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亿吨左右的钢铁产销量还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但问题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在达到钢铁需求峰值之后,只有日本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平台期。像欧美国家以及俄罗斯与70年代相比,钢铁生产规模差不多萎缩了1/2.
中国钢铁的均衡需求可能只有3-4亿吨。
中国基建引擎一旦熄火,世界将为之震撼,.......
中国钢铁平衡,在平衡态钢材总保有量约95亿吨,循环周期约21年,年投入量约4.5亿吨。详细分析见周平《关于中国钢铁总量平衡关系的探讨》(冶金信息导刊、2002年)。当时,我国钢铁年产量仅1.8亿吨(但是除中国以外,历史上国家尺度钢铁最高产量不过1.5亿吨)。周平2002年的分析中,通过系统仿真预测在2002年1.8亿吨的钢铁产量的基础上,用12年(即2014年)钢铁产量达到均衡产量4.5亿吨/a,再经过25年(2037年)达到钢材均衡保有量(95亿吨),也意味着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完成。而实际上2002年,以后由于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规模利用海外原材料,我国钢铁产销量以每一到二年一个亿吨台阶的速度在跃升,创造了人类工业史上恐怕空前绝后的工业奇迹,在2007年我国钢材产量已经接近5亿吨,提前7年达到周平预测的均衡产量,而2007年以后钢铁产量在超均衡的基础上仍在高速发展,除中国以外,世界其他地区的钢铁产量实际上是在萎缩的。
钢铁产量超英赶美是毛泽东主席终其一生所不懈追求的梦想,主席逝世30年后,英国的钢铁产量只有中国的一个零头,河北省一个省的钢铁产量就足以把美俄德日等列强远远的甩在后头。现代工业发展的伟大成就足以告慰主席的在天之灵。目前中国钢铁产能已达到全球的50%,钢铁消费强度已超过美国峰值,接近日本的峰值。这一切都拜在大规模资本输入情况下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所赐。刚刚过去的本实际最初10年,虽然问题多多,但其留下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就足以使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时代相比都不会相形见绌。
至少在钢铁产量方面,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苏联的20世界30年代与50年代、美国一战前后与二战后以及日本的70-80年代与其相比都不值得一提。从进入21世界至今10几年里中国生产了大约50亿吨钢铁,(还不包括大量积压的约有几亿吨之巨的铁矿石),约相当于美国社会钢铁总保有量的接近一半,超过了日本的钢铁总保有量。目前我国社会钢铁总保有量已超接近80亿吨,按目前的态势,2015年前后中国社会钢铁保有量将达到均衡态。也就意味着,
至少在钢铁需求方面,中国将提前20-25年实现现代化。但是,实现现代化以后呢?钢铁需求将不会无限制的持续增长,而是会突然陷入低迷。因为基本建设、汽车等方面的需求将大大减少。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需求一直是国际大宗原材料市场主要的支撑因素,也是日本钢铁工业在国内需求低迷而仍能居世界榜首近20年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年日本钢厂还可以依靠中国需求过日子,中国国内消费一旦下降,谁能容纳如此巨大的市场供应,我们不要指望次大陆也不要指望非洲,虽然他们有25亿人。
作为最重要的金属材料,钢铁是一种长链工业,生产一吨钢材基本需要一吨煤炭。电力、冶金(主要是钢铁)、建材(硅酸盐)一直是我国能源(主要是煤炭)的主要消费部门。我国每年近40亿吨的煤炭产量中,约有20亿吨用来发电,钢铁和水泥工业需要10几亿吨,三者合计占到我国煤炭总消耗量的80%。而水泥需求也是大规模基础设施推动的。因此,一旦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退潮,尤其造成的钢铁和水泥工业衰退将迅速传导到能源产业,未来我国煤炭产能过剩10亿吨,将不是一个过分的估计。
21世纪初我国基础设施的大规模狂飙突进,从本质上说也是加入WTO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力资本的优势充分弥补了自然资本的劣势,也使得中国重工业单兵突进的大跃进持续十年而不衰,也使得世界经济,尤其是BHPB/RT、淡水河谷和袋鼠国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疯狂。如果没有中国需求,世界能源和大宗原材料市场将早已陷入低潮,而不可能在国际金融风暴风云诡谲的局面下,仍然保持着危机前的坚挺。当然大宗资源性产品的坚挺也是国际金融资本的避险需求,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需求。所以,中国不能乱,这不仅是中国的需求,更是国际金融资本的要求。一旦中国需求丧失,能源、原材料包括北美大豆的价格都会变得惨不忍睹。即使最反对北京的政治家也不敢看到那种景象。
即使,中国不乱,中国的大规模基建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虽然,我们一直习惯于大干快上,包括袋鼠国也习惯了,习惯了铁矿石只涨不跌的时代。但是,情况正在慢慢其变化,距离中国钢铁需求饱和的时间已经没有多久了,最迟2015年左右,大规模投入将会为较低水平的更新折旧所代替。我们无法相信:在大宗资源性产品市场崩溃之前,国际金融动荡可以触底反弹,大宗资源性产品泡沫将成为投机资本最后的绞肉机,通货紧缩将重新降临人间。当我们看到经济复苏的曙光的时候,XXG和BY或许也快要上中学了。我们上个十年跑得太快了,停下来歇歇也是必要的。
我也希望我也是危言耸听,正如某人所说,由于在某个煤铁复合型超重工业基地度过了我的青春岁月,我一直有浓郁的重工情节。但是数学是不会骗人的,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必须承认,如此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度,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基础设施不是易耗品。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508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