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
中国成立完成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州、盟)、县(区、旗)划界与相关确权之后,大规模的
行政区划基本没有开展过。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经济特区的设立,加上后来的海南大特区,以及重庆直辖市,始终坚持着“画圈为限”,“不大折腾”的原则,所有这些只能算“稳健而有序”的少有的局部尝试。此番,民政部官员出言谨慎可以理解,但扼要到“无”却显得太过绝对。而“根据发展和需要,根据地方的申报,随时研究、审查和办理,没有一个总体的安排”则有修修补补,太过惰性之嫌。
事实上,前些年不是没有试图进行大的
行政区划调整,而是因为阻力太大、成本太高,几乎没有产生“太大动静”就夭折了,典型的就是“强县扩权”(又称“扩权强县”)。所谓“强县扩权”,实质是浙江等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的一种政府财政体制改革,但这一改革的核心既在“扩大县一级政府的自主权”,也在为逐步“消灭”市一级行政机构,建立“中央—省—县”三级税制(国际通行)探路,或称打基础,进而取代存在多年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税体制。
必须看到的是,试图“消灭”市一级庞大官僚机构,由于牵扯面太大,虎头蛇尾也在所难免。试想一下,在一场自上而下的行政区划调整中,是“干掉”30多个(省级)容易,还是“干掉”300多个(市级)方便?答案不言而喻,放着极少数不动,却难为大多数,这样的调整,改革肯定难以为继。
伴随着我国30多年高速发展,从发达的东部,到欠发达的中部,再到不发达的西部,发展的不平衡非常突出。由于各种利益的盘根错节,“政令难出中南海”、“跑部进钱”等,使得“经济的再平衡”难以顺利实施,其中,省级行政机构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最大的肠梗阻!如果我们坚持“减少阻隔、画圈到市、中央直管”,辅以“强市自成、弱市合并”等原则,建立高效、通畅的“中央—市—县”三级行政体系(
历史上郡县制的高效不可忽视),进而完善科学合理的三级财税体系,这些对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我们并不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与拥有50多个州,地广人稀的美国相比,
人口众多,发展严重不平衡的中国,只有中央政府才能谋划、实施科学彻底的“再平衡”与“再发展”,特别是有了网络科技的支撑,在几乎不打破市级地域的情况下,直接管辖100甚至200个市(州),不但不算多,而且更容易接地气,同时,也能减去“勉勉强强的省级财政”阻隔,让“喜气洋洋的中央财政”直接惠泽“拆东墙补西墙的市级财政”,再让充盈的市级财政直接输血“哭爹喊娘的县级财政”,让“名存实亡的乡级财政”结束历史使命,政令怎能不畅通?经济发展必然趋于平衡!在基本不打破市级地域(弱市合并亦然)的前提下,这样的区划调整,这样的折腾或许很有必要。
[ 此帖被拿刀写手在2013-03-20 11:0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