状结构运用于区划中,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如果省会位于本省中心,对于省内的任何地方来说,本省的省会都是距离最近的省会城市,这样就使各省省会城市到其所管辖的各地之间的距离达到最短,这对于提高行政管理的办事效率、减少行政支出是大有好处的。
2、从交通网络建设上来说,在这种蜂窝区划结构基础上建立的交通网络将呈现正三角的组合,这将使各地之间的交通里程和交通时间有效缩短,也节省了交通建设费及燃料费,对于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3、从无线通讯网络建设上来说,这种蜂窝结构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使用最少的通讯基站达到最大的通讯覆盖面,保证通讯设施的低投入、高效能。
4、从省际交流方面来说,这种区划格局也使每个行政区都有着数量接近的相邻行政区,避免某些省份被孤立和与外界隔绝。
中国的行政区划,虽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但也存在着层级过多、二级区划数量过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学者、官员及草根都提出了自己的区划理念及具体划分方案。我想,我们在区划划分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这种蜂窝模型,一定能够使区划更加合理,更加高效,有利于行政管理的顺畅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然,由于自然地理及人文方面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在全国运用这种理想的行政区划模型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采取比较接近这种结构的划分方案。对于全国区划的划分,必须在充分考虑面积、人口、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交通、历史沿革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再力求接近这种理想的区划模型结构。中国北部、西部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与这一行政区划模型所需要的基础条件相去甚远,所以,就目前来讲,这种区划模型在我国仍只适用于东南部地区。(初作于2004年8月,2008年2月修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7dd55801008r8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