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选自《我声明中心的夏天——中山改革腾飞亲历者口述回忆》,该书是中山市原副市长吕伟雄出版的一部口述历史著作。
1975 年,我和沙溪公社的汤炳权(后来从中共中山市委书记任上调省政府任副省长),南头公社严锦华(在珠海政协副主席任上退休),黃圃公社仇智源(恢复高考后到中山大学读书,后在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工作)四位年轻的公社党委副书记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佛山地委青年干部培训班。结业典礼时,领导在讲话中透风,为了对地委机关干部结构“掺沙子”,将在这几十个有基层工作实践经验的年轻干部中挑选若干到地委机关工作,让大家思想有所准备。
到地委机关工作,名声好,升迁机会多,不必在基层风里来雨里去。这是很令年轻干部向往的。不料想,到机关工作的调令上偏偏写着我的名字。就这样,我从小榄沙口码头坐夜船到广州,再转乘火车至佛山,到共青团佛山地委报到。在共青团佛山地委这个“中转站”,我工作至1983年上半年。
由于改革开放,中山县经济发展迅速,具备建市条件,1983 年 1月 19 日,中山县委、县人民政府上报《关于建立中山市体制问题的报告》,提出改县为市的建议,获得中共佛山地委、佛山行署的支持和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同意,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批。(来源《中山市志“撤县设市”》)
此时,佛山地委辖下的各县都撤县建市,地委机关许多干部重新分配到珠海特区、佛山市、江门市等地工作。珠海经济特区是个新亊物,发展机会多,且工资收入也高。许多人都希望调去珠海特区工作。可我决定要跨越眼前的种种诱惑,回到我童年没有认真过好的学生生活。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我选择报考广东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修科。经历了无日无夜的 90 天艰苦的复习后,我竟然也考上了。
年末,1983 年 12 月 22 日,国务院 (83) 国函 269 号文件批准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 (县级),以中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中山市的行政区域。1984 年 1 月 4 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委托佛山市代管中山市。(来源《中山市志“撤县设市”》)
当时,市政府已经未雨绸缪,为升格地级市做准备。
回到我自己,在省委党校读书的两年多时间里,同学们对我的评价是学习刻苦勤奋并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在哲学观点的表述方面,李华就同学(毕业后任佛山巿委秘书长)是高手,我便经常请教他如何把一个哲学观点表述完整。何作安同学(毕业后任佛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在驾驭文章的布局谋篇中能力强,我便专心就此向他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到毕业考试时,我的成绩排在全班前列。
从省委党校毕业后,我们需重新分配工作。我从打探来的消息得知,组织上准备让我到三水县任县长。但我的心愿是回中山工作,我直接找到佛山市委书记童孟清(佛山地区最后一任地委书记,首任佛山市委书记)谈心,表示我希望回中山工作,并详细说明理由。从谈话的气氛看,我猜想童书记接受了我的意见。但是,他还是半开玩笑地说:“小吕呀,到三水有官升,回中山无官升哦。”就这样,我级别未变,还是读书前的级别,从“中转站”佛山回到“始发站”中山了。1985 年 7 月 31 日,中山市人大常委会任命我为中山市(县级市,由佛山市代管)副巿长。我在政府班子中的分工是协助汤炳权市长分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国土、文化、体育、卫生及城区各办事处等部门和工作。我一直努力工作,无日无夜的扑在工作上,十分开心快乐,又十分有成就感。
我清楚记得,临近升格为地级市时,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谢非视察中山。饭后他与汤炳权市长聊天,我也在场。谢非书记透露,中山升格后,整个领导班子原班人马齐齐升级。这是省委对中山工作的肯定。这个时候上级看好中山,周边县市羡慕中山,海外侨胞心系中山,群众意气风发,班子斗志昂扬,政治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中山往中等城市规模发展已经扬起了风帆,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先行。于是,汤炳权市长要求我抓紧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准备。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山升格地级市,直接属省管辖。此前作为县级市时,省政府委托佛山市管辖中山。升格地级市推动加速了我们城市化进程。
1993 年,由于种种因素,我要调到省里,接替重病在身的黄继同志,担任省旅游局局长。虽然是升官,可我内心很不情愿。我热爱中山,钟爱自己所分管的工作。我早就把中山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我内心深处,我觉得画家把美丽画在纸上,而我则是把美景画在这个城市。正当我把一座城市当作画纸,全神贯注一笔一划地绘画着,而这座城市经过自己和同事们以及市民的努力也越来越让中山人骄傲。
2008年《中山日报》为纪念中山升格地级市对我进行了专访。我就中山市的规划、建设谈了些观点,这也是我的工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