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26阅读
  • 14回复

[经济]川普政府:昨天,今天和明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1-10



一 过去:中期选举与USMCA

2018年业已完成的事件中,最重要的莫关于中期选举和USMCA(新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前者决定了两年美国政坛的基本格局,后者则是川普政府完成的第一个主要贸易协议,而且将成为后续其它贸易协议的样本。

1. 中期选举: 共和党保住了参议院,但失去了众议院,从结果上来说当然是失败者。但从历史来看,自美国内战结束以来,总统所属的政党在中期选举中,平均失去32个众议院席位和2个参议院席位,克林顿任期的第一次中期选举(1994)输掉了50多席,奥巴马在2010年甚至输掉了64席,这次共和党输掉40席仍然是可以接受的结果,而参议院扩大席位,则在过去105年来只有五次。所以总体来说,这次中期选举两党伯仲相间。

   共和党输掉众议院的原因大致有三个:(1)税改对房产税抵扣最高一万美元的限制,让共和党在高房价的深蓝州(如加州,纽约州,新泽西州)几乎全军覆没,(2)郊区高学历女性对川普的反感,让共和党失去了一些席位,(3)宾夕法尼亚州的选区重新划分让共和党净丢四席。而共和党的运气也差了一点,结果差距小于1%的选区中,民主党赢了10多个,而共和党才赢了2个,结果差距小于2%的选区中,民主党赢了20多个席位,共和党仅赢了3个席位。共和党比控制众议院要求的半数少18席,而输掉的选区中,差距最小的18个席位总共才输了6万票,这简直是微乎其微。此外,共和党内部温和派对川普的抵制也是输掉众议院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议长瑞安的30多名共和党众议员宣布退休不再连任,让共和党在很多选区失去了连任议员应有的优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选的共和党众议员几乎都是川普的支持者。

   共和党在参议院扩大席位被认为川普个人的胜利,不仅在于川普的两个最强烈反对者Jeff Flake和Bob Corker在选前就宣布退休(支持率太低,民调不到20%),而且新当选的共和党参议员,除了罗姆尼,都是川普的支持者。川普在竞选过程中强烈支持并站台的候选人,如印第安纳州的Mike Braun,北达科塔州的Kevin Cramer,密苏里州的Josh Hawley,佛罗里达州的Rick Scott等人都击败了试图连任的民主党参议员而当选。参议员选举和总统选举一样,是以州为选区,川普支持的候选人赢得选举,说明他在这些州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对两年后的总统大选更有借鉴意义。更有趣的是,共和党建制派也在向川普靠拢。麦凯恩的老基友重量级参议员格雷汉姆和现任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格雷斯利,居然成了川普现在坚定的盟友,甚至共和党参议院领袖麦克康奈尔,在很多议题上也基本站在川普这边,如Jeff Flake数次强烈要求表决一个保护特别检察官穆勒的法案,都被麦克康奈尔拒绝,即使付出了Jeff Flake对所有联邦法官提名投反对票的代价,不得不推迟几十名联邦法官的确认。虽然罗姆尼取代了麦凯恩成为川普在参议院的头号党内反对者,但53票的优势保证了川普对参议院的基本掌控(需要60票的法案本来也几乎无法通过),这至少意味着两点:(1)除非穆勒调查结果有着铁证,否则基本不可能弹劾,(2)如果金斯伯格在未来两年退休或过世,川普可以提名一个极端保守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完全无需顾忌党内偏自由倾向的潜在反对者,两名女性参议员Susan Collins和Lisa Murkowski。

    这次中期选举出现了一些意外的乱象。佛罗里达州选举法规定,投票截止后的半个小时内,选举点必须上交早期投票的结果,但事实上在投票结束后的48个小时后,民主党的票仓Broward郡仍然在收集和清点选票,而且新选票基本都是流向民主党候选人,共和党参议员和州长候选人的领先优势不断缩小,直到执法部门介入,Broward选举中心才宣布计票结束。而在亚利桑那州,共和党候选人在选举日当天计票到99%时仍领先数万张选票(总票数180万),基本确定当选,但第二天居然宣布还有50万张票没有计入,然后共和党候选人就逐渐落后失掉了这个重要的席位。众议院的选举更是有些难以理解,至少有新墨西哥州2区,新泽西州3区,纽约州22区,加州39区和48区,弗吉尼亚州2区和7区,缅因州2区,佛罗里达州26区,佐治亚州6区,伊利诺伊州14区,这11个区都是共和党全程微弱领先,直到计票95%到98%的时间突然长时间停止,然后十多个小时甚至几天后,突然统计到100%,民主党候选人赢得选举。更有趣的是,在缅因州2区,新泽西3区,新墨西哥2区和加州39区,选举日当天极度反川普的CNN都宣布共和党获胜,这些共和党优选人都到华盛顿参加新议员培训,和共和党领袖会面并留影,数天后被民主党宣布发现新的选票而导致结果翻转。本人追踪了最极端的例子,加州39选区共和党韩裔美女候选人Kim,在选举日当天领先一万多票宣布胜选,但之后每天都发现新选票计入,Kim领先的优势逐渐缩小为7000多张,3000多张,600多张,300多张,100多张,终于两周后变为落后,随即宣布选举结果统计完毕。这个选区投票总数是20万多票,正常情况下几个小时就可以统计完毕,但整整统计了两周。合理的猜测是:投票日结束后,仍然有人在继续投票,直到民主党候选人领先为止。但这些猜测都没有法律意义上的证据(尤其在加州,呵呵),而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罗纳.罗姆尼放弃了调查,理由是输掉30多席和输掉20多席没区别,为了两党合作承认选举结果。

无论如何,此次中期选举让共和党基本完成了川普化。众议院共和党内几乎没有反对者,同时川普对参议院的掌控大大加强,这是为什么在选举日大致结果出来后,川普在推特上宣布胜利的理由,也是英国首先梅和日本首相安倍恭贺川普的原因。


2. USMCA:做为新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议,USMCA广受关注,很多超大网友甚至国内专家认为换汤不换药,但在美国,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反对川普的主流媒体,都很少有这种声音(除了近期认为环保标准还不够高外),相反认为川普的确达成了一个不错的协议。评价一个协议的好坏,首先要看它的目的。在2018年3月贸易战开始前,商务部长罗斯接受美国之音的采访(搜狐有翻译版本:http://www.sohu.com/a/225780248_460385)明确说到:美国的贸易逆差从地理上主要来自于中国,从产业上主要来自于汽车。汽车是全球最大产业,2017年美国的1700万汽车市场中,居然有将近一半约830万来自于进口,加上零部件,仅仅汽车产业的进口就达到了3600亿美元,带来的贸易逆差约2000亿美元。换句话说,美国除了对中国是综合性贸易谈判外,对其它主要逆差国,如墨西哥,日本,德国(分别是美国的第二,三,四大贸易逆差国)的谈判焦点都是汽车产业,USMCA最大的谈判阻力也是如此。而且美国和加拿大贸易基本平衡,谈判的主要对象是对美保持巨额逆差的墨西哥,这是为什么美国先和墨西哥谈判达成主要条款,然后加拿大再加入的原因。

从2017年8月到2018年9月,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美国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终于达成了新版的贸易协议。在汽车产业方面的主要条款是:1.享受关税豁免的汽车,必须至少有75%的零部件原产地是北美,相对于旧版的NAFTA也有着62.5%的规定,有所提高,2.必须有40%到45%的零部件生产由时薪最低为16美元(年薪超过3万美元)的工人制造,这是此次谈判中最重要的条款,这将导致部分汽车工业从墨西哥转移至美国和加拿大,增加了美国汽车产业工人的就业机会,3. 对汽车所用的钢铝原产地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必须70%的钢铝产自于北美三国。更加严格的原地产规则,促使德日汽车厂家重新考虑产业布局。本田汽车执行副总裁仓石诚司说“我们已经意识到北美原产地规则变得更加严格,我们将仔细思考,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据日媒报道,新协定中有关汽车方面的规定或许会影响到日本企业的利益,因为里面提到一项要求,即在墨西哥和加拿大境内开展业务的日本汽车生产厂商须将部分业务转移到美国的工厂,这将使公司减少在美国从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进口零部件。(http://auto.gasgoo.com/News/2018/12/270737153715I70080497C302.shtml

此外,USMCA对汽车进口的数量也做出了配额限制,每年加拿大和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汽车最多不超过260万辆,这明显多于分别为180万和240万的目前出口量,让加墨两国满意,但当美国向全世界(主要是德日)征收汽车关税时,其它国家又无法通过加墨两国进行转口贸易出口到美国。换句话说,除了针对中国的著名毒丸条款,美国在USMCA中也考虑到了针对欧日的条款,为未来利用对汽车征税和欧日进行贸易谈判做了准备。

其它主要条款也基本满足了美国的意愿,比如保留了落日条款,只是从5年变成了16年(条款16年过期,每6年审查一次而后延长期限),知识产权保护和数字经济等方面也顺利达成协议,尤其是药品保护期方面,标准和要求高于美国参加TPP谈判时达成的条款。至于加拿大非常看重的争端解决机制,美国最后阶段做出让步得以保留,但同时也保留了美国可以单方面加税的最终手段,做为回报,加拿大开放了5%的奶制品市场给美国---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与旧版本的NAFTA相比,几乎所有的让步都是墨加两国单方面做出,而美国做出的让步都是基于自己的谈判条件,或者说,焦点条款谈判的基础是美国提出的条件,旧版的NAFTA条款只是参考。

USMCA是川普政府达成的第一个主要贸易协议,或许也是最艰难的一个,因为他面临着必须完成的任务。在美国的贸易体系中,理论上川普可以退出任何其它贸易协议,包括WTO,但必须继续甚至深化北美经济贸易的一体化,维护好自己的后院,这不只是经济上的意愿,也是政治上的需求。在2018年9月美加谈判最紧张的时刻,美国有很多议员公开表示,国会不会接受任何一个不包含加拿大的北美贸易协议。完成USMCA后,川普政府可以放手和中国,日本甚至欧盟进行贸易战(虽然国会有一些欧盟的支持者,但远比加拿大支持者少)来达到谈判新贸易协议的目的。而贸易代表莱特西泽,不仅八十年代和日本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贸易战,还主导了这次的USMCA谈判,而且还将做为首席代表正在或即将进行对华,对欧,对日,对英的贸易谈判(川普政府已经报备国会,美国与欧盟,日本和英国的贸易谈判将于2019年1月正式开始)----世界贸易协议和格局将由此改写,无论喜欢或厌恶,莱特西泽都将是美国甚至世界贸易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二 现在:美联储和贸易战

有人曾经揶揄说“川普现在国内最大的对手是美联储”或许有点夸张,但在经济方面,美联储的持续加息,的确给股市和基本面带来了巨大的下行压力。贸易战则是目前国际关系最大的焦点之一,川普同时向全世界发动贸易战,不只是基于自己的价值理念,也是回馈自己的基本盘。

1. 美联储:美联储是独立机构,加息或降息都自有其逻辑。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不仅把利息降到了零,而且持续的量化宽松,但太长时间的低利率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比如推高债务率,拉低投资效率,过多的货币会造成资产泡沫如房地产价格高涨,酝酿潜在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恢复正常的利率环境,不仅降低上述风险,而且在面对可能的下一轮经济危机时,美联储将会有更多的工具和降息空间。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在基本稳定局面后,美联储就应该开始考虑加息。但奥巴马时期,经济恢复一直乏力(即所谓二战以来最温和的危机后复苏),美联储很犹豫,直到2014年才退出量化宽松,并计划于2015年开启加息周期,但当年由于中国汇改的冲击太大,美联储为了对冲影响,直到2015年12月才开始第一次加息。

此时,美联储加息的节奏已经严重滞后于计划,而时任美联储主席耶伦居然做出了一个令业内人士惊讶的决定:由于2016年是美国大选年,美联储暂停加息 ,以免干涉大选---外界普遍认为,耶伦的决定事实上已经影响了美国大选,因为美联储加息的决定应该是基于经济的状况,而不是基于是否大选之年。美联储的延缓加息,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的奥巴马政府,并间接影响了大选。所以川普在大小的集会上,激烈批评耶伦帮助奥巴马维持了虚假和表面的经济形势(这也是耶伦在川普时期无法连任美联储主席的原因)。随着川普在2017年1月就职后,采取去监管,减税等政策,经济迅速恢复活力,季度增速回到了3%以上,美联储开启了疯狂的加息模式,从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的短短两年间,竟然连续加息八次。通常认为,决定是否加息的最重要数据是通胀率,但这24个月并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胀,事实上由于美联储急于恢复到正常利率标准,已经把加息的标准改为非农就业人数,换句话说,只要就业人数好,经济增长率不错,无论通胀如何都持续加息---所以每当看到超大有人说,美联储如果不加息,美国物价会大幅上涨,川普刺激经济过了火,美联储加息是在帮他降温的说法时,就只能笑笑,不知道说啥好。

客观的说,鲍威尔接手美联储主席时,由于耶伦的拖延,加息已经严重落后于预期,他只能迅速持续的加息进行弥补,但另外一方面,如此密集的加息也的确对经济和股市产生重大的影响,典型的例子是12月份的加息,上午股市上涨了300多点,下午两点美联储宣布加息,股市应声下跌600点。川普不止一次的抱怨说:每当政府通过改革提高了经济活力时,美联储就通过加息来打压,如果不是如此迅速的加息,美国经济增长率应该可以达到4%以上。更让川普感到不公平的是:这次加息周期本来至少应该一半时间是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但现在几乎全部是在川普上任后,奥巴马享受了低利率的好处,而后果则完全由川普来承担。个人的看法是,鲍威尔有足够的理由加息,而川普也有足够的理由来抱怨,相对来说,我更觉得支持前者,毕竟经济持续的增长比一时光鲜的数据重要得多。好消息是,此轮加息已经接近了尾声,按照美联储最新的预测,2019年将加息两次,利率将到达2.75%~3%,基本恢复中性利率标准,届时美联储将重新把通胀率做为加息的首要标准,美国经济和股市将迎来喘息的机会,川普和鲍威尔之间的矛盾也暂时得到缓解。





2. 贸易战:这是一个热门,敏感而又富有争议的话题,任何一种说法在超大都有可能引发争论,本人观点当然只是一家之言,或者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和解释贸易战的前世今生,本着尽量中立和客观的态度,各位同学认同与否都属正常,理性讨论就好。

正式讨论之前,或许有两个日益被意识到但很少有正式阐述的概念:(1)全球化时代,商品的产地属性高于资本属性,也就是说,在哪儿生产比是否哪个国家的品牌更重要,比如美国汽车产业包括底特律和美国南部的德日厂家,但不包括上海通用,因为后者的就业与税收和美国基本无关。五百强的通信巨头博通,总部开始设在美国,后来搬迁到新加坡,去年又搬回美国,它究竟算哪个国家的品牌意义不大,有实质影响的也许就是总部搬迁带来的几百个工作岗位而已。(2)现今的国际贸易中,企业在乎利润,而国家则注重顺差。对于富士康来说,除去人力成本,税收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外,也许利润的确不高,但人力成本是工人的工资,税收成本是政府的收入,能源成本是电力公司等的收入,运输成本是运输公司和高速公路公司等的收入,原材料成本是上游企业的收入,这些收入加起来就是顺差----出口还包含了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成本,但顺差就是某个国家纯粹的贸易收益,只是分配到了国内很多行业或群体而已。





A 汽车产业贸易壁垒:虽然美国贸易逆差是从八十年代才开始显现出来,但贸易政策的“不平衡”却有着更长久的历史。二战后为了帮助欧洲和亚洲的盟友复苏,美国不仅在欧洲实施了马歇尔计划进行直接的援助,而且单方面开放了自己的市场,让它们的产品可以进入美国。这的确对盟友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重要(其实不只是盟友,几乎所有二战后崛起的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发展之初都极其依赖于美国市场,或者说都得益于美国开放的市场)。但这项措施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制定或标明时间限制,本来应该是临时措施,却演变成了永久政策。当欧洲盟友逐渐恢复,尤其德国发展成为巨额贸易顺差大国以后,这种贸易政策的不均衡居然延续下来,一直到现在,以至于盟友们都觉得美国单方面开放市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汽车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分析一下汽车市场,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美国市场几乎是完全开放,除了征收2.5%关税,基本没其它任何附加费用和贸易壁垒,所以日本和德国生产的汽车在美国很畅销,美国汽车市场几乎一半来自于进口,不只是加拿大和墨西哥,日本德国等生产的汽车也能顺利进入美国市场。但在欧洲,不只是美国生产的汽车几乎销声匿迹,在全世界以可靠性和性价比高而备受欢迎的日本汽车,也难见踪影,而且再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欧洲人非常爱国,http://nga.178.com/read.php?&tid=10007869 (我全文转发一下吧,希望不会侵犯版权)德国车市是大众的天下,法国是标致雷诺雪铁龙的天下,意大利市场属于菲亚特蓝旗亚,表面上看是“欧洲人只爱欧洲车”,仔细一看是“欧洲人只爱本国车”。只有英国看上去是个例外,因为英国已经没有本国的汽车品牌了。但事实上,英国同样符合这一规律,在英国排名靠前的福特、沃克斯希尔、日产仍然属于“本国车”,因为它们都是主要在英国生产的。为什么在德国大受欢迎的汽车,在法国意大利的销量却排不上号,而意大利车市的爆款,一出国门几乎没人买?难道在德国操控好的车,放到其他国家就变得操控不好了?在意大利道路上表现优秀的柴油发动机,放到法国的道路上就无法继续优秀?虽然欧盟汽车对外关税高达10%,但内部关税是零,那为什么它们本国的车企,在面对同样来自欧盟,并没有关税门槛的别国车企时,还能继续独霸本国市场呢?

这个大招叫“补贴”。欧洲政府的补贴有多厉害呢?根据惠誉国际的统计,意大利政府对所谓“以旧换新”购车者的补贴,最高可达5000欧元。德国对报废行驶9年以上的旧车而购买新车的每个消费者提供2500欧元的补贴,补贴额位居第二。其他国家如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罗马尼亚、卢森堡、斯洛伐克、奥地利及荷兰,对购买新车的补贴金额多在1000欧元至1750欧元之间。在这个强大的补贴力度之下,仅在2009年,德国政府就“补贴”掉了50亿欧元。当然,政府不会明目张胆的说我们只给本国车发补贴,它们会打着“环保”,“就业”等名义,用一系列的实施标准来框定补贴目标,比如“为了环保,这个级别的车辆排量不能高于1.6升,否则不能接受补贴”,那么1.8升的思域就应该知道,自己别指望有补贴了,这是给1.4T排量的高尔夫准备的,即使你的思域实际排放更小,能耗更低。即使你改用小排量涡轮发动机,政府也可以马上增加要求“必须在本国设厂,解决XX万人的就业”等。上一轮所谓“以旧换新”补贴之后,欧洲目前又展开了规模更大的“新能源”补贴,当然,这个“新能源”的标准,仍然是为欧盟车企尤其是本国车企量身定制的。例如,充满电加满油能跑600公里的奥迪A3,就是有资格享受补贴的新能源汽车,而无需充电,行驶中通过回收能量发电,一箱油能跑1000公里的雷克萨斯CT200,则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哪怕你技术更先进,能耗更低。

我们来看看补贴之后的实际购车价格:仍然以德国市场的思域和高尔夫为例,一般认为这两款车属于同一级别,(拜欧盟的关税和各种税所赐)上一代思域在德国的起售价为2.164万欧元,而高尔夫作为本国车,在德国的售价为1.73万欧元,再加上政府的购车补贴,实际上买一台低配高尔夫的售价为1.5万欧……2.16万的思域和1.5万的高尔夫,换你会怎么选?大众POLO,德国起售价1.26万欧,补贴之后实际售价1万欧,同级别的本田飞度,在德国起售价1.59万欧,你让消费者怎么选?大众迈腾起售价2.33万欧,途观起售价2.28万欧,奥迪A3起售价2万欧,而日系的马自达6起售价2.55万欧,丰田RAV4起售价2.8万欧……这就是为什么德国车在法国玩不转,法国车在意大利玩不转的原因,不过大家同属于欧盟,总还不像对日本车美国车那样一致对外,而且在欧盟那些没有本国车企的国家,大家还可以一起去利益均沾。

那么,能不能在欧盟国家设厂,像在美国和中国一样享受本地车的待遇呢?这条路,也只有日产算是走通了一半,作为日系在欧洲销售成绩最好的车厂,日产的逍客是欧洲销量第一的SUV,而日产是以把自己卖给法国雷诺的方式,才获得“本地待遇”的。目前欧盟对“本地车”的认证标准,是这辆车的80%要在欧盟内部生产,这对于早就实现了全球化生产和采购的日系车来说,是一个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法国还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个门槛,它的主张是100%——欧盟的钱,你们外国人一分也别想赚。

欧盟如此,日本市场也差不多。日本人把汽车关税降到了零,但把非关税壁垒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可以写进教科书 (事实上也被很多新兴国家学习和模拟)。具体的细节可以参考“日本汽车贸易壁垒研究”(https://wenku.baidu.com/view/b16a79ce58f5f61fb736668f.html)。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篇学术论文,而不是新闻报道,可见日本汽车市场的非贸易壁垒在学术界都已经引起了研究的兴趣。比如日本以环保为理由限制大排量汽车,严格到什么程度呢?排气量在660cc以下的轻型车约占日本汽车销量的1/3,而美国和欧洲车企几乎不生产此类车型。此外限制进口汽车的销售网络建设,复杂的汽车进口手续,新车置换补贴排斥进口等政策也对进口车产生了巨大的障碍。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称日本市场是“世界上最封闭的汽车市场”。不只是美国车在日本市场可以忽略不计,德国汽车也是步履艰难,多年本地化来适应日本名目繁多的规定,也就换来20万的销量。当然,大众日本总裁接受采访时还一口否认:日本根本没有汽车非关税壁垒。否则小心日本政府再加新的规定,这20万的销量都难保。

之所以选择分析汽车行业,是因为汽车不只是全球第一大产业,也是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每年高达2000亿美元的逆差,几乎是除对中国外所有国家逆差和的一半。相反,日本和德国在信息时代落伍后,强烈的依赖汽车和相关产业,而当今世界国家中,只有美国是完全开放的市场,其它市场基本封闭,这也是美国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白了这点,每次看到欧盟和日本高举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大旗谴责美国政府,很多美国人都怀疑他们是不是拿错了剧本?

注: 或许有人反驳说“美国对卡车进口征25%的高关税”,但卡车是一个小众市场,即使在美国也只有轿车市场的20%,在其它国家比例更低,尤其欧盟日本都强调环保,严厉限制大排量汽车尤其是卡车,美国的卡车出口对平衡贸易基本是杯水车薪。








B. WTO:如果说贸易汽车壁垒的受益者还只是欧盟和日韩等盟友,WTO则是美国向几乎全世界打开了市场的大门。WTO诞生于冷战结束后,但其思想根源却可以追溯到美国的传统精神。美国建国以来有两种根深蒂固而又相互矛盾的思想:孤立主义和传教士精神。前者主张固守美洲,少管世界的事情,而后者则认为美国是山巅之国,有着向他国人民传播价值观念的义务。二战以前,孤立主义是美国的基本国策,而传教精神以个体的方式存在,如遍及世界的美国传教士,二战之后刚好相反,主要以国家的力量来输出美国的价值观,而孤立主义则退缩到保守派民众的内心。所谓穷则孤立主义(收缩),达则传教士精神(扩张)吧。历史的年轮转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当时美国国力显然到了传播美国价值观的周期,彼时的民主党克林顿政府,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战后几十年的和平发展让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普遍左转,尤其是大学和新闻媒体几乎完全掌握在自由派手中,他们的基本理念就是人类大爱,没有国家的边界,终极目标则是世界大同,而统一的生产和市场,则是世界大同很好的起始点,在美国主导全球经济统一的同时,世界人民也将逐渐接受美国的价值理念---典型的例子是,克林顿总统在国会解释接纳中国加入WTO时说:经济的发展会逐渐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其次,WTO的建立当然也有着现实层面的霸权思想,那时邪恶的苏联帝国已经垮台,信息革命的爆发,让美国的新经济产业突飞猛进,国力空前强大,美国的精英阶层便勾画着一个巩固霸权的新方式:美国把落后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则发展高科技产业,前者为全世界生产低端产品,而美国则引导高利润的新兴产业,由于产业维度的差距,美国自然在经济上能保持霸主地位。所以无论从现实还是理想上来说,WTO的成立和发展都符合那时美国精英对未来世界的期望。


但执行层面的WTO体系却有着先天的缺陷:(1). WTO并不是一个所有国家真正开放市场的自由贸易体系,它在条款设计上就偏向于发展中国家,允许它们保护某些产业,越发达的国家保护的产业越少,最发达的美国关税最低,几乎没有产业被保护。 (2).WTO允许一定程度的政府补贴,如前文所说,欧盟对汽车产业的补贴几乎完全排除了其它国家产品的进入,虽然WTO反对出口补贴,但对如钢铁,光伏等很多产业靠着政府补贴横扫世界市场无能为力。(3).WTO申诉机制效率太低,需要足够的证据,动则一个案子从申诉到判决需要三,四年时间,很多被侵权的公司甚至撑不到等到判决就倒闭了,而很多违反条例的公司赚了一笔,然后关闭公司,重新再开一个公司继续违规,让WTO条例名存实亡。(4).WTO对违规国家惩罚太弱,可能WTO创建者认为成员国都有着契约精神,所以WTO没有对屡次严重违规国家的开除机制,这在客观上助长了某些国家肆无忌惮的违规,要打官司就一个个打呗,反正WTO申诉的效率低下。(5). WTO构建了全球统一的生产和市场体系,但没有统一的税收和财政体系,注定会导致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工人受到巨大伤害。当然,WTO最大的弊端还是导致巨额的贸易逆差,作为全球化理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忽略了长久贸易失衡带来的重大影响。任何两个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都可能产生贸易顺差和逆差,而在WTO体系进行贸易的国家多达100多个,必然会产生巨额的贸易逆差,而有着巨额贸易逆差的自由贸易如何持久?


全球化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个好东西,除了美国。随着WTO的建立和发展,大量其它国家的商品毫无阻碍的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无论从土地能源价格,还是运输或税收甚至人工来看,美国汽车(再次强调:不是美国品牌,而是所有在美国生产的汽车,包括德日在美生产的汽车)本来相对欧盟和日本有成本比较优势(后文详细叙述),但前文所述,欧盟的补贴和日本的非关税壁垒把外国车挡在市场外,而世界最大的中国汽车市场更壁垒森严,于是汽车反而成了美国逆差最大的产业。相对强势的产业无法进入其它国家的市场,而弱势的低端产业几乎全搬到新兴国家,约6万个工厂搬出了美国,2000年美国有1700万制造业工人,2011年降到了1170万人左右,全球化让美国制造业工人减少了500多万,将近三分之一的制造业被转移,直接受到影响的约1000万人(以每个家庭两个人计算),而间接受到影响的服务业如餐饮,零售等行业,高达数千万人,美国大量中产阶级失去了工作机会,尤其是铁锈带制造业地区,以橄榄球社会结构著称的美国社会,中产阶级比例竟然在2015年历史性降到了50%以下。


伴随制造业转移的不只是工作机会的流失,还有贸易逆差。自由贸易体系有一个基本观点:任何一个自由贸易区能成功运转,必要条件是体系内必须有一个纯进口的消费国,否则生产的产品卖给谁?东盟的不成功在于都是一群卖货的,没有消费者,而欧盟的困难则在于最强大的德国是生产者,而消费者是相对较弱的其它国家,生产和消费的循环反了,很难说成功。WTO内的纯进口消费国是美国,承担着巨额的贸易逆差,到2017年,美国对中国逆差3750亿美元,对欧盟逆差1500亿美元,对墨西哥逆差710亿美元,对日本逆差690亿美元,对越南逆差380亿美元,对韩国逆差230亿美元---毫不夸张的说,美国以将近8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支持着全球化的运转。不同的国家对开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落后的国家当然需要开放,学习先进国家的长处,缩小差距,但对先进的国家来说,开放的期望并不是那么迫切,因为外界给不了它技术和资金等,相反世界的扁平化只会造成技术和资本的扩散,让领先的幅度减小。1890年的清王朝封闭只会让它越来越落后,但1890年刚超过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国的美国继续孤立主义,20年后却更强大,1910年(一战之前)工业产值超过了英法德三国之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开放唯一的好处是外部的市场------但现在美国有着巨额的贸易逆差,从其它国家得到的市场,远少于自己贡献给其它国家的市场,所以美国几乎是一无所获(当然跨国资本家例外)。


当然,很多人说全球化给美国带来了便宜商品,稳定了物价。中国专家估计,来自于中国的便宜商品每年为美国家庭省了800亿美元,以一亿个家庭计算,折合每个家庭每个月70美元。美国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他们有工作,只是收入太低)领取食物券,每年收入收入低于2万甚至1万美元,而美国制造业岗位年收入至少在3万美元以上,换句话说,如果这些工作不转移,很多家庭每个月至少可以增加1000美元的收入---决定生活水平的不只是物价,更重要的是收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过去二十年物价不停上涨的中国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物价基本不变的美国生活水平也基本不变,因为除去通货膨胀的因素,美国大多数人二十年实际收入没有增长。

        
全球化给美国带来的更大危机是社会的分化。高科技产业和华尔街全世界赚得盆满钵满,而美国的蓝领工人是此轮全球化的最大失意者,他们没有能力进入高利润的金融业或高科技产业,即使经过培训,美国的金融业或高科技产业也无法再吸纳这几百万制造业工人,等待他们的只有失业或更低级也收入更低廉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框架内,美国无法解决分配问题,因为政府无法向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环节征税。首先,税收有着属地原则,美国有何理由和方式向上海通用或苹果/富士康收税?其次,这些公司的海外生产在美国本土以外,相应的财务也在美国体系之外,美国如何收税?第三,美国对这些跨国公司能收税的唯一理由是,它们是总部在美国的所谓“美国公司”,它们把总部从美国搬到某个免税的小岛,就能完美规避,第四,即使能收税,这些海外生产将缴纳双倍收税(生产所在国和美国),成本大幅上升,也就没有了搬迁生产的动机,全球化也就名存实亡。美国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这些商品进入美国的关税,但关税的比例早在wto就规定好了,美国如果提高关税,就是贸易战----这是为什么川普选择贸易战这种方式来改变贸易协议的原因。川普的当选,既有着希拉里大意的偶然因素,更多的则是在价值观念上保守派对奥巴马极左政策的回击和在经济上蓝领工人对过度全球化的反抗。在2016大选期间,几乎所有的的资本家都反对川普,尤其是高科技行业和华尔街,硅谷唯一支持川普的投资者Peter Thiel被开除gay籍(他是同性恋),华尔街很多公司则规定,凡是支持川普的员工一律被开除,川普绝大多数的资金来自于5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赠。所以川普在大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也被认为是工人赢了资本家,而川普的贸易战不只是他长久以来的理念,也是对自己支持者的回馈。川普的态度非常明确,在发动贸易战前夕,2017年11月访问中国和随后的APEC会议上都说得很清楚:美国在上一轮的全球化中错了也输了,美国认了,不责怪任何其它国家,“是前任政府的责任”(川普语),但现在重新开始,修改贸易协议,平衡贸易逆差。


当然,直到今天当年推动WTO的政客们也不会承认错误,前些天克林顿的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接受采访时说:WTO本身并没有错,虽然有些规则需要修改和完善,但川普动用贸易战是不对的,而应该和其它成员国通过谈判解决----老太太难道不明白:贸易的好处已经被那些国家嚼碎吃进肚子里了,没有贸易战做为手段,仅仅通过谈判如何让它们吐出来?川普给那些国家领导人跪下,也许他们都不会看个正眼吧?当然也许会有某个心软的盟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剔剔牙,扔出一块骨头扔在川普面前:嗟,来之食。

美国贸易战的压力让很多国家忙于签署地区自由贸易协议以抗衡,尤其是日本,连续签署了与环太平洋国家的CPTPP和与欧盟的EPA。但如前所说,任何一个成功的自贸协议,都必须要有一个纯进口的消费国,这两个协议的消费国在哪儿?前者可能大多数国家还希望日本做消费国,但日本还指望为自己的产品找国际市场,后者欧盟和日本是同质化竞争,互补的空间很小,而且都是出口国,谁愿意让出自己的市场?其实世界前四大经济体中,只有美国每年纯进口8000亿美元,而中日德都是出口国,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大型自贸协议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都很难成功运行,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曾经感叹说:美国如果去全球化后,世界会发现全球化的确玩不起来了,我们现在都在美国的贸易航母上---这也是川普有持无恐发动贸易战的原因。进一步来说,即使现在其它国家有意愿想取代美国的地位做贸易巨额逆差国,也很难实现,因为这涉及到美元霸权。外储最多的中国除去外债,大约有不到2万亿美元的家底,以美国现在8000亿美元的逆差规模,不到3年就会全部清零,后面怎么支付呢?除非人民币取代美元地位成为主导国际货币,但这条路即使实现也非常漫长。美元霸权最重要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和国家的信用,另外还有对中东王爷们的保护能力,如果化石能源不被大规模取代,除非美军被赶出中东,否则美元霸权的基础无可动摇---所以无论其它国家签署多少贸易协议,川普稳坐钓鱼台,因为现在只有美国有能力做大型自贸协议的纯进口国。

最后,美国主流经济学家也是WTO体系的重要推动者。不知从何时起,主流经济学家成了天然的左派,他们考虑的出发点不是美国的利益,而是全球的利益,全球化成了主流经济学家的“政治正确”。他们觉得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和产业的重新配置,会提高全球范围的生产效率,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至于美国利益受损,那不是他们关注的。他们辩解说,美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美国人过度消费和储蓄率低---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已经至少上百年了,为什么以前没有贸易逆差?至于储蓄低,现在47%的美国人收入达不到缴个人所得税的基准线(2012年罗姆尼一句“47%的人不会支持我,因为他们不交税”引起轩然大波),拿什么去储蓄?大选前夕,2016年11月1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包括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370名经济学家联署的公开信,呼吁选民不要投票给川普,因为他会对经济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53934,中文新闻在http://www.sohu.com/a/118384797_460385)。另外还有经济学家恐吓民众:川普上台会导致美国股市大跌。结果川普当选后,股市一直牛市不断增长到2018年下半年由于美联储不断加息才停止,而经济增长在川普的第二个季度就恢复到了3%以上,这些经济学家却大多像从人间消失了一样,只有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克鲁格曼坚持在《纽约时报》专栏每周两骂(每周两篇稿子),被川普2018年初颁发为FAKE NEWS奖第一名。当然更有趣的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清华大学为川普的贸易战向全世界道歉----嗯,经济学家们心怀世界,除了美国。 唯一有点感悟的主流经济学家或许是前任财政部长和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做为铁杆的川普经济政策批评者,他在花两周时间 陪妻子开车从芝加哥到波特兰横穿美国中西部后,目睹了传统工业区的荒凉和人民生活的疾苦,2018 年 10 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开始“重新发现特朗普的美国”:我们途经的稍大的城市包括爱荷华州的迪比克(Dubuque)、怀俄明州的科迪(Cody)和蒙大拿州的博兹曼(Bozeman)。我们开车经过了一些浪漫的“鬼城”,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荒废的咖啡馆、加油站和旅馆。地广人稀的现象似乎不仅存在于农村,也存在于城市。我们参观的每一个景点都有足够的停车位,车位数量都是到访游客数量的 10 倍。在这次旅程中,我亲眼目睹了在美国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多么截然不同。我开始比过去更深刻地理解,在与土地的联系更为紧密的小地方,那些祖祖辈辈过着同样生活的人们是什么样的。(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2/05/7877594.html)…如希拉里说过:他们离那个阶层太长时间了,根本不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有人生活是为了理想,有人则是在生存线上挣扎。

现在对贸易战的结果做任何预测都还太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出大的意外,世界贸易和经济的格局在未来几年将会被改写。








C. 三零政策:所谓“零关税,零补贴,零贸易壁垒”的三零政策,是川普提出来和欧盟谈判的条件。再次强调:川普希望恢复的是美国制造业,而不是美国品牌,美国制造业包括在美国设厂的所有其它国家跨国公司。川普认为,美国制造业的效率很高,只是因为不公平的贸易条款,美国单方面的开放市场才让制造业大规模外流,并带来巨额贸易顺差。川普政府坚信,如果双方都实行三零贸易政策,美国制造业仍然会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美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是土地和能源成本。美国幅员广阔,三面临海,北边的伊利运河直通东海岸的纽约,将五大湖和大西洋连接起来,对外贸易便利。广大的平原不只适合于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也是发展制造业的良好环境。相对大多数工业国家来说,美国的土地价格极其便宜,加上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有时几乎是白送,从北部的威斯康辛州,密西根州,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到南方的南卡罗来纳州和阿拉巴马州,各种工厂星罗密布,见证着着美国制造业百年的发展。美国的能源价格可能是工业国中最低之一,石油的价格只有英法德国的一半不到,天然气相对价格更低。美国工业用电平均价格约6.9美分/KW,低于日本的约16美分/KW,德国的14美分/KW,瑞士的13美分/KW,法国的11美分/KW,中国的10美分/KW,在20个工业国中位居18位,仅高于瑞典和南非(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811403)。 而且随着页岩油革命,美国在能源价格方面的优势会越发明显。顺便说一句,美国人对能源的浪费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美国公司和学校一般夏天空调18oC,冬天暖气20oC,读书的时候夏天外面将近40oC的高温,穿着T恤在办公室里感觉太冷,经常要出去散步加加温,而冬天则觉得闷得难受,必须时不时的出去透气。至于小区的房子,每家有专门的中央空调机房,200到300甚至400平方的房子,大多人夏天基本从来不关掉空调,冬天几乎从来不关暖气。即便如此,美国的电力仍然过剩,页岩油革命后,短短几年间天然气就增加到美国发电的33.8%(2016年),超过煤炭成为发电结构中的第一来源,但同时由于市场容量所限,关闭了差不多同等容量的其它能源发电。毫不夸张的说,如果需要美国可以在三到五年,可以将发电量翻一番。

美国制造业在运输和税收成本方面也占据一定的优势。或许有人不知美国的铁路里程数仍然多于中国,长达20万英里(高峰期40万英里),虽然远不如中国铁路现代化,但做为货运足够了。从芝加哥到休斯顿,带着100多节货运车厢的火车时常可见,极大的降低了美国的货运成本。其实美国的基础设施仍然很不错,即使与中国比较也毫不逊色。世界经济论坛(WEF)去年9月发布的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美国的基础设施在全球排名第10,而中国排在第46位.具体来看,道路质量上,美国排在第10位,中国排在第42位;铁路基础设施质量上,美国排名第10,中国排名第17;港口基础设施质量上,美国排名第九,中国排名第49位;航空基础设施上,美国排名第九,中国排名第45;(美国基础设施真有特朗普说的那么差吗?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8-02-12/doc-ifyrmfmc2073434.shtml)。而在税收方面,川普的税改将公司所得税率从35%降到了21%,综合税率降低到30%左右,远低于世界国家平均40%的综合税率。相对德国52%,日本49%,中国67%的综合税率(http://www.sohu.com/a/209423303_260512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2-08/1169398.html),美国给制造业的回归创造了不错的环境。

在人力资源上,美国仍然有着优势,美国的年龄中位数不仅低于欧洲主要工业国和日本,也已经低于中国。美国有着5000万拉丁裔,绝大部分来自于墨西哥,虽然遭到金灿荣政委的经常贬低,但墨西哥是一个每年出口美国超过3000亿美元的制造业大国,再加上铁锈带因为全球化而失去工作的白人,美国的制造业总体并不缺乏人力资源,而且如前文所说,现在美国有4000多万人领食物券,年收入低于两万美元甚至一万美元,制造业岗位则一般都在三万美元以上,对这些低收入人群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只是需要适当的培训而已,就如当年的中国民工和现在的越南工人需要适当的培训一样。

美国的人力成本相对欧盟高,但美国工人时间更长。德国工人每年平均工作1047个小时(很诧异),法国工人每年工作1505小时,美国工人每年平均工作1920个小时(https://item.btime.com/m_90e84e1dec586ed51?page=1),虽然少于日本工人的2080小时,但差距不算大。相对于中国工人,美国工人的效率更高,2016年1200万美国工人创造了3.6万亿美元的工业产值,人均约30万美元,而中国超过1亿工人创造的工业产值约4.6万亿美元,人均约4.6万美元,美国工人效率大约是中国工人的6倍。相比于2008危机之前,美国大多行业如汽车,石油等都废除了负担极重的pension退休计划,取而代之的是普通的401K,极大的降低了实际人工成本。而且美国的劳动力人口在持续增加,欧盟和日本则面临严重的老年化,中国大致也如此,因为严厉的计划生育,2013年劳动力数量就开始减少,到2017年已经总共减少了578万(www.ce.cn/xwzx/gnsz/gdxw/201901/03/t20190103_31173951.shtml),在未来几十年,这种基本趋势都不会改变。美国劳动力的最大短板在于人口不够集中,美国人一般不会背井离乡打工,所以一个工厂建立在某个地方,周围的年轻人肯定不够,会招入一些老人(但年轻人比例肯定远高于老人,然后就被演绎成工厂里都是老头了)。但随着聚集效应,如果制造业持续回归,应该会有更多的人口流向工业城市。

总体来说,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根据美国劳工部信息,2018年美国制造业新增就业28万,过去两年制造业新增就业超过50万,而制造业人数在川普上任的2017年之前是在继续减少。如果真的达成了三零自贸协议,美国的制造业将重新充满活力----除了爱国情怀,日德汽车产业资本家没有任何理由不会把工厂从本国搬到美国,但对资本家来说,爱国情怀又值多少银子?当然在现实层面,真正的三零政策不可能完全实现,欧日也知道自己的劣势,没有各种贸易壁垒,高端面临美国打压,中端要和中国竞争,欧日制造业可能会被掏空。但能在哪个点上和美国人达到平衡,取决于双方以各种方式的较量。


00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1-10
在美国的顶级精英忙于对付苏联的时候,欧日的精英们当然可以保有高端制造业优势。

当然冷战后,这一切都成为泡影(除了汽车工业),诺基亚和索尼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1-10
嘎韭菜啊嘎韭菜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01-10
天下终将一统于强秦,但川普应该还不是嬴政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9-01-10
好文,终于看完了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9-01-10
大美兴,川普王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9-01-10
美国的人口优势比中国大,是扩张型人口。中国人太老了,人口还在萎缩。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9-01-10
这篇文章忽略了一点,如果美国没有逆差,成为一个生产者而不是消费市场,那么美元还会再是世界货币么?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9-01-10
回 剪径者 的帖子
剪径者:这篇文章忽略了一点,如果美国没有逆差,成为一个生产者而不是消费市场,那么美元还会再是世界货币么? (2019-01-10 14:21) 

八十年代以前美国进出口就是平衡的,没听说那时候美元不是世界货币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9-01-10
美国的基础设施在全球排名第10,而中国排在第46位.具体来看,道路质量上,美国排在第10位,中国排在第42位;铁路基础设施质量上,美国排名第10,中国排名第17;港口基础设施质量上,美国排名第九,中国排名第49位;航空基础设施上,美国排名第九,中国排名第45;(美国基础设施真有特朗普说的那么差吗?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8-02-12/doc-ifyrmfmc2073434.shtml
--------------------------------------------------------------------------
全球十大港口中美国有几个?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9-01-10
回 aappaapp 的帖子
aappaapp:八十年代以前美国进出口就是平衡的,没听说那时候美元不是世界货币 (2019-01-10 20:24) 

美国贸易逆差七十年代初就出现了,七十年代再往前那叫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直接和黄金挂钩。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9-01-12
回 aappaapp 的帖子
aappaapp:八十年代以前美国进出口就是平衡的,没听说那时候美元不是世界货币 (2019-01-10 20:24) 

美国来说主要是这二十年为了金融和高科技和互联网产业的扩张放弃了制造业,这算是一个利益互换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9-01-28
对华贸易战:严格的说,美国对华的贸易战的内涵已经远超过贸易战本身。自从2017年12月,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报告认定中方为头号战略对手,两国之间的竞争也就上升为两种制度,两种文明和两种价值观的竞争,而贸易战只是这种全面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经过一百多年的苦难,探索和奋斗,这个古老的民族又重新站在了世界之巅,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经济科技亦或军事方面来说,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近现代史上饱经屈辱和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精英到普通民众,都有着过去数百年从未有过的自信和对民族彻底复兴的渴望。毫无疑问,如参议员卢比奥所说:中国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对手。与历史上的英法德日相比,中国有着大得多的本土领土和人口规模(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无论哪个方面殖民地无法和本土相提并论),相对于前苏联,中国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积极体制和经济活力,尤其在民用领域内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美国人第一次真正感觉到霸主地位的岌岌可危。而川普政府采取的应对策略则是:在高科技领域内的完全切割,经济领域内的对等贸易。

高科技领域内的完全切割,首先直指中方的2025产业。国内的很多专家说,美国不许中国发展2025产业,这是一种误解,更为准确的说法是:美国不许中国用美国的技术和市场来发展自己的2025产业,而中国在自己国内怎么发展,美国根本管不着,也管不了。在技术方面,美国2018年8月已经通过《外国投资审查法》,严厉限制中方通过收购等方式来获取美国高新技术,此外,美国政府还加强了对新创企业投资的审查,过去数年中方背景的风险投资基金是硅谷初创企业的重要来源,而现在据说多名负责为中方资本寻找合适投资对象的中间人已经被FBI警告:这些领域中方资本不能进入。更有传闻,FBI在全美的56个办事处,每个都有华人商业或技术间谍的案子正在查办,一时间风声鹤唳,这是2018年中方对美投资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当然中方也心知肚明,最高领导人号召自力更生,就是因为意识到以后从美方得到高技术支持或交流将是很困难的事情。而不许中方用美国的市场来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基于对政府补贴的忌惮。从钢铁等传统行业到光伏电动车等新兴产业,中方企业依靠从政府获得的巨额补贴,冲垮了整个西方的相关产业,几乎横扫世界。比如钢铁行业不仅获得政府的贷款,土地,能源和原材料等的直接补贴,政府对原材料价格的干预,还受到了进口壁垒和外资壁垒等的间接保护(http://www.risk-info.com/article-1290-1.html),在政府强大的补贴下,2015年中国有一半的钢铁企业销售价格低于成本,向全球出口了一亿吨钢铁(http://press-files.anu.edu.au/downloads/press/n4153/pdf/ch14.pdf),它国钢企纷纷倒闭,尔后钢价迅速提升,获取垄断利润。这种操作手法百试不爽,西方国家几乎没有一个行业能承受得住这种以国家力量支持的产业冲击,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被中方掌握了技术的产业,都有可能被中方迅速以国家的力量白菜化,然后倾销到全世界,冲垮其它国家相关企业,2025产业亦将如此。面临如此巨大的威胁,美国政府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和中方一样巨额补贴企业, 要么用关税壁垒挡在国门之外。如果选择前者,意味着美国改变了建国以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而走上了政府主导的中国模式---这意味着不是美国改变了中国的制度,而是相反中国改变了美国的制度----这是为什么奥巴马的副贸易代表曾说,中美贸易的最大问题是规则完全不同,一个是英式足球规则,一个是美式足球规则的原因。所以,美国政府只能采取后者,用关税的形式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免于来自于中国的冲击(所谓的不公平竞争)。美国的意思很明白:你在国内市场怎么补贴都可以,不要进入美国市场,否则这是不公平竞争。到目前为止,中方是否还坚持2025产业计划,对美国的影响已经不大,因为美国政府已经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完成了对自己的相关产业的保护。即使中美达成协议,最先征收的500亿美元商品(主要是2025产业)的关税,是很难取消的,除非中方真的能取消补贴,实行中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至于经贸领域的对等要求,是因为当年中方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享受了很多贸易条款优惠,比如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市场,但高额的关税,增值税和大排量税使得进口汽车价格几乎翻番,中方最高时期达3000万的汽车市场,进口居然只有100多万,而如果取消所有的贸易壁垒,参考美国情况,中方进口车辆可能会高达千万辆。尤其美方认为中国在很多方面都不符合WTO的规范,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强迫技术转移,市场准入等方面亦存在严重问题----这也是欧盟和日本的共同诉求。1月7日当美国副贸易代表格里什率领代表团在北京谈判的同时,美国贸易代表莱特西泽正在华盛顿和欧盟贸易委员玛姆斯托姆以及日本经济贸易工业部长世耕弘成会谈,之后发表了联合宣言。部长们深入讨论了解决第三国非市场导向政策和做法问题的共同目标,第三国非市场导向政策和做法导致严重产能过剩,给第三方国内工人和企业创造了不公平的竞争条件,阻碍创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破坏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运作,并使得现有规则无效。部长重申了共同关切,审查了正在进行的工作,并同意加强在纽约和巴黎发布的部长级声明中所涵盖的所有领域的合作,包括非市场政策和做法,市场导向条件,产业补贴和国有企业,强迫技术转让的政策和做法,WTO改革,以及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不言而喻,这些无疑都是针对中国。事实上,这已经时美欧日三方的第五次会谈和联合声明了,美国在对华直接谈判之外,还开辟了第二条战线,试图联合欧盟和日本来对中方施加压力。

很难预测中美是否如期会在3月2日之前达成协议,如果无法达成协议或部份协议,而且川普政府对谈判的进展不甚满意,真的将2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从10%提高到25%,那对中美贸易将是灾难性的后果。最新的2018年贸易数据表面,虽然中方的贸易顺差已经缩小到,但对美贸易顺差却扩大到了3233亿美元(中方统计口径),而贸易总顺差3517亿美元,即90%以上的顺差来自于美国。如果对美贸易出现起伏,中方的外储将受到很大的压力。即使中美达成协议,在目前互视对方为头号战略对手的竞争格局下,很难紧密联系相互依赖,在经贸领域内某种程度的切割会是大概率事件-----这将对未来的世界经贸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引导产业竞争的方式和中方不同。前些天有网友高兴于川普政府投资传统产业而减少科研经费,忽略高新产业的竞争,事实上共和党的传统理念是联邦政府减少科研经费(但保证基础科研项目),同时减税,让企业拥有更多资金投入科研,同样的支出但企业研发的效率比政府投入要高很多-----这几乎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有趣的例子是,市场主导的页岩油革命改变了世界能源格局,而奥巴马政府大力扶持的光伏产业一地鸡毛啥都没留下。有时科研经费的减少并不是坏事,奥巴马期间政府规模扩大,科研经费亦增幅很大,但很大一部分被浪费,比如气候变化的研究,一些教授拿到经费,得出政府想要的结论,发一些估计只有编辑和作者看的论文,然后政府以科学家发现气候变暖为由,继续加大研发力度,科学家继续申请经费。。。,如此循环。而里根上任后,大幅削减科研经费,但国防开支前三年就增长68%(在任期间翻了一番),严格限制环保局的权利防止被滥用(和川普相似)----有多少人会觉得八十时代美国科研实力受到了损害?事实上,里根是二战后公认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即使如克林顿的黄金时代也被很多人认为是里根打下的基础。至于高科技产业根本不用担心,苹果,谷歌等公司都有着几千亿美元的现金无处花费,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即使政府没任何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其实以前也很少有过),经费都不会成为这些大公司创新的瓶颈。

当然贸易战对中美都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大国竞争,内政远重于外交,谁能解决好自己国内的问题,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美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分裂和左右派价值观的对立,而中方则面临资产泡沫(高房价),产能过剩和企业(尤其是国企)高债务的风险,而长远来看,美国最大的挑战在于融合少数族裔尤其是拉丁裔,而中方则是人口老年化危机。如果解决好这些问题,美国即使退回美洲,也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中国拥有两倍于欧美的人口和市场,足够支持国内的发展。




华为:本来不想再具体讨论华为,但最近论坛上这个话题非常热,还是简单说几句吧。

首先,我对华为充满了尊敬。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公司,创建以来持之以恒的将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而且不断发展攻城掠寨,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通信设备公司,和谷歌苹果亚马逊等公司一样,简直就是一部励志的创业史。但华为总让我想起另一个美国著名的公司Costco。Costco在美国被认为是神一样存在的超市,据小米创始人雷军说,其商业模式给了他极大震撼,并一直是他学习和模仿的对象。Costco对客户最大的吸引力除几乎无底线的退货政策(一袋大米吃了一半仍然可以退货,而且全额退款),和高质量的服务(本人曾经结账后忘记带走某商品,事后店堂管理人员立即给我补上)外,就是极致的性价比。Costco主要的盈利模式是会员费,其商品质量不是最好,但性价比非常高,每款产品的毛利率只有 1% 到 14%,超过了 14% 的商品需要 CEO 签字才被许可,近五年的综合毛利率只有 10.7%,相比之下,沃尔玛经过几十年“天天平价”的革命,才将毛利率控制在了 22% 到 25% 之间。而过去三十年的华为和costco很类似,尤其是创立后的一段时间,产品不是最顶尖,但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好。华为在采取跟随战略的同时,巨资投入研发,终于在5G时代成为通信行业最强的玩家之一,标志性事件,就是其主导的极化码赢得了短码控制信道的编码标准,打破了高通的垄断。同时,华为在移动终端领域内也发力,智能手机在市场的比例节节上升,虽然利润显著低于苹果,但出货量上则已经超过苹果,而且品质也不断提升,对苹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毫无疑问,从技术和市场来说,现在都是华为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华为类似于一部浓缩的同时期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伊始,中国产品质量并不出众,但价格低廉性价比很高,而获得国际市场的亲睐,然后经过40年的努力和产业升级,现在的中国已能在最前沿的领域开始探索和创新。

但最好时期的华为却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美国已经公开把中国做为头号战略对手,而做为中方高科技旗帜性企业的华为,无疑是美国的重点打击目标,尤其华为所在的通信行业的5G和大数据一样,可能是下一次技术革命的爆发点。美国打击华为的方式和对中方类似:从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来切割和围堵。在过去一年中,美国先后施加压力,迫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拒绝华为的5G设备,英国,法国和韩国等公司也拒绝了华为的5G,德国等国家也正在考虑中。事实上,在中美竞争的大格局下,是否采购华为的5G设备已经成了一种站队的行为,美国的盟友必须慎重考虑美国因素,小兄弟波兰甚至呼吁欧盟和北约集体抵制华为5G设备,这已经超过了华为控制范围。如我在其它帖子中曾说,这些国家另一顾虑则是担心华为和中方政府走得太近,若中方政府以国家安全理由要求华为交出客户信息,华为无法坚持抵制。华为对这种顾虑当然心知肚明,创始人华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不会服从中方政府”(图一到二,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9/01/18/8010059.html),并表明苹果在维护客户隐私方面是华为的榜样(苹果曾拒绝为FBI解密恐怖分子手机)。当然这些话在客户听来有多少的可信度,是另外一个问题。总而言之,美国在经贸上试图建立一个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体系,和以中国为首的带路国家体系相抗衡,华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许能从某些国家获得更多的订单,但总体市场却是大的国际战略格局所决定的。目前,华为国际市场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欧洲和中东,而这些国家大多至少形式上是美国的盟友,如果失去这些市场,对华为将是重大的挑战。

如果说市场方面的围堵只是影响华为利润,那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切割则可能决定华为的生死。我曾说过:孟公主的事儿也许最终不了了之,但华为的麻烦才刚刚开始。美国已经没有和华为对应的通信设备解决方案供应商,却在核心零部件方面牢牢占据领先地位,华为对芯片,FPGA等方面对美国有着严重的依赖,短期内无法取代。没有了美国零部件供应链,华为可能很难建立一个最常见的基站。美国不仅通过了《外国投资审查法》断绝了中方通过收购来获得美国技术的可能性,近期美国政府有人放风要切断硅谷和华为之间的联系。果然美国商务部表示不会续签华为在美子公司的出口许可证,这意味着华为在美国研究所的某些敏感技术不能出口给华为总部(大部分技术不需要商务部的出口许可证),而美国司法部可能由于数年前华为员工在T-Mobile西雅图实验室涉嫌盗窃商业机密的行为,刑事起诉华为,同时华为涉嫌对伊朗违规出口的事儿一直在美国司法机构的审查之中。最近美国参众两院跨党派议员提出立法,对涉嫌违反美国法律的华为和中兴禁售---目前美国政坛的反华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如果这个提案真的拿到国会表决,很有可能被通过,那时整个美国供应链将被切断,华为将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

无论如何,目前的局面是中美大关系的必然结果,华为迄今为止的反应很职业也很得体,希望华为能克服困难,在5G时代再造辉煌。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9-01-28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9-02-01
纯属胡说八道
地图开疆北西南,日记救国千古传。
外患不决转重庆,内患不决进台湾。
花园口水救干旱,长沙城火送温暖。
金元劵多富国民,保甲连坐抚赣南。
死守南京唐生智,决战东北张毅庵。
精忠报国汪季新,爱民如子汤河南。
昔日英豪名尤在,今朝果粉战四海。
嘴炮无敌灭悍匪,网军神勇复左岸。
垂死病重惊坐起,王师健儿入梦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