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28阅读
  • 17回复

[地名由来]新疆伊 犁 地 名 的 由 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3-07-22
新疆伊 犁 地 名 的 由 来
伊犁,中华锦绣河山的一角,伟大祖国西北边疆的咽喉和屏障。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素有“中亚人种博览地”之称。多少年以来,民族杂居、民族斗争、民族融合,一直是伊犁地方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
从公元前汉朝张骞两次通西域,汉公主细君、解忧以及我国第一个女外交家冯嫽下嫁乌孙开始,伊犁就和内地建立了紧密联系。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塞人、月氏、匈奴、乌孙、柔然、悦般、突厥、契丹、回纥等族人民,都曾在伊犁舞台上演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当年将士如雨,车帐如云,跃马挥戈,经伊犁西出征战,开边立国,文治武功的乾隆皇帝,运筹帷幄,大军西指,回收伊犁,屯垦戍边……。然而,如大江的运行,时光流驶,它们都已逝去,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伊犁大地的主人---各民族人民,仍然存在着,繁衍着。他们种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在伊犁大地上留下历史的脚印,成为我们能够辨认、分析、探索消失了的历史图景的宝贵材料。历史地名,就是人民前进的脚印。伊犁地名就是伊犁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伊犁大地的一种历史纪录。

伊犁地方最古老的地名是什么?据《汉书·陈汤传》的记载: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在西域已经有“伊利”一词。《汉西域图考》云:“此即伊犁转音”。《西突厥史料》:“…至弓月城,过思浑川……渡伊丽河,一名帝帝河,即今之伊犁河。”耶律楚材《西游录》:“…既出阴山,有阿里马城,…又西有大河日亦烈。”至清朝,一七五七年“国家平定准噶尔之地,测量星野,考稽古典,易其名曰伊犁。"(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这是伊犁定名的渊源之大概。
伊犁,有一个明确的地域概念,历代都是指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伊犁地区第一个立国的乌孙如此,历代“其国即乌孙故地”的西突厥也是如此。元、明时期,察合台汗国及其后裔以及著名的厄鲁特准噶尔部,都在伊犁这块地方曾雄踞一时。清政府收复伊犁后,对伊犁的疆域,有十分明确的规定。一七六0年,乾隆有谕旨称:  
“准噶尔荡平,凡有旧游牧.皆我版图。”《西域图志》等清代文献,也习惯以清代新疆首府惠远城为中心,分伊犁西路和东路。东路大致相当今日伊犁河谷、博乐、精河等地,邻接库尔喀喇乌苏、哈喇沙尔;西路系指今日国境线以西,至巴尔喀什湖北岸,包括塔拉斯河流域以及伊塞克湖周围地区。这就是为大量中外文献所确认的伊犁地域范围。
今天伊犁偏隅一角的情形,是鸦片战争以后,沙俄鲸吞、侵占的后果,至今不过百年左右的历史。伊犁这一地名,不但大河冠之,而且名之城市。民族语称呼的“固尔札”,一般沿袭准噶尔部首府和宗教中心的金顶寺而来。实际上,它的历史要古老得多,可以上溯至十三、四世纪以前,而且当时的名字就叫做伊犁城。一二二一年和一二二二年,被金朝皇帝两次派往西域觐谒成吉思汗的使臣乌古孙仲端,在他的《北使记》中云,“……至回纥国之益离城。”几乎同一时期的国外文献,小亚美尼亚王海敦一世《纪行书》,记录海敦一二五四年入朝拔都及蒙古可汗的路程,其中云“…过色特阔尔海(SutKO)译言乳海也。又至阿罗阿里(ALoaLeKh)次至亦刺八里(Ilan
balekh),次渡伊犁苏(Ilensu)。”《耶律希亮神道碑》中提到:“公单骑从行二百余里,至出布儿城,九十里至亦烈河,河南之城日也里虔。’’.((元史·曷思麦里传)也有亦八里城的记载。公元一四一八年,察合台后王歪思汗在伊犁河流域建牙帐,立首府于亦力把里,因此《明史》称其国号为亦力把里。以上这些益离城、亦刺八里、亦力把里’(八里或把里,蒙语。城市)也里虔(虔,即Kand,Cand,波斯语:城市。至今伊宁市近郊还有一个著名的地名潘津系波斯语:五条溪流)以及亦八里,都是“伊犁”音译的转音。
可见,伊犁这个地名,就像以它的名字命名的大河那样久远,千载流传;就像以它的名字命名的城市那样古老,名扬中外。

伊犁多民族共同聚居这一现实,决定了今天伊犁地名的多层性。据不完全统计,仅较大的伊犁地名就有二千三百多条,其中蒙语地名和哈语地名占半数以上,这是因为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曾先后是伊犁地方的主体民族的缘故。
明末清初,伊犁和北疆广大地区,兴起了由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组成的部落联盟,史称西蒙古厄鲁特。后来,准噶尔力量日盛,终成盟主,“以伊犁为会宗之地。”厄鲁特蒙古作为主体民族的活动,在地名上留下了大量的印记。作为胜利了的征服者,往往在地名上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以符合自己的意志,一个主体民族,也常常在地名上纵意创造。曾被长春真人邱处机称为天池的赛里木湖,在唐西突厥时,称为色特库尔,突厥语:“乳海”之意。唐太宗的政治诗《执契静三边》,曾有“乳海池京邑,双河诏帝乡。”句中的乳海,就是指今日的赛里木湖,双河有人谓指伊犁河(一说指博罗塔拉河,见后)。后来,蒙古人把色特库尔改称为“察罕赛里木淖尔”,意为白净湖,简称赛里木湖,沿用至今。伊塞克湖,唐时又名大清池。《慈恩传》:“清池亦云热海,见其对凌山不冻,故得此名,其水未必温也。”唐边塞诗人岑参据传闻写过脍炙人口的名篇《热海送崔侍御还京》。对这个如此著名的地方,蒙古人根据湖中有铁砂,改称为“特穆尔图淖尔”意为有铁的湖。清代历史文献亦多以此称呼之。
一个有趣而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尽管从二百多年前开始,蒙古族不再是伊犁的主体民族,但今天伊犁地名中较大而又重要的地名,仍然使用蒙古语,这是因为清政府收回伊犁后,实行多民族共同开发伊犁的策略,因此,无法形成单一民族语别居统治地位的局面,而已经是客观存在的蒙语地名,便一至流传至今。就拿今天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的八县二市为例,除巩留县(哈语;托古斯塔留)和察布查尔县(锡伯语:粮仓)之外,都是蒙古地名。伊宁市、县都叫同尔札,蒙语:金顶寺。一说为“大头羊”。笔者曾走访过一些地方名流,说法不一。据某蒙古老人传云:固尔札,是指金顶寺,但也和大头羊有关。因为据传金顶寺的地板是用大头羊的角拼铺而成的。是耶非耶,留待识者。霍城县即霍尔果斯,蒙语畜牧地之意。昭苏县叫蒙古库勒,意为蒙古城堡。尼勒克,蒙语意为“幼孩”“增长”.一说意为“凹”,因为当地的地形处于山地凹陷部分。特克斯,蒙语山羊很多的地方。奎屯,蒙语寒冷之意,谓当地冬季气候酷冷。新源县叫巩乃斯(即巩固斯,或崆吉斯),蒙语宽河之意。  
(据徐松《西域水道记》称,巩乃斯系维吾尔语:踏地有声。待考。)

今天的伊犁,虽然蒙古族人口较少,地区分布不广,但蒙语地名仍遍布其城市,乡村、牧区。如伊宁市的巴彦岱(蒙语:富绕的地方),济尔格郎(安居之地,亦可延伸为天堂的意思)。霍城县的都尔布津(方块地),清水河子来源于昔日蒙语地名察罕乌苏(察罕:白色的,乌苏:水也,相当于维语地名的阿克苏)。特克斯县的科布(草沟)、卡布撒朗(绿洲),察布察尔县的加克斯台(有鱼的地方或鱼儿沟)。海努克即银顶寺,当年准噶尔部的另一宗教中心,据传察哈台后裔阿鲁忽曾建牙帐于此,也是一座古城。新源的那拉提(向阳地)、则克台(边缘)。尼勒克二牧场所在地寨口,蒙语对称之意,苏布台谓有穴者,或称有獭地。巩留县的恰普其海(石峡)、雅马图(蒙语:两水合一,系伊犁河上游喀什河、特克斯河的汇合点,今有学者考证谓唐代之双河,苏定方大战贺鲁处,即此地也。有人说雅马渡是维语凶险之意——其说非也。)伊宁县的诺盖图(蛇沟)达达木图(蒙语枯木鱼叠之谓)、曲里海(蒙语。石头沟。有人谓曲里海源于维语曲勒斯坦,其说大谬)等等。此外,蒙古族崇信喇嘛教,在伊犁地名上也有反映:除固尔札,海努克外,还有霍城的开干沟(活佛沟)、昭苏的波马普土(举行宗教仪式之地)、康布布拉克(康布:蒙古宗教职务,布拉克泉水)等。
哈萨克族是伊犁自治州的主体民族,古代的乌孙是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历史上,形成哈萨克部族的主要地方正是作为“乌孙故地”的伊犁河谷和七河平原。原属乌孙的阿尔班,苏宛等部落,就居住在伊犁河谷,今察布查尔县南,相传那是两汉时期乌孙国居地的山。哈萨克族和蒙古族都是游牧民族,在人口地区分布上的一致性,使两种语别的地名几乎犬牙交错,甚至出现混合地名。如昭苏的“赛衣卡勒”,系哈语地名,但系从蒙语“好沟”演变而来的,又如“维洪加依料”这个地名,“维洪”是蒙古人名,“加依料”是哈萨克语夏牧场之意。    
蒙族、哈萨克族人民,终日青山绿水作伴,饱览鹰隼之自由翱翔;在崇山险谷溪流草原之上,骑马嬉浅,狩猎豹熊,因此,对伊犁的山脉、河川。泉水、土壤,动物、植物等,在蒙古、哈萨克语别的地名上,都有极其生动、准确的描述,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经久不忘,兹分类举例如下。
地貌地名:是以地貌特征为根据而得名。如婆罗科努,蒙语谓山峰苍翠,回抱如墙,极写伊犁河北山脉之形态,故名。新源的“阿热勒托别”,哈萨克语:孤立的土丘,或土丘岛,以当地一个较大的独立土丘命名,地貌部位在巩乃斯河中上游的阶地上,受流水作用影响留下的一个残丘。特克斯县红泉牧场东南部海拔一千三百五十多米地带,有一个叫“阿特恰乌孜”的地名,哈萨克语:跑马地。它形象地描绘了这片由两水切割后形成的近万亩平坦的地面。其他如。新源的“别斯托别”(哈萨克语:五个土包),巩留的“奠合尔”(蒙语,死胡同。一说为满沿;尽头处)。昭苏著名文物格登碑的所在地格登山的名字,源于蒙语脑后骨高之像,谓该山的山形拱起如脑骨(徐松:《西域水道记》谓“马塔津”蒙语,骆驼脖子),“哈木尔萨依”  
(蒙哈语:鼻梁沟)等等。
水文地名:是以当地的水文特征为根据命名。如著名的伊犁大曲的产地农四师七十二团驻地新源的“肖尔布拉克”,是哈萨克语“碱水泉‘之意,因地处冲积扇的扇缘,泉水出露,盐碱富集,故而得名。其地水质宜酿酒,有塞外杏花村之美誉。伊犁水文地质情况复杂,类似水文地带而同一地名的例子很多。如:萨尔布拉克(哈萨克语:黄泉)、阿拉善(蒙语;温泉)、蒙布拉克(哈萨克语:千泉)、喀拉苏(哈萨克语;黑水,指泉水汇集,水量丰富的溪流)、琼布拉克(哈萨克语:大泉)、乌宗布拉克(哈萨克语:常流泉)。其他如维吾尔语水文地名,阳布拉克(边坡泉)、阿克苏(清水)、克孜勒布拉克(红泉)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和水文分布特点。
土壤地名:系以土壤特征为根据而命名。如;喀拉托别(哈萨克语:黑土)、胡吉尔台(蒙语:盐碱土)、麻依托别(哈萨克语:油土)等等。
动物地名:伊犁动物资源丰富,飞禽走兽,各类水产分布极广,因而在地名上亦有充分的写照。如从伊宁县延至尼勒克的科古尔琴山,蒙语:鸽子多的山。其他如布尔库特萨依(哈萨克语:老雕沟)、蒙马拉勒(哈萨克语:千鹿)、群吉萨依(蒙语:狼沟)、琼布罗萨依(大公驼沟,哈萨克、锡伯语混合地名)、帕克勒克库勒(哈萨克语:青蛙湖)、阿勒斯朗(蒙语;狮子)、阿拉爱格尔(哈萨克语:花种马)、伊兰地(哈萨克语:蛇山)、阿雍萨依(喀萨克语:黑熊沟)等等。
植物地名:伊犁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极宜多种植物发育生长。分布极广的野果林,就是伊犁河谷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的生态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伊犁从古代到今天不乏“阿里马”城。“阿勒马勒”“阿勒马萨依”(以上均系突厥语:苹果城、苹果树、果子沟之意)等名称。此外,不但有草本植物命名的地名,而且还有大量以木本植物命名的地名。如:艾尔满特(哈萨克语:苦蒿)、卡因德萨依(哈萨克语:桦树沟)、哈拉合特萨依(蒙古、哈萨克语混合地名:荨麻草沟)、科克铁列克(哈萨克语:浓密的杨树林)、江尕德萨依(哈萨克语:核桃沟)、库尔斯特(蒙语:芦草沟)、乌拉斯台(蒙语;有杨树的地方)、索孜木图(蒙语:有牛蒡的地方)、江古斯卡拉尕依(哈萨克语:一棵松)等等。这些地名,在伊犁各县或一个县内反复出现,不但反映出历史上植物分布的特征,而且记录了当年的地理真貌和植物资源,是宝贵的史料。

伊犁原本是牧业地区,近代农业的出现,是和伊犁维吾尔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的。早在十七世纪的前期,准噶尔部巴图尔浑台吉执政时,就迁徙维吾尔人来伊犁务农,以保障粮食供应,但那时的农业规模很小。一六八0年(清康熙十九年),噶尔丹利用南疆地区的白山派和黑山派内争的机会,遣十二万准噶尔骑兵,挥戈南下,经阿克苏、乌什等地,杀向喀什噶尔,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当时南疆叶尔羌汗国的首府叶尔羌,扶立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称阿帕克和卓,并由其子雅赫雅执掌喀什噶尔政权。同时,准噶尔占领者又将原叶尔羌汗国的伊斯迈尔汗及其家族迁到伊犁,开始了准噶尔在南疆近八十年的统治。
准噶尔贵族对南疆维吾尔族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代理人进行。准噶尔贵族还强迫维吾尔人迁居伊犁,为统治者服役,充当农奴,从事农田劳作,并把这些人称作“塔兰其”,即种地人。这些“塔兰其”,多数是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乌什等地的维吾尔人民,另外,还有一些维吾尔人从事商业贸易,他们“贩运为生,绝无产业”,和塔兰其一样,同属农奴阶层,叫“伯德尔格”。在清朝政府击溃分裂祖国的准噶尔贵族反动势力,收复伊犁后,为了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由乾隆皇帝批准,又从阿克苏,乌什等地招募维吾尔人到伊犁的宁远、海努克、察罕乌苏、霍尔果斯一带屯田(因此,至今伊犁的维语地名的分布,仍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并由国家发放农具、种籽和粮,当时称为“回屯”。回屯,以及兵屯、旗屯、民屯、遣屯,极大地振兴了伊犁的农业。短短数年间,维吾尔人来伊犁的屯田人数达到六千三百八十三户。
维吾尔人屯垦伊犁的史实,在地名上有着鲜明的反映。如很早就已出现的反映水利建设的维语地名,有“阿科斯坦” (即皇渠)、“阿勒斯坦”(维吾尔语:中间的水渠。有人谓阿勒斯坦为垄起的草地,其说非是。)等。反映当时移民特点的维语地名,有:“吐鲁番圩孜”、“和田买里”(“圩孜、“买里",维语村庄之意)这表明这些村子的人都是祖籍吐鲁番或和田的。“多浪圩孜”的居民,则是南疆买盖提县多浪一带的移民。“阿克苏买里”(今“拜什克瑞克’’即五道桥村)的人是阿克苏移民的后裔。“卡克勒克买里”是维语“叶城人”的村子。由此可见,当年维吾尔人来伊犁时是从籍而居的。经过二百多年的演变,今天这些地方的居民成份早已发生巨大变化。除了原来移民的后裔外,又增加了其他兄弟民族的移民。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新的生活。伊犁维语地名中,还有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如“莫尔托乎提圩孜”、“塔依尔圩孜”、“吉里圩孜”、“沙的克圩孜”、“克伯克圩孜”、“买买牙圩孜”、“阿山圩孜”等等。这里的“圩孜”,维语的原意是“一百”,即“百户”。多数系以当年的首届百户长或地方头面人物的名字而得名,反映了当时维吾尔封建领主制度的一个侧面。  
来伊犁的维吾尔人,不少是经营商业、手工业的,反映这类现实的地名有:托提度康(四个铺子)、脱甫其买里(织帽子村)、那买提曼买里(织毡子村)、喀赞库恰(做锅的街)、匹里青(做灯蕊的)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宗教地名,如伊宁市的“阿衣墩”(望月坡),据传是肉孜节前,宗教人士观察新月,决定节日何日开始的地方。
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维语地名,是以数量命名的。如:阿勒推(六问房,或六户)、温牙尔(十户)、艾盖温(--十户)、愉群温(三十户)、托提温(四十户)、拜什温(五十户)、茶依其温(有茶铺的三十户)等等。这些地名的形成,一方而反映了当年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一些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例如伊宁县五一公社阿勒推大队,原名叫胡达库勒圩孜。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一个拥有百户人家的村子。一八七一年沙俄侵占伊犁,长达十年之久。一八八二年,我国收复伊犁后,沙俄又根据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条约”胁逼大批我国居民迁往俄国,弄得人民颠沛流离,四处逃亡,百户人家的村庄只剩了六户,  
“阿勒推”便由此而得名。
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伊犁的山河和人物已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根本变化。原来残破的“阿勒推”,今天又发展成为四百多户、二千多人,人口增长了几十倍。“阿勒推”曾经是过去历史上悲惨一页的真实记录,今天它已成为伊犁人民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无比生命力的最好例证和光辉象征。

内地各族人民在迁居伊犁后,和蒙古、哈萨克、维吾尔等族人民一样,在开发伊犁、建设边疆各个方面也同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在伊犁地名上,也有丰富的反映。在伊犁,  
“察布查尔”这个名字是尽人皆知的。这个地名,今天已经成为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的代名词。伊犁的锡伯族是在一七六四年从盛京(今沈阳)等地迁移伊犁屯垦戍边的,当时被安置在乌孙山下伊犁河南岸一带,按牛录驻防屯田。牛录,是清朝八旗组织的基本单位,以近二百户人为一牛录。至今,锡伯地名中仍有八个牛录的名字,它们按次序为:乌珠牛录、寨牛录、依拉齐牛录、杜依齐牛录、孙札齐牛录、宁古齐牛录、纳达齐牛录、札库齐牛录。宁古齐牛录是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察布查尔,过去认为是一个蒙语地名,实际上它的来源是和锡伯族人民早年开发屯垦的光辉业绩分不开的,一八0二年,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率领锡伯人民历时六年多,修成了一条东西长二百余里的大渠,叫“察布查鲁",简读为察布查尔。察布,  
锡语。奠、祭之意,延伸为纪念,查鲁,  
锡语粮仓。察布查鲁,是纪念水渠修成,使被开垦的大田变成了富饶的粮仓之意。察布查尔大渠的建成,为开发伊犁河两岸田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七日,在成立锡伯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察布查尔"为该县的地名,充分体现了锡伯族人民艰苦创业、建设边疆、继往开来、代代不息的坚毅精神,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伊犁地名较之内地的地名,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存在双语别命名现象。即一个地方,既有少数民族语地名,又有一个汉语地名。如。汉语地名新源,民族语称为巩乃斯,昭苏,平行的民族语称为蒙古库勒。最奇特的是巩留县这一汉语地名。它的定名,据无名氏作手抄本《巩留县志》记载;“民国十九年……开设为县。……因当时新源设治局未成立,管辖……(此处缺残两字“引者”)巩固斯与焉脊接境,遂按巩固斯、特克斯塔留两名缩称巩留……。”原来这是哈萨克语“巩乃斯河的九条支流”这一地名的汉语缩写!
汉族人民,作为我国的主体民族,早在二千多年的汉代就已来到伊犁地方活动,当年,跟随细君、解忧、冯燎而来的汉人工匠等,就是伊犁汉族的最早移民。此后,历代来伊犁活动的汉族人民,源源不绝,史籍中记载很多。如常德《西使记》曾记录今霍城县境内景云:“西南行二十里,有关,日铁木尔忏察(即今松树头—引者)。守关者皆汉民,关径崎岖似栈道。出关,至阿里麻里城,市井皆流水交贯。……回纥与汉民同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又南有赤木儿城(有人谓系今霍城磨河古城--引者)居民多为汉人。”
因此,今日的伊犁存在大量的汉语地名。其中有不少是清代留传下来的,如:皇渠、惠远、绥定(有歧视少数民族之意,故一九六五年改为水定)等,也有汉族移民地名如武功;其他如霍城西部的天津庙,系当年汉族信男善女拜佛地方,据云;在三区革命前,每年旧历七月七日为赶庙会日,这里香火极盛;伊宁市的汉人街,也是妇孺皆知的地方。昭苏的喇嘛庙原称圣佑庙,也很有名。
但是,伊犁汉语地名更多的是出现在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由王震将军率领的英雄部队来伊犁屯垦边,他们在万年沉睡的荒原上,在高山峡谷里,建立了座座工厂、农场、牧场,象颗颗珍珠,镶嵌在伊犁河两侧,把伊犁大地点缀得更加美丽。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7-22
太长了,有空再慢慢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7-22
外伊犁就是现在的阿拉木图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07-22
楼主个人认为伊犁地名何来?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7-22
西望碎叶城,李白出生地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07-22
我半夜发的帖怎么没了?我说,我只记得明代西域的“亦力把里”国,应该跟伊犁的名称有渊源吧。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07-22
回 坤舆任我行 的帖子
坤舆任我行:我半夜发的帖怎么没了?我说,我只记得明代西域的“亦力把里”国,应该跟伊犁的名称有渊源吧。 (2013-07-22 09:59) 

亦力把里就是伊犁城的古代译音,亦力就是伊犁,译音用字不一样罢了,把里在突厥语里就是城的意思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07-22
回 亮晶晶 的帖子
突厥语"城市"不是谢希尔(shehir)么?另外土耳其人把希腊地名…波利斯(城市)转为…博卢(bolu)。但是根据时间推测,"把里"和博卢应该不是一回事。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07-22
回 torius 的帖子
torius:突厥语"城市"不是谢希尔(shehir)么?另外土耳其人把希腊地名…波利斯(城市)转为…博卢(bolu)。但是根据时间推测,"把里"和博卢应该不是一回事。 (2013-07-22 12:31) 

突厥语大词典中有收录,突厥语baliq就是城的意思
在元朝,他们将元大都称为汗八里,高昌回鹘的都城为别失八里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07-22
太长了,想收藏竟然还是收藏不了。难道不管什么级别,收藏上限都是50贴?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3-07-22

坤舆任我行和亮晶晶两位大侠说的都没错,现在伊犁就是卫拉特蒙古语“亦力把里”的音译,顺便说一下,卫拉特蒙古是东蒙古(现在的内外蒙古的大部分)血统不一样,语言、文字都有区别,是具有突厥血统,因此,学术界也认为“亦力把里”是古突厥语。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3-07-22
回 亮晶晶 的帖子
亮晶晶:外伊犁就是现在的阿拉木图 (2013-07-22 03:06) 

察合台汗国的都城阿力麻里就在今天的霍城县
阿力麻里与阿拉木图同源,都是苹果城的意思
阿拉木图古称阿力马图、古尔班阿力马图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3-07-23
回 亮晶晶 的帖子
亮晶晶:突厥语大词典中有收录,突厥语baliq就是城的意思
在元朝,他们将元大都称为汗八里,高昌回鹘的都城为别失八里 (2013-07-22 16:56) 

看来“汗八里”就是“大王之城”了,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帝都”了。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3-07-23
回 torius 的帖子
torius:突厥语"城市"不是谢希尔(shehir)么?另外土耳其人把希腊地名…波利斯(城市)转为…博卢(bolu)。但是根据时间推测,"把里"和博卢应该不是一回事。 (2013-07-22 12:31) 

不过吉木萨尔的萨尔跟谢希尔同源,也都是城的意思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3-07-23
回 亮晶晶 的帖子
亮晶晶:亦力把里就是伊犁城的古代译音,亦力就是伊犁,译音用字不一样罢了,把里在突厥语里就是城的意思 (2013-07-22 10:34) 

蒙古语也差不多,汗八里。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3-07-23
回 小知 的帖子
小知:蒙古语也差不多,汗八里。 (2013-07-23 13:39) 

汗八里亮晶晶8楼就提到了。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3-07-29
回 torius 的帖子
torius:突厥语"城市"不是谢希尔(shehir)么?另外土耳其人把希腊地名…波利斯(城市)转为…博卢(bolu)。但是根据时间推测,"把里"和博卢应该不是一回事。 (2013-07-22 12:31) 

shehir 在土耳其语中是 街道的 意思。。。  应该是引申义

kent  是城市的意思。。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  tashkent  石头城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3-07-29
回 悠长假日 的帖子
悠长假日:shehir 在土耳其语中是 街道的 意思。。。  应该是引申义
kent  是城市的意思。。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  tashkent  石头城    (2013-07-29 15:27) 

kent的确是城市的意思,但他是波斯语字根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