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76阅读
  • 4回复

[地方沿革]南京市行政区划史出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12-17
南京日报:《南京市行政区划史》出版

本报讯(记者 邢虹)
《南京市行政区划史》新书发布会昨天在南京出版社举行。该书是在2013年南京市行政区划重大调整后,由行政区划一线工作者和有关专家分工合作、共同编写的一本南京市行政区划专门史,记述梳理了南京市从1927年4月建市以来的重大行政区划调整基本情况和来龙去脉,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
该书主编、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会长雍玉国介绍,中国过去在行政区域设置上,只有郡、县、府、州等概念,唯有“市”作为行政划分,是外来引进概念,“南京建城史虽已近2500年,但建市时间从1927年4月至今还不足百年。我们这本书是 厚今薄古 ,是一部关于南京行政区域划分的断代史,讲的正是这近百年来的事儿。”相较于传统的府县,现代意义上的“市”,在职能上更注重城市本身的管理和规划发展。
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4月24日,南京市政厅宣告成立。这就是古城南京作为现代意义的“市”行政建制的开始,南京市也是中国首批建立的市级行政区,在中国现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意义。
《南京市行政区划史》中还介绍了历次行政区划调整变革所涉及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内容。比如2000年,作为南京主城区近邻的江宁县改为江宁区,当时设想中有两种方案,一是撤县设区,成为江宁区;一是撤县设市,将江宁变成县级市。书中披露了整个过程:“江宁县 撤县设市 还是 撤县设区 的论证等待和研究决策先后用了8年时间,如今综合实力提升、城乡一体面貌巨变、与主城充分融合,很多城区的人到江宁买房居住,绕城高速、地铁等重大设施向江宁规划延伸,一批产业园落户江宁,优化了江宁的产业布局结构。”


扬子晚报:《南京市行政区划史》出版 记述南京近百年来行政区划和地名的变迁

  昨天,由南京行政区划地名协会会长雍玉国等编著的《南京市行政区划史》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写了南京从1927年建“市”,到2013年鼓楼、下关等区合并,溧水、高淳撤县设区这86年间的行政区划历史变化,被称为南京行政区划的“百年断代史”,填补了这个时期在行政区划名称记述方面的空白。扬子晚报记者董婉愉蔡震
  “南京市”始于1927年4月24日
  市民大多知道南京建城史已近2500年,其中在“南京”名号之前,历史上先后有建邺、金陵、天京等郡县州府各级各类70多个名号。
  南京自辛亥革命后由江宁更名为南京,成为中国继武汉之后第二座引进国外“市”级行政单位的现代城市。南京市具备全国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城市名号优势,做过首都、省府、直辖市。1927年4月24日,国民政府南京市政厅成立,这是古城南京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市”行政建制的开始。同年6月1日市政厅改为市政府,成为全国较早建立的市行政区。
  建市尚不足百年期间,南京市行政区划经历了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大阶段。改革开放后,市域范围由小变大,辖县逐步增加,区县并存再到统一为区,乡镇街办并存到街道办事处。尤其是2013年鼓楼、下关合并,秦淮、白下合并,溧水、高淳两县改区,从经济地理上定位南京将作为特大型城市的组织建构。
  “文革”中多处地名被更改
  很多年轻的南京市民并不清楚在“文革”期间,南京市的行政区划、道路、街巷的名称曾一度出现乱象。
  根据书中记载,截止到1966年9月中旬,全市上报到民政部门要求改名的已有1082条道路、28座桥梁及5个城区等。玄武区“文革”期间更名为“要武区”长达7年,鼓楼区更名为“延安区”,白下区更名为“朝阳区”,秦淮区更名为“遵义区”,下关区更名为“东方红区”,建邺区更名为“红卫兵区”。
  记者在书中还看到《“文革”期间南京市部分新旧街巷名称对照表》,如中山东路—东方红路,中山路—人民路,太平北路—反帝北路,后宰门—东风路。地名则有南阴阳营—向阳南巷,祖师庵—群英街,慈悲社—春风一巷……
  这一更名乱象,在1973年开始得到修正,带有文化遗产性质的名称从行政区、部分公园、道路等渐渐回归原名。


现代快报:南京行政区划史揭秘 曾有70个名号最多设21个区

    南京曾有70个名号,最多设21个区

    行政区划史揭秘:20年前南京才开始全面勘界;江宁差点调整为县级市

    鼓楼、玄武、江宁……现在南京人叫惯了的地方,近百年前却不是这个格局。12月15日,南京市地名办举行《南京市行政区划史》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从1927年南京建市以来,南京市的范围由小变大,六合、高淳、溧水先后划归南京。南京的称呼也经历了由江宁府、南京府、首都市、南京特别市、南京等变迁。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徐岑项凤华

    建市始末

    曾有70个名号,最早在南京建都的是孙权

    南京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南京的文明史最早可追溯到50万年前。“南京猿人”开始在汤山集镇一带繁衍生息,而南京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开始于春秋之际。约在公元前571年,现在南京的江北地区是当时楚国的棠邑。

    而南京主城区最初的原型始于战国初期,越王勾践灭吴,在城南“长干里”构筑越城,主城区开始建城。而大家所熟知的南京“石头城”的别称,是再往后,楚威王灭越国,在石头山筑城,设置金陵邑,而这也是南京主城区作为行政区域的开始。

    南京常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而南京最早由一个普通地区变成国家都城,是在三国孙吴时期。吴大帝孙权在公元229年在南京立国都,这也开启了南京作为国家建制的京都历史,奠定了南京古城的始基。此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在南京政区立都。

    当过这么多朝代的首都,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南京历史上的名号也很多,达到70个。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金陵、建康、建邺等。其中,也有部分贬低南京的叫法,例如归化。文史专家卢海鸣博士介绍:“归化是唐高祖将当时的江宁县改为归化县,有归顺化从的意义。”

    “南京市”命名一波三折,1927年首建市制

    而“南京”之名始于明洪武元年,朱元璋诏以金陵、大梁(现在的开封)为南、北两京,南京正式得名。南京市又简称为“宁”,则是因为历代多次为江宁府驻地得名。“江宁”也算得上是南京此前叫得比较久的称呼了。

    现在定名为“南京市”,当年也经历了几番改名的波折。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江宁府,改江宁府为南京府。不过1913年就变卦了,重新改为江宁县。1914年,江苏省设五道,又改名为金陵。金陵道辖江宁、江浦、六合、高淳、溧阳等地。

    一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改江宁县为南京市,定南京为首都。4月24日成立南京市政厅,6月1日改为南京市政府,命名为南京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南京市”这个称呼才首次出现,南京由此成为市一级政区。

    不过,此后也经历过多次更名,比如更名为首都特别市、首都市、南京特别市。1945年,国民政府才重建南京市政府。“南京市”这个名字才算定了下来。

    各区变迁

    1931年全市划为21个区,以数字命名

    现在南京市有玄武、秦淮等共11个区,不过1927年的南京市可没有这么大,只是划明外郭以内的地方以及浦口归市管辖。玄武、秦淮等各区的名字一开始也不是这样的“诗情画意”。

    最开始在1931年,南京全市被划为21个自治区,名字依次叫一至二十一区。1933年,按警察区划分为8个自治区。1934年,又划进孝陵卫、燕子矶和上新河3地区,分设九、十、十一区。

    就这样增增减减,一直到1955年,南京的一至十区才依次改名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燕子矶区、栖霞区、雨花台区。

    从上面可以看出,1955年,现在的江宁区、六合区、高淳区、溧水区都不在内。而当时存在的白下区、燕子矶区和下关区,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而这中间就经历了多次划出划归。1958年,镇江专区的江宁县和扬州专区的江浦县、六合县第一次划归南京市。不过,1962年取消市辖县,这三个县又再次划出。一直到1971年3月,江宁、江浦2县才又重新划归南京。

    1983年,原镇江地区的溧水、高淳二县划归南京市。至此南京形成了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6个城区,浦口、大厂、雨花台、栖霞4郊区和江浦、江宁、六合、溧水、高淳5县。这个行政区划,大致与现在差不多了。

    此后,2000年江宁县改为江宁区。2002年,江浦县与浦口区合并为新的浦口区,六合县与大厂区合并成新的六合区。2013年,撤销秦淮、白下区设立新的秦淮区,撤销鼓楼、下关设立新的鼓楼区,溧水、高淳撤县改区,最终形成了现在南京的行政区划。

    南京的地名大多古香古色,不过在“文革”时期也掀起过改名风潮。玄武区改为“要武区”、秦淮区改为“遵义区”……各个街道也被更名,比如中山东路变成“东方红路”、中山路是“人民路”、太平路是“反帝中路”……因地名更名,市内更换大量牌匾、印信、文书资料,对外交往、人际交流也出现了很大障碍。1972年以后,被更改的名称才逐步恢复。

    揭秘

    市区边界怎么划分确定的?

    南京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区划格局?区与区之间的边界是怎么确定的?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民国时期是按警察区划分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改为华东军政委员会直辖市。次年,全市按照工商业区、农业区和风景区3种类型,重新划分了12个区。

    而边界的确定,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会长雍玉国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历史上行政区域界线从来没有精准勘定过,一般都是以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作为行政区域范围的划分。国民政府曾在1930年推行勘界,不过,最终因抗日战争爆发没有完成。

    一直到1996年,南京才拉开了全面勘界的序幕。南京市际行政区域边界线有宁扬、宁镇、宁常3条,共设有9个界桩点。区县界线更加复杂,矛盾也更多。比如,争议比较大的有,江宁溧水线上东善桥林场铜山分场的山林土地资源争议,还有溧水高淳线双牌时段和石臼湖段争议等。由于涉及区域和经济权益,争议很大。最终,市和两县勘界办多次深入调查,查阅资料,才找到了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各区的命名是怎么来的?

    小伙伴们一定很好奇,1955年,南京将各区改名,为什么定为现在的“玄武”“秦淮”“建邺”等称呼。现代快报记者翻阅《南京市行政区划史》了解到,每个命名背后都是一段历史。

    玄武区是因为辖区内著名的湖泊“玄武湖”而命名,曾是南京第一区。1955年,更名为玄武区,并成立了新街口、大行宫、香铺营、四牌楼、丹凤街、玄武门、太平门、太平桥8个街道办事处。看到这些名字,小伙伴们就能感受到,玄武区一直以来都是南京的“中心地段”。

    同样,秦淮区因“秦淮河”得名、鼓楼区因古迹“鼓楼”得名、浦口因“浦子口城”得名、栖霞区因“栖霞寺”得名、雨花台区因“雨花台”得名……

    比较特别的是江宁区。江苏省的首字“江”和南京市的简称“宁”,都出自“江宁”。它原名为临江县,晋年间,取“江外无事,宁静于此”之意,更名为江宁。它在民国时期,退成南京城区,隶属于江苏省政府。1950年1月属于镇江专区江宁县,最后划归南京,成为江宁区。

    为什么行政区划要调来调去?

    为什么要研究行政区划?为什么要撤县改区?为什么是高淳、溧水划归南京?这些都能从《南京市行政区划史》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南京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陈悦欣介绍,行政区划调整,是在努力适应政治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每一次行政区划变化,都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城市发展需求以及政治发展相挂钩的。”

    比如,南京并区改县,就是为了匹配南京特大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均衡城区发展资源。“江宁当时调整其实有两个方案。除了改区,也可以申报独立设县级市。由于设区可以得到南京主城更好地带动发展,江宁最终选择了改区。”江苏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副处长林辰介绍。

    而他们历时3年编写这本书,除了介绍南京区划调整的基本情况和来龙去脉,也是希望提供一个新视角来认识南京和剖析南京。《南京市行政区划史》这本书目前已上市,对南京行政区划变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买到了。


龙虎网:南京首部行政区划史问世 江宁曾经拟独立设县级市

(记者 陶禹歌)当代人所熟知的作为一个整体行政区划的“南京市”是何时开始真正出现的?“文革”风波对南京当时的行政区划和道路命名带来过哪些重大影响?曾经打算独立设置县级市的江宁,为何最后还是成为南京下属的一个区?今天(12月15日)上午,一部名为《南京市行政区划史》的著作在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举行了出版发行会。作为首部南京行政区划专著,该书囊括了1927年至2013年间南京在行政区划设置调整上的种种经历和过往,填补了南京在行政区划研究上的空白。

新近出版的《南京市城市区划史》封面

三年时间填补南京区划研究空白 南京是中国最早建市的城市之一

在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向记者透露,现如今关于南京城市沿革的相关著作和研究成果都十分丰富,但有关南京区划建制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一片空白。而这部用三年时间研究编纂完成的《南京市行政区划史》,则恰好填补了这片空白。据了解,该书以“南京建市”作为突破口,时间上起1927年南京正式设市,下以2013年南京进行行政区大调整为止,叙述了近现代历史上南京作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市”在行政区划上的变迁经历。

“当代中国所使用的各种行政区划级别的概念与名称中,只有‘市’是来自西方的。”据《南京市行政区划史》一书的主编、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会长雍玉国介绍,近现代中国引进西方概念设市的最突出特点,则在于首次将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行政管理。而作为中国传统地方基层行政单位的府县,则是包含了一大片地域的“地域型行政单位”,今天的许多城市,在府县制体系下只是府或县的治所所在地,城市本身在行政区划上并没有单独的建制。

此外,相较于传统的府县,现代意义上的“市”在职能上也更注重城市本身的管理和规划发展。因此,当代人所熟知的作为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市”的南京,其开端便起于正式设市的1927年,并被《南京市行政区划史》作为该书的起点。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按照西方标准独立设市的城市之一。

以改革开放后的区划沿革为重点 不仅叙述史实还阐述背景与影响

记者通过目录发现,《南京市行政区划史》全书按照民国、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三个部分进行划分,而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当代行政区划演变则是该书的重点内容。

卢海鸣在发布会上介绍称,《南京市行政区划史》一书不只是单纯地叙述描写这几十年来南京的行政区划演变历史,也介绍阐述了历次行政区划调整变革所涉及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内容。使得该书能够为南京乃至其它城市日后的行政区划调整给予参考和借鉴意义。

为了让记者更好地理解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意义,江苏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副处长林辰在采访中先期披露了书中江宁区划调整的内容。据林辰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还是南京下属的一个县的江宁,在准备进行区划升级调整时,除了改区外,也可以申报独立设置县级市。由于设市和设区各有优势,两个方案曾引发广泛讨论。但由于设区可以得到南京主城更好的带动发展,因而江宁最终选择了改区的道路。“今天南京的地铁已经通到了江宁,南京的市民也可以方便地在江宁置业买房,如果江宁当年独立设市,是不会有这样的便利的。而这本书也对类似这样行政区划调整的意义影响有不少阐述。”林辰这样总结道。

“文革”时南京地名满目“东方红”“反帝” 改名混乱致邮件无法准确投递

“东方红路”“人民南路”“反帝北路”……今天的年轻大众在看到这些路名时,兴许会感到十分陌生。但在“文革”时期,这些时代特征十分强烈的道路名,曾经真实出现在南京的各大道路中。记者今天翻阅《南京市行政区划史》一书时发现,由于受“文革”影响,南京有不少道路和区划的名称,都被改成了类似这样的地名。

“文革”时期南京部分被改名的街道名称

除了中山路被改成人民路、太平北路被改成反帝北路、中山东路被改成东方红路外,主城几个区的名称也彻底变样,譬如秦淮区变成了遵义区、建邺区变为红卫区、鼓楼区变成延安区、玄武区变成要武区、原下关区变成东方红区等。根据书中记载,这样大规模的地名改动给当时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混乱,不光牌匾、印信等事物的大量更换造成巨大损失,此外,由于地名中有大量趋同的“卫东”“东方红”等字样,外地信件到达南京后都无法准确投递,甚至外地人来南京走亲访友时,都因找不到地方而一头雾水。这种混乱情况直到多年后才以恢复原有地名的方式得到改变。

[ 此帖被小灰灰在2021-10-20 14:4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12-17
樓主是紅迷?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12-18
不知道会有几幅沿革配图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12-18
这份稿件里好像别字有点多?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12-18
回 行者无疆 的帖子
行者无疆:不知道会有几幅沿革配图 (2016-12-18 02:15) 

目测地图上不会比南京建置志突破太多
我的区划观点——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任何有碍于经济发展的方言文化派、山川形便派、方正派、守旧派都予以反对!分省并县,消灭地市!
被《岛屿书》毒害,孤岛猎奇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